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性差怎麼治?四個「蘇格拉底式提問」幫助你 | 獵雲網

2021-01-08 獵雲網

獵雲註:員工具備好的邏輯能力,能在部門多,層級多,協作多的情況下降低溝通成本,另外,公司也希望員工能用最短的時間了解情況,或者把工作交流清楚。以下文章從六個方面探討了邏輯與公司、工作這件事,轉自微信: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1.為什麼邏輯能力強的人看上去更有「大公司的範兒」

根據一項調查,大公司HR在挑新人時,最看中的職業素質就是「邏輯能力」。

為什麼大公司這麼關注員工的邏輯能力呢?因為部門多,層級多,協作多,溝通成本很高,所以每個人都力爭用最短的時間了解情況,或者把工作交流清楚,這就是邏輯能力。

為什麼語文課一天到晚要你總結中心思想、段落結構?不是想讓你當作家,而是讓你看起來很像是大公司要的那種人,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就業率。當然,壞的方面也有,束縛了你的思維。

職場上的邏輯能力可以分為觀點總結能力(從材料到觀點)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觀點到語言),今天只講前半個——如何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觀點?

2.好的邏輯就是一串多米諾骨牌

從一個故事開始。

抗戰時,有一個叫浦熙修的新聞記者,在重慶機場採訪,看見宋靄齡走下飛機,懷裡抱著一條狗,身邊跟著一群狗。她轉眼又看到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先生沒有接到他的夫人,失望而歸,因為香港淪陷後,大批官員家屬逃難,導致飛機票一票難求。

為了避開新聞審查,浦熙修把這條「負能量」的新聞變成兩條中性消息,「宋靄齡帶著一群狗下飛機」和「王雲五沒有接到夫人」 一起見報,立刻引起輿論譁然。

所以邏輯性,就是在兩件事情之間建立因果關係。好的邏輯就像多米諾骨牌,看上去是一個個獨立事件,但只要第一塊倒下,其他的也隨之倒下。

試比較下面三個人說的三組句子:

甲:銷售額增加了10%,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0%。

乙:隨著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0%,銷售額增加了10%

丙: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5%,而銷售額僅增加了10%,說明新增客戶呈下降的趨勢。

一眼就能看出,這三句話的邏輯性一句比一句強。分析原因,甲只是說了兩件事,乙點出了兩件事的時間關係,而丙為兩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關係。

即使丙結論是錯誤的,領導們也會覺得,這個年輕人只是缺點經驗,重要的是肯動腦子。

為什麼點明兩件事的因果關係,在一家企業裡如此重要呢?

因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都想從過去的事情中,發現未來的方向。

所謂邏輯性,其實是人類的自我心理暗示:為什麼王雲五夫人沒有坐上飛機?是因為宋靄齡的狗把位置佔了嗎?浦熙修沒有說,但她相信,大家會把這兩條信息看成是一條新聞,因為人類離不開因果關係。

我們相信「萬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找到原因和結果,領導才能睡得踏實,下屬才能服你管。

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係,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最後推翻了一塊大牌。

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常常是這三個字:想當然。

3.你為什麼總是「想當然」?

新人Jimmy告訴領導一個剛收到的消息:「頭兒,剛才客戶說這一周的時間另有安排,所以原定的會議取消了。」

但領導立刻聽出了這句話的問題,於是第一反應是消除歧義:到底是「會議延期未定」,還是「真的取消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客戶本周時間另有安排」,就只會造成「會議延期」的結果;如果真是「取消會議」,那一定是另有原因,也許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也許就是一次危機的開始。

而Jimmy代表了「想當然」的邏輯性缺乏症狀:既然客戶本周另有安排,那取消會議應該是正常的吧。

「想當然病」用統計學的術語就是: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

什麼意思呢?列舉一些職場上常見的會被打臉的例子吧:

「去年我們更換了logo之後,銷售就回升了(相關性),我建議我們再換一次logo(因果性)。」

「我每次經過前臺,她都會對我笑(相關性),她是對我有意思嗎(因果性)?」

得了「想當然病」的原因,一個是自我定位有問題,覺得與我無關;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錯;第三是沒有耐心,沒有這個習慣。

對付「想當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就是把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與事實關係等等,一一問個明白,比如:

崔永元:轉基因食品危害極大!

