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結直腸癌細胞如何躲避化療?

2021-01-1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Qi

責編 | 兮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非遺傳過程會導致藥物耐受,而這是癌症治療的主要障礙。癌細胞可以進入可逆的藥物耐受持久性(drug-tolerant persister, DTP)狀態以逃避化療和靶向藥物攻擊,這也許是導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經典的不可逆遺傳突變驅動的耐藥性產生之前,DTPs可能代表了潛在的治療機會。DTP狀態以靜止或緩慢增殖的癌細胞為特徵,通常代表親代腫瘤的一個小亞群(0.3%–5%)。在癌症背景下,DTPs代表了腫瘤在「藥物假日(drug holiday)」後,會恢復生長和增殖但仍對化療敏感的可逆狀態。先前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確定了癌細胞系中的DTPs,並證明通過使用胰島素生長因子1受體(IGF-1R)抑制劑或染色質修飾劑治療,可以在體外選擇性地清除這種藥物耐受亞群。其他研究也證明了抑制應激誘導的長間隔重複元件1(LINE-1)表達在驅動DTP狀態以及DTP對脂質過氧化氫酶GPX4的依賴性中的作用【1,2】。然而,關於能夠產生DTP的癌細胞亞群以及在體內驅動DTP狀態的關鍵機制尚未可知。

鑑於DTP代表了一種能夠幫助癌細胞在化療造成的惡劣環境中得以倖存的非遺傳可逆狀態,不得不質疑腫瘤是否劫持了一種進化上保守的生存策略?生物體在惡劣環境中生存所採用的保守生存策略數量有限,且大多數在動物界中都是保守的,例如滯育(diapause)。滯育被定義為由不利環境條件引發的胚胎發育暫停的可逆狀態【3】,是一種生理繁衍策略。滯育沒有特定的細胞選擇,而是胚胎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可逆地進入這種狀態,當環境損傷消除時,胚胎恢復正常發育。那麼,癌細胞是否也採取了這種「保命」策略?

近日,來自加拿大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公司的Catherine A. O』Brien團隊,多倫多大學的Jason Moffat團隊和Sidhartha Goyal團隊以及來自西奈山醫院的Miguel Ramalho-Santos團隊在Cell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Colorectal Cancer Cells Enter a Diapause-like DTP State to Survive Chemotherapy」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將來自癌症個體的結直腸癌模型中提取的細胞條形碼和數學模型相結合,以識別和表徵化療反應中的DTPs。作者確定了DTPs在轉錄和功能上與滯育有顯著的相似性,並揭示了癌細胞是如何利用一種發育保守的機制來驅動DTP狀態的,指出了靶向DTP的新的治療機會。

首先,為了研究體內DTPs,作者使用免疫缺陷小鼠中兩個來自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個體的樣本確定了標準化療對異種移植瘤生長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兩個CRC樣本,當停止CPT-11或FOLFIRI治療(伊立替康、亞葉酸鈣、5-氟尿嘧啶,常規化療方案)時,腫瘤恢復生長。為了確定用CPT-11或FOLFIRI治療的CRC細胞在治療停止和腫瘤再生後是否仍然敏感,作者從再生腫瘤中獲取腫瘤細胞並將其注射到新小鼠中,隨後用CPT-11治療,結果顯示所有腫瘤在再次暴露後對CPT-11仍然保持敏感,且在治療期間再次顯示生長停滯。因此,腫瘤對CPT-11和FOLFIRI的反應與進入可逆DTP狀態的癌細胞表現一致。緊接著,作者通過全外顯子組測序對POP66親本腫瘤(P0)、第一代異種移植物(G0)和CPT-11再生異種移植物進行分析,CPT-11治療的經歷DTP狀態的腫瘤沒有表現出遺傳異質性的喪失,聯繫它們對CPT-11的藥物敏感性仍然存在,這與藥物耐受的非遺傳機制保持一致。

圖1,兩種CRC患者來源的異種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PDX)模型(POP66和CSC28)的體內治療示意圖

