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水體懸沙濃度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7-24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詹偉康等研究人員利用MODIS遙感一級產品反演的珠江河口懸沙濃度數據,系統性分析了珠江河口水體懸沙濃度(SSC)在不同時空尺度下變化特徵及其動力機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上。

懸浮泥沙對河口及近岸環境中複雜的物理、生化以及地質過程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本項研究結果表明,珠江河口SSC存在顯著且特殊的季節性變化特徵。河口西北部區域,SSC呈現洪季高枯季低的變化結構,而河口東南部區域則與之相反,表現為枯季高SSC洪季低SSC的特徵。這種反相的季節性變化主要由珠江河口不同區域的懸浮泥沙受徑流、風及水體層結等因素的影響權重不一所引起。珠江河口SSC存在顯著的年際變化,主要受珠江流域降水年際變化控制。珠江河口SSC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平均SSC下降速率為1.02mg/L/yr,但存在空間和時間差異性。空間上,西灘和河口北部區域SSC下降更顯著,而河口東南部下降相對較緩。時間上,枯季比洪季下降速率快。導致河口SSC長期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為上遊水庫建設引起的徑流輸沙量減少。

該研究由廣州市科技項目(201607020042)、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項目(LTOZZ1705,LTOZZ1803)和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項目(ISEE2018PY05)共同資助完成。

相關論文信息:Zhan, W., Wu, J., Wei, X., Tang, S., & Zhan, H. (2019).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observed by MODIS during 2003–2015.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72, 22-32.

