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二元論—人類的社會屬性,成就人類的生存與繁衍

2020-12-03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我們不能武斷地說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人就必須有社會屬性。這種先入為主的無需論證的說辭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那怎麼樣才可以確定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一類動物?那必須從人的本質說起。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人必須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必須在社會中生產和生活,形成各種各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樣的人才能算作這是人類,社會就是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特徵。

如果一個人在一出生就脫離社會,沒有接受社會中其他人的各種技能、文化、文明、和意識形態的薰陶和培養,那這個人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即便在生物學分類在醫學DNA比對中被認定是人類,但他也不屬於哲學上所講述的人類的範疇,就是這麼奇怪,因為人必須是在社會中的人,才可以稱作人類,離開社會只能算作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這樣的人不完全具備人類的性質。

而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就有社會性動物的一些特點,比如人要和社會中的其他人進行信息的交流溝通,要形成各種各樣的關係,作為人類的一分子要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如果生活在社會上,而與社會脫節,這也不算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社會中的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呢就是必須要與其他的人進行交流信息,並給社會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將一個人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荒漠中,那在經過長時間的孤寂之後,這個人精神上就會出現問題,而在這樣荒涼的環境中,假如出現另外一個人,那在荒涼和寂寞中呆了很久的這個人就會感到非常的興奮,會不斷和他說話,交流,內心的平靜又被打破,而如果將兩個人或者幾個人放在一個荒涼的環境中,這樣一個小社會就建立了,這個小社會中的人要比獨處的一個人的情況好很多。

曾經有一次在一個工廠爬高塔,那個塔可能有80米,走著走著就看不到一個人,一種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恐懼的原因就是看不到有別的人存在於視野當中,當你遠離社會群體時,你就會有一種回歸的衝動和欲望,因為內心充滿了恐懼。

還有一次是在大海邊鑽一個洞穴,洞穴裡面很黑,拿著手機的燈光照亮往裡面摸索,當一起有幾個人的時候就沒覺得有什麼恐懼或者害怕,後來別的人沒有繼續往裡走,而當我一個人走進去的時候,突然在黑暗中感覺很恐懼,連忙呼叫外面的人,並迅速接著手機微弱的燈光逃了出去,這種心理狀態就是在沒有同伴的時候會缺乏一種安全感,而不論是朋友還是親人只要在你身邊就能給你提供為心靈上的安慰,這就是為什麼人必須要和人在一起的原因。

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了,人因為生存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所以組建了一個人與人之間共生的社會,組織社會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類這個生物種群能夠在生態圈繼續存在下去,而組建社會的原動力就是人們情感的需求,情感就像分子之間的引力一樣,讓水分子組成一杯水,當然空氣中也有游離的水分子,但這些水分子不能被叫做水,而當很多水分子在範德華力和氫鍵的作用寫聚集在一起,那就變成了水,我們也可以叫它一滴水、一碗水、一盆水、一壺水,同樣人也是這樣的一種情形,在社會中的人才可以叫做人類。

形成社會的原因已經確定,那在這個社會中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提升,各種各樣的社會規則也在一直變化,放在以前,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這個被法律和社會道德所認可,但是放在現在的社會,如果一個人三妻四妾就要被譴責,另外法律也是不允許的,雖然患有極個別的現象存在,可我們的社會文明進步了,我們的道德體系也在發生著改變,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能夠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生存機會,社會越是文明,社會的公平性就越強,而體現出公平性的,那就是我們的社會道德和法律。

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必須遵守社會規則,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健康穩定地發展,如果一個人不親不孝、不仁不義、不分是非,欺男霸女、偷雞摸狗、那這個人明顯是違背社會道德的,甚至會違背社會法律的,如果只是違背社會道德,那總會遇到更加強硬的人被反制,或者遭到周邊的親人、朋友、同事、鄰居的恥笑與鄙夷,而我們如果這樣做了,那內心會想著自己被別人恥笑、嘲笑,面對這種無形的輿論壓力,有些人在精神上是頂不住的,因為缺德的人會被社會逐漸孤立。

