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活動對北美生態系統的影響超越冰川融化
最近,《科學》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不久前在美國生態學會網絡年會上發布的成果,同樣是一方面堅定地支持確立「人類世」,同時也對如何確定「人類世」的起始時間給出了獨立的研究成果。包括農業在內的人類活動,對北美的動植物已造成了超越1萬多年前冰川開始退縮所產生的影響。這是該項成果的基本結論。在過去250年中,北美森林和草原與過去14000年相比,迅速減少。
-
人類活動已對北美生態系統產生了超越冰川融化的影響
最近,《科學》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不久前在美國生態學會網絡年會上發布的成果,同樣是一方面堅定地支持確立「人類世」,同時也對如何確定「人類世」的起始時間給出了獨立的研究成果。 包括農業在內的人類活動,對北美的動植物已造成了超越1萬多年前冰川開始退縮所產生的影響。這是該項成果的基本結論。在過去250年中,北美森林和草原與過去14000年相比,迅速減少。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當前,長江流域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體現在水文和泥沙的自然規律發生變化及汙染物影響下相應的水體物 理、化學和生物問題。水電開發、航運發展,沿江工業、採礦業、農業及城鎮化、漁業捕撈等是影響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 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因子。
-
自然世界生態系統
我們可以將自然生態系統簡單理解為,在自然狀態下生命與客觀事物間的相互關係。因此,生態學本身就是一門「自然世界關係學」。而近年來的趨勢是將人類社會的影響也納入生態科學,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就使有關生態的事情變得異常複雜。 可以確定的是,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活動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造成了負面影響。
-
對掠食者的恐懼如何影響個體、群落和生態系統?
生態學家很早就知道,掠食者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通過「誰吃誰」的連鎖反應塑造了各個群落。但一項新研究揭示,塑造個體大腦和行為,以至整個生態系統的,不僅是「被吃掉」,還有對「被吃掉」的恐懼。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探索的是掠食者的非消耗效應,被稱為「恐懼生態學」(fear ecology)。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對掠食者及其帶來的恐懼十分看重。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然而,全球珊瑚礁已進入了一個以 「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 」為特徵的新紀元 ——「人類世 」。對珊瑚礁的影響主要在於溫室氣體排放、全變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死亡事件頻發,以及局部的人類活動導致區域尺度的珊瑚群落退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
-
被人類活動損害的生態系統中,人畜共患病宿主動物增加了70%
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加了老鼠、蝙蝠和其他藏匿疾病的動物的數量,這些人畜共患疾病可能導致新冠等大流行病。倫敦動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員大衛·雷丁(David Redding)指出,在決定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時,人類完全沒有把疾病的成本考慮在內:「你必須在醫院和治療上花費更多的錢。最近的一份報告估計,在未來10年內,只需要新冠危機消耗成本的2%,就可以幫助預防未來的大流行。」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11:11:51 來源: 物理 舉報 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來自當地人類活動的壓力相結合
-
破壞生態,加劇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如何加速印第安人消亡?
遠古人類藉助毛皮保暖生活,先秦時期人們佩戴狐裘,彰顯身份的高貴,明清時期,毛皮貿易成為了跨國貿易的重頭戲。甚至史學界還留有毛皮貿易保護了康乾盛世的說法,當然這些說法並未得到主流學術的肯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毛皮從原來的單一價值屬性,轉變為具有多種屬性的商品。北美、牛仔、西部大開發。
-
NASA確定地軸飄移三大原因 人類活動改變了規律
其中,造成格陵蘭島冰蓋流失的罪魁禍首,正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暖化。但新論文第一作者、 NASA 地球系統科學家 Surendra Adhikari 表示,改變地軸變化的關鍵因素可不只上述一個,因為冰期後反彈只能導致地軸每年飄移約 3.5 公分。
-
科學家「還原」近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如何改變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蘭州大學合作,新近對過去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的演化及原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目前人類活動已經成為湖泊生態發生不可逆改變的主要原因。未來,這項研究還可能在更廣闊的區域、以及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進一步展開。
-
圍繞「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組織模型建構教學活動
對第四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安排在課後的興趣小組活動中完成。本節內容是在初中階段生態系統的知識和高中階段種群、群落等知識基礎上,側重於宏觀方面探討生態系統的功能;以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為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重點是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教學難點是正確認識物質循環的概念,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
巴西高校研究:海洋變暖可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改變
【南美僑報網編譯張青10月7日報導】巴西北裡奧格蘭德州聯邦大學(UFRN)近日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海洋變暖可能導致未來幾十年中珊瑚礁的生態系統發生改變,同時,加勒比海這片熱帶地區以藻類為食的魚類數量的下降可能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喪失其物種多樣性,並將在2050年被藻類奪取生存空間。巴西國家通訊社報導,該項研究對海洋溫度上升與魚類營養(食物)方面的相互作用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這種相互影響將隨著海洋變暖而減少,甚至在某些地區發生地域性遷移,例如熱帶地區存在的這種作用遷移到溫帶地區。
-
科學家「還原」近五千年來湖泊生態環境如何改變—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蘭州大學合作,新近對過去5000年來湖泊生態環境的演化及原因進行了研究。
-
森林火災是生態系統恢復的契機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正在影響生態系統的能力以及居住在森林火災中的生命形式。但是,恢復受影響環境的行動可能是恢復丟失的自然價值的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的火災使管理它們的人有機會通過適當的生態恢復過程改變以前的不良林業做法。在森林火災後恢復環境的行動必須指向更有彈性和更不易燃的自然植被,這更適應它將不得不居住的新氣候條件。塞維亞大學的老師PabloGarcíaMurillo和VicenteJuradoDoña在與科學評論的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籤署的一篇文章中說。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農業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而來,並在人類的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它是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由生物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但亦有所不同。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受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有如下特點1.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強烈千預下的開放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的有機物質全部留在系統內,許多化學元素在系統內循環平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
中歐科學家以「擬鯉」揭示人類活動對魚的影響
交匯點訊 12月15日,國際頂級氣候變化期刊「全球生物變化」(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
-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董哲仁)
【關鍵詞】 水利工程;生態系統;脅迫;人類活動 中圖分類號:TV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860(2003)07-0001-05 1 引 言 人類活動對於生態系統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生態學中被稱為脅迫(stress)。
-
如果蚊子某一品種被消滅,生態系統會有影響嗎?科學家:可能不會
據了解,全世界的蚊子大約有3500種,品種雖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卻是災難性的。如果有一天蚊子能夠被消滅掉,你願意手下留情嗎?那時的生態系統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蚊子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首先,蚊子在生態系統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被捕食者。北極地區的凍土地帶每年會孵化出大量蚊子,成蟲鋪天蓋地,然而它們卻是北方遷徙鳥類的豐富食物來源。昆蟲學家布魯斯哈裡森稱,如果沒有這些蚊子作為食物,在苔原築巢的候鳥數量將會減少一半以上。
-
地球約一半的無冰土地未遭受人類活動破壞
來源:新浪科技1、該全球地圖比較了受人類活動低影響地區(綠色部分)和高影響地區(紫色部分),地圖顯示了4個輸入數據集之間的一致程度。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人類改變,只要及時進行提出相關保護措施,這些無冰土地將免遭人類活動破壞。美國研究人員對比了最新繪製的4張全球地圖,這些地圖顯示了自然土地如何轉變為「人為土地」。令人欣慰的是,全球近一半陸地無冰覆蓋,大約佔48-56%,該區域受人類活動影響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