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汙染成為「事件」是近100年來的事

2021-0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是環保主義的經典之作。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新版,並請中國科學院植物學所教授蔣高明寫了長篇導讀。澎湃新聞獲得授權,刊登這篇導讀。

在人類進化歷史上,環境汙染成為「事件」是近100年來的事。確切地講,工業革命使得人類有了挑戰大自然的資本,從生態平衡被大規模打亂的那天起,環境汙染就開始出現了。然而,300多年前從英國策源的工業革命,畢竟局限在少數發達國家,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是局部的,相對較輕的。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人類無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並不斷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質。農藥就是這些有害物質之一,它不僅殺死了人類以外的生命,還直接影響了人類本身。對於農藥第一個大聲說不的,當屬美國海洋女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

她的名著《寂靜的春天》描述的是,環境惡化使人類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個死寂的春天。造成這種局面的元兇是農藥DDT。但具諷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DDT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適用於滅殺傳播瘧疾的蚊子。但是,它消滅了蚊子和其他「害蟲」的同時,也殺滅了益蟲。而且由於DDT會積累於昆蟲體內,當這些昆蟲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後,那些動物,尤其是魚類、鳥類,則會中毒死亡。

20世紀30-60年代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環境汙染最為嚴重的時期。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英國倫敦煙霧、比利時列日市光化學煙霧、日本「痛痛病」「水俁病」等嚴重汙染事件都發生在這段時期。雖然不斷有人因環境汙染而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但活著的人們卻很少將生命健康與環境惡化聯繫起來。

1953年11月的倫敦,「煙霧事件」發生一年後,一對夫婦戴著面罩走在街道上,害怕空氣傳染疾病。

翻閱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當時主流的口號,是「向大自然宣戰」「徵服大自然」,在卡森之前,幾乎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卡森用大量的事實,向人們講述這樣的道理,生態環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物種的消失也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地球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全球變暖、臭氧層消失,無不證明了卡森做出的悲劇預言的正確性。卡森的吶喊,喚醒了公眾,環境保護從此深入人心。1972年,美國禁止使用DDT;同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籤署了《人類環境宣言》;近些年來,《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臭氧層保護公約》《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等國際公約不斷出現,各國政府都積極開展了環境保護的具體行動。

筆者當年讀研究生的時候,所在的研究組叫「環保組」,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環境保護的課題組之一。那時候,我們幾乎沒有聽說什麼環境汙染問題,環保教材幾乎都是翻譯西方的。遺憾的是,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盲目學西方,尤其是忽視了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從而釀成了環境汙染的諸多悲劇。當前的鄉村生態系統,尤其農田,無不充滿殺機;水、土壤汙染了,城市裡霧霾出現了;醫院了擠滿了病人;連最基本的食物和飲水也出了問題。

先以農藥為例,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惡化進程。人類與「害蟲」抗爭了近一個世紀,但是人類並沒有控制住「害蟲」的危害。一百多年後,人類並沒有放棄滅殺「害蟲」這條錯誤路線,而是越走越遠了,當年西方犯的這個錯誤現在在中國重演。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一份農藥清單:

溴酸鉀、硝基呋喃代謝物、敵敵畏、百菌清、倍硫磷、苯丁錫、草甘膦、除蟲脲、代森錳鋅、滴滴涕、敵百蟲、毒死蜱、對硫磷、多菌靈、二嗪磷、氟氰戊菊酯、甲拌磷、甲萘威、甲霜靈、抗蚜威、克菌丹、樂果、氟氯氫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炔蟎特、噻蟎酮、三唑錫、殺螟硫磷……

