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靶競技愈演愈烈,中國製造的me too類抗腫瘤藥患者會買單嗎?

2021-01-18 騰訊網

隨著醫保集採、4+7 帶量採購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無技術壁壘的仿製藥價格大幅下滑,倒逼企業拋棄傳統低端仿製路線,走上高端仿製藥、創新藥研發的道路。醫保繼續「騰籠換鳥」,支付結構傾向創新藥,創新藥的春天已來臨,在溫潤的土壤裡,中國已經形成百靶競技,百鍊創新,百家上市,百藥爭先的局面。

近期,抗癌明星藥PD-1的醫保談判引起廣泛關注,國產創新藥和進口藥品同臺競爭,顛覆了長期以來中國藥企只能做仿製藥的狀況。現在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格局,已經從進口創新藥、國產仿製藥兩大板塊,發展為國產仿製藥、國產創新藥、進口創新藥三大板塊。尤其在PD-1治療領域,未來將由國產創新藥主導醫保市場。在繁榮發展的背後,也有不一樣的聲音發出:fast follow正在遭遇內捲化,要警惕繁榮背後的泡沫現象。

01

VIEWPOINT

獨木橋之爭

「me-too」 藥物研發靶點塞車

中國醫藥行業走過了長期的仿製藥階段,尤其是一些大型藥企都是仿製藥起家。近年來,隨著醫藥行業改革,仿製藥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小,國內企業開始轉向「me-too」藥物研發。最近兩年,創新藥企的策略已經變成了fast follow,國內外研究的時間差異越來越小。

清華大學陳曉媛團隊和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所長吳一龍教授合作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64.797)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rends in oncology drug innovation in China》的文章,對中國腫瘤藥物研發創新趨勢進行了分析。

出於商業角度和企業發展的考慮,中國的許多創新藥企都選擇了風險較小、研發速度更快的「me-too」藥物。目前中國製藥公司的抗癌藥物產品管線,無論是處在臨床前、IND 階段的藥物,還是處在臨床1期、2期、3期階段的藥物,都是me-too多於first-in-class。

在me-too藥物中,數量最多的類型包括靶向CD19的CAR-T細胞療法(56個)、針對EGFR或HER2的靶向療法(83個),以及PD-1/PD-L1單克隆抗體(32個)。

圖1:中國first-in-class和me-too類腫瘤創新藥的熱門靶點TOP10

fast follow策略的確成就了一批me-too,me better(也包括me worse)的創新藥物,但是隨著競爭者數量的不斷增加,中國創新藥企的fast follow正在遭遇「內捲化」。

市場競爭能夠降低藥品價格,提高患者用藥的可及性,但過多的同質化研究耗費了大量研究資源,包括對癌症研究者來說非常稀缺的癌症病人。從商業角度來看,同類藥物競爭激烈,而市場容量有限。

從腫瘤患者角度來說,有更多國產藥物進醫保,花費少很多的價格就可以進行藥物治療,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從長遠來看,當研發成本和時間投入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充分的時候,現有醫保環境下,臨床上國產的me-too藥物已經替代了外資的原研藥物。從臨床數據來看,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療效更不明顯,聯合用藥的治療方案選擇更少。患者花更少的錢買的也是更不佳的治療結果,接受治療的患者更多了,但是能夠選擇的優質治療更少了,甚至說想要獲得更優質的藥物治療,只能通過花更多錢、時間和精力去尋找購藥渠道。

關鍵在於,這種短期利好,長期隱患加重的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國內藥企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較弱,高水平重複投入、研發趨同的問題較為普遍。以PD-(L)1、替尼類為代表的抗腫瘤藥研發扎堆,呈現「大爆炸」態勢,目前國內有170多家企業申報20個以上的替尼藥物,超過160家企業申報了400個以上的抗體藥物,其中PD-(L)1數量領跑。高端重複、賽道擁擠,藥企在抗腫瘤領域的研發,需要突破瓶頸,開發出自己的「First-in-class」。

