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比全球糧食危機更可怕的無底洞

2020-12-05 中華糧網

食不過佳,充飢則可;身不過華,遮身則可。

過去的幾天,身邊從來沒人問過我要不要囤米,因為糧食圈的人都明白這定是多此一舉,更何況當年非典囤的鹽,現在還沒吃完......

看到了一個段子,講的是一個生財之道,說是拿個小本本把自己身邊去搶糧食的人名都記下來保存好,等他們老了,就給他們推銷養生保健品,肯定發財。

我有那麼一刻真正被隔行如隔山實錘到了!不過對於糧食圈之外的人,他們會去擔心糧食短缺也算正常。畢竟疫情的持續蔓延對糧食生產和物流運輸有一定影響,另外最近新聞輿論對糧食緊缺的渲染和多國出不同程度的限制糧食出口,自然從這些隻言片語中做出危機要來的判斷,從「糧荒」變「糧慌」,急忙告訴身邊的人,於是三人成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恐慌的氛圍開始搶糧。

為消除民眾的恐慌,政府進行官方闢謠和數據解釋,告訴大家:不必囤積。

可是,為什麼如此明顯的事實加上政府義正言辭的說明,但缺糧這個話題仍在默默流傳,沒有打消人們的疑慮呢?

老百姓因為缺糧而感到恐慌已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而如今都2020年了,疫情也沒嚴重到讓全國、全世界都不生產糧食了,又怎麼可能缺糧?

而且,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國外暫停向我國供應糧食,實質上的影響真的是小之又小!更何況還不是主要的糧食出口國。

那為什麼人們還是懷有疑慮的跟風搶購呢?

倒回頭去看看,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兒從來就沒有少過。

2013年的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國各地區的大媽們突然加入了「黃金搶購潮」,開始瘋搶黃金。

扎堆搶黃金的原因也足夠簡單,就是因為黃金降價了,別人都去搶了,自己自然也不能落下,不買就是損失。

事實上,當時黃金的降價來源於遠在萬裡之外的美國華爾街,金融大鱷們在國際市場上大舉做空黃金,卻不料遭遇了中國大媽的「伏擊」。

跟風搶黃金的結果就是,在那次「搶購潮」之後,黃金價格繼續下跌,那些為「佔便宜」的大媽們,在隨後的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都沒有回本。

2003年的非典仍讓不少人記憶猶新,從廣東開始蔓延的「非典型性肺炎」的消息傳遍全國各地。廣州周圍的城市都加入到了搶鹽的行列,包括肇慶、清遠、江門、佛山、東莞、深圳。其中,清遠的反應最為猛烈,連路邊賣光碟的小販都賣起了食鹽,並且搶購的物品很快從食鹽擴展到大米、食用油、調味品。

非典時期又是因何搶鹽呢?

這一流言原來是「非典型肺炎」流言的延續,是因有人認為非典型肺炎與缺「碘」有關,因此市民才搶購加碘鹽。

據分析,這其實是一些不法商販借近期「非典型肺炎」故意炒作,抬高食鹽售價。

很多人就是聽信了這樣的謠言,也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看到許多人搶購,認為總會有原因,自己也就照搶。

......

類似的「非理性群體行為」真的不勝枚舉。

明明經不起推敲的謠言,甚至一戳就破,依舊有大批群眾跟風參與。

此前我們從糧食產量、糧食儲備、進出口等各個角度分析了到底要不要囤糧。

最後的答案皆是「大國糧倉」靠得住!中國糧食安全有保障!囤米搶面完全沒必要!