蘇格拉底:你指的「轉基因食品」具體指什麼?危害是指什麼?如何認定兩者的關係?……

「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有四個方向:

第一是問本身,「這是什麼」;

第二是往前多問幾次「為什麼」;

第三是往後多問幾次「所以呢」;

第四是往兩邊多問幾次「還有別的可能嗎」。

好了,邏輯的科學部分就說這些,下面我們要換一個角度,一個不那麼科學的角度,看待日常工作中的「非形式邏輯」。

4.好的邏輯不一定是最科學的邏輯

周鴻禕在推出360路由器時說:「我的新版路由器有兩根天線,我還會出一個四根天線的路由器。幾根天線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用戶感知到(信號強),而且符合他的常識。」

這段話說了什麼?周鴻禕明明知道「路由器的信號」與「天線數量」無關,但他卻不斷暗示用戶,「路由器的信號好」和「四根天線」存在因果關係,因為這一點符合客戶經驗。

再回頭想想之前的例子,為什麼領導立刻就覺得有問題,而新人一定要反覆問幾個「為什麼」才能得到正確答案呢?

現實生活,我們遇到的都是非形式邏輯,不光靠推理,還要靠經驗歸納,領導見識得多了,才能下意識就判斷有問題。

日常工作中,邏輯的結論不要求像科學實驗那麼嚴密,但對於溝通的要求卻非常高,首先要考慮這個邏輯,別人能不能理解。好的邏輯通常不一定是最科學的,但一定是最有針對性、最能打動人的。

5.最有針對性的邏輯和最能打動人的邏輯

電影《天下無賊》在審查時遇到了麻煩,不通過的理由是:怎麼能把賊說得那麼好,還讓他做主角呢?會讓人有模仿的念頭。

馮小剛原本的邏輯是:因為我講的是一個好賊,所以電影的主題是正義的。這個邏輯是不錯,但不能解決電影審查的「社會影響」邏輯。

後來王朔給出了個點子:把結尾改成女賊懷了孩子,在廟裡祈禱,孩子將來不再做賊。最後電影順利過審。

王朔修改的邏輯是:就算是好賊,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賊,所以消除了壞影響,也就繞開了電影審查的邏輯。

這就是一個針對性強的邏輯,放下自己的想法,想想對方的擔心是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針對性的解決思路。

下面再舉一個打動人的邏輯的例子:

武則天有一段時間想立自己武家的侄子武承嗣為太子,宰相李昭德當然要代表大臣們表示反對,但他的理由很聰明,既不是天理人倫等等大道理,也不是大家不服,天下不寧這些利弊分析,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將心比心:

「侄子日後當了天子,有把姑姑請進宗廟的可能性嗎?」

李昭德的這個邏輯從道理上講,未必很嚴謹,立太子是立太子,享宗廟是享宗廟,這是兩件事,女人可以當皇帝,為什麼就進不了宗廟。

但效果卻立竿見影——「後乃止」,因為這個邏輯很符合武則天此時心態,她要開始考慮身後事了。

6.邏輯能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邏輯性是個大話題,這篇文章只講了思維的邏輯,但很多人思考時,思路流暢,溝通起來,卻前言不搭後語,這就是邏輯能力的第二個層面:溝通的邏輯性。

還有時候,我們明明感覺不對,竟無言以對,還是被人以強大的邏輯說服了,事後發現果然上了當,這就是邏輯的第二個話題:邏輯陷阱。

此外,很多大公司出來的人,說起話來一套又一套,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弱爆了,這又是一個話題:邏輯本身的局限性,導致邏輯能力強的人,往往創新能力弱。

如果大家有興趣,我會把這三個話題繼續討論下去。

7.標題待定

這篇文章是講思維邏輯的,但實際上我幾乎沒有涉及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律。因為我覺得,邏輯是很日常化的東西,所有人都應該從生活常識本身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就像麥肯錫方法中,「日常鍛鍊邏輯思維的7個習慣」:

