非遺傳人堅守百年技藝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非遺傳人堅守百年技藝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2019-05-15 18:18: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羨

    周秉生透露,他目前正在收集「兔子王」傳統臉譜,讓歷經歲月消失的不同「兔子王」重回大眾視野。 郝學娟 攝

  中新網濟南5月15日電 (郝學娟)「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老舍在小說《四世同堂》中描寫的風行北京等地的「泥塑兔子」,在濟南被稱為「兔子王」。古時濟南人會在中秋佳節將「兔子王」擺上供桌,讓它以「兔神」身份接受祭拜。

圖為在陽臺上晾曬的「兔子王」泥胚。 郝學娟 攝

  5月15日,記者在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家中看到,面積不大的客廳裡擺滿了各色各樣「兔子王」。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周秉生正坐在工作檯前,拿著剛在黃河邊採集的細泥土塑形。周秉生告訴記者,他們家祖孫四代人與「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傳承至今。

圖為周秉生在授課。 郝學娟 攝

圖為周秉生為「兔子王」上色。 郝學娟 攝

  「我們家老一輩就是做兔子王的,我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製作。」周秉生說,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有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5月14日,記者在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家中看到,面積不大的客廳裡擺滿了各色各樣「兔子王」。 郝學娟 攝

  據周秉生介紹,「兔子王」根據地域不同,叫法和樣式也各具特色。與北京「兔兒爺」不同,濟南「兔子王」經十六道複雜工序,以動為特色。長長的耳朵與頭部用彈簧相連,體內中空、內藏拉線,用手拉線時,兔子王的雙臂就上下做出搗藥狀,耳朵自由擺動,憨態可掬。

「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 郝學娟 攝

圖為周秉生坐在工作檯前,拿著剛在黃河邊採集的細泥土塑形。周秉生告訴記者,他們家祖孫四代人與「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傳承至今。 郝學娟 攝

  「喜慶色不能丟,靈活性也不能丟。」以「周氏兔子王」為代表的濟南「兔子王」,歷經百年傳承至今,經過不斷發展,傳統面貌最終得以保留。對於「兔子王」的傳承,周秉生每周都會去濟南市部分小學教授「泥塑兔子王」非遺課,讓小學生從小了解、學習非遺文化。

圖為製作「兔子王」的工具。 郝學娟 攝

  此外,周秉生在保持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創新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創新製作出的兔、虎、馬等生肖造型,頗受市民喜愛,其中根據泉水節特色製作的「趵突泉兔子王」更是備受追捧。

圖為周秉生為「兔子王」塑形。 郝學娟 攝

  周秉生透露,他目前正在收集「兔子王」傳統臉譜,讓歷經歲月消失的不同「兔子王」重回大眾視野。(完)

