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10月28日上午10時28分,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山大學建造的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正式開工建造。中山大學、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江南造船有關領導為項目開工籤字。」號到「雪龍2」號,江南造船在公務科考船領域不斷刷新著記錄。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藍海101」,於9月12日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據介紹,「藍海101」船總長84.5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自2017年9月開工建設,是青島市第10艘3000噸級科考船。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他表示,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順利交付,是我國現代漁業設施裝備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肩負著解決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方向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的重大使命;兩船正式交付後,將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已入列的「北鬥」號、「南鋒」號、中漁科系列漁業資源調查船一起構成較完備的海洋漁業調查船體系
-
全球首制破冰型救助船在黃埔造船下水
11月29日,世界上首艘同時具備海上救助與破冰功能的救助船––「北海救117」號(見圖)在廣州中船黃埔造船有限公司順利下水。該船是黃埔造船為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建造的第18艘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抗冰能力達到中國船級社(CCS)最高的B1*級(與我國最大最先進的破冰船「雪龍」號相同),可破1米厚一年生冰層,可在冰封的海洋進行海上救助。「北海救117」號在此前黃埔造船建造的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抗冰功能「升級」。
-
大宇造船海洋世界首次完成船舶對船舶LNG裝船作業
韓聯社11月26日報導,大宇造船海洋11月26日表示,在玉浦造船廠進行為期3天的向正在建造的LNG運輸船供應LNG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嘗試了「船舶對船舶液化天然氣(LNG)裝船作」。
-
馬尾造船:駛向更遼闊的海洋
船廠碼頭前正在建造的深海採礦船具備在2500米深海區域採礦作業的能力,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海洋採礦船舶。5年來,借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這座百年船廠正煥發新貌,創新自強,駛向更加遼闊的海洋。 創辦於1866年的福建船政局是馬尾造船公司的前身。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藍海101"下水 是咱黃海水產研究所的
半島記者 韓小偉9月12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下水。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主體建造完成,進入舾裝階段,不久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據悉,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順應國家戰略需要 促進造船航運發展——論交通強國、海洋強國...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交通運輸系統要立足中國特色帶著世界眼光,在新時代奮力開啟嶄新徵程。>船舶檢驗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同時提到,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對船舶檢驗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如今,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業界對於船舶檢驗行業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綜合來看,船舶工業以及航運業在標準、船型開發和相關配套服務業等方面都與船舶檢驗行業有著密切關係。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海洋技術▏無人船在海洋調查領域的應用分析
海洋因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而成為各國開發研究的重點。海洋調查是人們探索海洋、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的基本手段,隨著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手段、作業方法逐漸出現。傳統的海洋調查通常以調查船、浮標和潛標等為平臺,搭載各種儀器設備和傳感器完成海底探測、物理海洋觀測和生化環境監測等任務。
-
LNG船需求增加 韓國造船商獲益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1月5日Korea JoongAng Daily報導,在環保航運需求不斷高漲的背景下,韓國造船商本周二宣布了他們新年的第一筆大宗交易。 韓國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是現代重工集團的子公司,該公司贏得了一份價值9000億韓元(8.27億美元)的合同,將建造6艘液化天然氣動力貨櫃船舶。其中4艘將由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生產,2艘將由現代三湖重工(Hyundai Samho Heavy Industries)生產,預計將從2023年上半年開始交付。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
-
中國一艘海洋調查船進釣魚島海域作業遭日方阻撓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NHK電視臺8月14日報導稱,日本第11管區那霸海上保安本部透露,14日上午,經過該海保本部確認,一艘中國海洋調查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在與事前通報不同的區域進行作業。日方巡邏船對中方海洋調查船進行了連續的「跟蹤和監視」。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2019年2月26日,我國「海洋地質十號」調查船完成印度洋科學考察,返抵廣州。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挪威人會造船,從維京船到各種船...
Credits: CH/ - Visitnorway.com維京船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得益於海洋性外向型的發展戰略,他們的造船技術在1000年前,便比較發達。後來,維京海盜金盆洗手,當時造船技術和海上的探險精神,卻如同基因一樣,流傳至今。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本報記者 陳 瑜要是給我國海洋調查船評「勞模」,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簡稱「向10」)當之無愧:去年在航時間330多天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海洋節|金久才做無人船海洋應用進展專題報告
11月26日下午,第一屆大學生海洋節海洋大講堂第四期在J7-209順利舉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遙感室無人船方向負責人金久才應邀來校做學術報告,海洋學院60餘名師生參加會議,副院長王勝利主持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