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瓶中的細胞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調味瓶中的細胞生物學
科學家用相位分離研究疾病發展機制

 

液滴的藝術   圖片來源:Steve Pavlovsky/Liquid Light Lab

任何同衰老相關的疾病可能都始於細胞失去對相位分離的控制。

當David Courson和Lindsay Moore抵達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市參加夏季交流項目時,他們期望嘗試一些新技術並且見識下高端顯微鏡。作為研究生,兩人從未想到會幫助解決一個困擾研究人員超過25年的生物學問題。

他們在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導師讓其破譯由RNA和被稱為P顆粒的蛋白組成的團粒如何在蠕蟲胚胎內形成——考慮到這些結構曾令生物學家困惑如此之久,這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不過,當Courson和Moore開始製作該過程的影片時,他們及其導師看到了一些在顯微鏡下發生的不同尋常的事情:就像熔巖燈裡的泡泡一樣,P顆粒也在不斷地碰撞、合併。

固體結構不會這樣做,只有液體能做到。他們意識到,和此前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的不同,P顆粒並非堅硬的核。相反,它們表現得像被用力搖晃的調味瓶中的油滴——先是散開,然後迅速融合併且混合成較大的液體氣泡。

在工程、化學和物理學領域,這個過程是一個基本概念,被稱為液—液相分離。當有外力推動兩種液體分開時,它便會發生,就像油在水面上漂浮。相位分離在自然界很普遍,並且在很多工業過程中至關重要。不過,它並非如今在歐道明大學工作的細胞生物學家Courson想到的點子。當看見P顆粒像液體一樣融合時,「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時刻」。Courson說,「但我並不理解它的意義。」

在短暫的夏季課程中,兩人並沒有更多時間分析這一過程。不過,當他們的導師、細胞生物學家Tony Hyman和博士後、生物物理學家Cliff Brangwynne返回位於德國馬普學會分子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所(MPI-CBG)的實驗室時,二人開展了更多試驗:將充滿P顆粒的蠕蟲生殖腺夾在兩片薄薄的玻璃板中間,並且讓玻璃板滑動。在滑動的玻璃板產生的剪切應力下,固體會被輕揉出來,而P顆粒會融合、滴落並且形成珠狀,就像雨滴落在傘上。

此時,他們才明白這項發現的重要性。相位分離可能提供了一種集合特定分子並將其他分子排除在外,從而在一片擁擠混亂的細胞中創建秩序的方法。Hyman表示,這是生物學家在利用任何正式、定量方法開展研究時未曾考慮過的壯舉。「這是人們從未想過要問的若干問題之一。」Hyman和Brangwynne在2009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

相位分離獲證實

2011年,Hyman、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家Tim Mitchison和Brangwynne(同一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證實,核仁——細胞核中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形成的密集團簇——也表現出像液滴一樣的行為。一年後,由均在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工作的結構生物學家Michael Rosen和生物化學家Steven McKnight領導的獨立團隊研究了試管中的蛋白質和RNA分子集合體。他們發現,這些分子被微弱地相互吸引在一起,並由此形成液滴和膠狀泡泡。

和Brangwynne、Hyman此前的工作不同,這些在2012年開展的研究證實,利用相對簡單的生物化學「處方」,相位分離可在試管中再現。Rosen表示,這使得在實驗室中研究相位分離變得容易很多,並且從那裡開始,「該領域開始爆發」。

真正的繁榮始於2015年初。當時,由加拿大多倫多病患兒童醫院結構生物學家Julie Forman-Kay領導的團隊發現,一種對精子功能有重要意義的蛋白質會在人類細胞內形成液滴。此後不到一年,好幾個團隊發表了利用其「寵物」蛋白質證實相位分離存在的論文。

其中一些蛋白質涉及疾病發生。研究人員在運動神經元病,或者說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中發現了相位分離。ALS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是控制運動的神經細胞中的蛋白質形成異常團塊。研究證實,當這些蛋白質和其他分子結合、從周圍的細胞質分離並且形成液滴時,形成團塊的過程便會開始。這些泡泡變得越來越黏,最終硬如巖石。「就像把室溫下的蜂蜜放入冰箱。」田納西州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分子神經遺傳學家Paul Taylor介紹說。他在同ALS相關的4種蛋白質中發現了相位分離。

錯誤相位或引發疾病

若干其他疾病可能也歸根於錯誤的相位。最近,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分子生物物理學家Susanne Wegmann和同事描述了tau 蛋白質中的相位分離。tau 蛋白質會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聚集形成纏結。相位分離「可能是發生這種聚集的初始觸發因素」。Wegmann表示,此項發現「開始將這些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點連接起來」。

相位分離過程中的錯誤還可能促發一些癌症。去年,由MGH分子病理學家Miguel Rivera領導的團隊辨別出一種同尤文氏肉瘤相關的蛋白質。當該蛋白質在同腫瘤形成相關的基因組片段附近聚集時,便會激發致癌基因的活性。異常的相位分離使蛋白質在這些區域累積。在日前於舊金山舉行的美國生物物理學會年會上,來自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結構生物學家Tanja Mittag概述了一種通常將液滴內的致癌分子分離並且摧毀的蛋白質,如何在因液滴不再形成而發生突變時激發癌症。

這些研究促使Hyman和MPI-CBG 生物化學家Simon Alberti提出,實際上任何同衰老相關的疾病可能都始於細胞失去對相位分離的控制。Alberti說,身體總是在為保持細胞「房屋」的井然有序而努力,「但在某些時刻,系統會崩潰」。