相關焦點

  • 尋找濟南文化符號——泉城兔子王
    兔子王,作為老濟南民間玩具,曾一度消失在濟南人的視野中,一個叫楊峰的濟南人,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將濟南特色與兔子王完美結合,也讓這門被人遺忘的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 「非遺人」的鬧市與靜巷:因生存而焦慮 因情懷而堅守
    24日清晨6點,「兔子王」楊峰摘下掛在門口的牌匾。王鋒 攝手捧著兔子王的楊峰即將離開經營了11年的店鋪 記者王鋒 攝冒著細雨,「兔子王」從芙蓉街搬走了。在「門頭變幻」的濟南芙蓉街,長達11年沒有挪地的「泉城兔子王」,被圈內稱為奇蹟。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在南潯古鎮東大街百年老店「野荸薺」,能找到「南潯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傳承人」佘根法。「野荸薺」糕點先後獲得了「中華老字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榮譽稱號。佘根法16歲就跟隨師傅學習糕點製作,已經有50多個年頭了。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在南潯古鎮東大街百年老店「野荸薺」,能找到「南潯傳統糕點製作技藝傳承人」佘根法。「野荸薺」糕點先後獲得了「中華老字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榮譽稱號。佘根法16歲就跟隨師傅學習糕點製作,已經有50多個年頭了。
  • 吃貨請注意,吉林省非遺美食地圖來了~
    6月13日吉林非遺購物節,眾多非遺美味精彩亮相,不可錯過的美食世界來嘍!百吃不厭,經典美食濃鬱香在長春,被人們稱為「糕點之王」的鼎豐真,是國家商務部首批認證的「中華老字號」。你知道為什麼鼎豐真香飄百年嗎?
  • 花都新增5個區級非遺項目!
    有五個非遺項目入選快往下看吧!!近日,我區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駱秉章民間故事傳說、獅嶺打銅技藝等5個項目被列入我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我區區級「非遺」項目已有11個。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江蘇省常熟市旅遊局局長唐曉認為,旅遊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同樣適用於「非遺+旅遊」工作開展,常熟就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探索。例如,在推進非遺場館的「活化」和非遺技藝的可體驗化方面,他們推出了「常塾·研學堂」研學遊品牌和線路,面向中小學生、親子人群,鼓勵社會各界挖掘文化、體育、民俗等元素打造精品課程,形成可市場化推廣的產品集群。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普洱是片神奇的土地 這裡有賞不完的美景 吃不完的美食 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普洱民間 有這樣一群人 數十年如一日 堅守著遠久的傳統技藝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國非遺」技藝傳承人林亞凱:為畲銀注入新的元素
    2019年08月30日 14:29:35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29日電(韋菊 蘇新宏)「設計、開坯、熔銀、錘揲、焊接、鏨刻、拋光、洗銀,一個銀壺的製作需要這八道工序。」畲銀鍛制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林亞凱熟練地介紹著銀壺的製作工序。
  • 起良古法造紙:108道工序製成一張「蔡侯紙」
    如今,「蔡侯紙」再面世、蔡侯紙博物館建成開放……68歲的劉曉東還在為這項技藝實現世界級非遺的夢想奮力前行——秦嶺腳下周至起良村,因為地理優勢,從漢代起就是造紙「重鎮」。村裡家家戶戶用構樹皮純手工36道大工序造出的「蔡侯紙」 又稱漢麻紙,因無公害用途廣供不應求。受工業造紙衝擊等原因,千年碾砸構樹皮的聲音,在1984年戛然而止。
  • 1280度高溫裡的非遺走紅抖音 短視頻拍過的作品被一搶而空
    湘繡、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湖南非遺技藝,今後在抖音上就可以觀摩學習。由瀏陽夏布製作的檯燈,融合了現代和古典之美的可攜式莫是毛筆……眾多精美和實用兼具的非遺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非遺傳承人入駐抖音秀技藝。圖為非遺傳承人劉坤庭的抖音短視頻錄製現場。
  • 「鳳凰仙子」遊碧娜:遊在泉城碧水 「娜」麼美麗
    一句「槓賽來」的濟南方言,讓長居濟南16載的遊碧娜深深地融入了泉城的生活。她將濟南視為第二故鄉,從齊魯文化和泉水文化中汲取養分,豐富了自己對茶道的領悟,傾力推動濟南和潮州的經貿交流合作,帶動齊魯文化和潮州文化的融合交流。
  • 新疆「刀王」熱合曼傳承打刀手藝 苦尋第三代傳人
    若是請著名匠人定製打造的,那就尤為珍貴了,朋友用起好刀自會想起送刀人。如今,在機器工業化生產的大趨勢下,堅持手工製作的打刀匠人越來越少。他們手中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信念。  手藝是一種榮耀  沙雅小刀俗稱塔什汗寶刀,在當地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半個世紀前,一名叫塔什·塔力甫的匠人因手藝精湛,被譽為「塔什汗刀王」,也使得塔什汗寶刀聲名遠播。
  • 堅守老鋪的秦渡街道木桿秤傳承人——一把木桿秤 計量傳統文化之重
    鄠邑區秦渡街道楊氏秤鋪在上世紀初由楊逢吉開設,自此楊家幾代傳承,成為存留近百年的老鋪子。今年44歲的楊衛斌,是楊氏木桿秤手工製作技藝的第4代傳承人。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杆「良心秤」。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需72道工序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