上面所列的僅僅是我們的食物中可能接觸的農藥種類的「冰山一角」,如果不是專業人士,相信很多人對它們是非常陌生的。很多化學名詞是吃出來的,是媒體曝光了食物汙染後,我們才知道身邊人造化學物質的存在。倒退四十年,中國人接觸的農藥種類只有六六六、敵敵畏區區幾種,且很少在食物鏈中使用。現在國家明文規定的,食物中不能超標使用的農藥就高達3650項!其中鮮食農產品高達2495項。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這2495項就是我們食物中可能會遇到的。如果列印出這個清單來,需要幾十頁A4紙。目前人類到底使用了多少種農藥?沒有人能夠說得清,因為化學合成的新農藥越來越多,光中國農業部每年登記的新農藥就達到千種以上。

目前,我國每年農藥使用面積達1.8億公頃次。半個世紀以來,使用的六六六農藥就達400萬噸、DDT 50多萬噸,受汙染的農田1330萬公頃。農田耕作層中六六六、DDT的含量分別為0.72 ppm和 0.42 ppm;土壤中累積的DDT總量約為8萬噸。我國每年農藥用量337萬噸,分攤到13億人身上,就是每個人2.59公斤!這些農藥到哪裡去?除了非常小的一部分(<10%)發揮了殺蟲的作用外,大部分進入了生態環境。

更槽糕的是,農藥不僅僅在農田裡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溼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小區裡,也逃不開農藥的陰影。如果卡森活到今天,她看到人類如此大範圍內使用如此眾多的農藥,那麼,她的《寂靜的春天》的書名恐怕要換成《死亡的春天》。

農藥對人體的傷害,以中國農民最重。若按年齡說,則以婦女和老人最重。發達國家噴施農藥用飛機或大型拖拉機,而中國採取的是原始的肩背式噴霧器,噴霧器噴出來的就是毒。農藥有機溶劑和部分農藥漂浮在空氣中,汙染大氣,吸入人體有可能致病或致癌;農田被雨水衝刷,農藥則進入江河,進而汙染海洋。這樣,農藥就由氣流和水流帶到世界各地,殘留土壤中的農藥則可通過滲透作用到達地層深處,從而汙染地下水。

江蘇省淮安市郊區的農民在水稻田裡噴灑農藥,防止水稻夏季病蟲害。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大範圍、高濃度、高強度使用殺蟲劑,雖暫時控制了蟲害,卻也誤傷了許多「害蟲」的天敵,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使過去未構成嚴重危害的病蟲害大量發生,如紅蜘蛛、介殼蟲、葉蟬及各種土傳病害。此外,農藥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蟲」迅速繁殖。上世紀80年代後期,南方農田使用甲胺磷、三唑磷治稻飛蝨,結果刺激稻飛蝨產卵量增加50%以上,用藥7~10天即引起稻飛蝨再度猖獗。農藥造成的惡性循環,不僅使害蟲防治成本增高,更嚴重的是造成人畜中毒事故增加。

「人蟲大戰」並沒有挫傷「害蟲」的銳氣,「害蟲」在人類發明的各種農藥磨練下,反而越戰越勇。在農村,農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他們打了那麼多的農藥,蟲子照樣泛濫。藥越用越毒,蟲越治越多。蟲子多了必然要再花錢買農藥,這就給農藥生產和銷售企業帶來了滾滾利潤。

針對「害蟲」,我們換個思路治理會怎樣?即不採取對抗的辦法,不用農藥,而是恢復生態平衡,「害蟲」數量會增加嗎?自2007年起,筆者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租用40畝耕地,在山東平邑建立了弘毅生態農場,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示範研究。我們全面停止使用農藥、除草劑、化肥、農膜、添加劑,不使用轉基因技術,驗證生態學在維持農業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短短3個年頭,生態學的強大威力就顯現了出來。由於採取嚴格的農田生態保護措施,農場的生物多樣性大幅度提高: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動物都回來了;那裡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擔心受到昆蟲危害;黃瓜、西紅柿、芹菜、茄子、大蔥等蔬菜接近常規產量;過去嚴重影響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蟲已被脈衝誘蟲燈制服了,以前最多的時候,每隻燈每晚可捕獲各種「害蟲」達9斤,目前每晚捕獲不到30克。一滴農藥不用,「害蟲」反而不產生危害了。目前該農場已發展到500畝,在全國推廣10萬畝。

