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如果我國基建基本完成了,那要靠什麼拉動經濟增長?

2020-12-05 騰訊網

中國是基建大國,也被很多人稱為「基建狂魔」。在基建方面,中國確實有著極強的優勢。今年疫情發生後,僅用了7天時間就建立起了一家方艙醫院,令世界各國矚目和驚嘆,這就是中國速度。

中國成「基建狂魔」是有底氣的

中國基建到底有多強?世界高橋前100名中,有90座在中國,而且大多在雲貴川等有著眾多高山峽谷的地形複雜地區。另外,全球300米以上高樓近70%都是「中國造」。

我國高鐵運營裡程大約3.8萬公裡,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消耗24億噸水泥,超過全球用量的一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設了很多全球絕無僅有的大工程,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天眼、港珠澳大橋等等。水、電、網、路、橋,中國將這些基礎設施遍布每個角落,讓國人過上更加便利和幸福的生活。

2019 年,全國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等)增長 3.8%,四季度基建投資總額為4.32 萬億,全年基建投資總額超過17萬億。

基建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基建可以說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情,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很大。就以交通建設為例,特別是現在的高鐵,一個城市一旦開通了高鐵,路線還很多,還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河南省會鄭州市,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優勢的城市,但卻成為了中國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直接帶動了它的經濟增長。

「要致富,先修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句話都非常正確,特別是對於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貴州因為地形的原因,交通非常不便利,經濟發展落後,但是這些年經濟增速一直名列前茅,發展速度非常快,高鐵對其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早在20世紀初,美國經濟危機非常嚴重,時任總統羅斯福通過基建項目,對經濟危機起到了緩解作用。

另外,大量的基建項目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鐵路系統職工達204萬,國家電網有91萬員工,中國移動也有46萬。

當基建完成了,還能靠什麼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基建還有增長的空間嗎?短期來看是當然的。但20年後呢?基建總會結束的。美國基礎設施非常完善,鐵路裡程25.7萬多公裡,基本上沒有了像中國這樣的大基建項目。所以,它們的發展並不是靠基建。

如果基建結束了,那中國靠什麼拉動經濟增長?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基建也屬於投資的一部分,當投資減少時,消費和出口自然成為了最主要的拉動方式。

其實,美國就是最好的參照。中國有14億人口,而美國是3.3億左右。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而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2375.57億美元,換算成美元,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美國少2703.32億美元,也就是說14億中國人消費能力還不如3億多的美國,可見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有多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多大。

2020年發生疫情後,我國就在想辦法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第二季度就實現了正增長。這說明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還是有的,實際上也是如此,中國人很喜歡存錢,儲蓄率一直是世界第一,截止到9月底,國人的人均存款為6.5萬元。

因此,消費無疑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好方式之一。除了消費外,還有一個是出口。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也是10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合作夥伴。2019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31.55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3.4%。前段時間,中國和東協等國家又籤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無疑將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

