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AI vs. TAM,ER+早期乳腺癌治療方案大PK(上)
2015-07-27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註明來源。
最近Lancet發表了一篇關於芳香酶抑制劑(AI)和他莫昔芬(TAM)的回顧性研究報告。研究收集過去9個相關臨床試驗中31920位雌激素受體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數據,並進行meta分析,試圖找出AI、TAM與獲益的關係,以及聯用時合理的順序與時間。之後研究者又更進一步的作了亞組的分析與討論。醫脈通編譯報導。
文獻全文:Aromatase inhibitors versus tamoxifen in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level meta-analysis of the randomised trials.pdf
對雌激素受體(ER)陽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選擇性ER抑制劑TAM進行5年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復發率。一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就已經表現出了復發率的降低,還有三分之一患者復發率降低發生在治療後5年內。5年TAM治療還能降低將近三分之一患者治療後15年內的死亡率。將TAM治療延長至10年時,死亡率在10-14年間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降低。對於絕經期患者,AI可以大大降低雌激素濃度,從而避免激活ER陽性的乳腺癌細胞。應用5年AI治療或應用TAM治療2-3年後再應用AI治療2-3年,比單用TAM治療5年能更好的降低復發率。但是對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以上兩種含有AI的治療,能否降低死亡率尚不明確。同時,治療過程中以怎樣的順序和時間使用AI和TAM也有待研究。ASCO臨床指南對已絕經的ER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推薦了4套治療方案:1、應用TAM治療10年;2、應用AI治療5年;3、最初5年應用TAM治療,然後進行5年AI治療;4、應用TAM治療2-3年然後應用AI治療5年。為了明確5年治療中TAM和AI與獲益的關係,不同時間與順序是否達到不同療效,研究者對已有的TAM與AI的頭對頭試驗報告的患者數據進行了meta分析。
研究的分組與數據的收集
數據收集所選擇的試驗從2005就已經開始,患者均為已絕經的ER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患者被隨機分入5個對比組:對比組A:5年AI治療 vs. 5年TAM治療;對比組B:5年AI治療 vs. 2-3年TAM治療然後換用AI治療至5年;對比組C:2-3年TAM治療後換用AI治療至5年vs. 5年TAM治療;對比組D:5年AI治療 vs. 2年AI治療後換用TAM治療至5年;對比組E:2年AI治療後換用TAM治療至5年vs. 5年TAM治療。每組數據單獨進行統計學分析,然後將其中一些結果最終整合。
患者數據於2012-14年間隨機收集,包括治療方案、年齡、絕經情況、體重指數(BMI)、腫瘤直徑、等級、局部淋巴結受累情況、ER、孕酮受體(PR)、HER2受體情況、是否有任何局部、對側或遠端乳腺癌復發、是否有其他繼發性腫瘤、骨折、死亡及死亡原因。
試驗終點
主要終點是乳腺癌復發(遠端、局部、對側新原發);乳腺癌死亡率、無復發死亡率、所有原因死亡率。次要終點是第二原發性腫瘤的發生和位點以及是否發生骨折。預計根據復發位置、年齡、淋巴結狀態、PR狀態、組織學分級以及隨訪期再分成各個亞組。
研究結果
患者數據由9個臨床試驗提供,這9個試驗總共包括了35718位患者。其中35129位患者隨機接受了應用AI和TAM進行5年輔助內分泌治療的方案。最終結果報告選擇了其中ER陽性的31920位患者,將其隨機平均分配在應用AI和TAM治療的各個分組。
