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以《六祖壇經》和《心經》為主要學習範本,不停地思考和研讀;誦持金剛薩埵心咒,護持正念。可在上周的時候,我無意間瀏覽了兩家佛學網站,點開其中有關經常誦讀的經咒中竟然沒有發現「金剛薩埵心咒」,內心十分驚訝。索性我就在網上開始搜索金剛薩埵的相關信息,發現在佛教密宗中有更多、更詳細的記錄,或者說金剛薩埵在密宗中的位置更高大一些。
之前我也曾聽說佛教有禪宗、密宗、淨土宗,乃至藏傳佛教之說,但是我並未曾特別在意過。因為,我所讀的兩部經文似乎並不專屬於哪一宗。況且,在《六祖壇經》中說「唯一佛乘,無有餘乘」,所以我從未曾細細想過。至今,我在網絡上瀏覽了關於佛教分支的問題,還搜索了諸如「學佛前是不是要認宗」類似的問題。我發現大部分的回答還是認為「佛只有一個佛,各宗各派是後來人立的,無需介意」,可也有洋洋灑灑幾大篇文字論證了「學佛前要認宗」的原因。比如:認宗是為了更堅定信念;認宗是為了更加明確修行的方法等等。
既然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我就回到自己的「本心」再去看看。
因為我是學心理的,所以我知道在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中也有很多的分支,比如行為心理學、潛意識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還有這幾年比較流行的積極心理學、幸福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等。不過,無論有多少個分支,究其本質是其發起者對心理學研發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罷了,終極目的還是研究人的某種特定心理產生的原因、發展的過程和未來的趨勢,再應用回現實場景。所以,心理學沒有分類,只是人們研究的方法有不同。回歸到佛法中,我應用同理,佛法本無一二,是後來人將自己學習和實踐的方法進行總結和推廣,便形成了不同的宗派。正如《六祖壇經》中也有提到,能與秀兩位師傅都是修的佛法,只是一個是漸修、一個是頓修,適合的人不同、但終點是相同的。所以,修佛分宗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你可以選擇一個適合你的;但只要你的目標是佛,踐行佛弟子的要求,信心不退,終究都會到達彼岸。
誦經持咒亦是如此。我們用誠心念誦,悟得經咒用意,常行善舉、見得本心,便是見佛眼前。佛不是只一尊佛、兩尊佛,而是萬千佛陀菩薩。因為佛菩薩有萬千信徒,一念悟眾生即是菩薩。所以說,我們念經給佛菩薩聽的時候,其實是念給未來的自己,開悟才是最重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