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投資有道
近期,兩家遙感衛星應用行業的科創板擬上市公司北京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宏圖)和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空間)即將先後在上交所科創板上會。據上交所官網披露,以遙感和北鬥導航衛星應用為主營業務的航天宏圖將於2019年6月27日上市委2019年第11次審議會議上會。而緊隨其後,6月28日,世紀空間也將在上市委2019年第12次審議會議上接受詢問。
兩家屬於同一細分市場的競爭對手先後上會,讓我們有機會進行大量的對比研究。而另一家同樣處於遙感衛星應用行業的競爭對手,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星圖),目前正在科創板接受問詢並答覆,其部分數據也可以進行比對。
可是,經過仔細研究發現,在科創板註冊詢問中備受重視的專利數量、研發投入、研發人員薪酬水平等「含科量」相關問題上,航天宏圖招股書裡披露的信息,無論是披露競爭對手的專利數量,還是披露公司自身的員工人均薪酬及研發人員平均薪酬,或都不準確。在公司即將上會之前,我們友情提示一下:航天宏圖上會前應該作好準備,最好把競爭對手的招股書也好好看一看,不要鬧笑話。
故意抬高競爭對手的發明專利數的目的是什麼?
在航天宏圖、世紀空間、中科星圖的發明專利數量比較中,航天宏圖招股書披露的世紀空間和中科星圖的發明專利數量,與這兩家擬上市公司披露的發明專利數量明顯不一致,故意向競爭對手臉上貼金的行為,令人莫名其妙。
據航天宏圖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末,公司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量有8個,世紀空間的發明專利數量有26個,中科星圖的發明專利數量有44個。乍一看,航天宏圖獲得的發明專利數量為世紀空間的30.77%,僅為中科星圖的18.18%,差距非常明顯。
數據來源:航天宏圖招股書上會版
我們查閱了航天宏圖招股書中引用的世紀空間和中科星圖招股書的申報稿原文,發現航天宏圖的招股書數據完全不靠譜。
先來看世紀空間的發明專利授權情況。據世紀空間招股書申報稿披露,「截至招股書籤署日(即:2019年3月25日),本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擁有26項授權專利,其中19項為授權國防專利,……」,在7項授權的普通專利中,有2項是發明專利,有1項是實用新型,還有4項為外觀設計專利。根據專利的授權期限,截止2018年末,上述26項專利全部已授權。
數據來源:世紀空間招股書申報稿
眾所周知,我國的專利體系分為普通專利和國防專利,後者的保密級別較高。而普通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三大類。既然航天宏圖的招股書中比較的是發明專利數量,從嚴格的統計口徑來講,只應計算普通專利中的發明專利,那麼世紀空間僅有兩項發明專利,相差24項。即使將上述19項國防專利也算作發明專利,那麼兩者合計專利數量也僅有21項,與航天宏圖招股書披露的世紀空間發明專利數相比依然差5項。
再來看中科星圖的發明專利授權情況。據中科星圖招股書申報稿披露,「截至2019年2月28日,發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共有24項專利已取得專利證書,共有20項專利已獲授權,但尚未取得專利證書。」換句話說,截至2018年底,中科星圖的授權專利最多不超過24項。其中,發明專利有10項、外觀設計專利有14項,無實用新型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10項發明專利中最近授權的一項,其授權公告日為2019年2月15日,與航天宏圖招股書給出的統計截止日期不符。也就是說,按照中科星圖自己的說法,其2018年12月31日以前授權的發明專利僅有9項,與航天宏圖招股書披露的44項相比,相差35項。
數據來源:中科星圖招股書申報稿
在航天宏圖的招股書中,如此增加兩家同行業可比競爭對手的發明專利數量,到底是招股書製作質量粗糙?還是有其他的錦囊妙計?有待公司上會時說個明白。
研發人員收入不及當地平均工資,有無貓膩?