新工具帶來新活力

此類研究正在指明細胞中液滴的一些功能,但它們無法解釋為何一些成分會表現出相位分離,而其他的不會。這讓像Hyman一樣的研究人員感到挫敗。「我們不得不定義驅動相位分離的分子規則。」Hyman表示。為實現這一點,研究人員需要一種按自身意願在活體細胞中探查、控制和融合該過程的方法。正如Brangwynne所言,「我們需要工具。」

普林斯頓大學一座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混凝土大樓的3層有一個黑暗、無窗的房間。在那裡,Lian Zhu彎腰觀察著一臺顯微鏡。一個點綴著紅色泡泡的人類細胞讓她的電腦屏幕亮了起來。上面的每個點表示一群經過相位分離後形成核仁的蛋白質。

Zhu是Brangwynne實驗室的一名博士生。他向細胞內的一個地方發射了藍色雷射。幾秒鐘內,新的泡泡從黑色乙醚中出現。這些是來自核仁的被螢光標記的蛋白質。當被藍光照亮時,它們開始同該類型的其他蛋白質黏附在一起。超過特定閾值後,便會觸發相位分離。

這正是Zhu研究的細胞內發生的事情。紅色的小點是在開始相互合併前出現並且在屏幕周圍「起舞」的液滴。「這像一個魔術。」Zhu介紹說。通過令光量發生變化,Brangwynne及其團隊能將活體細胞內的各種液體「隔間」變得堅實或鬆散,並且觸發液滴出現或者消失。利用該工具,Zhu開始描述核仁液滴形成的條件,並且證實相位分離如何在核仁的某個部分發生但無法在其他部分出現。

Brangwynne希望,這個被稱為optoDroplet的工具將為相位分離研究帶來新的活力。「現在,我們實際上能接近對於非活體材料來說非常標準的細節水平。你能夠通過定量的方法理解實際上發生了什麼。」Brangwynne說。這或許是基礎生物學研究的一個巨大推動力,並且可能通過證實製造或者打破細胞內的液滴需要多大程度的操作,幫助研究人員研發出相關藥物。(宗華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8-05-03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陳鵬與美國細胞出版社總裁、《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陳鵬首先向Marcus介紹了中國科學報社的情況,並對Marcus一行的到訪表示歡迎。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以癌症為例,與正常組織相比,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細胞展現的多樣性、異質性是把細胞命運可塑性發揮到極致的病變過程。」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敏在會議報告中指出,「而腫瘤治療中展現的耐藥性則是腫瘤細胞重塑結構和功能,逃脫被殺死命運的集中體現。」 因此,細胞可塑性是一個新的視角,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的發生。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1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在這樣的分裂過程中,細胞外膜必須經歷一系列的形態轉變,最終膜分裂。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今天的細胞依賴於由ATP驅動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質複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分裂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實現。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在為期2天半的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700餘名專家學者代表,將圍繞「新冠病毒研究與轉化醫學信息學」「單細胞組學分析方法與應用」「人工智慧與生物信息學」和「腦科學與生物信息學」等生物信息學諸多傳統與新興領域進行研討與交流。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air of Proteomics and Bioanalytics   任何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完整的遺傳信息,或者說是一個生物的「藍圖」,編碼所謂的DNA核苷酸構建塊序列。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 《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新聞—科學網
    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細胞研究》上發表一篇關於「遷移體」的機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細胞生物學》上連續發表的兩篇相關論文,國際同行開始逐漸接受這個嶄新的概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呼之欲出。 「對我來說,《細胞研究》刊發的這篇論文是一個寶貴的起點。我們在這裡插下了一面小旗,然後從此出發,不斷地向下開掘。」俞立說,「那篇文章之後,《細胞研究》成了我的首選期刊之一。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為特異性免疫幹預治療提供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教授沈南團隊通過研究整合表觀遺傳學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旨在促進來自這些不同領域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圍繞計算機和認知領域的前沿科學進展,包括認知加工及分層計算、運動與實體、神經迴路構建、圖像處理與生物視覺、健康和疾病中的腦連接網絡,以及神經網絡中的學習、發展的自我組織等,科學家們將通過發表演講或互動討論的方式呈現關於會議主題的各種觀點。
  • 合成生物學:顛覆性生物科技?—新聞—科學網
    目前,酵母細胞中全部16條染色體的設計與合成大約完成了1/3。可以期待,首個合成染色體的真核生物不久將問世。更令人震撼的是,2016年,美國學者開始積極策劃極具爭議的人染色體的合成[5]。 科學家很早就提出最小細胞 (Minimal cell) 假說,即1個生物體內可能含有必需基因 (Essential genes) 和非必需基因,去掉非必需基因以後,該生物體應仍能存活和繁殖。
  • 《自然》雜誌盤點生物學中被研究最多的基因—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名接受過一些生物信息學培訓的軟體工程師,Kerpedjiev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並且認為這真的有助於他了解一些生物學基礎知識。「如果我想和某人開展一場智慧的對話,我需要了解哪些基因呢?」Kerpedjiev思索道。 他直奔這些數據而去。多年來,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一直系統性地為其頗受歡迎的PubMed資料庫中的幾乎每篇文章加上標籤。
  • 分子生物學先驅逝世—新聞—科學網
    Sydney Brenner 圖片來源:Andrew Cutraro 近日,分子生物學先驅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動物最終個體大小的調控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發育生物學的一個既重要又困難的科學問題。在昆蟲中,蛻皮激素(20E)通過誘導昆蟲蛻皮和變態來決定個體生長時間,而胰島素/類胰島素樣肽信號通路(IIS)調控昆蟲生長速率;兩者共同決定昆蟲個體大小。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缺乏循環系統的參與,傳統的類腦器官的長期培養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內部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所導致的低氧和內部細胞死亡,使得類腦器官不能進行長期培養。 近日,王曉群聯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倩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新策略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