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學習漢語已然成為一種全球流行趨勢,這不,就連歐洲航天員都幹勁十足地學起了普通話。外媒認為,這說明探索太空的國際合作越來越需要中國力量。
7月18日,在德國科隆,德國太空人毛雷爾在歐洲航天局哥倫布實驗艙的模擬艙內展示實驗操作。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張毅榮 攝
學中文成歐洲太空人必備技能
德國之聲(DW)電臺網站近日報導稱,中國宏偉的太空計劃正在為歐洲航天局提供發展的機會。一些歐洲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後可能更多的合作,如探索月球和登陸火星,做準備。
報導稱,48歲的太空人馬蒂亞斯•毛雷爾(Matthias Maurer)可能是少數幾個會用中文說「登月者」和「降落軌道插入」的德國人之一。他學習普通話已經六年半了。他和他在歐洲航天局的許多年輕同事都意識到,學習中文有助於他們的事業。因為中國在太空旅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此前報導,2012年,毛雷爾擔任歐洲航天員中心與中國合作項目負責人。從那一年起,他開始努力學說中文,學習漢字。中文不好學,但毛雷爾認為學好它「非常重要」。毛雷爾還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叫「馬天」。
歐洲航天員中心訓練專家史蒂芬尼•吉斯特在接受BBC採訪時介紹,學習中文已經成為這些歐洲航天員的一項必備技能,好幾位航天員已經有三四年的學習經歷了。他們正在爭取能夠成為首批飛往中國國際空間站的外國航天員。
去年8月,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圖片來源:德國之聲網站報導截圖
同中國太空人一同訓練氛圍好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還報導稱,事實上,歐洲和中國的太空人之間已經進行了一些合作,比如在2017年的海上救生訓練。
根據新華社此前的報導,去年8月,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今年6月採訪了這兩名歐洲航天員——毛雷爾和他的同伴薩曼莎•克裡斯託佛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兩人告訴BBC,這段經歷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毛雷爾說:「我們一起訓練,和中國航天員住在同一棟樓裡,分享同樣的食物,我們彼此之間非常了解,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在中國的感覺就像一個家庭。這與我在美國休斯敦的體驗完全不同,在那裡我自己租了一間公寓,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培訓時間會和我的同事在一起。」
8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並公布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在太空合作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為什麼歐洲太空人熱衷學中文?毛雷爾已經從太空人個人的角度進行了解釋,即有利於個人事業的發展。德國之聲(DW)電臺網站還進一步從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層面進行了分析。報導稱,近年來,美國和俄羅斯都因經濟原因而縮減了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投入,中國對天空的投入卻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並且取得了另人矚目的成績。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而在未來幾個月中,一個無人駕駛的探測器將在尚未被探索的月球背面著陸,這標誌著中國的太空探索將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報導指出,歐洲在太空探索領域也資金不足。一年前,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Jan Woerner)提議建立一個「月球村」,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後續項目。由於月球和地球具有相似的地質構造,「月球村」將有望成為可以提供通信導航服務和存儲服務的空間站點。另外,歐航局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月球表面那層厚厚的塵土中含有40%的氧。他們表示,如果這些氧能被「釋放」出來,那麼人類就能夠在月球上停留更長時間。但是歐航局缺乏研究資金,對此想法只能作罷。
報導進一步指出,這個例子說明為什麼在國際合作基礎上建立月球站或進行載人火星任務等項目是有意義的。歐洲、俄羅斯和中國對在太空領域展開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一再強調中國期待合作。歐洲航天局也希望歐洲太空人很快就能飛往中國的空間站,而在十年前,這樣的想法是異想天開的。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也與中國籤署了加強合作的協議,並計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聯合空間站。但美國卻固執地不願在太空與中國合作。
報導還稱,目前,歐盟和俄羅斯政治關係存在在一些問題,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對此評論稱,在雙方關係緊張時期,科學,尤其是太空探索,還可能成為緩解危機的潤滑劑。畢竟,月亮是屬於全世界的。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