珠江河口水體懸沙濃度研究取得新進展

珠江河口表層懸沙濃度動力機製圖:(a)洪季, (b)枯季

珠江河口水體懸沙濃度研究取得新進展

珠江河口懸沙濃度變化趨勢:(a)洪季,(b)枯季

相關焦點

  • 煙臺海岸帶所河口研究組痕量溫室氣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N2O和CH4是兩種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雖低於CO2,但增溫潛勢分別為CO2的298倍和25倍。準確估算二者對全球溫室氣體釋放的貢獻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潮灘處於海陸相互作用地帶,物質輸運與轉化極為複雜。
  • 「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
    自2017年7月開始,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重脅迫下的長三角典型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項目的研究工作。該項目屬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典型脆弱生態修復和保護研究」子課題之一。
  • 河海大學在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整體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海大學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研究團隊在有關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動力學的整體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海岸工程學科最著名的國際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上。
  • 時隔近15年,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同步水文測驗再次啟動
    12月25日,在珠江水利委員會南沙水政碼頭,悠長的鳴笛聲中,珠江委水文局的領隊測船如飛魚般往珠江河口蕉門駛去,標誌著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同步水文測驗再次啟動。70多艘測船、300多名水文監測職工當天將在各節點開赴前線。
  • 長江口——河口沙洲
    長江河口呈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為典型的江心洲型的河口灣。看一看新形成的河口沙洲,究竟是怎樣的!圖中大島為長興島,右側小島為青草沙。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積,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減小,水流不暢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斷流後,又受波浪與海流作用,沙嘴逐漸被蝕後退,形成扇狀輪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經時,這段岸線才又迅速向前推進。因此,隨著河口的不斷變遷,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進的,並在海濱分布許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線路略鋸齒狀。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團隊於2007年引進義大利被動擴散吸附技術,並在華北地區組建了10個站點的研究網絡,長期開展氨氣濃度及乾濕沉降觀測。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圩區廣泛分布於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遊、珠江三角洲等水網密集區域,是南方沿江濱湖區重要的集水單元
  • 三峽大壩運行前後洞庭湖水質時空動態研究取得進展
    當前,全球有超過1400個面積大於或等於100km2的湖庫水體,為近10萬種動植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另外,湖泊在調節全球和區域生態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保持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以及調節氣候意義重大。水質是湖泊發揮各種生態功能的重要基礎。
  • 水廠除藻技術的研究進展
    近二十年來,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湖泊與河流都面臨著藍藻水華的問題(如圖1所示),其爆發生長的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點:(1)當磷鹽濃度低於0.2 mg/L時,磷濃度的增加可促進藍藻水華優勢藻-微囊藻的生長,使水體中的藍藻成為優勢藻種;(2)大多數藍藻細胞的最佳生長溫度都高於綠藻和硅藻,據報導藍藻細胞在高於25 ˚C的溫度條件下生長速率最快;(3)藍藻細胞具有能利用橙
  • 長江河口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
    在對長江河口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進行調查研究中,華東師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陸健健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發現新物種——類閉尾水蝨和兩個中國新記錄種,並提出「三類優勢種」等河口生態系統分類新方法。    經過五年努力,陸健健帶領其課題組釐清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在長江河口口門內區域的現狀,並發現了新物種。
  •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歷史上對黃河口的研究論述不乏其人。尤以宋、元、明、清的研究文獻記載見多。儘管認識有限,見解不一,但對河口的癥結在於泥沙,河口狀況與下遊河道息息相關等認識卻近乎一致,對後人研究治理河口有所啟迪。對於泥沙的治理,減沙主要是搞好上遊和中遊的水土保持,減少泥沙的來源;排沙主要是修築導流堤工程,集水攻沙入海,開展疏浚拖淤;用沙即擴大三角洲堆沙範圍,主要措施是適當擴大尾閭河段擺動範圍,利用海洋蝕退能力減緩岸線延伸。因此東營境內的黃河治理主要是排沙與用沙。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
  • 納米纖維素去除水體系重金屬離子的研究進展
    納米纖維素去除水體系重金屬離子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 摘要:水體系重金屬汙染治理是目前全世界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傳統治理方法由於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 已不符合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文系統地綜述了納米纖維素在水體系重金屬 離子去除領域的研究進展。首先,針對納米纖維素 的改性方法、活性官能團種類及其吸附性能進行全 面總結;其次,介紹了納米纖維素基吸附材料的結 構(膜、水凝膠、氣凝膠等)設計及其重金屬離子 吸附性能的研究。然後,根據上述兩部分內容凝練 出該領域存在的一些科學技術問題。最終,對納米 纖維素在水體系重金屬離子去除領域的進一步研究 及應用進行了展望。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團隊於2007 年引進義大利被動擴散吸附技術,並在華北地區組建了10 個站點的研究網絡,長期開展氨氣濃度及乾濕沉降觀測。2015 年,該團隊博士潘月鵬將研究網絡擴展到全國不同下墊面類型的53 個站點。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
  • 高光譜技術對水體藻類、懸浮物濃度和黃色物質的遙感定量監測
    三、內陸水體中懸浮物濃度的遙感定量監測  內陸水體中懸浮物濃度是最先被遙感估測的水質參數,懸浮物濃度、顆粒大小和其組成是影響懸浮物光譜反射的主要因素。Carpenter的研究證明了遙感定量監測懸浮物含量的可行性。Kallio等利用AISA成像光譜數據研究芬蘭南部湖泊,結果表明估測懸浮物的最佳算法可利用單波段705~714 nm的反射率R705-7l4得到。
  • ...長江行】探訪上海青草沙水庫:預警機制可預防突發性水汙染事故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設,是上海開闢新水源地的一大創舉。青草沙水庫位於長興島西北方衝積沙洲青草沙上,總面積66.26平方公裡,設計庫容5.27億立方米,供水規模達731萬立方米/日,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江心水源水庫。水庫蓄滿水時,可在不取水的情況下保障全上海連續68天的原水供應。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物理學院在低溫等離子體飲用水淨化方向取得新進展
    物理學院在低溫等離子體飲用水淨化方向取得新進展 2020-08-26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河平原與珠江三角洲相比,哪個肥沃嗎?為什麼
    從徑流量來看,珠江是我們國家第二大河流,廣義上的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流經雲、貴、桂、粵、湘、贛等省區及越南北部,幹支流總長約1.1萬公裡。狹義上的珠江則是廣東省內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及下遊三角洲諸河的總稱。珠江入海口有些特殊,長江、黃河有一個單獨的入海口,而珠江入海口由多條河流匯集,共同淤積的三角洲平原。那麼紅河平原與珠江三角洲相比,誰更肥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