昆蟲有時間上的生態位差,被抓的多為夜間活動的「害蟲」,而益蟲、尤其鳥類晚上很少活動,所以沒有被傷害。「害蟲」還在,這個物種並沒有消滅,它們還有吃的喝的,但是想形成大種群還面臨著下面一道道關。生態平衡建立起來後,益蟲益鳥多了,它們想成災都沒有了機會;沒有農藥、除草劑,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蝟都回來了,它們也要吃東西啊,「害蟲」就是它們的美味佳餚。多樣性的作物混種增加了抗蟲害等風險的能力,多樣性的生物群落是穩定的。在生態農場,除了種植小麥、玉米、蔬菜,還有蓮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種在一起,蟲子都不知道去吃哪一種,加上它們自投羅網,各種天敵守候,在真正的有機農場裡,蟲害是比較容易控制的。

有人說,將殺蟲的基因轉到莊稼裡讓莊稼自己生產「農藥」不是更好嗎?這恰恰又打亂了生態平衡,是按了葫蘆起了瓢。蟲子不吃你轉抗蟲基因的莊稼會吃別的,並沒有除根。而且那麼多種蟲子,基因又具有特異性,也就是一種基因防一種害蟲,那你得轉多少種基因啊?為什麼不利用現成的物種呢,自然界為我們準備了現成的成千上萬種害蟲的天敵,這些物種會攜帶多少億個基因呢?轉基因除蟲技術,正如持薪救火,是錯將汽油當成了水潑向了燃燒的火焰中。事實上,轉基因後不但要繼續打農藥,還要用專用農藥,專用化肥,專用除草劑,這「三專」再加上轉基因專利這「一專」,四座大山壓榨之下,農民還能指望過好日子嗎?農田裡沒有了「害蟲」,「四專」吃什麼?

農藥販子不希望看到我們這樣的成果。當我將我們的做法跟一個農藥販子講時,他非常煩躁,並反覆講,他們的農藥如何如何有效,並如何如何沒有毒副作用。在這個問題上,轉基因鼓吹者們,同樣不希望看到用生態平衡的辦法解決他們認為是大問題的問題,因為他們將收不到專利費,賣不動他們的專用除草劑和專用農藥。無獨有偶,當年卡森的呼籲,也引起了利益集團(主要是農藥商)及其收買的無良專家、媒體的惡毒攻擊,她在人們的咒罵聲中離開人世。所幸的是,她留給了人類豐厚的環保遺產。

再來看「雜草」。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幾乎是農民最頭疼的。除草幾乎佔據了農田管理的一大半時間,也是農活中最辛苦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農活勞累最生動的寫照。「雜草」頑強的生命力,讓農民防不勝防,年年鋤草,年年長草。人類與「雜草」鬥爭的幾千年,至今沒有太好的辦法,直到發明了除草劑,人類暫時佔了上風。然而,人類發明的草甘膦除草劑以及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的使用,在暫時終結了「雜草」連年危害後,卻因草甘膦在食物中殘留,最終可能會危及人類。

農田裡有多少「雜草」呢?南方與北方明顯不同。以我們熟悉的北方為例,春季小麥田裡播娘蒿、王不留行、薺菜、獨行菜、小薊比較常見。由於小麥是頭年秋天播種的,越冬返青後小麥成了優勢種群,「雜草」暫時競爭不過小麥。但一旦不加管理,播娘蒿等就迅速增長,可以覆蓋整個小麥田。但是,畢竟春天雨水少,溫度低,「雜草」還不是最兇的。而夏季就不同了,北方農田雨季溫度高、光照強、水分好,這樣就給了那些機會主義者的「雜草」提供了爆發的空間。即使像玉米那樣高稈的作物,其下還常見十幾種「雜草」,如馬唐、旱稗、馬齒莧、牛筋草、碎米莎草、鐵莧菜、醴腸、鴨蹠草和青葙等。