未來,出口、消費、投資必定還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拉動力,只不過每個的比重可能會不太一樣。如今,中國又提出了新基建,工業網際網路、5G,這些將會繼續拉動經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全地球村的希望,中國經濟今年靠什麼?
    要回答今年經濟能不能增長,首先你要明白驅動經濟增長的三個來源。從支出的角度看,一個經濟體辛苦一年所創造的所有GDP,最終由三類客人所買單,也就是投資,消費,淨出口。換句話說,我們工作創造的價值,都是在為投資、消費或者淨出口而服務。因此,GDP如果實現了增長,必然是因為這三種需求的擴大帶來的。
  • 毛振華等:健康支出拉動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具有巨大潛力
    論文指出,當前健康支出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拉動效率要高於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及教育支出,健康產業發展對於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論文用3種計量模型對比驗證得出,健康支出增加與健康產業發展具有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上升1.6至2.0個百分點、促進人均GDP提高約1萬元的潛力。
  • 「新基建」帶來「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
    隨著國家把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圍繞數據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對數據價值的挖掘和釋放產生巨大的催化作用,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傳統基建是「物理變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線性的,而「新基建」帶來的是「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的。
  • 張軍:中國經濟承壓時,為何總是呼籲基建刺激
    反對一方認為不應該重蹈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的覆轍,疫後經濟恢復並不需要用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來刺激需求,大水漫灌式的衝擊政策不僅起不到太大作用,也會再次拖累經濟後續增長。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新基建」這個詞並非在這次爭議中首次提出來的,幾年前就被作為一個新的提法進入過最高決策層。
  • 新基建,是什麼?
    新基建是什麼?誰來建?能帶來什麼?有何趨勢?圍繞這一國家重大部署,《瞭望東方周刊》聯合有關機構進行了專題調研,推出《新基建,來了!》專題報導,共十篇,此為第一篇。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新基建絕非一蹴而就,也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續推進。
  • 觀察丨全社會用電增長反映我國經濟高質量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在我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三大攻堅戰等內部因素以及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下行。2018年,我國GDP增長6.6%,增速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第四季度增長6.4%,為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最低。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面對疫情這樣的「自然災害」,宏觀政策的出發點在於應對災難帶來的損失,維持住災後經濟復甦的經濟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再糾結總量增速目標,在擺脫原本是剛性的增長目標的約束後,政策意圖會更清晰、政策手段會更合理。針對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損失,要明確宏觀政策的力度和施力側重,保障社會穩定和企業持續經營,夯實疫後經濟反彈的基礎。
  • 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而現在是,產供銷都在本國完成。中國靠經濟內循環主要有以下兩個優勢:一個是,國內物價可以更加平穩回落。
  • 我國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 經濟復甦深化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經濟復甦深化供給側修復基本完成,需求側修復進一步提速,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向長期中樞水平趨近。國家統計局將於1月18日發布2020年全年宏觀經濟「成績單」,GDP增速、工業、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數據將亮相。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劉偉等: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
    實施以上政策後,預計2020-2035年中國的實際GDP年均增速將達到5.3%左右,由此使2035年人均實際GDP水平達到2020年的2.1倍,從而完成翻一番的增長任務,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 中科院預測中心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數據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曲源)近日,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舉行2021中國經濟預測發布與高端論壇。最新發布的預測報告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將快速回升,預計2021年上半年受低基數影響各項經濟指標將保持高增態勢,下半年將逐步回歸近年正常增速水平。
  • 陝西按下項目投資增長「快進鍵」 確保完成任務
    陝西按下項目投資增長「快進鍵」■ 4月省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01.5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1.9%,比前3月完成投資總量多87.1億元■ 截至4月底,全省共立項項目11987個、計劃總投資137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5%、66.8%A股市值超過520億元的安防龍頭企業——大華股份要把研發中心從浙江搬到陝西。
  • 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建議
    我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由於勞動力、土地成本上升,同時產能過剩,利潤較低,企業會加快海外投資,增加海外產能,並在海外尋求產業鏈合作,給我國未來出口和產業鏈帶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2. 主要發達國家經濟戰略調整,趨向內生性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使美國、歐洲意識到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到2018年已有所見效,預計2028年將明顯突出,2038年基本完成轉型。
  • 如何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關於「新基建」的三重解讀理解「新基建」,首先要知道它的具體指向是什麼。目前來看,主要是三種不同範疇的定義。1、狹義的理解狹義的「新基建」主要就是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這也是2018年底以來中央歷次重要會議明確宣示的範疇。
  • 張平: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
  • MBM視野 | 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2021年展望
    在疫苗問世、宏觀政策回歸中性的基準情形下,2021年GDP增速預計將達8.8%。「內外雙驅」仍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從內部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發生切換,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將有所減弱,明年分別增長5.8%和5.3%;在「雙循環」戰略構想下,製造業投資有望加速改善,消費亦將溫和修復,兩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將上升,2021年同比增速將分別達到6.1%和15%。
  • 5G新基建加速推進上遊三類產業增長
    文丨天風天睿,作者丨龔卿在我國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部署中,5G建設作為支撐經濟社會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因素,在穩投資、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作用突出、潛力巨大。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四家企業發放了經營「第五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的許可證,這為設備廠商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華為作為我國5G設備廠商的領軍企業,儘管在2019年面臨著巨大的國際貿易壓力,其年度整體業績對比2018年仍有大幅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一輪5G的建設對設備商業績提升的助力。
  • 答卷2020|數十萬億新基建「潮來」,充電樁要火?
    新基建強勢提速,不僅在短期內拉動有效投資,還能在長期內形成強大的乘數效應,通過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業態厚植根基,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新基建點亮新希望從政策層面看,決策層對新基建謀篇布局已久。
  • 2020中國經濟趨勢報告:GDP增長率基本與2019年持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不變。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系統模型預測,2020年,我國GDP增長率基本與2019年持平,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增長質量繼續提高。
  • 2014.12: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其轉換
    一、從需求方面看,投資和出口動力出現衰減,消費拉動將成為新動力  1.1978—2010年的33年間,投資和出口增長強勁,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動力。如果從另外三個能夠近似反映投資與消費水平的統計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外貿出口總額來看,增長速度差距則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