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基建大國,也被很多人稱為「基建狂魔」。在基建方面,中國確實有著極強的優勢。今年疫情發生後,僅用了7天時間就建立起了一家方艙醫院,令世界各國矚目和驚嘆,這就是中國速度。
中國成「基建狂魔」是有底氣的
中國基建到底有多強?世界高橋前100名中,有90座在中國,而且大多在雲貴川等有著眾多高山峽谷的地形複雜地區。另外,全球300米以上高樓近70%都是「中國造」。
我國高鐵運營裡程大約3.8萬公裡,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消耗24億噸水泥,超過全球用量的一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設了很多全球絕無僅有的大工程,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天眼、港珠澳大橋等等。水、電、網、路、橋,中國將這些基礎設施遍布每個角落,讓國人過上更加便利和幸福的生活。
2019 年,全國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等)增長 3.8%,四季度基建投資總額為4.32 萬億,全年基建投資總額超過17萬億。
基建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基建可以說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情,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很大。就以交通建設為例,特別是現在的高鐵,一個城市一旦開通了高鐵,路線還很多,還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河南省會鄭州市,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優勢的城市,但卻成為了中國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直接帶動了它的經濟增長。
「要致富,先修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句話都非常正確,特別是對於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貴州因為地形的原因,交通非常不便利,經濟發展落後,但是這些年經濟增速一直名列前茅,發展速度非常快,高鐵對其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早在20世紀初,美國經濟危機非常嚴重,時任總統羅斯福通過基建項目,對經濟危機起到了緩解作用。
另外,大量的基建項目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鐵路系統職工達204萬,國家電網有91萬員工,中國移動也有46萬。
當基建完成了,還能靠什麼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基建還有增長的空間嗎?短期來看是當然的。但20年後呢?基建總會結束的。美國基礎設施非常完善,鐵路裡程25.7萬多公裡,基本上沒有了像中國這樣的大基建項目。所以,它們的發展並不是靠基建。
如果基建結束了,那中國靠什麼拉動經濟增長?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基建也屬於投資的一部分,當投資減少時,消費和出口自然成為了最主要的拉動方式。
其實,美國就是最好的參照。中國有14億人口,而美國是3.3億左右。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而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2375.57億美元,換算成美元,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美國少2703.32億美元,也就是說14億中國人消費能力還不如3億多的美國,可見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有多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多大。
2020年發生疫情後,我國就在想辦法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第二季度就實現了正增長。這說明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還是有的,實際上也是如此,中國人很喜歡存錢,儲蓄率一直是世界第一,截止到9月底,國人的人均存款為6.5萬元。
因此,消費無疑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好方式之一。除了消費外,還有一個是出口。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也是10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合作夥伴。2019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31.55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3.4%。前段時間,中國和東協等國家又籤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無疑將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
未來,出口、消費、投資必定還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拉動力,只不過每個的比重可能會不太一樣。如今,中國又提出了新基建,工業網際網路、5G,這些將會繼續拉動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