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2019年6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介觀物理重點實驗室、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吳皓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NEK7-licensed activa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人源NLRP3-NEK7的複合物3.8埃解析度的結構,並通過NLRP3或NEK7突變體的體外和細胞功能研究,系統揭示了NEK7與NLRP3亞基的多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其介導NLRP3炎症小體激活的分子機制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9月8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與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俞燕蕾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關於光控微流體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人民網8日報導,俞燕蕾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在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通過光操控各種液體的複雜流動,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形成無需外接設備的驅動新機制。
-
天津大學團簇酶新成果有望實現神經炎症調控幹預治療
本站訊(醫學部供稿)2021年1月7日,天津大學張曉東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原子精確結構的團簇酶新概念,通過單原子替代實現對各種氧化還原酶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達到媲美天然酶的抗氧化活性和高精準選擇性,並揭示了其對神經炎症的調控機制,該成果有望用於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幹預。
-
...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Genome Medicine...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上海專家學者獲基因編輯治療新突破 刊發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人民網上海1月12日電(董志雯)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該病癒後易復發,並成為導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該病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根治的現狀困擾著醫生和患者。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的通力合作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和操作技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雜誌上接連發表。
-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2020-07-3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自然》雜誌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創刊於1869年,是國際性科技期刊。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雜誌負責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在腦科學領域,一個四川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開創性成果——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究竟研究了什麼?
-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成果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2篇2018年最受矚目文章榜單首位。 醫院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1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世界最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其發表的研究大多是能夠改變臨床實踐、引領醫學發展方向的重要文章。1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官網公布了12篇2018年最受矚目文章(NEJM Notable Articles of 2018)。
-
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還將繼續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
湘雅八年制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
8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4日獲悉,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背靠背在線發表兩篇關於腎性貧血創新藥羅沙司他的研究論著,公布其在中國的兩項III期臨床試驗結果;並配發了國際知名腎病專家述評。
-
展示「北京創新」,中關村生命園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組織特邀稿件條件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RR)雜誌創刊於2006年4月,ISSN1673-5374,是專注國際神經再生領域研究的國際性、經同行評議、開放獲取期刊,官方網站為www.nrronline.org,月刊出版,雜誌旨在發表神經再生領域創新性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文章,以及高質量的綜述和觀點文章。
-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
曹雪濤專訪 | 新發《自然》子刊評述文章,談新冠肺炎免疫病理和治療啟示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完成,與已經在《科學》雜誌發表的兩篇主題相近的文章比較,該工作所報導的方法具有更為廣泛的細胞系適應性,對於功能性基因的篩選和鑑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成果是與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黃巖誼課題組合作完成的,4月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a CRISPR/Cas9 Library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in Human Cells)。其共同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周悅欣、朱詩優和蔡昌祖。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前沿】李斌課題組在JCEM雜誌合作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8月16日,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主辦的內分泌臨床領域主流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JCEM)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周慧芳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Regulation of orbital
-
《自然》雜誌稱官僚幹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頭條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 獲悉《自然》雜誌刊文介紹瀋陽買賣論文研究,記者昨日採訪了瀋陽。 瀋陽證實,1月10日上午,《自然》雜誌一名編輯通過國際長途電話聯繫他,表達了對他的研究成果的高度關注。在達成不帶政治偏見、僅就學術報導、嚴守研究對象和機構隱私的共識前提下,他同意接受《自然》雜誌採訪。
-
陳凱先院士、林國強院士等專家參加和黃藥業科技與發展專家會議
上海2021年1月12日 /美通社/ -- 日前,「上海和黃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暨工程中心技委會2020年年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召開。每年年底召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暨工程中心技委會年會(簡稱「科技與發展專家會議」),是上海和黃藥業自2014年以來一直堅持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