接下來,為了探索體內DTP狀態的克隆動力學,作者採用條形碼策略來跟蹤腫瘤內的單個細胞【4】,以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之間的條形碼組成,包括誘導DTP狀態的治療方案(CPT-11,FOLFIRI)和未誘導DTP狀態的治療方案(5-FU/LV,OXA,FOLFOX)。出乎意料的是,在體內經歷DTP狀態的CRC細胞中,沒有觀察到條形碼複雜性的顯著損失,未經歷DTP狀態的細胞中也沒有顯示條形碼複雜性的任何變化。條形碼實驗結果出乎意料,因為基於治療期間腫瘤體積顯著減小,預期腫瘤在經歷DTP狀態後重新生長後條形碼複雜性也會降低。緊接著,作者使用克隆大小分布數學模型準確地捕捉了實驗觀察到的克隆動態學,模型表明腫瘤細胞具有形成DTPs的等勢能力,並且這種對等性從癌細胞進入DTP狀態延伸至以隨機方式退出DTP狀態的過程。

那麼,CPT-11誘導癌細胞進入DTP狀態的機制是什麼呢?作者通過RNA-seq發現,DTPs中有1165個基因上調,928個基因下調,且在代謝、細胞周期調節、翻譯和RNA加工中發揮作用的基因在DTPs下調的基因集中高度富集。不同腫瘤細胞進入DTP狀態的均等能力促使我們思考腫瘤細胞是否採用進化保守機制以獲得在暴露於化療的惡劣環境中生存的能力?先前已經證明,mTOR抑制在小鼠囊胚和胚胎幹細胞中誘導可逆的多能幹細胞狀態,這是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短暫發育停滯的自然現象。作者將對照組、經歷DTP狀態組和CPT-11處理的再生腫瘤的轉錄組與先前公布的暫停ESC和體內滯育胚胎的基因表達數據進行比較,發現DTP與兩種模型具有顯著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性通過分析與胚胎滯育相關的特定信號通路的表達特徵得到進一步證實,其中DTP表達的mTOR和Myc反應模塊水平顯著降低。此外,DTP中滯育相關的自噬基因表達水平也有所增加,包括ULK1/ATG1。因此,這些數據提示CPT-11誘導的DTP處於可逆狀態,與胚胎滯育具有廣泛的轉錄相似性。

有趣的是,來自多種腫瘤類型,包括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的動物模型和個體的微小殘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轉錄組也與胚胎暫停信號顯著相關,這提示胚胎暫停信號或許可以識別MRD。鑑於DTP在介導治療結局和腫瘤復發中的潛在作用,作者研究了本項研究中定義的滯育樣DTP狀態是否能在TCGA結直腸癌患者隊列中提供預後分層。作者將來自大腸癌患者的樣本分為兩組,定義為具有「高」或「低」胚胎暫停信號。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特徵分數的個體比低特徵分數的個體的總體生存率顯著降低。此外,作者分析了這個CRC-TCGA數據集的自噬特徵。Kaplan-Meier分析顯示,與自噬分數較低的結直腸癌患者相比,自噬分數較高的結直腸癌患者的總生存率明顯較差。將分析擴展到TCGA的各種癌症中可以發現,對於指定的癌症隊列,高自噬特徵對應於低總體生存率。這些數據表明,具有高滯育或自噬評分的患者具備對藥物治療耐受的腫瘤細胞。因此,這種信號提供了一種識別難治性疾病個體的方法,並揭示了針對導致復發的滯育樣DTP狀態的創新治療幹預策略。

總的來說,作者發現DTPs激活了一個發育上保守的程序以保證腫瘤細胞能在化療營造的惡劣環境中得以生存,理解這一機制將是設計針對這種狀態的治療方法的關鍵。癌症背景下的滯育樣DTP狀態的未來研究應包括針對標準化療和靶向藥物開發可靠的PDX臨床前DTP模型,以及同基因模型,以擴展人們對免疫系統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的認識。靶向滯育樣DTP狀態對於制定旨在消除可能處於最脆弱狀態的癌細胞的治療策略而言至關重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18

參考文獻

1, Recasens,A., and Munoz, L. (2019). Targeting Cancer Cell Dormancy. Trends Pharmacol.Sci. 40, 128–141.

2, Guler, G.D.,Tindell, C.A., Pitti, R., Wilson, C., Nichols, K., KaiWai Cheung, T., Kim,H.J., Wongchenko, M., Yan, Y., Haley, B., et al. (2017). Repression ofStress-Induced LINE-1 Expression Protects Cancer Cell Subpopulations fromLethal Drug Exposure. Cancer Cell32, 221–237.e13.

3, Deng, L.,Li, C., Chen, L., Liu, Y., Hou, R., and Zhou, X. (2018). Research advances onembryonic diapause in mammals. Anim. Reprod. Sci. 198, 1–10.

