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聊齋志異》讓我看透了什麼叫愛情

2021-01-07 是看見惡魔呀

文 | 惡魔

最近上映的幾部電影,爭議最大的應該就是《晴雅集》。

有人說拍的不好、改編差勁、也有人說太賣腐,倒不如叫《晴雅基》。

還有一部分人的差評,純粹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叫郭敬明。

撇開外在因素,《晴雅集》的內核其實沒有脫離原著《陰陽師》,是不過《晴雅集》把原著中很多故事融合在一起,改變了故事邏輯,深化愛情細節。

如此百鬼夜行,像極了中國版《聊齋志異》。

相同的是妖也有愛卻不得而終,不同的是摻雜邪念的愛,更像人。

無論是晴明博雅,還是芳月守月,他們本身就是兩種愛情形式體現一種愛情規則--沒有結果的守護。

東野圭吾這樣形容不能言說的愛:

就像故意去拔髮炎的智齒,從疼痛中獲得莫名快感。

安倍晴明是一名陰陽師,傳說他的母親是一隻靈異白狐,他因此生性敏捷、魅惑、發力高超。

但是晴明的母親被殺害後,他喪失了對愛最基本的感受,更嚴重的是學不會守護咒。

於是他讓自己隱於市,安然幽靜雅致的庭院裡,過著賞月飲酒、淡泊清冽的生活。

別人眼中,他能降妖除魔,高深莫測,生人勿近。

入骨的清高讓他遠離人世間的紛爭繁華,笑看世事變遷:

「平安城的存亡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但晴明同樣是孤獨的,無法感受愛,數十年的孤寂從未被人打破。

直到冒失鬼捉妖師源博雅的出現,讓晴明內心多了一絲悸動和不安。

晴明和博雅,一個清冷一個炙熱,一個雅致一個率真,互為鏡像就好像彼此的另一面。

源博雅的善良像一束光,刺痛了晴明心理最溫暖的地方,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人類的關愛。

這兩個亦正亦邪的人,雖然沒有正式表白,但彼此的內心滿滿的都是愛。

安倍晴明對源博雅屬於愛的深沉、愛的隱忍。

只有博雅能讓晴明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義無反顧的摒棄原來的生活方式。

晴明去平安城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那裡有源博雅。

只有當有讀心術的清音點透晴明心中的秘密:

「源博雅對你很重要。」

他的臉上露出了少年初戀的愛意。

當博雅被妖怪殺死,他抱著博雅哭的撕心裂肺:

「…我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你…」

這裡的晴明,再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陰陽師,而是一個失去愛人的痛苦男子。

他甚至都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博雅起死回生。

以命換命,看起來殘忍,實際上都是愛的深沉。

後來,清音為了解脫,甘願用祭奠舞讓博雅再生。

當妖怪被降服生活歸於平靜,陽光細細密密灑下來,晴明博雅坐在窗前飲酒,博雅脫口而出:

「晴明,我記得…」

晴明愣了一下,呆呆地打斷他:

「我沒有」

隨後,晴明露出了狐狸般皎潔的笑容。

晴明知道,博雅記得的,是當他的痛哭和死後晴明對著屍體的表白。

以上都是原著對這兩個男人互相愛著的細節描寫。

而電影《晴雅集》撇開了隱秘的細節,直接開弓對準赤裸的愛。

博雅變成了晴明的式神,成了守護、牽掛。

晴明迷糊到了最後,在終極大戰時才明白,博雅讓自己變成了真正的陰陽師,釋放了「守護」的本能。

不得不說,沒有細節的愛,真的像刻意賣腐。

雖然原著作者夢枕貘說,晴明博雅的感情就是愛,但是夢枕貘的處理無疑是溫婉的曖昧,分寸掌握的恰到好處。

同性之愛,多一分泛濫,少一分詞不達意。

只有領略了欲拒還迎,欲說還羞才能讓讀者、觀眾有想像的空間,撩撥最原始的心弦。

當晴明懂得了守護和愛,博雅的笛聲「星晴明月照山野,風博雅弦望君樂」的歌聲響起時,才會覺得世間愛情就是如此。

不能言說,但願與你同生共死。

他們的故事,就像一場大雪,紛紛揚揚灑落,蓋過最初的一切,然後蒸發,變成水汽瀰漫,在天空匯成了一個安詳的名字——晴明博雅。

王子文飾演的芳月原型是八百比丘尼。

原著中八百比丘尼出現的場景是:

