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和法國科學家聯合在《地球生物》期刊(Geobios)上發表文章稱,他們在匈牙利發現了一組很可能是現代大熊貓祖先近親的牙齒化石。
經測算,這組牙齒化石形成於10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比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在雲南祿豐發現的800萬年前的始熊貓化石還要早。
《新科學家》學術期刊的官網10月27日報導稱,這次發現佐證了大熊貓起源於歐洲,而非亞洲。
此言一出,引發眾多網友爭論。有人表示不接受該結論,也有人認為爭論起源並無意義。
《新科學家》學術期刊官網報導截圖「如果此次研究真實,那也只能說這是目前為止已經發現最早的熊貓化石,不能說它就是大熊貓的祖先,也並不意味著大熊貓就起源於歐洲。」10月31日,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主任、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方盛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對於公眾來講,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科學研究應該是理性的:只要一天我們沒有找到比他更早的化石,那只能暫且認為他們是最早的。我們只能與時俱進,慢慢完善。」方盛國表示。
「更像是表親」據《新科學家》報導,這組牙齒化石是在匈牙利的魯多巴尼奧鎮(Rudabanya)發現的。
研究人員對比了牙齒化石與其他熊類的形狀、結構以及磨損情況,發現這種類似大熊貓的熊也喜歡外表堅硬的植物,並將食物撕成條狀而非嚼碎,進而磨損掉一些牙釉質。
最終,科研團隊判定,這組牙齒化石屬於熊貓。
由於這組牙齒化石屬於一種從未發現過的熊貓,科研團隊隨後將其命名為Miomaci panonnicum。
「Miomaci並不像現代大熊貓的直系祖先,更像是它們祖先的表親,它們的血統很可能在中新世中期便分開了。」法國普瓦捷大學的研究人員路易·德·博尼斯稱。
有更古老的化石19世紀,國外科學家在中國發現了大熊貓,在世界範圍內引發轟動。但至今,全球能在野外存活的大熊貓只生活在中國的四川、甘肅和陝西。大熊貓便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獨有」的物種。
不過,據《新科學家》報導,2012年,科學家在西班牙曾發現距今1160萬年前大熊貓直系祖先的牙齒化石,暗示大熊貓的祖先起源於歐洲,而後遷徙至亞洲。因此,此次在匈牙利的發現再次成為「熊貓歐洲起源論」的佐證。
然而,對於「熊貓歐洲起源論」,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主任、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方盛國則堅定認為,「大熊貓起源於……」如此的表述從科學角度來看是不嚴謹、不合適的。
「除非把地球上所有地方的化石都覆蓋到,進行比較,才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很多地方地質條件不適合保存化石,也許更早的信息無法被記錄下來。所以如果此次研究真實,那也只能說這是目前為止已經發現最早的熊貓化石,不能說它就是大熊貓的祖先。假如以後又在其他地方發現年代更久遠的化石,那就不對了。」
「中新世晚期在歐洲和中國發現類似動物的化石,這一點非常有趣,這意味著這兩個區域間有大量生物遷徙。」加拿大古人類學家大衛·貝根說。
「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很可能就來自於亞洲,但是它們與歐洲更古老的種類也有聯繫,後者是它們滅絕的旁支。」 法國科學家胡安·阿貝拉分析稱。
「大家都喜歡大熊貓,所以才爭」方盛國認為,大家都喜歡大熊貓,所以才會去爭,都希望它是在自己國家起源的,在科研方面也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做研究。
據他介紹,大熊貓在歐洲300多萬年以前曾有分布。1萬多年以前,越南、緬甸、寮國、泰國也有野外大熊貓,只不過隨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野外大熊貓都完全消失。也就是說,大熊貓從前並不是中國獨有的。
對於此次國外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方盛國表示尚未詳細關注。不過,據他介紹,在此之前,一般認為大熊貓最早出現的時間是800萬年前,是生活在中國雲南祿豐的始熊貓。歐洲從前有一個熊貓的分支(葛氏郊熊貓),但是300多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
據方盛國介紹,距今800萬年到300萬年期間,始熊貓是比較普遍的,那個時候它們還是吃肉的,只有狐狸大小;距今240萬年,時值第四紀大冰川期,氣候急劇變化變得寒冷,大部分的熊貓都死去了,最後存活下來的是早期的小種大熊貓。為了適應環境,它們變成了開始吃竹子的熊貓,體型也比以前更大;距今70-50萬年前,小種大熊貓才進化形成巴氏亞種大熊貓。隨後,經過氣候變化,大熊貓逐漸進化成現在的樣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