4, Bhang, H.E.,Ruddy, D.A., Krishnamurthy Radhakrishna, V., Caushi, J.X., Zhao, R., Hims,M.M., Singh, A.P., Kao, I., Rakiec, D., Shaw, P., et al. (2015). Studyingclonal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cancer therapy using highcomplexity barcoding.Nat. Med. 21, 440–448.

相關焦點

  • 結直腸癌細胞能夠進入滯育樣狀態來逃避化療
    結直腸癌細胞能夠進入滯育樣狀態來逃避化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9:0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atherine A. O』Brie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結直腸癌細胞能夠進入滯育樣狀態來逃避化療。
  • 阻斷EIF5A的hypusination作用可抑制結直腸癌細胞的生長
    阻斷EIF5A的hypusination作用可抑制結直腸癌細胞的生長 2020-12-28 15: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Cell Stem Cell:白血病幹細胞藉助脂肪組織躲避化療藥物殺傷
    2016年7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性腺旁脂肪組織成為白血病幹細胞的儲蓄池白血病細胞與性腺旁脂肪組織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為白血病細胞的脂肪酸代謝提供了燃料CD36將白血病幹細胞分成了兩類代謝和功能存在不同的細胞亞群性腺旁脂肪組織為CD36+白血病幹細胞提供了合適環境使其能夠抵抗化療藥物的殺傷作用
  • 研究:癌細胞在對抗化療過程中採用了類似熊冬眠的防禦機制
    對於腫瘤學家來說,了解這些癌細胞是如何休眠並隱藏多年的仍舊是個謎。資料圖有針對性的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癌細胞可能會利用多種方法來達到停滯狀態,從隱藏在脂肪組織到跟免疫系統達到新的平衡。一項研究甚至還發現,用於治療乳腺癌的藥物可以直接觸發某些癌細胞的休眠。
  • 癌細胞在對抗化療過程中採用了類似熊冬眠的防禦機制
    有針對性的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癌細胞可能會利用多種方法來達到停滯狀態,從隱藏在脂肪組織到跟免疫系統達到新的平衡。  研究人員對人類結直腸癌細胞進行了臨床前研究。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人員發現化療似乎會誘導細胞進入緩慢分裂狀態。癌細胞在這種緩慢分裂狀態下的基因表達跟小鼠胚胎轉入一種被稱為胚胎滯育的類冬眠狀態時的基因表達非常相似。  100多種哺乳動物--從熊到老鼠都有胚胎滯育的能力。這種機制被認為是由不利環境條件觸發,從而導致有機體本質上暫停胚胎的發育,一直到環境變得更有利於生存。
  • 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細胞內部基因的變化是觸發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針對基因的一些治療,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就要精準一些,顯得「高大上」,是不是比化療要好一些呢? 結直腸癌主要有5種治療手段,手術、放療、化療是其傳統的「三駕馬車」,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方式,放療多應用於中低位直腸癌。
  • Oncogene:化療藥物誘導結腸癌細胞發生壞死性凋亡
    常用的針對性療法是結合手術、放療與化療。5-FU是一類常見的治療惡性CRC的化療藥物,結合其藥物,該治療能夠達到40%-50%的反應效果。然而,很多因素影響了患者對5-FU的耐受性,比如胸腺嘧啶合成酶的缺陷以及p53的突變。恢復5-FU在這些患者體內的敏感性是十分重要的挑戰。
  • 新研究:癌細胞太狡猾,面對化療時自動進入「冬眠」苟活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癌症三大治療手段之一的化療為何不能根除癌症的部分原因。 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結果顯示在使用化療治療癌症時,癌細胞會出現類似動物「冬眠」的現象。 根據研究中對人類結直腸癌細胞的臨床前研究,發現癌細胞能夠減緩到低維持性的「耐藥持久性」(DTP)狀態。
  • 結直腸癌術後輔助化療,誰該做?做多久?看看專家怎麼說!
    自 IDEA 研究結果公布以來,仍有很多人在問,究竟哪些人需要做術後輔助化療,哪些人需要做 3 個月,哪些人需要做 6 個月? 結直腸癌輔助化療現狀 輔助化療的治療目標是根除隱匿性微轉移病灶、消滅 R0 術後殘留的腫瘤細胞,改善 DFS 和 OS,增加治癒機會。
  • 補太多營養,腸癌或來敲門
    「腫瘤癌變過程的關鍵基因ILF3,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大量攝取周圍營養物質,從而惡性增殖。因此,過多的營養物質攝入,特別是富含絲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更有可能誘發腸癌。」不久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李孟鴻教授課題組在飲食和健康方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印證了「縱口欲而百病生」的古語。