被社會孤立的人在與社會中的人交往的時候經常會碰壁,於是這種人心態會有一個反思過程,自己不遵守道德的結果就是被社會孤立或者拋棄,在這個社會上盡情被人鄙夷,被人嘲笑,這在人的情感上是無法接受的,因為自尊心或者說被別人認可的這種情感會要求一個人顧及自己的名譽,聲名就像一個標籤,明碼標價,我們到底行不行,人品好不好,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是在社會的輿論裡面對我們進行監督,這樣我們在這種輿論監督和評價體系裡面就會控制和要求自己。

如果你被冤枉了或者誤解了,你會很難過很悲傷,而這種悲傷的情感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被別人誤解,我們會注重自己的名聲,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自己的聲譽,而這些都是和道德有關的,如果你不遵守道德規則,不尊老愛幼,不排隊入場、隨地吐痰、在公眾場合作出大聲喊叫等行為你就會被周圍的人嘲笑鄙夷,而這時候你就是不被社會上的人所認同,你的情感就會感到一種壓抑的狀態,這就驅使你遵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這些道德行為規範。

當然有些人依然是我行我素,從來不去關注別人的感受,只顧自己自在和舒服,隨地大小便,滿嘴的髒話、行為粗魯、衣冠不整這樣的一些公共道德沒有很好地遵守,這時候就會在各種媒體中被曝光,大家以這種行為為恥辱,教育孩子們不能有這樣的的行為,在我們的價值觀裡面就會形成一種認知,粗魯無禮是一種缺德的行為,如果我們不注重這種行為自己就會掉價,就會被別人看不起,就會被社會上的認不認同,而被社會上的認不認同就說明你缺乏吸引力,缺少價值,在資源分配的時候你得到的就會減少。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當你在社會上尋找配偶,或者追求配偶的時候,你要精心打扮,要光彩四射,這樣才能讓你找到更加心儀的配偶,而容貌外表是一方面,在結婚的時候都要打聽對方的人品怎麼樣,這個人品從哪裡看呢?是否勤勞、是否勇敢、是否有擔當、是否孝順父母、是否有暴力傾向、是否生活中檢點等等,這就是對品德的一種標籤的選擇。如果你品德敗壞、雞鳴狗盜、欺男霸女,估計沒有異性會喜歡上你,也不願意有人家將自己的孩子嫁給你,因此道德在我們身上的體現就是來評判我們的品質。

對於道德的約束,我們自己心裡都會有一個自我權衡和約束的心理過程,幹傷天害理的事情是否會被神靈降罪懲罰,日行一善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享受最高的禮遇,我們也會權衡違背道德會受到什麼樣的損失,如果損失的利益大於得到的利益,那在這種權衡下就不回去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有人認為人的社會屬性不是先天的, 而是在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尤其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我們從以上人的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可以看出對於我們形成社會的需求是包含在我們基因裡面的,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類協作共生的需求和人類情感的需求,這兩種需求就直接要求人必須形成一個社會群體才能整體繁衍人類的後代,才能保證人這個種群的連續性,因此社會屬性的根源在於人的生存本能的需求中,我們在社會中的種種體現其實在都是在娘胎裡面胚胎發育的時候就已經有遺傳信息釋放在大腦區域裡面的某個區域,這樣就知道我們必須尋找一個群體。

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都是先天就決定的,是不能從人性中剝離出來的,社會屬性有後天塑造的一面,可是在基因中就已經決定的東西不能說成是後天培養而形成的,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一隻野狗的傳奇故事》,在這個紀錄片裡面,那隻生長在非洲波札那的奧卡萬戈三角洲草原上的名字叫索羅的野狗,通過和胡狼、鬣狗等結伴而行,並幫助胡狼夫婦養育孩子,這就很明顯地說明群居性動物在落單後,會想方設法找到自己的群體,即便找不到也要想辦法尋找一種替代品,因此我們從野狗這種群居動物的身上可以看出,社會性是根植於人的基因中的,是先天性就具有的。

