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假大空」,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才真實

2020-12-05 老碗哥

教育必須要與現實結合起來才有意義,否則教育話題就成了假大空,再談一千年還是這樣。

在我的認識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脫離社會現實時代背景,空想出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那個樣子很美好,很獨立,但是也最意義,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只要國家這個形式存在,那種教育就永遠不可能落實。

第二個階段,用一句話總結,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培養一個有用的人。何為有用?這就必須要與時代背景結合起來說。比如戰亂年代教育的成功就是一個人可以有生存能力,能夠活於亂世而自立自強。和平年代教育的成功,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用時間與經歷,磨出來的結論就是,認可了教育必須是現實中的教育,脫離這個基礎談「真正的教育」,沒任何實質作用。

用「真正的教育」思想自居,有次看新聞聯播碰到老大說那幾句話,就是關於教育的,聽完真的非常失望,很心涼。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應該那樣,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從人的本位出發,育人的。這裡的「人」,實際上又是脫離現實中的人,是一種抽象的,從現實中抽離出來的人,所以,談教育的基礎不一樣,就會有那種失望的感覺。但是,後來慢慢就消化了,認可了老大的說法。

我們談人的時候,就不能光談抽象的人,否則也就毫無意義,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是雲霧繚繞,空來空去。談人,一定是現實中的人,時代背景下的人,才有現實意義。可是,只要人是現實中的,時代背景下的,那麼關於人的教育,也就是現實中的,時代背景下的教育。

這就成了教育的現實指導方向,你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於是覺得老大說的是對的,反思自己但是有些幼稚了。

而我看到了太多的人,其實也和我之前一樣的看法,喜歡把教育抽離出來,獨立於社會之外,熱衷於討論「真正的教育」。

其實心裡不舒服,其實有種感覺,就是接受了現實,被現實徵服的感覺。但也確實認可了這種教育的現實思想。

舉個例子,我們理想中的「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沒有國界的,因為我們是衝著「育人」而去的,只要是人類,都應該有共同的教育觀。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真正的教育」。

但是實際上,日本的教育,和我們的教育,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也都是基於各自的時代背景,現實背景的。以國為單位,每個國家的教育核心都不同,這個核心都是圍繞自己的現實問題進行的。

