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才子和佳人總是聯繫在一起的,男才女貌,天作之合,這才誕生了許許多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在詩歌文化最為鼎盛的唐朝,更是如此。風流才子們,或為佳人傾心,或爭風吃醋,或移情別戀、始亂終棄,鬧出了一出又一出悲喜交加的人間故事。
凡事都有例外,在唐朝有個叫做李約的詩人就不好女色,史書評價是「性清潔寡慾,一生不近粉黛」。他是因為窮,才娶不到老婆的嗎?顯然不是,李約是鄭王元懿的玄孫,汧公李勉的兒子,也就是出身於公侯之家,他官任兵部員外郎。在當時的唐朝,很多窮苦書生,都娶了三妻四妾,李約卻始終孑然一身。
據說,別人遊山玩水,都是攜帶著嬌妻美眷,他卻帶著飼養的猴子。李約沉浸在山水之中,詩興大發,那隻被他叫做「山公」的猴子,亦步亦趨,實在是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不過李約人品高潔,在當時的圈內是出了名的。他曾經路遇過一個胡商,兩人相談甚歡,共同遊樂。但在旅途中,胡商突然得了急病,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兩個美妾和一顆夜明珠送給李約。然而,李約卻遣散了美妾,並將夜明珠作為陪葬品還給了胡商。胡商家人趕到時,還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人,等到官府挖開墳墓,從胡商口中找到夜明珠時,才傾佩李約的為人。
在李約的詩中,自然看不到男女之間的愛情。不過他卻以一首友情詩,受到了世人的矚目。這就是其代表作《贈韋況》:
我有心中事,不與韋三說。秋夜洛陽城,明月照張八。
這首詩,寫得很唯美,也很含蓄,歷來有許多人對其進行過解讀,不少還不懷好意。要理解這首詩,主要還是要理解詩中的韋三、張八二人到底是誰。
唐朝人喜歡稱呼對方在宗族中的排行,以此表示敬重。這裡的韋三,實際上就是指的韋況,張八則時指張諗。既然是贈送給韋況的詩,為什麼李約卻不將心事說給他聽,故意要讓張諗知曉呢,這不是氣人嗎?
韋況是當時一個性情高潔的隱士,但由於名氣太大,朝廷多次徵兆出來當官。大多數情況下,韋況都予以了拒絕,也有幾次實在推脫不過。不過韋況實在不適合官場中爾虞我詐的生活,過不了幾天就辭官集序歸隱。
因此,李約在這裡的意思是,自己雖然人品也不錯,但心中所想之事,實在也有些不堪入耳,不能夠講給聖賢一般的韋況聽。
張諗則是李約的好友,《唐才子傳》記載,兩人「極相知。每單枕靜言,達旦不寐。」這就讓人遐想聯翩了,李約和張諗不僅關係好,而且還好道了睡一個枕頭長談,通宵達旦不能入眠的程度。這在後世看來,豈不是取向有問題?
其實並不是這樣,李約對於女色不感興趣,卻鍾愛古玩,經常對著青銅器發呆。張諗更是著名的收藏家,所藏的文物書籍十分豐富。所以,他們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而是因為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聊得很晚。
這首詩,意境寫得很美,也成為了李約的代表作。然而,明朝第一才子楊慎卻在《升庵詩話》中給予了一個大大的差評:
學詩者動輒言唐詩,便以為好,不思唐人有惡劣的。其他入「我有心中事,不與韋三說。秋夜洛陽城,明月照張八」。此類詩皆下淨優人口中語。
楊慎固然才高八鬥,但這畢竟只是個人意見。這首詩到底寫得好不好,還需要您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