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

2021-01-19 繼雲說文化

「欲取之,先予之」的辦事原則是:先把自己的目的隱藏起來,不予明確;再投其所好,給點甜頭,讓他鑽進自己「套子」;最後再抖出「包袱」,亮名目的。此時,對方以無回絕的理由,只好乖乖就範。

1.投其所好

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接的手短」一個人一旦拿了他人的好處,佔了他人的便宜,就不好意思拒絕他人的合理要求。這裡有個「人情」和「面子」的問題。聰明人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往往愛使這種手段。事後,你說人家中了「糖衣炮彈」也好,「上 了賊當」也罷,反正你的事最終是辦成了。

2.以退為進

請別人辦事,重要的還是要靠口頭功夫。會辦事的人,未必是能說會道的人,而是善於說話、懂得勸說的技巧的人。

如何勸說別人按自己的意願行事,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古今例證說明,採取「以退為進」的方式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邢疏:此章言善道有統也。「子曰:賜也,女以子為多學而識之者與」者,孔子問子貢:女意以我為多其學問記識之者與?與,語辭。
  • 家長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回家後,她飯顧不上吃,就馬不停蹄開工,找來剪刀、尺子、彩筆、彩紙等,先從一個布娃娃身上取了支撐的小支架、又嘗試用各種材質的小棍當作天平的橫杆,最終因長寬度的關係,選用紙殼裁剪成一個橫杆,用彩紙包裝後劃上刻度,裁剪了兩個小紙杯當作物品託,然後用線捆綁吊掛在橫杆上。大功告成後,用兩塊橡皮放在物品託上試了試天平的質量,感覺不錯。
  • 《道德經》:做宇宙之王,愛宇宙子民,守護宇宙之心
    今天說說《道德經》裡很重要的兩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欲是什麼?首先,《道德經》不是普通的文字,是聖賢,也就是證道者書寫的。證道者書寫的文字,就像洋蔥一樣,剝開一層,裡面還有很多層。因此,我們在解說的時候會就著其中一層意思說,但我們心裡應當明白,同一段文字其實包涵了很多內涵。
  • 欲想取之必先予之《酷酷愛魔獸》中的大道
    完全可以靠時間來完成,尤其是所有遊戲裡面最坑的技能點,每7分鐘產出1 點技能點,你所要做的,不過是每2小時上線一次以防數值溢出。可以說,酷酷中的培養,是一種「量販式」的培養。前提在於你的選擇,由於微操作的存在,至少在前期和中期,沒有什麼最強的組合。可以說,做到了一點精髓——沒有垃圾的職業,只有垃圾的玩家。為什麼說「量販式」呢?根據上一點所說的,你有多大的收集癖,你就可以培養多少英雄。
  • 徐令予:量子通信京滬幹線——歐美沒有的,讓我先來做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令予】 去年中國的科技界捷報頻傳,令人目不暇接。跨入2017年,中國科技向前邁進的步伐有著進一步加快的跡象,兩千公裡長的京滬量子通信幹線建成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目前的量子通信實質上就是量子密鑰分配技術(又稱QKD),它是利用「單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來實現密鑰配送的絕對安全。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雖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但如果家徒四壁,最基本的生活難以維持,活下去都是問題,更別提其他事情了。所以,君子可以喜歡錢財,通過正常的方式掙錢,憑藉自己本事致富,是值得推崇的,從而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高考語文,用好類比說理,輕鬆闡明道理
    比如高考的作文,如果寫議論文的話,論證方式就那麼幾種,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只要方法用得熟練,道理論證的深刻,無論老師怎麼出題,得高分是毫無疑問的。議論文不但要講究道理,還要把道理說得美。所以建議大家在議論文中儘量多運用類比論證。之前寫過相關的文章,今天再把道理講一講。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這裡還有和儒家相比較而言大之義。大道就是無為之道。上面一章說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換言之,人類歷史絕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處在大道廢的時代。
  • 野外夜釣要注意防蛇以及夜釣大草魚之淺見
    野外夜釣要注意防蛇以及夜釣大草魚之淺見 2017-09-05 22:56  失眠的樹tree
