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再度掀起新能源革命

2020-12-02 OFweek

 

  OFweek節能網訊:今年1月,大型科考船「地球號」駛離日本清水港,前往菲律賓海開採可燃冰,船上的科學家可能還不知道他們將關上一扇由邱吉爾開啟的大門。當然這並不奇怪,因為除了石油界的部分專家,很少有人知道邱吉爾在能源歷史上的地位。

  1911年,邱吉爾被任命為英國海軍大臣,此時的邱吉爾富有激情、充滿活力,他要改造帝國的明珠——皇家海軍,讓它更加現代化。他宣布新改造的艦船將燃燒能效高出煤炭兩倍的石油,這個決定一直延續至今。

  然而這一切都可能隨著地球號的此次遠航而改變。這艘造價5.4億美元的日本深海鑽探船有很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已建的最大、最絢麗也是最智能的海洋科考船,中央鐵架塔存放著一個巨大的浮動鑽頭,這賦予它強過世界任何一艘船隻的海底礦產開採能力。

  地球號的首航始於2005年,最初建造它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震帶,然而現在它的使命更為重大:開發一種能源,幫助日本乃至世界大部分國家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要知道這是自邱吉爾時代以來,讓所有政治家感到頭疼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地質學家在海底發現了結晶天然氣,用專業術語說就是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廣泛分布於大陸邊緣的淺層地帶,而且儲量巨大,據估計它的儲量是其他所有化石燃料總和的兩倍。

  儘管如此豐富,但是氣體水合物長期以來一直遭到石油界的詬病。它和傳統能源不同,讓冰著火,誰會把它當真?但是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海底開採技術的提高以及地質調查數據的積累,全世界對這種能源的興趣越來越大。美國能源部早在1982年就開始資助甲烷水合物的研究。

  但沒有誰會比日本人更認真。與英國或者美國不同,日本沒有任何大油田,今天邱吉爾的噩夢發生在了日本人身上:它的軍事和工業能源幾乎全部依賴外國能源。它是世界第三大原油淨進口國,第二大煤炭進口國以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每一位日本政治家都對這種狀況感到擔憂。

  日本的甲烷水合物項目始於1995年,為此日本成立了一家國有企業,名為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國家公司(JOGMEC)。過去10年,日本在這方面投資了近7億美元,今年3月,好消息傳來:日本首次在近海成功分離可燃冰,預計最早2018年實現商業化生產。印度和韓國緊隨其後,特別是韓國的可燃冰項目擴張速度相當突出。

  18年過去了,很多事情在發生改變,如今石油界正在經受來自頁巖氣的巨大衝擊。很多人相信美國可以憑藉頁巖氣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如果地球號獲得成功,甲烷水合物可以在日本達到同樣的效果。

  但是甲烷水合物的開發方式和之前的頁巖氣非常類似,只不過前者的參與人數更多也更國際化。頁巖氣一直受到廣泛的質疑,甲烷水合物也不例外,忽視它的前景是愚蠢的。

  如今許多國家羨慕美國,但卻缺乏開發頁巖資源所必須的技術,而美國和加拿大甚至已經意識到好日子不會太長久,開始在積極尋找新的能源供給,所有人都把目光轉向了甲烷水合物。

  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大規模商業化海底水合物,那麼其他國家也會跟進,美國式的能源獨立將在亞洲、西非、歐洲以及美洲其他國家成為現實。然而除了北美,其他主要傳統天然氣生產國,例如俄羅斯、伊朗、卡達,都會痛恨甲烷水合物。如果從水合物中獲取的天然氣豐富且廉價,伊拉克、奈及利亞、阿聯以及委瑞內拉這樣的產油國將受到嚴重衝擊。

  未來天然氣將有兩種職能。對政客和經濟學家來說它是美國經濟復甦的驅動器,因為廉價的能源將使美國擺脫對國外石油的依賴;對環保人士而言天然氣是一種過渡性能源,在使用零碳排能源前,比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以徹底替代煤炭和石油。

  短期來看這兩種職能是可兼容的。儘管再生能源的成本快速下降,但仍比石化能源高。大多數專家相信人類最終會使用無碳能源。我們使用的能源也在從木柴到煤炭再到石油和天然氣,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氣候變化速度太快,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轉化的速度要比過去的能源轉換更快。