對比組A(5年AI治療vs. 5年TAM治療:包含2個試驗的數據 n=9885),AI組的復發和死亡都顯著減少(圖1)。復發人數:AI組827人vs. TMA組964人(P<0.00001),AI組術後0-1年(RR=0.64,95%CI=0.52-0.78),以及術後2-4年(RR=0.86,95%CI=0.68-0.93)復發率均有顯著降低。但是過了預定治療期之後則無顯著的進一步作用,10年後也幾乎沒有隨訪。第10年時復發風險:AI組19.1% vs. TAM組22.7%(差異3.6%,95%CI=1.7-5.4)。AI組遠端復發(RR=0.86,95%CI=0.77-0.96;2p=0.007)、局部復發(RR=0.74,95%CI=0.58-0.95;2p=0.020)、對側復發(RR=0.62,95%CI=0.48-0.80;2p=0.0003)、死亡率(RR=0.85, 95%CI=0.75-0.96;2p=0.009)均有降低。儘管一半患者的死亡與乳腺癌無關,幾乎不受治療影響,但AI組的乳腺癌死亡率(RR=0.85,95%CI=0.75-0.96;2p=0.009)以及全因死亡率依舊有所降低(死亡數936 vs. 1000;RR=0.89,95%CI=0.81-0.97;2p=0.010)。
圖1 5年AI治療vs. 5年TAM治療
對比組B(5年AI治療vs. 2-3年TAM治療然後換用AI治療至5年,包括3個試驗的數據 n=12779),僅在治療開始0-1年內AI組的復發有顯著降低(RR=0.74,95%CI=0.62-0.89;2p=0.002)。改變治療方式之後(治療開始後2-4年),兩組均使用AI治療時,復發就變的非常相似(RR=0.99,95%CI=0.85-1.15)(圖2)。5年治療後也依舊沒有顯著的進一步作用,7年後幾乎沒有隨訪。也許是由於兩組治療方法不同的時間僅有對比組A的一半,所以兩組表現出的對復發和死亡率的絕對降低值很相似。復發人數:AI組705人vs. TAM+AI組765人(2p=0.045),AI組死亡率有些下降,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RR=0.89, 95%CI=0.78-1.03;2p=0.11)。同樣在其它原因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上也無差異。
圖2 5年AI治療vs. 2-3年TAM治療然後換用AI治療至5年
對比組C(2-3年TAM治療後換用AI治療至5年vs. 5年TAM治療,包括6個試驗的數據n=11798),TAM+AI組的復發和死亡率均有顯著性降低(圖3)。四個試驗是在使用2年TAM後進行的隨機分組,另兩個則是試驗開始時就進行了隨機分組。為了與其它四組具有可比性,這兩組試驗使用的均是完成2年TAM治療後無復發或第二原發性腫瘤的患者數據,但是敏感度分析表示做這種選擇幾乎不造成任何差異。從治療發生分歧開始統計,復發人數:TAM+AI組753人vs. TAM組863人(2p=0.0001)。治療開始後2-4年,TAM+AI組降低了復發率(RR=0.56,95%CI=0.46-0.67;p<0.0001)。治療結束後無顯著的進一步作用,10年後幾乎無隨訪。治療開始10年後復發風險:TAM+AI組17.0% vs. TAM組19.0%(差異2.0,95%CI=0.2-3.8)。TAM+AI組的遠端復發(RR=0.86,95%CI=0.77-0.97;2p=0.02)、對側復發(RR=0.67,95%CI=0.51-0.87;2p=0.002)和死亡率(RR=0.84,95%CI=0.72-0.96; 2p=0.015)均有降低。全因死亡率也有降低(死亡人數 639人vs. 764人;RR=0.82,0.73-0.91;2p=0.0002),也可能與非乳腺癌死亡率的偶然性降低有關。
圖三 2-3年TAM治療後換用AI治療至5年vs. 5年TAM治療
對比組D和對比組E的數據均來自BIG 1-98。對比組D使用的是2年AI治療後無復發並繼續治療的2558位患者的數據。儘管研究表明2年AI治療後繼續AI治療並不比換用TAM治療表現出更好的獲益,但是結果的置信區間較寬。對比組E包括了3060位患者的數據,在治療開始0-1年間(即應用不同治療藥物的時間),復發率的降低與之前對照組所得的數據相似,而當治療藥物相同時,表現出的復發率RR的差異或許是偶然性的。
更多亞組分析及討論敬請期待下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