「那女子站在一片模糊的白影之中。她身穿黑色僧衣,頭戴黑色布巾。悠遠清澈的黑眸子望著晴明和博雅,嘴唇薄而冷。」

這樣的夜景裡出現一個裹著黑衣的女子,除了冷冽沒有其他的形容詞了。

不得不說,原著和《晴雅集》中的一襲華服還是有區別。

但是王子文給人的感覺還原度還是很高,妝容明豔,性格寒冷,仿佛置身冰窖。

芳月的設定是長生不老,活到800歲時就需要個人獨自進入瀨山的洞穴,斷食至死。

因為芳月體內有禍蛇,以她的欲望為食。

所以幾百年間,芳月bian huan 各種各樣的身份、名字,在漫長的生命中,塵封情感,變得古井無波。

直到偶然間認識了忠行。

忠行知道芳月禍蛇的秘密,也記得芳月的名字,其實兩人心意相通,只是芳月不能動情,否則禍蛇就會吞噬欲望破體而出為禍人間。

為了保護芳月,忠行選擇離開,以放棄的方式守護著愛的人。

臨行前,忠行創造了一個式神——鶴守月,永遠守護在芳月身邊。

芳月願意把賀守月留在身邊的原因是他和忠行長得一摸一樣。

讓忠行的影子永遠留在身邊,才是最殘忍的事情。

賀守月是為了芳月而生,身上承載的忠行對芳月所有的愛意。

其實最開始守月並不是這個樣貌,而是在相處過程中,他發現只有忠行能讓芳月瞳孔地震,所以寧願改變容貌來妥協。

「公主是否在思念什麼人?」

守月輕聲問。

即便是芳月沒有回答,他也知道公主心裡的人,於是,他成了忠行。

終於,他感受到了芳月的心動。

人是孤獨的,原本就是這樣,公主也不例外。

人有情感,妖也有。

妖與人有什麼不同?

妖比人對愛更執著,更執念。

公主真正愛著的,是忠行。

公主曾說:「愛過的人,老了,死了,忘了。」

她眼裡全是命運、愛情的無奈、悵然若失。

恰好應了原著裡博雅說過的一句話:人會死是件好事。

後來,芳月在晴明製造的幻境裡看到了忠行。

她依舊風華絕代,明豔美麗;

他已經是白髮蒼蒼,距離死亡只有一面鏡子。

隔著結界,芳月眼睜睜看著忠行灰飛煙滅,自己只能無能為力的敲打著。

你看,愛情到最後還是悲劇收場。

但即使在悲苦,都無法改變用生命守護的信念。

芳月和忠行是雙向愛情,但是鶴守月卻成了愛情炮灰。

芳月愛過他麼?

可能是沒有的,芳月喜歡的,是守月的皮囊。

忠行死後,守月也不久於人世,但是他混淆了自己出現的目的。

思而不得讓他開始絕望、變態,以至於逐漸黑化。

最後,他沒有完成保護朱雀的任務,也殺死了了解芳月的其他人,放出了禍蛇,釀成了人間悲劇,成了最大的反派。

電影的最後,芳月在守月面前自刎,而守月身後的打鬥早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守月用對抗世界的方式小心翼翼守護著自己的喜歡。

芳月為了脫離絕望選擇去找忠行。

愛是什麼?

是瀕死的那一刻,只有一個想見的人。

真的,這部電影的結尾,太虐了。

世間大部分有情人都難逃愛而不得的厄運。

芳月的痛苦是不會老去,只能讓命運輪迴自己原地踏步,知道生命中出現忠行,她有勇氣離開世界。

但最終依舊是所有人離散,誰也沒有得到幸福。

每一隻妖都曾愛過一個人。

所謂心有青冢,情有獨鍾,芳月做到了,鶴守月也做到了。

可偏偏,故事中那個專情的人才是心殤人。

【寫在最後】

什麼是愛情?