02

VIEWPOINT

從Me-too到First-in-class的轉變

First-in-class首創新藥一直是國外大型製藥企業的第一選擇。我國創新藥目前的fast follow策略無法持續發展,一方面隨著市場的更加成熟和自我調節能力,在同類藥物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限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降低me-too候選藥物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在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例如醫療保險改革而降低利潤幅度,以及監管機構對於未來新藥研發證實較現有治療藥的優效性的上市要求,可能會進一步促進「best-in-class」、「first-in-class」藥物的研發。

在中國已有的first-in-class產品管線中,免疫腫瘤(immuno-oncology, IO)領域有大量的候選藥物。細胞療法尤為突出,在224個FiC IO藥物中佔67%(150個),且佔據了FiC藥物的Top 10靶標(例如BCMA、CD22、CD123和GPC3)中的主導地位。這反映了就在研數量而言,我國在全球細胞療法領域的優勢,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

圖2:免疫腫瘤領域326款在研免疫治療藥物概覽;FiC= first-in-class

近兩年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藥企開始對新靶點、新機制的first-in-class藥物感興趣。不僅是中小型創新藥企,恆瑞等大型藥企也成立了自己的創新藥物研發管線。由於創新藥物研發周期長、風險大,至少需要近十年的時間。如何在投入與產出、創新與成功之間達到相對平衡,將早期臨床階段的產品開發權益或技術平臺License out也是目前推動行業發展的一個好選擇。2020年截止11月底,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數量已超過17個,且創下了單項金額30億美元的全球新記錄。

圖3:2020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

數據來源:MedTrend醫趨勢

中國創新藥尚未有具備世界影響力的first-in-class產品,但創新藥企業已經開始布局,未來的突破取決於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的發展。

03

VIEWPOINT

轉化醫學研究

從學術界走向產業界

中國的前沿科學發現和技術革命大多來自學術界,學術界開發的「first-in-class」腫瘤藥物比例高於產業界(80% vs 40%)。然而,藥物從基礎研究走向臨床應用,離不開產業界的協同參與。

圖4:學術界、產業界或跨界合作發現的自主研發抗癌藥物(FiC= first-in-class;IM=免疫調節劑)

基礎研究是針對知識的發展而進行的早期研究,通常無需對其研究的實際應用進行關注,而轉化醫學研究則是將基礎研究的理論應用於臨床治療方法的過程。因此轉化研究再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

2019年布朗大學的Attila A. Seyhan教授發表一篇綜述,提出死亡谷「valley of death」的概念,也就在臨床前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之間存在斷層,並且這一問題越來越突出。

圖5: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之間存在死亡谷「valley of death」

一方面,基礎科研從細胞組織水平、動物模型發現新機制新靶點,但是這些研究結論是否與人體相同,需要按照大量的驗證(如更接近人體組織的模型、生物標誌物),而大規模的生產製備也需要按照產業界的標準開展重複驗證、劑量探索等工作。另一方面,臨床研究中的某些偶然發現,如特殊藥物組合的有效性、特定人群的敏感性等,是否能找出明確分子層面機制,並基於相關發現研發乾預手段,也都需要回歸到轉化醫學領域進行更詳盡的研究。因此轉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將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帶入投資點,確保進入人體試驗的發現在人體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最大的成功機率,減少研發失敗的風險,可以大大降低新藥研發的成本。

目前,我國基礎研究論文發表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但研究的終點多局限於論文發表,應用相關的研究較少,轉化醫學研究水平較低。一些在研究中遇到的作用機制和靶點,由於缺少轉化醫學研究,可能被忽略掉。而臨床實踐中的偶然發現也因為得不到合理的解釋而被忽略。

對於中國創新藥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意識到新靶點的發現意味著真正的創新,才可能帶來真正的「first in class「產品。另一方面,國內創新企業「me-too」藥物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真正創新且具有商業化能力的藥企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END—

聲明:本文為火石數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網站、公眾號等轉載需經授權。

作者:黃含含

參考文獻:

[1] Li Q, Qin Y, Xie C, et al. Trends in oncology drug innovation in China[J]. Nat Rev Drug Discov, 2021.