當然以社會屬性來定義人的本質還是有欠缺和不嚴謹的,那欠缺在哪裡呢?因為人不僅具有社會屬性,就算是將人類的近親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當做人類一樣對待,在社會中教會他們人類的各種技能和知識,而且在行為上完全按照人的標準去對待,那他們能成為人一樣的社會動物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這種動物不僅是在社會中體現人的屬性,而且人在生物學特性上是與其他物種有明顯的區別的,至少人類的DNA和其他任何物種不完全一樣,即便是人類的這些近親們也是不能完全等同與人類的。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具有社會屬性,那社會屬性具體體現在哪裡呢?其實這種社會屬性和動物之間的社會屬性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畢竟人也是一種生態圈中的動物,那就和那些社會性動物們一樣,會體現出社會屬性中的特點。

一是人要在社會中確保自己的生存,也就是個體的生存,畢竟社會就是為了彼此的生存而建立的,為了更好地在生態圈中共同抵抗惡劣的環境和其他動物的侵害而生存下來,我們與其他人在意識中簽訂一種共同協作的契約,以此來達到一種共同生存的目的,因此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努力奮鬥,形成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氛圍,目的就是要在這個複雜的生態圈中存活下來。

在我們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我們表現出來共生的契約就是形成各種社會分工,無論你從事那種分工的工作,你都要在這個工作上努力,否則你不努力你在生存中就處於一種劣勢,因為你能分配的生存的資源就會減少,因此即便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分工,可是在某一領域人與人之間也必須充滿著競爭。

這個就如同我們看到兩個拾荒的人在為了一個瓶子而大打出手,我們別的不屬於這個分工行業的人覺得這不可思議,不就是一個瓶子嘛,然而對於他們拾荒的人來說這就是一種競爭,只有通過競爭才能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的爭鬥都是在同行業的人身上出現的。記得以前小時候農村為了給自己家的地澆水,而發生各種械鬥的事情很常見,這就是源於社會分工內的競爭,只有競爭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權利。

其次,我們人類在社會屬性中必須要實現社會的價值,社會的價值就是推動社會的發展,譬如我們做作的一件事能夠大幅提升社會的生產力,給社會創造大量的財富,這就是實現了社會的價值,因為共生,你要別人給你提供生存的空間和環境,那你也要給別人提供生存的空間和環境,這就是必須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在社會中我們都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那是因為你在創造大量社會財富的時候,你個人也會得到社會的獎勵。

你擁有了大量的財富這不僅能夠改善你的生活的品質,你可以改善自己的親朋好友的生活,這還是次要的,你可以佔有更多的其他的資源,譬如生育的資源,你的名氣、你的財富、你的地位、你的權力,這一切都是你個人魅力的象徵,而你擁有這一切以後你在繁衍後代的過程中會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而你生存以後的目的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為人類社會的延綿不斷提供新的力量。

第三,在社會中你是社會繁衍的一份子,人類因為你成為了人類,就像一個水分子不是水,但是數量積累到了一定以後就形成了水,你在為了人類的延續的過程中提供者新的血液、新的動力,你的生存就代表著人類的一份子,你不能代表整個人類,但是整個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你是一個過渡,這就是你在人類社會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你繁衍子孫後代、延續自己的生命,傳遞父輩祖輩傳遞過來的生命,那就是你在這個社會上存在的意義。

你在社會中必須努力,必須創造更多的財富,也許你在創造的時候不是很多,但是你可以投機取巧去佔有更多的財富,而這種財富就是你的資本,你具有了良好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你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尋找更優秀的基因和你進行配套,從而繁衍新的生命,如果你不努力你講的不到更多的資源,那你選擇的範圍和權力就會變小。

你為了你的生存在社會中努力創造財富的同時,你也在給別人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社會生產力就代表著社會文明的程度,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程度,於是我們在這種社會中的生存和競爭中提升了整個人類的文明程度,那就是在地球這個生態圈裡面提升了人類生存的競爭力,這就是人的社會價值,也是人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的價值。