「雜草」獲得今天這樣的惡名,估計是現代科學以後的事情。在古代農書上,人們對「雜草」並不像今天的人這樣深惡痛絕。如對「雜草」的防治,古人竟然用「鋤禾」這樣的說法,禾是莊稼,怎麼鋤掉呢?原來,鋤草的「鋤」與除草的「除」不同,前者是給莊稼地鬆土,兼切斷「雜草」地上部與地下部的聯繫,同時切斷了土壤毛細管,起到控制「雜草」兼保墒的作用,這樣的農活農民一年要幹好多次。過去農民一旦鋤頭拿上了手,就一直到收穫,而今天農活則是噴霧器一旦背上了肩膀,就一直到收穫才停下來。除草劑除草只管滅殺「雜草」,不管土地的感覺,也不會關心除草劑對於人類食物的汙染。其實,噴灑除草劑這個農活本身就是很有健康風險的。除草劑的毒性很強,從空氣中幾十米飄過來的除草劑對那些敏感植物還有傷害作用,難道人會安然無恙麼?打除草劑那幾天,農民都是不敢開窗戶的。

傳統的人工鋤草方式,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勞動力短缺,而衰落了。在美國這種古老的技術恐怕徹底消失了。在中國只有五十歲以上的老農民還會鋤草。現在使用的是什麼技術呢?就是除草劑。大量使用除草劑,且不論環境效益,「雜草」並沒有被控制住,相反,「雜草」年年用藥,年年發生,甚至在美國使用了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技術後,農田裡出現了「超級雜草」。

為什麼農田裡「雜草」難以防治,甚至除草劑「培育出了超級雜草」呢?這是與「雜草」的生態習性有關的。農田「雜草」大都是一年生植物,它們屬於機會主義者,一有空間就去佔領,它們對養分要求不高也不挑地段,無論是貧瘠的荒地還是肥沃的耕地,即便是人類不斷踩踏的田埂上,只要有機會就繁殖,就會結大量的種子,並通過多種方式進入到土壤裡。那些埋葬在土壤裡的種子,一般很難除掉,除草劑對它們毫無辦法,即使用火燒,地上部燒光了,但種子在地下還能保留。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道理。

生態除草怎麼做呢?一是要控制種源,不使其結種子,在成熟前後治理,可以用中耕機將剛萌發的「雜草」幼苗翻到地裡,也可以用傳統的人工鋤草;二是以草治草,如人工播種有肥效左右的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佔據「雜草」的生態位,或者種植匍匐生長、且密度很大的蛇莓,這在蘋果園、梨園、葡萄園裡非常有效;三是秸稈覆蓋,即將上茬作物的秸稈粉碎還田,利用秸稈中的生化物質對「雜草」實施抑制;四是作物輪作,不讓「雜草」適應人類的種植規律,如在北方,小麥季後不是規律性地種植玉米,而改種大豆、花生等,同樣玉米季後也不是單一地種植越冬的小麥,也可種植能夠越冬的大蒜,我們觀察過,當合理輪作後,雜草的種類可由8—10種減少到2—3種;五是人工拔草餵牛羊,但前提是農田裡不能有農藥,不能有除草劑。沒有農藥和除草劑的鮮草,那些食草動物們如牛、羊、驢、兔、鵝、甚至豬是非常喜歡的。小時候,山東農田裡「雜草」很少,那些「雜草」哪裡去了?竟然是被我們這些孩子加上部分婦女控制住了。可見,今後對付「雜草」,也正如應對「害蟲」一樣,採取生態平衡的辦法,而不是粗暴滅殺的辦法,同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卡森的冒死吶喊,激發了波瀾壯闊的全球環境保護運動,最終促進了重大的環境法律變革,這對於經濟快速發展的我國有很大借鑑意義。春天是生命活力最旺盛的季節,不應成為寂靜的代名詞。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中國人民同樣有權呼吸新鮮空氣,喝上清潔的水,吃放心的食品。對於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對於日益泛濫的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汙染,是到了果斷治理的時候了。