把問題的前提考慮得更具體些

警惕大家一致的看法

擅於聯想到其他事情

區分事實和想像

多問「蘇格拉底式」的問題

小心那些抽象名詞

還有最重要的第7點:讓嘴永遠動得比腦子慢一拍。當我們一心想著用最快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時,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

相關焦點

  • 邏輯性差怎麼辦?4個「蘇格拉底式提問」一定有幫助
    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係,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最後推翻了一塊大牌。 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常常是這三個字:想當然。 對付「想當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就是把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與事實關係等等,一一問個明白,比如: 崔永元:轉基因食品危害極大! 蘇格拉底:你指的「轉基因食品」具體指什麼?危害是指什麼?如何認定兩者的關係?
  • 邏輯性差怎麼辦?試試這4個「蘇格拉底式提問」
    好的邏輯就像多米諾骨牌,看上去是一個個獨立事件,但只要第一塊倒下,其他的也隨之倒下。為什麼邏輯能力強的人看上去更有「大公司的範兒」?領導說我邏輯混亂,這病怎麼治?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係,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最後推翻了一塊大牌。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常常是這三個字:想當然。03.你為什麼總是「想當然」?新人Jimmy告訴領導一個剛收到的消息:「頭兒,剛才客戶說這一周的時間另有安排,所以原定的會議取消了。」
  •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訓練批判性思維
    當他們發問時,首先肯定他們「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接著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引導他們遠離那些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問題,訓練他們能夠逐漸問出有質量和深度的問題。一旦養成勤於發問的習慣,孩子的自信就能得到鞏固,在未來的生活中才能問出更多好問題。
  • 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
    對於孩子的這些"不聽話"的現象,你只要學會"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就可以輕鬆應對。"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呢?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就是通過連續地提出問題,讓被提問者通過理性思考,發現謬誤、拓寬思路、獲得啟發、找到真相的過程,最終被提問者會得出自己的結論。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原本就是存在於內心的,不過是被自己錯誤的觀念隱蔽起來而沒有發現罷了。
  • 從質疑問題開始,成為蘇格拉底式提問者
    最好的老師通常是那些深刻理解學習和提問關係的人,正如Jevons(1964)在談到他的學生時說:「那些提問的學生給我帶來的幫助最多,他們通常激發我去尋找加深自己理解的更多有效途徑,而那些僅僅看上去有困惑的學生給我的幫助很少。」質疑你的問題當你與某人第一次見面時,關於他/她,你最願意了解的問題是什麼?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羅布·裡奇教授什麼是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蘇格拉底式的探究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蘇格拉底式探究的領導者並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用多年學習所獲得的事實和真理,來填滿大部分被動學習學生的空虛思想。正如教育學院的人會說,蘇格拉底老師不是「講臺上的聖人」。在蘇格拉底的方法中,沒有講課,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正如你想的那樣,蘇格拉底式的老師也不是「旁門左道」。
  •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在研究學問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過問答的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他產生新思想。他善於從個別的東西中抽象出普遍的東西,他這種應用辯證方法證明真理的方法是具體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對歐洲的思想史有著極大的影響。由於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個接生婆,諳於產婆術。這對於蘇格拉底把產婆術用之於教育,將教育喻之為思想之接生有著重大的影響。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二、小故事蘇格拉底與學生講座有關"正義"和"非正義"的對話,蘇格拉底要求學生列出兩行,正義歸於一行,非正義歸於另一行。他首先問「虛偽」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又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於哪一行?學生答,歸於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反駁道,如果將軍懲罰了敵人,奴役了敵人,戰爭中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作戰時欺騙了敵人,這些行為是否是非正義的呢?
