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首語: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泛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讓我們一同來捕捉老師教學過程中「文化」教育足跡。
張老師的《倍數和因數》中,通過設計三個環節:認識倍數和因數、尋找因數和倍數、探究倍數和因數的奧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展開教學,使得課堂的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漲。這節課的精彩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拗口也是數學」
有時,數學是「拗口」的。在學生對3個算式「1×12=12」、「3×4=12」、「2×6=12」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時,教師利用算式「1×12=12」,設問:「剛才在聽的時候發現,同學們在說1×12=12這個算式時,說因數和倍數時有兩句特彆拗口,是哪兩句啊?」學生認為是:「12是12的因數,12是12的倍數」。教師指出:「雖然是拗口了點,不過數學上還真是這麼回事,12的確是12的因數,12也的確是12的倍數」。
曹培英老師曾撰文認為:「數學,還是那個數學!」這和張老師的「拗口也是數學」,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呵!
二、9顆珠子演繹「神奇數學」
數學是神奇的。教師用屏幕顯示9顆珠子全部放到數位顯示器十位和個位,可以得到不同的兩位數:18、27、36、45、63、72、8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學生發現「9顆珠子拔出的兩位數,都是9的倍數」。這樣的發現結果,自然會激起學生遷移式的猜測:「8顆珠子撥的兩位數可能都是8的倍數」,教師故意「誤導」,引出學生的這一推理,學生細究之餘突然發現「不對!不是8的倍數」,教師再讓學生在本子上試畫。這是9顆珠子演繹「神奇數學」意外的收穫吧!
三、「完美數」的完美教學
教師對「完美數」的教學過程,堪稱完美教學:
1.什麼是「完美數」?――引發好奇心
學生對未知事物通常保持著較強的好奇心。教師開宗明義:「數學家把6稱為『完美數』。想知道為什麼嗎?」是啊,為什麼將6稱為「完美數」呢?教師的設問一下子將學生的求知慾調動起來。
2.感受「第二個完美數」――「李詠式」解讀
著名主持人李詠常用富有激情的聲音說出「恭喜你,你又贏得了一枚商標」等類似語言時,快速、簡潔、形象、生動。我們一起來看張老師是怎樣利用「李詠式」語調向學生介紹「完美數」的。
師:用最快的速度說一說6的因數?
生:1、2、3、6。
師:把6划去,1+2+3=6,又回到了6本身,正是因為這樣的數非常特別,所以數學家把這樣特點的數稱為完美數。
這裡,教師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說一說6的因數」,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的「1、2、3、6」幾乎是脫口而出的;教師的「把6划去,1+2+3=6,又回到6本身」,快速、簡潔、形象、生動,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是「完美數」了。

3.尋找「第二個完美數」――在嘗試中發現
教師合理引導學生遷移:「數學家找到了第一個完美數,就會去找第二個完美數,猜猜看,找到了沒有?」――學生自然可以猜得到:找到了!教師再讓學生從「22、24、26、28」中嘗試著找出來,讓他們體驗著嘗試與發現的快樂。
4.展示「第5個完美數」――讓學生心靈震撼
讓學生心靈震撼的教學,必定是特別成功的教學。教師出示的第5個完美數――33550336,從學生齊發的驚嘆聲中,可以想像這一知識給他們心靈的衝擊與震撼;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找一個花了一分多鐘,要從幾十億個數中找出這29個完美數,數學家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覺得什麼力量使數學家們去不斷努力?」學生回答出關鍵所在――好奇心。
教師接著用富有激情與思辨的語言,將課堂的文化浸潤推向高峰:「數學家們能透過枯燥的數學本身看到裡面的東西,就像我們今天這堂課一樣,透過數學蘊藏著豐富的規律。高斯曾經說過,把數學比作科學的皇后,數論是數學皇后頭頂上的皇冠。我們研究的只是數論中的最基本的一些小常識,換句話說,這堂課我們沒有摘取數學皇后頭頂上的皇冠,我們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的珠子。」
回味張老師課末的話,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地從閱讀中吸取營養,不斷地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可能開闊自己的視野,才能宏大自己的心胸,讓課堂教學厚實起來。也只有如此,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才能宏大學生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