當然在哲學中人的社會屬性所包含的意義要比人自然屬性所包含的意義更加重要,但是這並不能說人的自然屬性所包含的意義對人類來說就不重要,兩者結合起來就是人的整個屬性。

相關焦點

  • 道德哲學的精髓就在於人性二元論
    人具有雙重的屬性在社會上生存的人才可以叫做人,否則脫離人類社會的則被稱為野人,據說曾經印度就有一個狼孩,後來人類想讓他回歸社會,可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讓他回歸。所以人和社會是分不開的,即便所謂的荒島餘生,也是在人類社會中培養出來的人,後來才分離出去,因此除了自然屬性人還具有社會屬性,這就是人的雙重屬性。
  • 人性二元論,為什麼就必須是二元呢?
    人類是不是只是生物的初級階段?量子的世界和宏觀世界的聯繫是什麼?的確人類的認知還是處於一個很初級的階段,我們的認知還很膚淺,當然一切的認知都是為了讓我們人類的生命更好地進化,求知慾其實根本不是一種欲望,但是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被記錄,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是社會科學,一個是自然科學,而所有的科學也就是我們記錄的各種信息。
  • 人性二元論—人性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事實上男人和女人都是好色的,告子不是說了嗎,食色性也,無論對男性還是對女性都是一個道理的;同樣男性和女性也都是愛財的,畢竟資源是你生存的根本,資源越多生存的越好,所以是人沒有不愛財的,這就是人類自然屬性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驅使。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在這裡說到的本我和人性二元論中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基本可以聯繫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屬性也是根植在人的基因中,決定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從而指導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本我中的原始的衝動是大腦自行運轉的部分釋放出的化學物質促使人產生一種心理和生理滿足的狀態,而並非是享樂。
  • 人性二元論——人類文明進階的目的的探索
    包括人類的在內的所有生物生存和繁衍這兩者的原始動力都包含在他們遺傳的基因中,人類生存欲望中有情感的需求,繼而形成人類的社會,在人類的社會中展現出更多形態的欲望,同樣繁衍的欲望在人類構建社會以後也形成諸多形態的欲望,這些欲望則促進人類要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並不斷地繁衍下去,從而在持續的生存和繁衍中從基因上進行重組優化,形成人類的進化,而人類的進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一直進化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病中翻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由念及前此我之會突地見有人提出二元論即應聲隨之發聲加以發揮,現在重讀陀思作品回頭檢視,方始悟覺,想必應是自己早年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影響的剖釋。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性裡頭同時具備神性與獸性,獸性是人性本源,就著人本性的原始衝動之把人往下墜拉,去耽溺於感官享受放縱,然人性中另一端的神性卻是制衡的力量,靈性是人性裡的正直面,積極地把人往光明面或依陀思的定義── 神性面提升,靈性使人能扺制個人慾望而向上提升趨就聖靈至善。生存在世上的人始終得處於神獸交戰的試驗裡,因此人在生存過程裡常處於被撕裂成兩半的掙扎與奮鬥中。
  • 人性二元論—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給了我們大自然的屬性
    人之所以被稱作是人,那是因為每個個體的人組成了人類社會,並在社會中生存和繁衍,有社會的存在所以人就構成了人類,而社會的構建是需要一定數量的人作為載體,人具有了協作分工,人類社會也就形成了,人在社會中形成了人具有的一種屬性,那就是社會屬性,這也是人作為人類的一個很重要的屬性。
  • 未來人類會不會是大胖子,機器人會替代人類嗎?人類為什麼而傳承
    《易經》中提到「生生之謂易」,指的是生物體的繁衍,孕育不絕。人類為什麼要傳承下去?就是從最簡單的生存到不停息的行為中尋找答案。《周易》是最早的人類社會生存學。生命如何實現,依賴的就是生存的本能,在社會中稱作個性化;而在這個社會的屬性來自文化與制度。
  • 聚元文旅研究院:如何評判人類屬性?
    ,他一定可以敏銳地感知氣溫微小的變化,每一次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都可以發現難以估量的細節,甚至不超過一周時間,就可以通過天然健康的飲食和耐心的籌劃為自己找到一片適合棲息和繁衍物種的領地……相比那個百萬年的周期,一百年的時間著實短的可憐,但就是最近的這一百年使人類文明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且這個過程被細分到了解放四肢和解放頭腦等不同的階段。
  • 人類生存的三大法則,叢林,禮法,自律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支撐著我們能夠安全繁衍生息和人類對客觀規律做出的主觀性尊重。天冷加衣,天熱減衣,這是上天的法則,四季輪迴,周而復始。現在很多影視作品把人性放在一個環境裡考驗,這無疑是可笑的。叢林法則是天道之下,人類和萬物生靈的法則,在動植物界,每天都在上演。而對於人類而言,是人類誕生的最初信條。在遠古洪荒時代,人類和動植物一樣,平等地接受著天道法則,像野獸一樣生存。那時候的人不知道何為天地日月,不知道禮義廉恥。只是知道根據族群來劃分遠近親疏。在當時的殘酷環境中,遠古的人只是機械地生存而生存。