  • 悄悄話:主打匿名聊天的社交應用 | 獵雲網
    此外,程序內還內置了密碼鎖,即使別人拿到手機,也不用擔心,敢不敢釋放你的秘密呢? 獵雲網12月1日報導(文/衛清)今年年初,市場上同時湧現了多款匿名社交產品,但是使用手機號註冊,一開始就徹底輸在起跑線上了。「悄悄話」的出現憑什麼讓匿名聊天得到保障,下面,讓獵雲網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它。
  • 夢加睡眠監護儀:「傾聽」你的呼吸 | 獵雲網
    【獵雲網上海】9月30報導(文/小蒙)別說你沒想過「數錢數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看來「睡覺」和「錢」就重要性而言,那是可以比肩的。數錢到快抽筋時,手筋就會告訴你它快撐不住了。
  • 蘇格拉底「產婆術」考點整理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產婆術」在教育學裡面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接下來就帶著大家一起整理一下蘇格拉底「產婆術」的相關考點。1.「產婆術」是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也是他探討倫理哲學的研究方法,又叫「問答法」。2.產婆術主要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
  • 凡說習慣:腦袋空白,學學蘇格拉底的提問
    如果你看過蘇格拉底道德的故事,你會發現蘇格拉底問的方式,正是科學家嚴謹的研究態度,如今推崇的批判性思維。故事結論:道德是知道道德的人,才能作出道德的事。怎麼得出?然後蘇格拉底舉善意的謊言,騙孩子吃藥的例子。你的道德定義是不是更清楚?他是不斷問,把你逼進思維的角落,讓你去思考。
  • 《認知方法論》預備課程7,矩陣式認知與蘇格拉底
    有一種管理方式叫「矩陣式管理」,意味著用兩條線來管理。「矩陣」是線性方式的反面,或者說,是你在現有這個緯度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緯度,而不是跟已有緯度平行或者重合。母體指子宮,「不成為問題的問題」的時候,就是一個平行的、單維的世界。與此同時,母體也是一個矩陣。我們會注意到一個事實,《黑客帝國》裡的尼奧本來也不叫尼奧,他在母體世界裡的名字叫安德森先生。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不會都聽你的,更不會認為,你說的全都對,他一定會遵守。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讓孩子自己覺知道理,其實就是這樣,孩子自己明白了道理,比我們強硬灌輸進去的,效果要更好。在跟孩子講道理時,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文章開頭老師的做法),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 Doorbot,是時候考慮給你家大門安個「電子門神」了! | 獵雲網
    獵雲網8月11日報導 (編譯:小豆豆)自動家居機器人Doorbot是集合了門鈴、照相機和對講機的智能門鈴系統。通過相關的Doorbot應用,支持單向視頻和雙向語音通話。
  • 讀蘇菲:蘇格拉底,成天在街上晃悠聊天的哲學家
    有人質疑柏拉圖是否在書中透過蘇格拉底來闡揚自己的哲學,但這種質疑意義不大。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近2500年來對西方思想家產生啟發作用的,事實上是柏拉圖描繪出的蘇格拉底。據說,蘇格拉底長著獅子鼻、眼睛凸、肚子大,但性情「極為和藹可親」。
  • 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提問法
    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千世界一定有一個萬能的上帝,否則你如何解釋世界會運行得如此之好,等等。這些都是信念而不是事實。這些信念未經證實,只是我們相信它們是真實的。面對這些信念或觀念,我們是全盤接受還是理性質疑?蘇格拉底會幫你搞定這個問題。 掌握蘇格拉底提問法,你將能看穿問題的本質,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真相。什麼是蘇格拉底提問法?
  • 可以給你看病的智能溫度計Kinsa | 獵雲網
    獵雲網12月19日報導 (編譯:Jasmine)Kinsa,是全球首家支持手機APP,且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的智能溫度計製造公司,該公司近期宣布獲960萬美元A輪融資,參與此次投資的包括美國最大的風險資金KPCB,FirstMark
  • Breather,為你尋找附近可以放鬆心靈的「淨土」 | 獵雲網
    Breather, 一個旨在幫助用戶按需找到附近私人空間的初創公司,宣布在首輪融資中獲得650萬美元。這個主意在根本上和辦公空間的共享不同,由公司名稱所暗示出的,更少聚焦於生產率而重點是在對「會呼吸的空間」的共享。在那個空間裡,你得以獲得安寧和平靜。
  • 英語日報應用Seed,在碎片化的時間裡,你決定你該看什麼 | 獵雲網
    【獵雲網上海】1月3日報導(文/蘇琦)現在的你,在刷朋友圈的時候,都在刷些什麼?聯合創始人周舟(Zoe)認為,中國年輕的一代,幾乎每個人都對外面的世界保持著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