《陰陽師》中有一個非常令人動容的細節。

作者把名字形容為咒。

一旦施咒,這輩子不得善終。

晴明:

比如,到底何謂「咒」之類的問題。 博雅:

「咒」難道不就是「咒」嗎? 晴明:

哦,世上最短的咒,就是「名」。

所謂咒,簡而言之,就是束縛。

名字正是束縛事物根本形貌的一種東西。

假設世上有無法命名的東西,那它就什麼也不是了。

不妨說是不存在吧。

比方說,男人覺得女人可愛,女人也覺得男人可愛。

給這種心情取一個名字,下了咒的話,就叫做「相戀」

回到剛剛的問題,什麼叫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某天,我的背後有人叫你的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心痛。

刻在心裡的名字是最無法割捨的存在,即便是人不在了,記憶在,思念也在

名字這個點是日本慣用的表達愛的方式,像情書中,藤井樹的意義,名字是執念,也是枷鎖。

一直以來,我們都企圖給愛情下定義,但愛情沒有定義。

只要是你就是愛情,如果是別人,就只能是湊合。

最後,希望2021年開始,你的人生充滿愛。

#郭敬明向莊羽道歉#

相關焦點

  • 「聊齋」核心是《畫壁》 「魔法學院」談情說愛
    「聊齋」核心是《畫壁》 亙古不變談愛情    名嘴張紹剛恰巧新作《無聊齋》出版不久,對「聊齋」故事感觸頗深:「我一直覺得奇怪,影視劇常常用驚悚手法表現聊齋故事,其實《聊齋志異》是一部被國人誤讀最多、期待和閱讀效果偏差最大的古典名著。奔著恐怖小說去看的,一定會大失所望。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孫某派僕人過去查看埋的什麼東西?結果,僕人挖出來一隻死鹿,於是把鹿抬走,把坑重新填土埋上。過了一會兒,那隻老虎領著只黑獸過來,黑獸全身披滿了幾寸長的毛,看上去很威武。老虎領著黑獸,小心翼翼的樣子,很像是對待一位尊貴的客人。到了坑前,黑獸瞪著眼,蹲在一邊,等著。老虎挖開坑,探頭一看,埋好的鹿不翼而飛了,它頓時嚇得戰戰兢兢地趴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 論給我們帶來童年陰影的故事,我只服《聊齋志異》中的這一篇!
    說起世界上的恐怖文學或者影視作品真的可謂是數不勝數,較為世人熟悉的有日本的《午夜兇鈴》《咒怨》;美國的《死寂》《月光光心心慌慌》,中國的《山村老屍》《殭屍道長》等,這些恐怖影片看的都讓人心驚膽戰,驚呼刺激。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部由清代作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文短篇小說經典——《聊齋志異》。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清初,蒲松齡總結前代文言小說創作的經驗教訓,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寫了一部獨具藝術風格的《聊齋志異》,「風行天下,萬口傳誦」,使文言小說大放異採,一新讀者耳目。《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歷代文言小說無法和它相比的。思想雖比較複雜,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主要的。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一個大戶的管家,忽然夢見一個人走進來對他說:「你欠我40千錢,現在該還了。」他驚訝著醒來發現妻子剛好生了一個男孩,他漸漸明白,這孩子是來討債的,就拿出40千錢來單獨放在一起…這個管家是新城王大司馬家的,家資很富有。孩子出生後,衣食用度等各種開資都從這40千錢裡面支取。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這是《聊齋志異》中的小故事《邑人》,趙某自以為厲害,無人敢惹,卻不想罪惡累計,被施以凌遲,「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膠州的李總鎮,曾經買過兩個漆如墨的黑鬼,他們腳上的皮又粗又厚,把刀子豎起來,利刃朝上,他們們能在上面自如地行走,絲毫不受傷。李總鎮為黑鬼買個煙花之地的女子,生下的兒子皮膚卻是白。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因為,古時候又把金星稱作太白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為長庚。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他說:我如此不得志,如此困苦,很可能因為前世是苦行僧。 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裡杜撰的宿命故事。 的確,蒲松齡一生充滿坎坷!19歲應童子試,雖有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了個博士弟子員,但只是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 45 文史哲II《西遊記》《聊齋志異》,《指環王》《哈利波特》