  • 人類繁衍依賴結婚那其它動物都是怎樣繁衍的呢?
    我們知道人類這一物種自誕生以來,我們的繁衍一直依賴於婚姻關係,結婚生子繁衍生息,這是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沒有改變過的鐵律,那麼除了我們人類之外,其他的物種又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繁衍、雌雄之間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 都說生命的終極目標是繁衍,為何人類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了?
    眾所周知,基因是生命形成的根本,如果說複製是基因的終極目標,豈不是說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繁衍。就目前來說,此說法是正確的,基因/生命就朝著複製/繁衍去的。既然繁衍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那為何人類越來越此目標而不見,越離越遠了呢?
  • 社群與社會,螞蟻和人類
    顯然,人類也榜上有名。如此,我們便能很自然地進入威爾森在1975年於同名書籍中提出的一個研究領域——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這個術語意在指出社會學與生物學之間的一種「新結合」,揭示了「社會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社會生物學試圖破譯的一個例子是1963年威廉·哈密頓對螞蟻、蜜蜂和黃蜂利他主義行為之動機的解釋。
  • 人性二元論—心理活動和意識
    上一篇章說了人性就是人具有的屬性的體現,是人心理的活動的種種體現,這裡要指出心理活動並不是我們的心臟這個器官的活動。最初把大腦的一系列活動歸咎於心靈,讓大家也誤以為心理活動是心臟這個人體器官的表現活動,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 什麼是二元論,什麼是辯證法?最終分別會走向什麼方向?
    二元論把物質和精神看作是兩種各自獨立、互相平行的世界本原,力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二元論的典型代表有法國的笛卡兒,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具有廣延屬性的物質實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精神實體,比如人就兼有這兩種實體,人的肉體是物質的實體,人的靈魂是精神的實體。
  • 克裡普克關於身心屬性二元論的論證
    索爾·阿倫·克裡普克在1970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座中,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提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反對身心同一性理論的論證,支持某種類型的屬性二元論。這一論證旨在解釋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在對跨世界同一性條件的性質和邏輯、語義學和語言哲學中的指稱理論進行全面哲學處理的背景下,在相對較高的抽象層次上解決心靈-身體問題。
  •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科學家算出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
    問題是,我們人類什麼時候有可能遭遇到滅絕的風險呢?我們人類還存在,所以我們也沒法很精準的預測我們人類還有多少時間。但是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哺乳動物的平均繁衍壽命,我們人類也是哺乳動物,這一項研究或許也有一定的參考。
  • 我們現在透支的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空間
    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像所有生物一樣繁衍生息,經歷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也沒有使人類滅絕,反而是現代工業,將人類推滅絕的邊沿,仔細想想,這些現代的科技工業,究竟對人類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是帶給了我們的健康,還是長壽?
  • 喜歡和好看的人交配繁衍,是人類的特色嗎?
    一些普遍被認可為「好看」、「具有吸引力的」外表特徵,在一定程度上與「繁衍優勢」對應,可能代表著更優良的基因,和更佳的生理狀況。那麼從生存、繁衍的角度出發,「好看」的標準是什麼?而這種「烈焰紅唇」對人類同樣有效:在人類審美看來,代表著血液循環、血管狀況、營養狀況優良,同樣也代表了更強的生存、繁衍能力。在扯人類之前,這裡還想扯一扯鴛鴦:下面這張圖裡,男女鴛鴦分別是哪只?
  • 因為人類的捕獵,它們開始放棄繁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因為人類的捕獵,它們開始放棄繁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特別著迷,一直不斷探究未知領域的事物,地球上70%左右都被海洋佔領,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不過是九牛一毛,人類目前只能進入到一些淺水區,深海世界是人類無法到達的,我們也不知道在深海區,有什麼未知事物等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