[2] Seyhan A A. Lost in translation: the valley of death across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ivide–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s and overcoming obstacles[J].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ommunications, 2019, 4(1): 1-19.

相關焦點

  • 抗腫瘤藥、罕見病藥遭哄搶,羅氏集齊「三將」,O...
    但是鑑於我國較為薄弱的基礎科研,創新藥研發仍然是me-too和fast-follow狀態,要想做到me-better甚至first-in-class仍然需要加倍努力。雖然我國已經告別了缺醫少藥的年代,不過每年批准進口的新藥數量遠超國產新藥,而且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仍然需要依靠進口新藥。因此,2020年會有哪些進口新藥預期批准上市,十分值得關注。
  • 亞盛醫藥抗腫瘤新藥管線深度解讀
    7月15日,Bcl-2選擇性抑制劑APG-2575在中國正式啟動治療血液惡性腫瘤的I期臨床試驗,並完成首例患者給藥。7月22日,用於TKI耐藥患者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新藥HQP1351獲得FDA臨床許可,可直接進入美國Ib期研究。藉此,我們對亞盛醫藥的腫瘤新藥管線做一深度解讀。亞盛醫藥2009年成立,也算是中國創新藥研發圈子的老江湖了。
  • 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對比
    作者 | 菜菜近日,業內相關諮詢機構公布了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物。從藥物類別看,中美差距較大。2019年,美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均為創新藥,而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中,有4個為傳統化療藥物。但也可以側面反映,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升級換代空間巨大,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藥取代傳統化療藥而走進榜單。
  • 至本醫療與百奧賽圖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新靶點抗腫瘤藥物的開發
    合作將從靶點發現到臨床研究等多個方面開展,共同推進新靶點抗腫瘤創新藥的開發。探索適合開展生物藥的潛在腫瘤治療靶點,並在藥物研發及藥物臨床生物標誌物的檢測上深度合作,實現技術互補、協同創新,共同推進創新生物藥的開發,為更多中國患者提供生存獲益。
  • 填補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空白
    本報5月31日訊(記者趙一諾見習記者梁英爽)5月31日,哈爾濱醫科大學與珠海市藤栢醫藥有限公司產業轉化項目籤約,雙方將針對抗腫瘤多肽藥物產業化開展合作。該藥是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牽頭帶領團隊歷經10餘載自主研發的生物藥,在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同時還有去整合素效應,對離子通道和微小核苷酸有抑制作用,實現「一藥多靶」設計,從而全面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填補了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的空白。藤栢藥業有意向依託合作開發的新藥項目在我省建設產業基地,使合作開發成果落戶黑土地。
  • 藥理學家韓銳追憶抗腫瘤藥研究—新聞—科學網
    今年88歲的藥物所科學家韓銳便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與韓教授的第一次見面是在藥物所的會議室,這是一位中等身量、穿著樸素、聲音洪亮的長者,幾番交談,言語間讓人感受到爽朗、質樸和坦誠的性情,韓教授同時代的科研工作者們出生於風雨如晦的舊時代,經歷了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研究生涯,參與了科學技術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的發展,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沉澱了歲月洗鍊後獨有的返璞歸真和從容平和。
  • 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增速超50%
    盤點國內上市的小分子靶向藥物據米內網數據顯示,中國公立醫療機構(中國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以及鄉鎮衛生院)終端抗腫瘤化藥已達到了765.15億元市場規模,同比上一年增長了13.23%。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步步提高,大健康意識和精準醫療需求日新月異。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PD-1單抗百澤安劍指肝癌,中國患者新希望
    而2020年6月,有好消息傳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中國本土創新PD-1單抗百澤安(通用名: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治療的不可切除HCC的新適應證上市申請(sDNA)。百澤安已在HCC領域開展了多項臨床研究,其中有研究已出結果且獲益良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百澤安這個PD-1單抗的研究設計都是怎樣的?為什麼說它是中國肝癌患者的新希望?
  • 單抗藥處在發展黃金時期,適應症兩大類格局有所變化