《寂靜的春天》,【美】蕾切爾·卡森/著 張白樺/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11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史上四大環境汙染事件
    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應對,儘量把汙染降到最小。  教訓是沉痛的。翻開近代史來看,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過重大環境汙染事件。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20世紀30年代,比利時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環境汙染事件——馬斯河谷煙霧事件,這也是20世紀有記錄以來最早的一次大氣汙染慘案。
  • 20世紀全球十大環境汙染事件,其中四件和煙霧汙染有關
    人們出行的時候,一個個都化身蒙面俠,帶著「防毒」口罩,這些景象都快成為人們近幾年關於冬季的記憶了。就最近幾天的環境檢測數據來看,北方又有許多城市被檢測出四個大紅字:「重度汙染」,讓人不寒而慄。越來越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不免讓人想到上個世紀的一些環境汙染事件,雖然事件已經平息,但它給世人留下的震驚和警醒卻一直在。
  • 歷史上四大環境汙染事件(圖)
    近代以來,在世界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過重大環境汙染事件。當人們越來越關注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時,往往過多地將目光投向發展中國家。實際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歷史上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情形。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海洋汙染事件的頻繁發生,急需加快我國環境法醫學發展步伐,以確保汙染事件及其引發的各種法律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和解決。」王志遠急切地呼籲。 國際涉足環境法醫學已二十年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高振會告訴記者,「環境法醫學」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來的,它的產生源於對環境和法律兩方面問題的考慮。
  • 我從事環境史研究,什麼導致了近現代的環境汙染,問吧!
    我從事環境史研究,什麼導致了近現代的環境汙染
  • 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 一生執著一件事 與大氣汙染為敵
    「很較真地去做每件事。」在廣東、廣西做酸雨成因調查,動用地面100多個監測點;沒有自動採樣儀器,到雨天,科研人員端著量杯出去採集雨水;申請到用飛機採集高空雲水後,唐孝炎吃住都在機場,守著每一次樣本。  過去40多年來,唐孝炎的學科,解鎖的都是眼下的困境。  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大氣汙染成因,但任何人都關注並能感受得到空氣情況的好壞。
  • 2019預防醫學:世界環境汙染與八大公害事件
    2019預防醫學:世界環境汙染與八大公害事件 1.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發生時間及地點:1930年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主要汙染物:煙塵及二氧化硫事件後果:第三天起許多居民感覺不適,幾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表現為胸痛、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 謀殺地球 | 2019年環境事件盤點
    那麼,我們的生態環境究竟如何?環保主義者們的呼聲有意義嗎?為什麼人們必須現在就開始行動?讓我們來看看2019年的環境事實。在本篇盤點中,我們將回顧2019年以來全球生態環境方面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集中在氣候變化、物種多樣性保護、山林大火、工業肉類的生產與消費、海洋環境五個方面。
  • 2019年國際十大環境事件
    2019年國際十大環境事件 前言 過去的一年中,環境領域發生了諸多重要事件。不論是全球各地敲響警鐘的森林大火,剛剛過去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行動峰會,還是不斷進步的新能源行業。這些或好或壞的大事都在影響著我們共同的家園。以下是IFCE評選出的2019年度十大環境新聞。
  • 海洋局:溢油事件對環境造成汙染損害 已立案調查
    國家海洋局昨日通報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調查顯示,本次溢油汙染主要集中在該油田周邊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為840平方公裡,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裡。作業者康菲公司負全責。溢油已基本被控制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說,此次溢油事件涉及的是蓬萊19-3油田的B平臺和C平臺。
  • 臭氧汙染可控 我國不會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