從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報告期內,航天宏圖的全員人均薪酬和研發人員平均薪酬都不高,甚至部分地區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都低於了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非常不合理。有沒有帳外支付的情況呢?恐怕只有航天宏圖自己知道了。
據航天宏圖第二輪問詢回復資料,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博士、碩士合計人數分別為182人、254人和385人,佔各期末公司員工總人數之比分別為32.21%、34.32%和33.89%,佔比在1/3左右,比例較高。
與之相比,上述資料中給出的2016年和2017年的中科星圖和世紀空間的博士、碩士合計人數都為零。2018年度,世紀空間和中科星圖的博士、碩士合計人數分別為165人和115人,佔這兩家公司當期員工總人數之比分別為37.08%和24.66%,當期中科星圖的博士、碩士佔比略高於航天宏圖,而世紀空間則明顯低於航天宏圖。
可是,在航天宏圖第二輪迴復中給出的資料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全員人均薪酬分別為15.39萬元、16.75萬元和17.95萬元,而中科星圖的全員人均薪酬分別為21.25萬元、21.79萬元和22.29萬元,分別比當期航天宏圖的全員人均薪酬高了38.08%、30.09%和24.18%,領先優勢非常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科星圖博士、碩士合計人數為零的2016年和2017年,全員人均薪酬的領先程度反而更高,這顯然有點不合理。
由於世紀空間未披露2016年和2017年相關數據,因此我們僅能對三家擬上市公司2018年度的全員人均薪酬進行比較。2018年度,航天宏圖、世紀空間和中科星圖的全員人均薪酬分別為17.95萬元/年、19.79萬元/年和22.29萬元/年,博士、碩士合計人數佔比較高的中科星圖,其全員人均薪酬遙遙領先也就罷了,佔比明顯偏低的世紀空間,其全員人均薪酬也顯著領先航天宏圖,這就更不合理了。
或許正是這諸多的不合理性,使得上交所要求航天宏圖分析說明與兩家公司平均工資差異的原因。
而被質疑更不合理的則是航天宏圖的研發人員薪酬。
據上述第二輪問詢回復資料提供的信息,報告期三年內,研發人員平均工資分別為21.02萬元/年、17.34萬元/年和15.72萬元/年,持續顯著下滑,如果屬實,難免引發研發人員的人才流動,對於一家以核心技術為生的輕資產企業而言,很不尋常。
在上交所對航天宏圖提出要求公司量化說明,報告期內總部、研發中心和子公司研發人員變動情況及其平均薪酬情況之後,在第二輪問詢回復函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數據。
數據來源:航天宏圖第二輪問詢回復資料
如上圖所示,因國家統計局尚未披露2018年度各地區平均工資數據,因此我們僅將2016年度和2017年度航天宏圖的研發人員平均薪酬與當地平均工資進行比對。
2016年度,在僅有成都和西安兩個研發中心,總共有3家單位涉及研發的情況下,成都研發中心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僅為6.70萬元/年,比當地人均工資7.44萬元/年,低了11.04%,差距不小。
2017年度,在除了總部以外,僅有兩個中心和兩個子公司總共5家單位涉及研發的情況下,成都和西安兩個研發中心和南京子公司又成了「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典型。
其中,當期成都研發中心研發人員平均薪酬為6.47萬元/年,同比下滑了3.43%,而當地人均工資為7.93萬元/年,同比上漲了6.59%,導致成都研發中心人均薪酬比當地人均工資低了18.41%,兩者之間的差異同比擴大了超過7個百分點,非常明顯。
此外,西安研發中心和南京子公司也都步了成都研發中心的後塵,在當地人均工資節節攀升的情況下,研發人員平均薪酬卻同比明顯下滑,或者顯著偏低。2017年度,西安研發中心和南京子公司的研發人員平均薪酬比當地平均工資分別低了20.69%和24.53%,差異之大已經比較誇張。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相對於所在地的普通企業,其經營業績更有優勢,其員工薪資待遇也更有市場競爭力。即使是普通製造業擬上市公司的一線生產人員平均薪酬低於當地平均工資水平,就已經值得市場各方關注,而航天宏圖這樣的科創企業,卻發生除了北京總部之外,大多數各地子公司和分支研發中心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竟然顯著低於當地人均薪酬水平的情況,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真不知道佔比超3成的「博士」、「碩士」們是不是拿著「底薪」在為航天宏圖「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