    熱門研發靶點: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枝獨秀基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腫瘤免疫療法不再只停留在單藥靶向性治療的層面,而是已經成為一種治療思想,即恢復或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活力,利用免疫系統來殺傷癌細胞。除了這兩個靶點之外,Tim-3、LAG-3等靶點的研發國內也迅速跟進,譽衡藥業與藥明生物的再度合作,顯示國內在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發進度已逐漸處於國際前沿。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企業布局ADC(如恆瑞)、雙特異性抗體(如健能隆)等技術。可以看出,在做「me-too」的同時,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嘗試微小的創新。展望2018:哪些新藥將獲批?有哪些新趨勢?
  • 國內抗腫瘤藥市場:植物藥增長快,中藥製劑潛力大,單抗藥物將是最大...
    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其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複合增長率高達15.5%;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1000億美元,2020年將增至1500億美元,複合增速為6%。隨著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劑和單抗藥物等的推動,特別是近年來免疫治療有望成為抗腫瘤的主流方法,未來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將會持續擴張。
  • 國產第三代肺癌靶向藥誕生記:上海艾力斯如何實現質量超越
    打破跨國藥企壟斷:從me-too到me-better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癌細胞乃至癌症都是基因突變的產物。對我國患者而言,大約30%-40%的肺腺癌患者的致病原因來自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的突變。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藥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快速進步,推動人類基因組計劃,後基因組時代功能基因組的迅猛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靶標的確證及結構生物學發展,並促進了基於靶標三維結構的精準藥物設計。1997年11月,利妥昔單抗(抗CD20單克隆抗體)是獲準治療腫瘤的第一個單克隆抗體靶向藥物。2001年10月,甲磺酸伊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成為獲準治療腫瘤的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藥物。
  • 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
    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 Drug Development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JNM
  • 腫瘤患者新希望!「二代PD-1」藥物即將進入中國
    原標題:腫瘤患者新希望!「二代PD-1」藥物即將進入中國 近日,默克PD-L1/TGF-β雙抗M7824獲得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公示。該藥兼具PD-1和TGF-β雙靶點,被業界稱為「第二代PD-1」藥物。
  • 抗腫瘤藥物已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類別
    2008年,全國抗腫瘤藥物銷售額達到58.45億元,比2007年猛增67%,而2003~2008年,抗腫瘤藥的年均複合增長率亦達到42.7%,抗腫瘤藥物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的類別。   根據衛生部腫瘤防治辦公室提供的相關數據,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第二大致死疾病(城鎮居民第一大致死疾病)。
  •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十大抗腫瘤藥
    此品對大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多種動物和人類腫瘤細胞株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2、異長春花鹼(Vinorebine)  又名長春瑞濱、去甲長春鹼,由法國PierreFabre公司開發,1989年法國上市,1992年在國內上市。此品是一種半合成的第四代長春花屬生物鹼,上市劑型為靜脈注射劑,規格為10毫克誜10毫升,是廣譜抗腫瘤藥。
  • 全面掌握放療常識,讓腫瘤治療更放心|癌細胞|腫瘤|放療|治療|靶區|...
    據統計,大約70%的腫瘤患者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接受放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約60~70%的腫瘤患者接受放療,但在中國僅有30%的患者接受放療。2. 放療有什麼優點?放療是一種無創治療方法,是殺死腫瘤的「無形高手」,通過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並儘可能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放療可用於治療幾乎全身各個部位的多種癌症。
  • 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意見
    目前抗腫瘤聯合治療的藥物開發十分活躍,甚至有從早期臨床試驗階段即進入了兩個或多個創新藥的聯合開發。合理的聯合治療可以為腫瘤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選擇,但是不恰當的聯合開發將增加受試者的風險、降低臨床研發效率,浪費時間、財力和醫療資源,反而阻礙了真正有效的聯合治療藥物開發。為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聯合開發路徑至關重要。
  • 百濟神州:中國腫瘤創新藥龍頭還是燒錢黑洞?
    討論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一個繞不開的存在就是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創新藥研究、商業化與生產的生物科技公司,其於2010年10月在北京創立,創始人為歐雷強和王曉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