也許是大多數人對數據並不感冒,或者是總帶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質疑情緒,那我們就從目前的餘糧來說,能夠我們消耗多久。

中國的大米和小麥儲存除了正常一年的消費之外(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保持三個月左右的庫存消費比就算是安全庫存水平),還另外存了5個月的餘糧,合計有17個月的口糧。

另外,放眼全球中國的大米和小麥庫存均是第一。

糧食是可再生資源,出現全國或全球性糧食歉收的概率微乎其微。一旦有稀缺的信號,3個月足以調配其他區域資源,6個月就可以再次量產。從全球來看3個月就是一個生產周期。

從近期米麵銷量來看,增幅明顯增加,從貨架補貨頻率一天一次增至一天三四次,也就是說目前出現了搶購現象,但目前貨源充足,並未出現缺貨的情況。

就糧食供給量而言,應該更關心的是糧食流通。

全球並不缺少糧食,2017/18、2018/19這兩個年度世界穀物總供給量從34.18億噸升至34.44億噸,預計2019/20年度可達34.67億噸,總供給量穩中有升。

假如疫情一直持續,除了糧食出口限制政策外,隔離措施也將直接導致糧食生產、加工和流通中的勞動力數量下降,這一系列措施都將影響糧食的流通環節。

那些依賴進口的小國就很危險了,尤其是那些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

對民眾而言,應該立馬去做的,不是囤糧,而是減少對食物的浪費。

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不只是寄希望於最後的終極王炸——袁隆平的種子,靠增產來保護糧食安全,另一方面我們要解決浪費糧食嚴重的問題。

目前,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是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價值高達2000億元,相當於倒掉了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我國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遠非浪費的全部,在糧食經濟環節浪費的糧食數量同樣驚人,農戶儲糧、儲藏、運輸、消費各個方面。生產過程中,存在土地、水資源、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的浪費,從生產到消費該環節中有很大的浪費,浪費率約在28%-30%之間。

一國民眾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要性的認識,往往要到飢餓時才有切膚之感。目前,全球僅33個國家能在糧食上實現自給自足,只有6個國家有對外援助的能力,分別是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和紐西蘭。而我們從餓得皮包骨頭啃樹皮到敞開吃山珍海味,中間不過才四五十年的工夫。

