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外媒:在火星上說普通話 為什麼歐洲太空人愛上了...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學習漢語已然成為一種全球流行趨勢,這不,就連歐洲航天員都幹勁十足地學起了普通話。外媒認為,這說明探索太空的國際合作越來越需要中國力量。

  7月18日,在德國科隆,德國太空人毛雷爾在歐洲航天局哥倫布實驗艙的模擬艙內展示實驗操作。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張毅榮 攝

學中文成歐洲太空人必備技能

德國之聲(DW)電臺網站近日報導稱,中國宏偉的太空計劃正在為歐洲航天局提供發展的機會。一些歐洲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後可能更多的合作,如探索月球和登陸火星,做準備。

報導稱,48歲的太空人馬蒂亞斯•毛雷爾(Matthias Maurer)可能是少數幾個會用中文說「登月者」和「降落軌道插入」的德國人之一。他學習普通話已經六年半了。他和他在歐洲航天局的許多年輕同事都意識到,學習中文有助於他們的事業。因為中國在太空旅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此前報導,2012年,毛雷爾擔任歐洲航天員中心與中國合作項目負責人。從那一年起,他開始努力學說中文,學習漢字。中文不好學,但毛雷爾認為學好它「非常重要」。毛雷爾還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叫「馬天」。

歐洲航天員中心訓練專家史蒂芬尼•吉斯特在接受BBC採訪時介紹,學習中文已經成為這些歐洲航天員的一項必備技能,好幾位航天員已經有三四年的學習經歷了。他們正在爭取能夠成為首批飛往中國國際空間站的外國航天員。

去年8月,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圖片來源:德國之聲網站報導截圖

同中國太空人一同訓練氛圍好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還報導稱,事實上,歐洲和中國的太空人之間已經進行了一些合作,比如在2017年的海上救生訓練。

根據新華社此前的報導,去年8月,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今年6月採訪了這兩名歐洲航天員——毛雷爾和他的同伴薩曼莎•克裡斯託佛蕾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兩人告訴BBC,這段經歷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毛雷爾說:「我們一起訓練,和中國航天員住在同一棟樓裡,分享同樣的食物,我們彼此之間非常了解,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在中國的感覺就像一個家庭。這與我在美國休斯敦的體驗完全不同,在那裡我自己租了一間公寓,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培訓時間會和我的同事在一起。」

8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並公布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在太空合作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為什麼歐洲太空人熱衷學中文?毛雷爾已經從太空人個人的角度進行了解釋,即有利於個人事業的發展。德國之聲(DW)電臺網站還進一步從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層面進行了分析。報導稱,近年來,美國和俄羅斯都因經濟原因而縮減了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投入,中國對天空的投入卻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並且取得了另人矚目的成績。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而在未來幾個月中,一個無人駕駛的探測器將在尚未被探索的月球背面著陸,這標誌著中國的太空探索將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報導指出,歐洲在太空探索領域也資金不足。一年前,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Jan Woerner)提議建立一個「月球村」,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後續項目。由於月球和地球具有相似的地質構造,「月球村」將有望成為可以提供通信導航服務和存儲服務的空間站點。另外,歐航局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月球表面那層厚厚的塵土中含有40%的氧。他們表示,如果這些氧能被「釋放」出來,那麼人類就能夠在月球上停留更長時間。但是歐航局缺乏研究資金,對此想法只能作罷。

報導進一步指出,這個例子說明為什麼在國際合作基礎上建立月球站或進行載人火星任務等項目是有意義的。歐洲、俄羅斯和中國對在太空領域展開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一再強調中國期待合作。歐洲航天局也希望歐洲太空人很快就能飛往中國的空間站,而在十年前,這樣的想法是異想天開的。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也與中國籤署了加強合作的協議,並計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聯合空間站。但美國卻固執地不願在太空與中國合作。

報導還稱,目前,歐盟和俄羅斯政治關係存在在一些問題,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對此評論稱,在雙方關係緊張時期,科學,尤其是太空探索,還可能成為緩解危機的潤滑劑。畢竟,月亮是屬於全世界的。

(編輯:齊磊 劉世東)

 