  • 3分鐘了解 2018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更新要點!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袁瑛教授在本次會議上介紹了2018 CSCO結直腸癌指南的更新要點,我們整理如下:《2018版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在2017版的基礎上,根據證據級別分為基本策略和可選策略兩部分。2018版指南進一步把相應的證據級別分成了三個等級的專家推薦。
  • Nat Commun:新型WNT抑制劑有望清除癌症幹細胞用於結直腸癌治療
    Wnt信號途徑是癌症幹細胞發育的一條關鍵途徑,這種抑制劑的出現或為藥物難治性結直腸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結直腸癌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大約70萬人死於該病。超過90%的結直腸癌攜帶Wnt信號途徑的體細胞突變,比如APC腫瘤抑制基因,導致Wnt信號途徑的持續性激活。這反過來導致癌症幹細胞的產生,癌症幹細胞是腫瘤抵抗傳統化療的一個本質性因素。
  • 超分子化療:一種基於超分子化學的高效低毒的化療新策略
    目前,化學藥物治療(化療)、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是三大主要的癌症治療方式。在臨床治療中,傳統的化療藥物,如順鉑、紫杉醇、阿黴素等,往往存在嚴重的毒副作用,這主要歸因於它們無法選擇性地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因此,化療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治療中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如何改良現有的臨床抗癌藥物,降低其毒副作用並提高藥效,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 cell death&disease:大腸癌細胞壞死性藥物療法
    常規性的抗癌藥物的主要作用機理是引起DNA的損傷以及細胞的死亡,包括線粒體介導的內源性細胞凋亡以及死亡受體介導的外源性細胞凋亡。在腫瘤惡化過程中,新產生的腫瘤細胞經常會發生遺傳或表觀遺傳上的突變,導致其對細胞凋亡不再敏感。因此,尋找其它導致癌細胞死亡的方式對於癌症的治療十分重要。很久以來,細胞壞死都被認為是一類無規律的、被動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主要由炎症反應與組織損傷引發。
  • 精準檢測,藥盡其用,專家教你如何精準診療結直腸癌
    精準醫療時代,分子標誌物是轉移型結直腸癌一線治療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2020.V1)NCCN 臨床實踐指南,2019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等檢測共識與臨床指南一致推薦,對於轉移型結直腸癌應常規檢測 RAS, BRAF 和 MSI。
  • 2020 CSCO回顧 |李進教授: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
    ,從三個方面針對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進行了專題講座!復發轉移性腸癌標準治療對於初始不可切除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無論是潛在可切除患者還是需要姑息治療的患者,標準治療方案仍然局限在化療,隨著靶向治療的盛行,化療聯合靶向治療顯著延長了mCRC患者的生存時間,腸癌的治療也從FOLFOX/FOLFIRI時代進入了靶向治療時代,目前常見的標準治療方案為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聯合雙藥化療
  • 袁瑛教授:MSS/MSI-H BRAF突變結直腸癌,治療策略大不同!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遺傳專委會主任委員 衛計委2017版結直腸癌診療規範小組專家 浙江省醫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
  • Cell Rep:癌細胞通過微小囊泡選擇性地輸出多種類型的長鏈RNA
    2018年11月3日/生物谷BIOON/---眾所周知,包括癌細胞在內的許多細胞以微小囊泡的形式分泌不同的蛋白和短鏈RNA,比如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和環狀RNA(circular RNA, circRNA)。這些微小囊泡隨後進入其他的細胞中,並在它們的內部移動。這可能是細胞間通信的一種形式。
  • Cell Death&Disease:lncRNA結合miRNA促進結腸癌增殖和轉移
    2018年6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非編碼RNA在癌症進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關於lncRNA SNHG7在結直腸癌中的研究仍然較少,該分子如何參與結直腸癌進展仍然不清楚。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ATOMIC研究則對免疫治療用於結腸癌的輔助治療進行探索,該研究對接受過手術與1個周期mFOLFOX6化療後的Ⅲ期結腸癌患者進行了微衛星狀態的檢測,並將其中的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接受後續的標準化療或標準化療基礎上加用阿替利珠單抗。該研究尚在進行中,結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