    比較中國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歐美的《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作者:六度陳偉偉【◆1.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看了一點電影《指環王》,有些感慨。西方電影《哈利波特》《指環王》和我們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比較,哪個想像力更豐富一些,我發現還是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也更懂妖魔鬼怪一些。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這些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官府的人收到狀子,開始還派人四處查詢,張貼告示,行文追輯,可是卻毫無頭緒,這種狀子一多,官府有些力不從心,漸漸地鬆懈下來,時間一長,很多案件就積攢下來。
  • 聊齋經典IP重啟 悽美愛情電影《畫皮》開機
    重塑東方式悽美愛情,再現聊齋志異經典IP。7日,由項氏兄弟電影、映美傳媒、橫店柏品影視出品,映美傳媒獨家宣發的東方奇幻愛情電影《畫皮》在橫店正式開機,主創及主演悉數出席開機儀式。聊齋經典IP重啟,上演悽美人妖虐戀聊齋志異作為全民皆知的經典作品一直深受觀眾的喜愛,《畫皮》作為其中的重要篇章,影視改編作品數不勝數。傳奇魅惑故事歷久彌新,魅力不減,觀眾對於重啟經典IP的呼聲日益高漲。此次《畫皮》根植經典,奇幻為表象,以「人妖情」為切入點,講述了女妖小容和書生王懷卿及其妻子阿若的痴纏虐情,開啟了一段人妖在心色皮相、生死劫難之間的瘋狂歷程。
  • 聊齋經典IP重啟 悽美愛情電影《畫皮》今日開機
    重塑東方式悽美愛情,再現聊齋志異經典IP。今日,由項氏兄弟電影、映美傳媒、橫店柏品影視出品,映美傳媒獨家宣發的東方奇幻愛情電影《畫皮》在橫店正式開機,主創及主演悉數出席開機儀式。
  • 《聊齋》裡甚為荒唐的事,初讀感覺很搞笑,再讀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聊齋》作為我國最出名的志怪小說,不僅僅有著狐仙所代表的美好的愛情,更多的則是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他的作者蒲松齡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早些年想藉助科舉開始自己的仕途,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
  • 《聊齋志異》中一則黑獸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有位李老太爺叫做李敬一的講了這樣一則故事。說某公在瀋陽,於山頂上舉行宴會,俯視山下,看見有隻老虎銜著東西來,用腳爪在地上扒開一個洞,把東西埋藏在裡面後便走了。某公便派人下山偵察,發現埋的是一隻死鹿。他們便把鹿取出來,重新把洞口填好。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聊齋志異》鬼作筵,讓一個活人去為陰間的人做飯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準備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神志不清的妻子絮絮叨叨地像是在跟什麼人說話。杜秀才覺得很奇怪,走近床前想詢問她是怎麼回事,妻子竟一口一聲地管他叫兒子。家裡人心想這必有緣故。當時,杜秀才的母親剛死,棺材還沒有下葬,家裡人懷疑是他母親的靈魂附在了他妻子的身上。於是,杜秀才便祝禱說:「你莫非是我的母親?妻子罵著說:「畜生!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有意思的是,這些白富美們總是青睞那些一貧如洗、屢試不中的書生,甚至女追男也在   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
  • 《聊齋志異》的嬰寧特別愛笑,婚禮上因笑的直不起腰被免去了儀式
    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喜歡讀《聊齋志異》品味其中的奇聞異事,其中最經典最有意思的就屬《嬰寧》篇了。《嬰寧》篇講的就是主人公嬰寧的故事。這個故事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這本書中相同的民間趣事還有很多。就比如我們常說的聶小倩的故事、喬生和連城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阿寶、畫皮、辛十四娘的故事等等。書中雖然看似講的都是一些民間的奇聞異事,但也分為幾個類別。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