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一種古代鳥類因巨喙改變演化記錄

2020-12-04 瀟湘晨報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了一種此前未知的鳥類的化石,這種鳥擁有大而深的喙,令人聯想到現代巨嘴鳥。該化石樣本來自大約1億-66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馬達加斯加島,它表明古代鳥類的喙遠比此前預期的更加多樣化。

該論文稱,中生代(2.5億-6500萬年前)鳥類的體型和行為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喙被認為是相對相似的。

晚白堊紀馬達加斯加該種新的烏鴉大小鳥類與非鳥類恐龍和其他生物在一起的景象藝術想像圖(圖片來自Mark Witton)。自然科研 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俄亥俄大學Patrick O』Connor及同事描述了一種新的烏鴉大小的鳥類(Falcatakely forsterae)化石,挑戰了前述觀點。這種鳥擁有長而深的喙,與中生代其他常見鳥類截然不同;其上頜寬,最末端有小牙齒。鳥喙的骨質元素和三維形狀所展現出的面部發育類似於現代鳥類,另外保留了類似於不能飛的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和上頜。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他們研究的這種新的烏鴉大小的鳥類展示了中生代鳥喙的多樣性。(完)

【編輯:陳海峰】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研究團隊對巾幗鳥進行了比較形態學、骨組織學、飛行能力以及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巾幗鳥屬於目前已知僅次於孔子鳥目的最原始的尾綜骨類鳥類。尾綜骨類是指末端的數枚尾椎癒合成一塊複合骨(稱之為尾綜骨)的鳥類,涵蓋了除始祖鳥、熱河鳥類之外的所有鳥類。反鳥類和今鳥型類(後者演化出所有現代鳥類)是在中生代演化最為成功的鳥類,這兩個類群的早期分子已經出現大量進步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屬種眾多。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當鳥從恐龍演化而來時,發生了什麼變化?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之後,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於《生物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鳥類軟組織化石能長時間保存,右側輸卵管和卵巢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難回答的問題,也是鳥類演化研究中的前沿熱門問題,截至目前仍沒有公認的統一答案。故事將從第一隻鳥和第一隻沒有牙齒的鳥講起,介紹解答鳥類牙齒消失之謎的各種假說,大家可以沿著這個故事,去攀登鳥類演化的科學高峰!
  •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新聞—科學網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保存肺部結構的是一件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始吻古喙鳥化石,古喙鳥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今鳥型類代表。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自然》最新論文: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軟殼蛋演化確鑿證據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兩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對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羊膜動物的蛋的演化進行闡述,已研究發現關於軟殼蛋演化的確鑿證據。其中,一項研究認為最初的恐龍所產的蛋可能是軟殼蛋,這與一般的流行觀點——恐龍產的是硬殼蛋相左;另一項研究描述了一個來自約6600萬年前南極洲白堊紀沉積物的大號軟殼蛋,也是迄今在南極洲發現的第一個化石蛋。該研究論文介紹,羊膜動物所產的蛋包含一塊內膜或羊膜,可以幫助防止胚胎變幹。
  • 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NEW RESEARCH 長在白堊紀今鳥型類下頜最前部的前齒骨,是鳥類演化史上出現過的最奇怪的骨骼之一11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Alida Bailleul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望揭開這塊神秘骨骼的面紗。
  • 【鳥類大觀】蜂鳥戰士:鳥喙演化的戰火與硝煙
    本文轉自公眾號「推鳥」,編譯|CrazyBirdy在南美洲的熱帶地區,蜂鳥必須為食物而競爭,演化已經徹底改變了它們的喙。
  • 又一種「混搭」鳥類化石被發現!它長著迅猛龍的頭和巨嘴鳥的喙
    ,在一個可能是最怪異的動物混搭事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6800萬年歷史的早期鳥類頭骨化石——它有著像迅猛龍一樣的頭和巨嘴鳥一樣的喙。白堊紀晚期,這種烏鴉大小的鳥,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當時;恐龍在稱霸著地球;而獵鷹鳥奇特的「喙臉」,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來自中生代(恐龍時代)的鳥類,或者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過像這樣的臉。」擔任這項研究的俄亥俄大學解剖學教授表示。
  • 國際最新研究:陶瓷炊具記錄分析或助揭示古代烹飪歷史
    (自然科研 供圖)Jillian Swift攝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一篇考古學研究論文稱,通過分析陶瓷炊具的三種成分記錄——燒焦的殘渣、內壁的殘留以及鍋壁中吸收的脂肪,或能幫助考古學家揭示古代文明使用的烹飪技術的具體時間線。
  • 最新記錄:四川野生鳥類有757種,23年新增135種
    4月7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一文的第一作者、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博士闕品甲,他講述了時隔23年四川鳥類名錄修訂背後的故事。↑闕品甲。另外,在《四川鳥類鑑定手冊》曾記錄的6種鳥類,根據多項可考的準確信息可以確認記錄有誤或因行政區劃變化,因此做了刪減,不再保留。 ↑橙頭地鶇。↑大紅鸛。↑紅胸秋沙鴨。↑布氏葦鶯。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趣聞,記得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朋友們創作更多的科學類文章,歡迎朋友們和我一起探討。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
  • 鳥類識途之謎告破 鴿子喙部發現磁場感應器(圖)
    鴿子可以從數千英裡的地方找到回家的路,這是一種離奇的能力,許多世紀以來,鴿子的這種本能一直引發人類研究這種能力的興趣,但是這種鳥類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線,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的謎題。  較為權威的解釋包括敏銳嗅覺說和探測磁場說。如今在經過數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科學家證實了鴿子的上喙確實具有一種能夠感應磁場的晶胞,正是這種器官為鴿子的飛行導航。
  • 恐龍是如何進化喙並成為鳥類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有答案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王碩及其同事研究了一系列恐龍和早期的化石,以期看到這一過渡。他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恐龍會逐漸失去牙齒並長出一隻小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過程發生得越來越早,直到最終動物從完全形成的喙的卵中出現。
  • 《演化之旅》:攝影家克拉克記錄演化視覺盛宴|羅伯特·克拉克|演化...
    全書六個章節,200餘幅高清攝影,從億萬年前的遠古生命遺蹟到人類世間的滅絕物種化石,從多彩繽紛的鳥類世界到紛繁複雜的哺乳動物,通過與高清照片的科普文字,展現肉眼難以看清的諸多細節,感受充滿未知和挑戰的演化進程。羅伯特 •克拉克以攝影充分展現各類生物的細節和強烈的藝術之美,同時有多位生物領域科學家、研究人員、博物館工作人員共同協助,力求知識翔實與精確。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現生鳥類並不是只能靠喙和雙腳攀爬樹木,麝雉的前肢甚至還有指甲
    現存的鳥類有擅長飛行的,有擅長跑路的,也有擅長遊泳的,但無論會飛不會飛,鳥類的四肢都在長久的生存道路上進行了特化,前肢演化成了翼(幾維鳥除外),後肢則是主要的站立支撐點,雖然有些鳥的腿部力量很弱,但腳還是都有大用處的。如果需要攀爬樹木或其他地形、物品的話,絕大多數鳥類都是靠雙腳進行的,有些鳥類還擅長用喙作為輔助來進行攀爬。但事無絕對,這個世界上還有幾種鳥例外,比如麝雉。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的一項科學發現顯示:它就像沙雞般大小,體重約250克,有短且小的翅膀,可能「飛行能力並不強」。但它卻揭示了早期鳥類演化的一個獨特現象——發育的可塑性。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