日本的教育,是培養出來的人對他們的社會有用,我們培養出來的人,也是對我們的社會有用。這就是教育。

相關焦點

  • 疫情背景下的高中生勞動教育實踐
    疫情背景下的高中生勞動教育實踐時間:2021/1/7 10:37:50 來源:第一教育專業圈    作者:顧敏霞 萬志超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上海大學附屬中學結合中央關於全面加強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和本校關於「人人皆可資優」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勤儉、奮鬥、創新和奉獻等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
  • 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育基因重組
    世界範圍內,各國美育學者在第三次數位技術革命帶來的大數據時代浪潮下,從哲學、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角度出發,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提出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這,是「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主旨。
  • 質心教育 CEO 孫鵬:在線教育不是線下教育的敵人,傲慢才是
    質心教育曾統計過全國最優秀的 500 所中學,沒有任何一個學校的老師說經過疫情期間的在線學習,自己的學生成績飛漲。所以在談 OMO 之前,我想先給大家潑點冷水,疫情導致在線教育蓬勃發展,但這個發展是被逼的,因為線下的交付被暫停了。回到 OMO 的深層思考。在線教育究竟對線下教育有什麼啟發?質心教育從 2015 年創立至今一直有線上和線下業務。
  • ―——新課程背景下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幾點思考
    為什麼我們的德育不能像海爾一樣深入人心呢?我們能不能像做品牌一樣做我們的德育呢?品讀張瑞敏的核心理念我想答案是可行的。下面我就張瑞敏的幾點核心理念結合我們的德育實際談談我的幾點粗淺看法。高三學生畢業時最困惑的就是志願選擇,我們在志願指導的前期進行《文科生更有前途還是理科生更有前途》《熱門更易成為成功者還是冷門更易成成功者》的大討論和辯論賽。學生在主動的需求中討論現實的選擇,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了理想教育,辯證的看待成才和社會需要的關係,將空洞的信念教育變成了活生生的理性思辨。
  • 大數據教育應用的限度
    本體限度是指教育大數據從本體意義上講並不能等同於真實完整的教育世界;認識限度是指大數據作為認識教育的新視角存在一定的缺陷;價值限度是指教育大數據的工具性價值並不能涵蓋教育自身的育人價值;倫理限度是指大數據應用於教育除了受制於技術自身的邏輯外,還必然受到倫理的規限。
  • 新時代教育者應善待自己的教育職業
    教育者應善待教育職業新時代教育者應善待自己的教育職業戴直楷新時代的教育受多種因素影響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社會有埋怨、家長有意見、學生厭學……教師自己辛勤付出而又收不到滿意的回報,家長心存焦慮、遵循時代發展要求,善待自己的職業,是人生美好夙願。教育者從事的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係學生身心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社會很多現象,幹擾著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的正常心態,更是影響這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態度。教育改革應遵循時代發展的需要,引領學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提升學生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
  • 新時代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國際理解教育是世界各國在國際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理念所開展的教育活動。[1]這一思想萌芽於「地理大發現」之後的歐洲。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秦若時,趙勁松(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倫理評議機制課題首次研討會召開
    他結合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和倫理風險的現實背景,特別指出以下三點:一是今天的教育發展需要正視技術進步帶來的積極影響力,推動技術深刻變革教育的實踐需要基於對教育的變革內在需求開發技術、基於教育功能和影響力來篩選和調控技術、保持教育中技術應用的相對穩定性、努力推進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進程;二是技術化是教育實踐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在教育實踐的技術化發展過程中,應規避教育實踐機械化、教育實踐者倉皇應對以及對教育技術的鼓吹等風險
  •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的生態危機該如何化解
    鄉村教育是個發展的概念,不同的時期內涵各異。  鑑於鄉村教育的發展歷程,本研究認為,當前的鄉村教育是指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將現代科學教育知識融於鄉村人文精神(懷舊、鄉愁)的區域基礎教育。
  • 行動教育:在線EMBA-讓企業成長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當前,國內病毒防控態勢一片光明,生產生活加速恢復,企業如何突破寒冬成為當前最大考驗,在中國經濟進行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逆勢增長對企業來說越來越重要。
  • 《殺死一隻知更鳥》: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2007年布希總統為哈珀·李頒布總統自由勳章時,她才罕見地在公眾場合露面。布希總統評價她:「傳奇般的小說家,可愛的女士。」哈珀·李一直對犯罪題材充滿興趣。童年時代,她常常閱讀福爾摩斯故事集,站在陽臺上旁觀當地的審判。她曾赴阿拉巴馬大學攻讀法律,而《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經典的審判場景也源自哈珀·李的童年經歷。
  • 「大地學」時代,地學教育如何補齊兩大短板
    12月5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的2020年全國地學高等教育校長論壇上,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在講出這番話後,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大地學」時代。「地學已經進入了一個建立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大綜合、大協調的大地學時代。
  • 成年人需要什麼樣的通識教育?古典教育與未來教育
    第一個大變化是在教學對象上。從前教育有教無類。從魏晉再到宋明,寒門士族,九品中正,階層開始分化,不同階層的教育體系大不一樣。 第二個是在學習方法上。與孔子的的因材施教不同,宋明開始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經典文本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朱熹、王陽明等理學精英,無不藉助校訂《大學》,爭奪話語權。
  • 盤點社區轉型在線教育的8大成功案例
    在時代背景下,我們有一批優秀的教育社區暫時成功轉型在線教育平臺,憑藉社區多年積累的資源,馳騁在在線教育暴風雨中  社區,我們並不陌生的一個詞組,是一群按照各自的興起聚合成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的特徵
  • 直播預告 第二屆「曼」談教育—後疫情時代未來國際教育與職業發展...
    在逆流中尋求生機,履步維艱的時刻已經過去,後疫情時代到來。對教育領域學者、海內外華人學子、各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探索在後疫情時代下的發展模式尤為重要。促進全球教育領域學者、業界大咖深度對話,以及給全球海內外華人學子傳遞未來國際教育、繼續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新職業教育在疫情下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方法,從而推動海內外教育資源的流動。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 五大改造新格局背景下積極探索監獄多維教育新模式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準確理解「五大改造」的豐富內涵、實質要義,使我們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課題。問卷由民警在「三課」教育課堂親自發放並當場回收,被試答題之前由民警先說明調查用意和無記名答題方式,打消被試可能存在的思想顧慮或牴觸情緒,促成其輕鬆答題和真實答題的良好心態。問卷中被試的個人基本信息涵蓋年齡、民族、籍貫、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接受學校教育的年限、18歲以前的成長環境(雙親,單親,父或母再婚或其他)、目前擁有兒女數。
  • 語文教學,你悠著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走向的冷思考
    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正向我們大踏步地走來,面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這三股強勁的西風,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使命的語文教學該如何應對呢?應該說,這是擺在當今每一個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重大而現實的問題。
  • 勞動 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環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也就是說,勞動教育將同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一樣,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