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金孃科Myrtaceae植物廣泛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其富含萜烯和精油而聞名,尤其是一些新穎的間苯三酚衍生物的存在引起了天然藥物化學家廣泛的興趣。這些間苯三酚衍生物中,間苯三酚-萜類加合物(phloroglucinol−terpenoid adducts, PTAs)是數量最多最有吸引力的一類,以往報導的PTAs中間苯三酚和萜的部分多由一個C-C鍵(兩個連接點)或兩個C-C鍵或C-O鍵(四個連接點)連接。
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是原產於中國南方的一種常青樹,它的芽和葉被廣泛用作治療感冒、發燒和炎症的草藥。暨南大學葉文才教授課題組前期研究報導過水翁葉的化學成分(J. Org. Chem. 2018, 83, 8522−8532),近日,該課題組又報導從水翁的芽中分得了兩個具有新穎骨架和抗RSV活性的間苯三酚衍生物(其中化合物1結構如下圖所示)。相關研究發表於Org. Lett.,題為「Cleistocaltones A and B, Antiviral Phloroglucinol-Terpenoid Adducts from 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化合物1和2是首次報導的萜和間苯三酚通過三個C-C鍵連接的例子,文章中討論了可能的生源途徑。利用CPE法測定了化合物對RSV的抑制作用,Ribavirin作陽性對照(IC50為15.00 ±1.00μM)。化合物1和2表現出優於陽性對照的抑制活性,IC50分別為6.75 ± 0.75、2.81 ± 0.31 μM。此外,免疫螢光分析顯示化合物1和2可以顯著的減少Hep-2細胞中RSV F蛋白的表達;共聚焦顯微鏡分析結果顯示RSV感染的細胞中F蛋白主要定位在細胞膜上,通過細胞間融合介導病毒合胞體的形成,而在用化合物處理後則沒有合胞體的形成,如下圖所示。
從水翁中分得的兩個新骨架間苯三酚衍生物提供了一類全新的RSV抑制劑設計的分子骨架,作為抗RSV先導物值得進一步研究。
原文DOI:10.1021/acs.orglett.9b03743
本期編輯:碳硼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