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惡魔
最近上映的幾部電影,爭議最大的應該就是《晴雅集》。
有人說拍的不好、改編差勁、也有人說太賣腐,倒不如叫《晴雅基》。
還有一部分人的差評,純粹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叫郭敬明。
撇開外在因素,《晴雅集》的內核其實沒有脫離原著《陰陽師》,是不過《晴雅集》把原著中很多故事融合在一起,改變了故事邏輯,深化愛情細節。
如此百鬼夜行,像極了中國版《聊齋志異》。
相同的是妖也有愛卻不得而終,不同的是摻雜邪念的愛,更像人。
無論是晴明博雅,還是芳月守月,他們本身就是兩種愛情形式體現一種愛情規則--沒有結果的守護。
東野圭吾這樣形容不能言說的愛:
就像故意去拔髮炎的智齒,從疼痛中獲得莫名快感。
安倍晴明是一名陰陽師,傳說他的母親是一隻靈異白狐,他因此生性敏捷、魅惑、發力高超。
但是晴明的母親被殺害後,他喪失了對愛最基本的感受,更嚴重的是學不會守護咒。
於是他讓自己隱於市,安然幽靜雅致的庭院裡,過著賞月飲酒、淡泊清冽的生活。
別人眼中,他能降妖除魔,高深莫測,生人勿近。
入骨的清高讓他遠離人世間的紛爭繁華,笑看世事變遷:
「平安城的存亡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但晴明同樣是孤獨的,無法感受愛,數十年的孤寂從未被人打破。
直到冒失鬼捉妖師源博雅的出現,讓晴明內心多了一絲悸動和不安。
晴明和博雅,一個清冷一個炙熱,一個雅致一個率真,互為鏡像就好像彼此的另一面。
源博雅的善良像一束光,刺痛了晴明心理最溫暖的地方,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人類的關愛。
這兩個亦正亦邪的人,雖然沒有正式表白,但彼此的內心滿滿的都是愛。
安倍晴明對源博雅屬於愛的深沉、愛的隱忍。
只有博雅能讓晴明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義無反顧的摒棄原來的生活方式。
晴明去平安城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那裡有源博雅。
只有當有讀心術的清音點透晴明心中的秘密:
「源博雅對你很重要。」
他的臉上露出了少年初戀的愛意。
當博雅被妖怪殺死,他抱著博雅哭的撕心裂肺:
「…我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你…」
這裡的晴明,再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陰陽師,而是一個失去愛人的痛苦男子。
他甚至都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博雅起死回生。
以命換命,看起來殘忍,實際上都是愛的深沉。
後來,清音為了解脫,甘願用祭奠舞讓博雅再生。
當妖怪被降服生活歸於平靜,陽光細細密密灑下來,晴明博雅坐在窗前飲酒,博雅脫口而出:
「晴明,我記得…」
晴明愣了一下,呆呆地打斷他:
「我沒有」
隨後,晴明露出了狐狸般皎潔的笑容。
晴明知道,博雅記得的,是當他的痛哭和死後晴明對著屍體的表白。
以上都是原著對這兩個男人互相愛著的細節描寫。
而電影《晴雅集》撇開了隱秘的細節,直接開弓對準赤裸的愛。
博雅變成了晴明的式神,成了守護、牽掛。
晴明迷糊到了最後,在終極大戰時才明白,博雅讓自己變成了真正的陰陽師,釋放了「守護」的本能。
不得不說,沒有細節的愛,真的像刻意賣腐。
雖然原著作者夢枕貘說,晴明博雅的感情就是愛,但是夢枕貘的處理無疑是溫婉的曖昧,分寸掌握的恰到好處。
同性之愛,多一分泛濫,少一分詞不達意。
只有領略了欲拒還迎,欲說還羞才能讓讀者、觀眾有想像的空間,撩撥最原始的心弦。
當晴明懂得了守護和愛,博雅的笛聲「星晴明月照山野,風博雅弦望君樂」的歌聲響起時,才會覺得世間愛情就是如此。
不能言說,但願與你同生共死。
他們的故事,就像一場大雪,紛紛揚揚灑落,蓋過最初的一切,然後蒸發,變成水汽瀰漫,在天空匯成了一個安詳的名字——晴明博雅。
王子文飾演的芳月原型是八百比丘尼。
原著中八百比丘尼出現的場景是:
「那女子站在一片模糊的白影之中。她身穿黑色僧衣,頭戴黑色布巾。悠遠清澈的黑眸子望著晴明和博雅,嘴唇薄而冷。」
這樣的夜景裡出現一個裹著黑衣的女子,除了冷冽沒有其他的形容詞了。
不得不說,原著和《晴雅集》中的一襲華服還是有區別。
但是王子文給人的感覺還原度還是很高,妝容明豔,性格寒冷,仿佛置身冰窖。
芳月的設定是長生不老,活到800歲時就需要個人獨自進入瀨山的洞穴,斷食至死。
因為芳月體內有禍蛇,以她的欲望為食。
所以幾百年間,芳月bian huan 各種各樣的身份、名字,在漫長的生命中,塵封情感,變得古井無波。
直到偶然間認識了忠行。
忠行知道芳月禍蛇的秘密,也記得芳月的名字,其實兩人心意相通,只是芳月不能動情,否則禍蛇就會吞噬欲望破體而出為禍人間。
為了保護芳月,忠行選擇離開,以放棄的方式守護著愛的人。
臨行前,忠行創造了一個式神——鶴守月,永遠守護在芳月身邊。
芳月願意把賀守月留在身邊的原因是他和忠行長得一摸一樣。
讓忠行的影子永遠留在身邊,才是最殘忍的事情。
賀守月是為了芳月而生,身上承載的忠行對芳月所有的愛意。
其實最開始守月並不是這個樣貌,而是在相處過程中,他發現只有忠行能讓芳月瞳孔地震,所以寧願改變容貌來妥協。
「公主是否在思念什麼人?」
守月輕聲問。
即便是芳月沒有回答,他也知道公主心裡的人,於是,他成了忠行。
終於,他感受到了芳月的心動。
人是孤獨的,原本就是這樣,公主也不例外。
人有情感,妖也有。
妖與人有什麼不同?
妖比人對愛更執著,更執念。
公主真正愛著的,是忠行。
公主曾說:「愛過的人,老了,死了,忘了。」
她眼裡全是命運、愛情的無奈、悵然若失。
恰好應了原著裡博雅說過的一句話:人會死是件好事。
後來,芳月在晴明製造的幻境裡看到了忠行。
她依舊風華絕代,明豔美麗;
他已經是白髮蒼蒼,距離死亡只有一面鏡子。
隔著結界,芳月眼睜睜看著忠行灰飛煙滅,自己只能無能為力的敲打著。
你看,愛情到最後還是悲劇收場。
但即使在悲苦,都無法改變用生命守護的信念。
芳月和忠行是雙向愛情,但是鶴守月卻成了愛情炮灰。
芳月愛過他麼?
可能是沒有的,芳月喜歡的,是守月的皮囊。
忠行死後,守月也不久於人世,但是他混淆了自己出現的目的。
思而不得讓他開始絕望、變態,以至於逐漸黑化。
最後,他沒有完成保護朱雀的任務,也殺死了了解芳月的其他人,放出了禍蛇,釀成了人間悲劇,成了最大的反派。
電影的最後,芳月在守月面前自刎,而守月身後的打鬥早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守月用對抗世界的方式小心翼翼守護著自己的喜歡。
芳月為了脫離絕望選擇去找忠行。
愛是什麼?
是瀕死的那一刻,只有一個想見的人。
真的,這部電影的結尾,太虐了。
世間大部分有情人都難逃愛而不得的厄運。
芳月的痛苦是不會老去,只能讓命運輪迴自己原地踏步,知道生命中出現忠行,她有勇氣離開世界。
但最終依舊是所有人離散,誰也沒有得到幸福。
每一隻妖都曾愛過一個人。
所謂心有青冢,情有獨鍾,芳月做到了,鶴守月也做到了。
可偏偏,故事中那個專情的人才是心殤人。
【寫在最後】
什麼是愛情?
《陰陽師》中有一個非常令人動容的細節。
作者把名字形容為咒。
一旦施咒,這輩子不得善終。
晴明:
比如,到底何謂「咒」之類的問題。 博雅:
「咒」難道不就是「咒」嗎? 晴明:
哦,世上最短的咒,就是「名」。
所謂咒,簡而言之,就是束縛。
名字正是束縛事物根本形貌的一種東西。
假設世上有無法命名的東西,那它就什麼也不是了。
不妨說是不存在吧。
比方說,男人覺得女人可愛,女人也覺得男人可愛。
給這種心情取一個名字,下了咒的話,就叫做「相戀」
回到剛剛的問題,什麼叫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某天,我的背後有人叫你的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心痛。
刻在心裡的名字是最無法割捨的存在,即便是人不在了,記憶在,思念也在
名字這個點是日本慣用的表達愛的方式,像情書中,藤井樹的意義,名字是執念,也是枷鎖。
一直以來,我們都企圖給愛情下定義,但愛情沒有定義。
只要是你就是愛情,如果是別人,就只能是湊合。
最後,希望2021年開始,你的人生充滿愛。
#郭敬明向莊羽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