  多年來,環保人士希望石油資源的枯竭強迫人們使用可再生能源,沒有能源和太陽能之間,即便最短視的人也會選擇後者,然而隨著大量的天然氣被開採出來,這種希望成為了泡影。

  相關連結: 「蛟龍」 深覓可燃冰 中日欲掀亞洲能源革命

        日本首次正式啟動可燃冰蘊藏量調查

        翁震平:深謀「蛟龍」號 遠慮可燃冰

相關焦點

  • 中國可燃冰試採技術掀起能源革命 已穩定出氣連續8日
    中國可燃冰試採技術掀起能源革命 已穩定出氣連續8日 2017-05-20 13:40:19
  • 二十一世紀的新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這種神秘物質,早在1810年首次在實驗室發現,19世紀末被一個石油公司在北極永久凍土帶中發現。現已初步揭開這種神秘物質——「天然氣水合物」的面紗。科學家給它起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字——「可燃冰」。它的形成,據地質學家分析認為是由海洋板塊的活動而成。當海洋板塊下沉時,較老的海底地殼會下沉到地球內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隨板塊邊緣湧上表面。當接觸到冰冷的海水和受深海高壓,天然氣與海水發生化學作用形成水合物,即成「甲烷水合物」。
  • 中國秀超級實力:開採可燃冰,攻克人造太陽,這次讓美國開了眼界
    說實話得感謝美國,憑藉「頁巖油革命」,美國輕易將傳統能源大國沙特、俄羅斯逼進了牆角,才讓中國科學家們意識到掌握核心技術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果然,中國科學家們發起狠來全球都顫抖。中國「馴服」可燃冰可燃冰被稱為未來能源,與太陽能、潮汐能和核能齊名,但它藏身於幽暗的大洋深處,開發技術難度極高。
  • 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又一新能源有望被開發!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又一新能源有望被開發! 2017-05-30 13:21:07 來源:中國檢測網 閱讀: 次   前段時間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我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引起全球關注。
  • 全球可燃冰夠用1000年 中國試採技術領跑世界
    美國頁巖氣的開採把國際油價從100美元/桶的高位拉至約40美元/桶,而中國在南海海域成功試開採可燃冰或將再度掀起一場能源革命。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18日宣布,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開採成功,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來源:招商證券研發中心 發布時間:2013年03月15日 14:32 作者:蔡宇濱;劉榮 投資評級:看好 投資評級變動:維持
  • 今日世界地球日新能源「可燃冰」揭面紗
    今日世界地球日新能源「可燃冰」揭面紗 2016
  • 等於免費的新能源,1立方1分錢,可燃冰的前生今世
    其實,中國科研人員對南海可燃冰的探索由來已久,兩年之前曾經完成過第一次開採試驗,如今又再創輝煌,也牽動著中國人民的心跟著雀躍不已。這意味著啥呢?我們使用可燃冰的新能源成為很快的現實,據介紹:一立方米可燃冰完全燃燒的熱值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按照2塊錢一立方天然氣,折合可燃冰也就1分2釐錢。關於新能源大家有很多見解,有一個新能源大家可能已經遺忘了——可燃冰。
  • 相比現有能源 可燃冰不存優勢
    4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從近海地層的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的試驗取得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從海底採集天然氣。據稱僅在愛知縣東部海槽一地,就可能存在相當於2011年日本天然氣進口量11倍的可燃冰。日本由此掀起新一輪「海洋熱」。
  • 幾乎免費的新能源可燃冰,我國己試開採成功,每年節省百億支出
    冰居然可以燃燒,於是就有了「可燃冰」這一形象的名稱。這個新能源出現,立刻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並對可燃冰開始了進一步的開發和研究。隨著已知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越來越少,而需要消耗的能源卻越來越多,尋找一種安全經濟,環保綠色的新能源,成為一種國家戰略。
  • 南海傳來捷報,成功開採86萬方可燃冰,該新能源技術只有中國掌握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目前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切實可行的新能源計劃,而中國在這方面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有一項海底資源開採目前只有中國能夠掌握,日本多次試圖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那這究竟是一項什麼技術呢?本期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 神秘的可燃冰
    其中,可燃冰的勘探和開發,備受關注。  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與時間賽跑,不斷探索可燃冰的奧妙,並於2017年5月18日在中國南海的神狐海域成功試採,這是我國自然資源事業史的一個轉折點。  為研究和將來進一步開採可燃冰,中國科技工作者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其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常人難以想像。
  • 新能源「可燃冰」首次亮相
    據新華社報導6月17日,我國在南海北部成功鑽獲的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可燃冰」在廣州亮相。天然氣水合物存在於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結晶形成的固態籠狀化合物。純淨的天然氣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被點燃,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可燃冰」。
  • 中國在海域連續穩定試開採可燃冰成功
    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燃燒後,可燃冰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汙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此外,可燃冰儲量巨大,所含有機碳資源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 我國管轄海域和陸區也蘊藏有豐富的可燃冰資源,因此走近、認識可燃冰顯得意義非凡。
  • 中國首次可燃冰試採成功 有望改變能源格局
    「頁巖氣革命」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之後,中國在另一項能源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賀電稱讚這次成功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今日(2017年5月18日)宣布,中國也是世界上首次海域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試採成功。
  • 對汽車來說,可燃冰這副「春藥」還不宜過早服用
    說實話,可燃冰試開採成功並不是引起民眾興奮的G點,儘管這可能在未來對國家乃至世界的能源格局產生巨大影響。而真正令民眾興奮的是央視在新聞報導中提到:可燃冰所蘊含的能量巨大,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約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以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為例,假設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裡,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裡!
  • 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2017年,我國科研工作者將蘊藏在海底的可燃冰點燃為熊熊火焰。今天,捷報再傳——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神狐火炬」再一次點亮新能源時代曙光!振奮之餘,會發現正是無數前輩對可燃冰的不斷探索,共同奏響了一曲「冰」與火之歌。
  • 世界正在為石油喋喋不休時,中國繼可燃冰後,又取得新能源多項突破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石油不可再生等一些特點,近年,全球試圖突破石油的桎梏,而探尋新能源作為替代品的進程也正在不斷加速。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對傳統能源的升級和發現,還是新能源的探尋,中國企業無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中石油王宜林:加強深水油氣、可燃冰和新能源前期研究
    王宜林指出,按照公司科技委員會部署,依託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好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服務支持等領域技術攻關,加強深水油氣、可燃冰和新能源前期研究,做好新一輪國家重大專項接替準備,確保油氣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 可燃冰,未來「新能源」?
    11月1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已正式將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列為新礦種,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這也意味著,可燃冰進入了勘探開發新階段。  與傳統燃料相比,可燃冰有什麼不同,它又是怎樣形成的?真正實現可燃冰的開採利用還有多遠?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