相關焦點

  • 外媒:火星大氣層中發現奇異綠光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一份新的研究報告稱,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TGO)在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中發現了綠光,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發現這種現象。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6日報導,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比利時列日大學的讓-克洛德·熱拉爾在聲明中說:「地球上的可見光之一是夜氣輝。更具體地說,這是一種由氧原子發出的特定波長的光,以前這種綠光從未在其他星球上發現過。」熱拉爾說:「不過,火星上的神秘綠光,大約40年前就被預言存在——多虧了TGO,我們終於發現了它。」
  • 未來太空人將能「睡著」去火星?還能減小太空飛行器尺寸
    中新網11月19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8日,歐洲航天局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太空人在前往火星的旅途中保持「睡眠」狀態,也稱「假死狀態」,這將有助於減小太空飛行器尺寸,使其更容易到達火星。據報導,歐洲航天局稱,研究人員研究了當太空人處於「持續睡眠」狀態時,對載人火星任務太空飛行器設計的影響。研究發現,通過減少活動艙,可以將太空飛行器的重量減少三分之一,太空人所需的消耗品也會減少。資料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好奇」號火星車的「自拍」。
  • 外媒:歐洲航天局著陸器即將首次登陸火星
    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導 外媒稱,歐洲航天局的著陸器準備衝向火星,所有目光聚焦在紅色星球上。據英國《衛報》網站10月14日報導,這一刻終於到來了。在太陽系航行5億公裡後,一艘歐洲太空飛行器將於16日釋放一部機器人著陸器並讓它朝著火星旋轉前進,此舉將載入史冊。
  • 歐洲太空人們為啥拼命學中文?
    原創: 亦平最近,BBC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歐洲的太空人們最近在埋頭苦學中文?因為他們已經到中國訓練,還期待將來能到中國的空間站工作。德國太空人馬天並且在未來的任務中,他們還想爭取副駕駛的位置。歐洲太空人們非常隱晦地同中國太空人說想要坐在左邊的位置,結果咱們答應得特別輕鬆。
  • 歐洲太空人努力學中文:想上中國空間站
    □新華社記者 張毅榮 「你好,我是馬天,我是歐洲航天員……」剛一見面,馬蒂亞斯·毛雷爾就用流利的中文作了簡短自我介紹。近日,在德國科隆的歐洲太空人中心,這位德國太空人對記者講起了他的「中國故事」,並透露了自己的「中國心願」。
  • 熱點 印度火星探測器入軌 外媒稱"把中國甩在後面"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 外媒稱,印度首次星際飛行任務取得成功——24日早些時候把一個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這幫助印度加入外太空探索精英俱樂部。美聯社24日稱,發動機工作24分鐘後推動探測器進入既定軌道,這時,科學家們激動地歡呼起來。在位於班加羅爾的控制中心,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科學家站在一起的印度總理莫迪說:「我們已突破人類進取和創新的界限。」
  • 《回到火星》:愛上火星男網友
    《回到火星》原本可以有很多引人入勝的發展走向,可惜它固守青少年電影的陳規套路,尤其是在收尾時變得越來越虛假造作。雖然這部電影的前小半部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火星救援》(不過遠不如《火星救援》),但最後的故事卻更接近於《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這樣的青少年癌症電影(而且遠不如《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回到火星》似乎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 外媒在中國戈壁沙漠發現一個「大秘密」:火星1號基地
    這幾天,外媒在中國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個「大秘密」:酷似火星地表的紅色巖土上,幾座閃閃發光的建築看起來像是外星世界的定居點,這裡,就是中國首個根據真實航天邏輯打造的「火星1號基地」。▲法新社報導截圖「也許,第一個踏上火星的中國人就從這裡走過。」西班牙埃菲社在報導中這樣寫道。報導稱,距甘肅省金昌市市區約40公裡的「火星1號基地」4月17日正式開放。作為中國青少年航天科普計劃「太空C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得到當地政府及中國航天員中心的支持。
  • 噬菌體:中國的那些事兒
    這兩天微信群、朋友圈被來自「英國那些事兒」公號的一篇文章刷屏了。這文章名字有點長:《丈夫金字塔感染超級細菌,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
  • 上周桌遊那些事兒 | NO.8