    人民視覺從9月1日起,廣東省開展為期3個月的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各城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91.6%,大氣汙染防治形勢還是不錯的,但令人頭痛的是,臭氧已取代PM2.5(細顆粒物),成為全省空氣首要汙染物。實際上,在不少城市,臭氧已經成為夏季首要大氣汙染物。有人擔心,洛杉磯曾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會在我國局地出現。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在過去近10年間我國實施了大批不同精度的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近55萬km2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狀況,掌握了地下水汙染的分布範圍和汙染特徵(郭高軒等,2014年)。自2015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計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區域的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
  • 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因此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成為了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後經調查,倫敦的煙霧事件屬於煤煙型汙染。由於倫敦居民當時都用煙煤取暖,煙煤中不僅硫含量高,而且一噸家庭用煤排放的飄塵要比工業用煤高3至4倍。在當時的氣象條件下,導致倫敦上空煙塵蓄積,經久不散。      而60多年後的今天,「北京霧霾事件」重蹈覆轍,「最嚴重霧霾」已經持續4天,北京的重汙染橙色預警依舊沒有解除。
  • 汙染處罰為何國內外反差大
    國內外對環境汙染罰單金額相差巨大,令人關注。其實,國內外對環境汙染的處罰不但在金額上差距明顯,在處罰效果上通常也是不同的。比如說,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幾個月,股價下跌1/3,市值蒸發了820億美元;可反觀紫金礦業在曝出汙染事件、被福建省環保廳罰款956萬元之後,股價竟然離奇般上升,上升幅度一度超過50%。
  • 嘉興水汙染事件深層原因 跨界汙染為何反覆發生
    疑問環保人員為何年年要做「救火兵」此次的嘉興新塍鎮水汙染事件,其實只是近些年江浙邊界水汙染事件中較大的一次爆發。1993年,這兒就曾發生過由於上遊排汙造成下遊大量死魚事件。10餘年來,當地群眾奔走呼籲,但水汙染並沒得到根本治理。
  •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連100公裡外的松樹枯死,是真的嗎?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連100公裡外的松樹枯死,是真的嗎?有一個國土廣闊,充滿異域風情的國家與我國隔著一個無邊無際的太平洋,這個國家就是美國。在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發生前,其實上帝已經給他們警告了,只是他們並沒有把這件事太放在心上,那就是從40年代開始,只要是陽光明媚的日子,美國洛杉磯城市上方的天空被一層淺藍色煙霧籠罩著。時間長了,光化學煙霧事件就爆發起來了。這起環境汙染事件發生的原因正是美國人民每天開的汽車所導致的。
  • 廣東公布「毒大米」等十大汙染毒害消費者事件
    1998年12月中旬,江西省贛州地區龍南、定南兩縣相繼發生群眾因食用來自深圳的有毒桶裝豬油而發生的嚴重中毒事件,造成1002人中毒,其中60人重度中毒,3人中毒死亡的惡性中毒事件。  因環境汙染引起的中毒事件近兩年在廣東也時有發生。廣東省翁源縣新江鎮上壩村曾經是富饒的魚米之鄉,但由於長期受到附近礦區大量排洩廢水的汙染,這一帶成為礦毒水高汙染區,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危害,350多畝魚塘全部失收。
  • RTO焚燒爐設備解決環境汙染隱患—「光化學煙霧「」
    近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今年下旬的全國空氣品質預報,報告顯示全國大部地區空氣品質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局地可能出現中度至重度汙染,首要空氣汙染物是臭氧為主的排放型汙染。然而早有美國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學者指出臭氧濃度升高是光化學煙霧汙染的標誌性因素。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下光化學煙霧形成的原因、帶來的危害以及向大家介紹下可以減少排放的廢氣處理設備RTO焚燒爐。
  • 校園環境汙染從哪來怎麼治
    校園環境汙染從哪來怎麼治 2016年09月28日 09:17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曾現來 字號 內容摘要:然而近年來,接連爆發了一些嚴重校園環境汙染事件,如2015年常州外國語學校
  • 環境保護的內含定義及保護環境的100件小事
    作為公民來說,我們對於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就是間接或直接地保護了自然環境;我們破壞了居住、生活環境,就會間接或直接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作為政府來說,既要著眼於宏觀的保護,又要從微觀入手,發動群眾、教育群眾,使環境保護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後,「環境保護」這一術語被廣泛的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