  •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_青少年愛國主義_中國青年網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斷之曰為生而生。人之動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後之覺悟也。世界一切哲學、宗教皆緣欲達此覺悟而起。茲之所論,非其倫也。茲所謂最後之覺悟者,吾人生聚於世界之一隅,歷數千年,至於今日,國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詞言之,即盱衡內外之大勢,吾國吾民,果居何等地位,應取何等動作也。
  •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關於儒學,小解印象裡最深的一句話來自一部電視劇,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 石藥十二時辰之末時、申時、酉時
    今天石藥以我為榮明天我以石藥為傲,飲水思源,以感恩之心回報石藥。申時-自遊申時,即鋪時,夕時,在古代為漢人吃飯時間,為(15點-17點)每當這個時間總會是最放鬆的時間,一天工作結束了,在園區的B區門口是班車的停放地點,下班時間人們匆匆忙忙的來到這裡尋找回家旅程的車輛。
  • 性日生日成論,天理與人慾,氣性一元論
    與陳確同時代的王失之創立性日生日成論。他認為,氣質之性就是本然之性,投有氣質之性與天地之性的對立。他說:「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則日成也。」性就是人生的道理、規律,是一天天逐漸生成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過程中,人性怎麼能一生成後,就不會改變了呢?王夫之認為人性是「日生日成」的,是「屢移而異」的。王夫之的觀點是特異的。
  • 素食文化:宣化上人開示 欲度眾生 先不吃肉
    吃那一類眾生較多,即與之成為眷屬,與彼因緣加深,而致糾纏不清不能分離。吃豬肉多者,有機會生為豬。吃牛肉多者,則生為牛。若多吃米是否也變米呢?米是無情,而眾生是有情。若啖食有情眾生,即會生為有情眾生。吃無情眾生,卻能助長法身慧命。人若禁食那一類眾生,即是度那一類眾生。「度」,即渡過苦海,登涅盤彼岸。人若明白這個道理,則不應吃眾生肉。從前有一個吃肉的人,死後到閻羅王處。
  • 《了凡四訓》之四:謙德之效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因為在《論語》中,這句話的上文有:「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是孔子在論述「道」與「命」的關係。而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對這一段的理解,絕大多數也都是傾向於第二種。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
  • 孫悟空給豬八戒講的這個道理,才是有著實際意義的人生哲理
    《西遊記》裡的一則故事,陷空山無底洞的白毛老鼠精把唐僧給捉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兄弟三人,要去找師父。由於豬八戒說都包在自己身上,所以孫悟空讓八戒先去查探一下。豬八戒只好下山尋路,做一個偵查先鋒。當孫悟空問明白緣由後,調侃說「打得少」,又說「溫柔天下去得,剛強寸步難移。他們是此地之怪,我們是遠來之僧,你一身都是手,也要略溫存。你就去叫他做妖怪,他不打你,打我?人將禮樂為先。」豬八戒畢竟是豬,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一時不明白孫悟空的意思。孫悟空又給他講了這樣一番道理「山中有兩種木,一樣是楊木,一樣是檀木。
  • 如果能頓悟出這種道理,也就等於明白了人類的大半生存法則
    「鋤奸杜倖,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要想剷除邪惡之徒杜絕投機取巧專走後門的小人,有時也要斟酌實情給他們留一條改過自新的途徑。俗語說「窮賊勿追」,否則他會跟你作「困獸之鬥」,也就是說一個人做事不要太走極端,必須一切都採取中庸之道才行,因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則下生存。例如毒蛇對人們也有一大貢獻,特別是對森林區而言貢獻更大,因為他們能在森林中經常捕食老鼠。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這些塵勞妄想呢?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經典中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六塵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有如塵埃,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所以也必須要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