時至今日,病毒侵蝕的早已不只是人體,而是人類生活。正如我們在與病毒的鬥爭中,學會拒絕食用野生動物一樣,若能同時重拾節約的美德,總歸是一樁好事。

中華糧網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發布
    該報告每年由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負責編寫,該網絡由國際人道主義和發展夥伴組成,創始成員包括歐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在該報告中提出的數據和分析早於大流行,但揭示了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可怕圖景——甚至在疾病蔓延開始影響糧食系統之前。
  • 全球衛生危機是否會演變全球糧食危機?糧農組織:農業韌性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糧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仍將面臨不確定性,但農業食品產業面對疫情危機的韌性可能要高於其他產業。相比較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報告認為,政策制定者現在有了應對全球危機的更多經驗。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洛科克(圖片來源:法新社) 這與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內容一致,該報告預計,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全球糧食危機要來了麼?
    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近期聯合國頻頻發出警告。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係、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疊加,世界糧食供應變數叢生。近期,我國各地針對「餐飲浪費」行為的治理引發高度關注。實際上,糧食損失和浪費已成為當下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9月29日,聯合國將舉辦首個「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正是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氣候變化對當前糧食危機的影響可能更值得關注,而且情況更為嚴重。他舉例,旱災、水災等極端天氣除了有機會令全年作物失收。另一個問題是害蟲,害蟲害怕冬天,難以捱過低溫,不少蟲卵在寒冬凍死,但近年全球氣候升溫,害蟲可捱過冬天,繼續繁殖。今年起蝗災不斷,東非肯亞也是重災區之一。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對國內影響深度剖析
    這段時間全國各地突然掀起節約糧食的熱潮,武漢率先提出N-1倡議,遼寧接著跟進N-2倡議。大胃王直播也被媒體批評了一番。不過我估計最慘的還是小學生,一大波赫板報、手抄報和小作文正在向他們招手。前人宣傳並不奇怪,作為一個農耕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本來就是提倡勤儉節約。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現如今,美國以1%的農業人口完成年產糧食4.4億噸,佔全球糧食總產值的16.3%。此外,農藥和肥料在農業生產中也已廣泛普及,據統計,世界上每年因使用農藥和肥料而增產的糧食,佔世界糧食產量的25%以上。更何況,通過科技創新來化解糧食危機的邊際效益依然呈現遞減趨勢。如雜交水稻、複合肥料等的投入,確實使得中國糧食出現過增產高峰,但瓶頸也出現了,中國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1.3萬億斤徘徊的時間長達23年。與此同時,科技無限制運用於糧食生產的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農藥等化學試劑成為誘發疾病的惡魔。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
  • 外國公司欲建智能飄浮農場 或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組圖)
    原標題:外國公司欲建智能飄浮農場 或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組圖)   西班牙巴塞隆納Forward Thinking Architecture公司日前則提出可能解決未來全球糧食危機一個智能漂浮農場的構想。(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美國科技資訊網站TECH INSIDER 9月21日報導,不斷惡化的氣候趨勢和日益增長的人口都在將我們推向全球糧食危機的邊緣。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增加到96億。這意味著只有全球糧食產量增產70%、發展中國家糧食增產100%才能滿足人們未來的糧食需求。但是產出食物需要土地和水源,不幸的是,這兩樣資源現在都非常緊張。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2020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飢餓人口約為6.9億,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未來10年內全球飢餓人口還會增加,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8.4億。也就是說,到2030年,全球可能會有超過1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 專家:2020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人口或增至2.65億
    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光碟行動」課題組負責人潘傑公布了一組數據:食物浪費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統計,全球供人類消費的糧食中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被損耗或浪費,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口可能增至2.65億。  推進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光碟行動發起人徐志軍先生認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 全球糧食危機:越南等13個產糧國叫停出口!中國3大「糧策」應對
    然而,在魔幻的2020年裡,疫情暴發、蝗災肆虐、冰川融化、野火不絕、洪水泛濫,受突發事件和極端天氣的影響,糧食短缺問題愈發嚴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多次拉響警報,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在大災大疫面前,生存利益大於天。那麼在這不尋常的年份裡各國採取了何種應對措施以降低糧食短缺風險?中國的「米袋子」會受到影響嗎?未來全球糧食供應前景樂觀嗎?
  • 日韓糧食大部分依賴進口,為何糧食安全指數排名全球前列?
    糧食安全可以說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大事,這也是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保證。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其實都很多,在2019年12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顯示韓國和日本分別以73.6分和76.5分位列第29和21名。這三個國家排名甚至要高於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潘基文:土豆代替糧食將是全球趨勢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攪亂了神經,一個是石油,一個就是糧食,石油上周終於突破了每桶140美元大關,糧食漲價的速度也不落後,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穀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難怪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
  • 警惕,糧食危機中四大糧商的黑手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蝗災、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或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計將增加1.3億。
  • 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哪個更可怕?
    不看數據,就以自身的體感來說,很多人感覺進入冬天之後好像更冷了!再加上這組數據,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這明明就是全球變冷吧!就在大家陷入全球變暖的恐慌之中,有一位俄羅斯科學家站出來說,全球持續變暖只是一個「神話」。當然人家科學家是根據北極冰層增減周期和當前氣候周期趨勢,有理有據的推測,地球將在本世紀末進入全球性寒冷階段。
  • 聯合國:繼新冠疫情和糧食危機後,下一世界性危機已來臨
    11月26日,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除了水資源危機外,目前人類還面臨著糧食危機。據報導,由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國農業生產活動受阻,交通運輸不便,歐洲出現農業勞工荒。同時多國對農產品實施出口限制,糧食價格被推高。
  • 華爾街:流動性危機更可怕 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性日益加大
    - 資產管理公司Capitol Securities Management的首席經濟策略師肯特-恩格爾克(Kent Engelke)表示:「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冠狀病毒,而是正在浮出水面的流動性危機。坦率地說,這很可怕,因為這真的會打碎人們對市場的信心。
  • 全球變暖不可怕,地球隱藏著更大的危機?專家:小冰時期或將來臨
    導語:全球變暖不可怕,小冰河時期才是威脅?科學家:人類要有清醒認識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雖然從太空俯瞰是一顆蔚藍的聖潔之地,但是隨著近數十年以來人們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地球已經開始呈現出了「疲態」。在它蔚藍的外表之下,已經生出了很多「病根」,地質運動越發活躍,全球氣候的異常,溫室效應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這些看似離我們人類還非常遙遠的變化,實則是地球在向人類的破壞活動所發出的抗議,一旦這種抗議聲加劇,那麼我們人類所要面臨的將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