    上周桌遊圈裡的那些事兒>08每周更新桌遊圈裡的那些事兒BGM展會在上海召開WODC大賽頒獎典禮順利舉辦由遊卡桌遊主辦的WODC世界原創桌遊設計大賽頒獎典禮也在BGM大展上順利舉行。2018年top100日語版桌遊清單,殖民火星排名第一。
  • 天問·探路火星|中國加入火星「精英俱樂部」,外媒怎麼看?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沁涵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自主行星探測的重要一步。「天問一號」計劃對火星進行「環繞、著陸、巡視」,如果順利完成,將為全球首次同時展開「三步走」的計劃。對於中國這次歷史性發射任務,外媒和外國同行也頗為關注。
  • 歐洲火星探測器將以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名字命名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計劃於明年發射的歐洲下一代火星探測器將以著名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
  • 歐洲研製太空人手套 欲靠手勢控制火星無人機和月球車
    【環球網無人機報導 記者 趙汗青】美國《大眾機械》雜誌4月15日報導,法國Comex公司開發了一種太空人手套的原型,可以從手背處的面板上控制無人機。而其最終目標是可通過手勢控制「火星無人機和月球車」據介紹,這是作為歐洲航天局(ESA)Pextex項目的一部分而開發的。這個為期兩年的項目旨在確定未來可能用於登陸月球或火星任務時所用的材料。其中,太空手套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太空人的安全,但它們僵硬、笨重、難於操作設備。而在太空中靈活性很關鍵,某些時候手指能決定生死。所以,他們決定用這種方式讓太空人操控無人機。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首先《火星救援》的原作者安迪·威爾在寫這個故事時的設定和探索火星的手段都是根據現實中NASA的火星計劃而創作的。上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來中國首映時也表示,NASA負責了太空人和飛船部分的道具和技術指導,該實驗室則為影片提供了火星上的漫遊器。這裡還需要提到《火星救援》竟然還出現了1996年的火星探路者號,它是馬克回歸地球的關鍵道具,這個細節估計會讓很多太空迷更加激動。
  • 【中國那些事兒】歐洲港口煥發新活力!外媒:中國「一帶一路」重塑...
    中國中遠航運集團運營著150條海鐵聯運線路,該公司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51%的股權後,已將這個過去不景氣的港口變成一個關鍵的轉運碼頭,將從亞洲運往歐洲的海運與鐵路和公路連接起來。比雷埃夫斯港已經從塵土飛揚的舊海運「港口到港口」模式,轉向了一種新的海運物流模式,即以鐵路作為「最後一英裡交付和第一英裡收貨」的運輸工具,連接歐洲內陸市場。
  • 《火星救援》票房北美奪冠 但沒有中國幫助美太空人回不了地球
    2015年第40周,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點亮了北美影市,影片開畫票房達到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億),成為周末票房冠軍,並且口碑爆棚。電影《火星救援》極有可能引進中國。因為這部好萊塢太空題材電影,再次向全世界宣示: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太空人回不了地球。
  • 人類在火星上行走?冰島活火山內首次測試火星太空服
    據外媒9月1日報導,這套火星太空服代號為MS1,由羅德島設計學院的麥可·萊耶(Michael Lye)製作,基於美國宇航局(NASA)2014年推出的Z-2原型太空服,其設計允許太空人在火星表面上行走
  • 美國不支持與中國進行太空合作,歐洲相反,太空人正加緊學習漢語
    英國廣播公司6月27日文章,原題:為什麼歐洲太空人學習漢語 這不是太空人馬蒂亞斯·毛雷爾當初報名參加和中國太空人一起進行海洋救生訓練(如圖)時所預想的樣子。「太好了,太放鬆了。」這名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太空人說道。這次訓練發生在去年,地點是煙臺附近新建的訓練中心。
  • 說好一起去火星,歐洲卻放了俄羅斯鴿子,疫情影響歐洲火星探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說最近有什麼事是各國最關心也是最煩心的,那無疑就是全球疫情了,而由於該場疫情的影響,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一些關鍵科技發展計劃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最近歐洲航天局(ESA)就宣布推遲其與俄羅斯航天局共同研發的火星探測計劃任務。
  • 港媒:歐洲太空人想進中國空間站
    香港《南華早報》10月6日文章,原題:歐洲航天員學習中文,為將來合作打基礎歐洲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漢語,因為他們準備在未來與中國太空人一起工作。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剛剛在德國城市不萊梅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