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在《論語》裡頭,出現了一百零九次仁。
儒家的精華都在一個仁字,那什麼是仁?仁就像種子的果仁,最具有生機的地方。沒有這仁了,就沒有傳播繁衍下去的根本。所以我們有了花生仁,就可以種出更多的花生來。那麼人的精髓實質是什麼?怎麼樣做到有一顆富有生機的心?
《論語》裡頭孔子說,仁的解釋很多,如果濃縮起來就一句話。
子曰,仁者愛人。
這是聖賢教育的核心,做聖賢的第一品質就是愛了。
後來亞聖孟子私淑孔子,他用十個字解釋了愛人。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說明仁愛有三層意思,第一層親親,對自己親人的愛,第二層仁民,對民眾大眾的愛,第三層愛物,也就是對天下萬物的愛。
世間就這三等好人,即君子、賢人、聖人。
對親人的愛叫君子,對大眾的愛叫賢人,對萬物的愛叫聖人。
《朱子家訓》教我們,不要聽婦言,乖骨肉,不要重資財,薄父母,這是立足於君子。
又教我們有權勢後不要凌逼孤寡,欺壓弱勢群體,這是賢人啊!
然後到這裡層層遞進,又講到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牲禽是什麼?
牛羊是牲口,雞鴨是家禽。
不要因為貪口腹之慾,去任意再殺牛羊雞鴨這些動物。
大家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愛呢?
大愛,大仁,把仁愛都推廣到動物中去了。
《孟子》裡面講,要治身體治天下太簡單了,易如反掌啊。
那些王侯聽了就很興奮說,快教我們吧!
孟子說,就一個推字。把你的小愛推廣成大愛,把你的愛家人,推廣成愛天下萬物。
我們原先以為不殺是慈悲待動物,後來發現,不僅是這樣,同時對自己身體更是一種保護。
佛教經典中在《大智度論》:「諸惡業中,殺生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勸君莫食水中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莫打空中鳥,子在巢中待母歸。 勸君莫食荷葉蛙,百千生命在腹中。放生、護生救渡苦難眾生,吃素更健康。
素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美容、減肥、健康,不是僅為利己,而是要真正帶著愛護生命之意樂。若能做到此,前者也會不求自來,利他的最終結果才真正是利己。跟放生一樣,素食,「若不明其理,縱能行其事,其心決不能至誠惻怛,其福田利益,亦隨其心量而致成微淺。倘遇不知者阻誹,遂可被彼所轉,而一腔善心,隨即消滅者有之。因此,素食也需善為調整動機。一 印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