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心得:「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2021-01-09 網易

2020-12-30 05:12:10 來源: 七點的家庭

舉報

  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以《六祖壇經》和《心經》為主要學習範本,不停地思考和研讀;誦持金剛薩埵心咒,護持正念。可在上周的時候,我無意間瀏覽了兩家佛學網站,點開其中有關經常誦讀的經咒中竟然沒有發現「金剛薩埵心咒」,內心十分驚訝。索性我就在網上開始搜索金剛薩埵的相關信息,發現在佛教密宗中有更多、更詳細的記錄,或者說金剛薩埵在密宗中的位置更高大一些。

  之前我也曾聽說佛教有禪宗、密宗、淨土宗,乃至藏傳佛教之說,但是我並未曾特別在意過。因為,我所讀的兩部經文似乎並不專屬於哪一宗。況且,在《六祖壇經》中說「唯一佛乘,無有餘乘」,所以我從未曾細細想過。至今,我在網絡上瀏覽了關於佛教分支的問題,還搜索了諸如「學佛前是不是要認宗」類似的問題。我發現大部分的回答還是認為「佛只有一個佛,各宗各派是後來人立的,無需介意」,可也有洋洋灑灑幾大篇文字論證了「學佛前要認宗」的原因。比如:認宗是為了更堅定信念;認宗是為了更加明確修行的方法等等。

  既然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我就回到自己的「本心」再去看看。

  因為我是學心理的,所以我知道在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中也有很多的分支,比如行為心理學、潛意識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還有這幾年比較流行的積極心理學、幸福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等。不過,無論有多少個分支,究其本質是其發起者對心理學研發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罷了,終極目的還是研究人的某種特定心理產生的原因、發展的過程和未來的趨勢,再應用回現實場景。所以,心理學沒有分類,只是人們研究的方法有不同。回歸到佛法中,我應用同理,佛法本無一二,是後來人將自己學習和實踐的方法進行總結和推廣,便形成了不同的宗派。正如《六祖壇經》中也有提到,能與秀兩位師傅都是修的佛法,只是一個是漸修、一個是頓修,適合的人不同、但終點是相同的。所以,修佛分宗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你可以選擇一個適合你的;但只要你的目標是佛,踐行佛弟子的要求,信心不退,終究都會到達彼岸。

  誦經持咒亦是如此。我們用誠心念誦,悟得經咒用意,常行善舉、見得本心,便是見佛眼前。佛不是只一尊佛、兩尊佛,而是萬千佛陀菩薩。因為佛菩薩有萬千信徒,一念悟眾生即是菩薩。所以說,我們念經給佛菩薩聽的時候,其實是念給未來的自己,開悟才是最重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二果羅漢的境界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初果羅漢,名「入流」;有「初入」,也有「正入」。初入,剛得到一點好消息,明白六塵緣影,乃虛妄不實,故不執著,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入聖人法性流,初得到聖人之智,既是初得,智慧未強壯,故要繼續修行用功。
  • 《楞嚴經素解》卷十:邪師和稀泥,求法只回答一兩個字,有或者無
    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教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作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所以說,學佛者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才行,更要知道,該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明,就是明白的意思,而心在佛教中,有多所指,這裡不多說,在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也說過,自己有很多心,不知你要看那顆心?
  • 淨空法師: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自己,無有一法
    佛法裡面常講「全妄即真」,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自己,無有一法,不是自己變現的。就好像作夢一樣,夢中所有的境界,夢裡面有相,有相分。夢裡面有自己,你自己也會胡思亂想,那是見分。見相兩分,統統是自性變現之物,我們眼前山河大地,我們這個分別、妄念,哪一法不是從無相的實相變現出無不相的實相?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隨著佛學在全世界的推廣,如今學佛的人可以說是越來越多,學佛的人越多,產生的問題也就越多。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
  •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無量壽經》視頻的講解是史順德老師宣講的第二百一十二部《無量壽經》,老師從公元一九九三年初遇到了《無量壽經》,就發心,要盡全部力量這一生就受持《無量壽經》,再不換題目,依據依靠《無量壽經》做到一門深入,專學、專修、專弘這部能幫助廣大眾生修無量功德,化解一切災難,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佛的《無量壽經》,把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無比殊勝的果德威神之力,把學習《無量壽經》的悟處與心得體會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學佛人|了解十二因緣到底有什麼用?佛如是說!
    學佛人一定知道十二因緣,也就是十二緣起,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這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常識,具體內容就不贅述。十二因緣是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它們之間因果相隨,三世相續,永無間斷,使人沉淪生死海,不脫輪迴。
  •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毋須拜
    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須墮落。故事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年間,丹霞禪師雲遊四方,有一年冬天,他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在寺廟修行的伏牛和尚,二人每日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
  • 三昧水懺:悟達國師酬舊業 三昧法水洗十世前罪垢
    當要正式分別時,異僧特對師說:「我們在此相處甚得,並承對我多方照顧,無以為感,他日你如遇到什麼災難,可到西蜀彭州茶隴山(又名九隴山)找我,其山有兩棵高大的松樹,見到兩棵松樹就可見到我」。 國師與異僧分別後,就到長安安國寺修學,專心一意的研讀三藏教典,逐漸深入佛法的堂奧。到了弘揚佛法,每堂法筵宏開,聽眾無不稱美,於是聲德光顯,甚至唐懿宗帝,亦常親臨聞法。
  • 佛法:天下學佛之人如恆河沙數,為什麼能成佛的卻很少?
    學佛學佛,學到最後,所有的學佛之人都無不希望自己能夠證得涅槃聖果的,因為那便意味著,從此之後可以徹底的擺脫生死輪迴的流轉,而跳出這流滅無明的苦海,入於清淨涅槃的彼岸花開,從此無相無著而做一個無位真人,永享極樂。
  • 南師講: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虛花
    這就是菩薩情懷在佛法的見地,小乘聲聞的見地同菩薩的見地不同,與佛的見地又不同,光是佛法的知見程度便有各種等差,何況是芸芸眾生界,有如中國人一句老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我們人與人這間相處,意見當然不同,不可能一樣。
  • 佛威儀萬千是給人看的,佛的大空合於眾生的大有才有宇宙同體大悲
    佛說:「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修到沒有執著心的境界時,那個聖者的心性是什麼狀態呢?他不再執著於「法」了,內心已空,無所謂法不法了。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如來破顯二心」之下,分為二科,第一科「破緣心有還」,是破緣慮分別心是有還的。「有還」是有往還,就是有來有去,境有則有,境無則無的意思。第二科「顯見性無還」,是顯示見性是沒有往還的。「破緣心有還」下,又分為三科,第一科是「先破所緣之法」,第二科是「正破能緣之心」,第三科是「指緣心有還」。
  • 書香問禪|迷者師渡,悟者自渡;執迷不悟,作繭自縛
    六祖回答說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句話後來成為了佛門之中的名言。真正的道理,往往日用而不自知。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但是多少人落入以智為明,或無視自知之明而貪求知人之智。或有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話,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受益的又有幾人?
  • 濟群法師:學佛發心兩大誤區 佛子應當盡力避免
    那麼學佛者的發心是否就正確呢?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學佛者的發心,並沒有擺脫原有的心行習慣,也不屬於正確的發心。  一、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學佛人聽到「心」這個字,可能耳朵都要起繭子了。最初皈依佛門,我與大家有同樣的疑惑,這個「心」是究竟是什麼?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
  • 孫悟空的「空」字,有何玄機?
    我們知道孫悟空姓是菩提祖師取自「猢猻」二字,「悟」是按「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下來的。來看看原著: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