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性差怎麼辦?4個「蘇格拉底式提問」一定有幫助

2021-01-08 36kr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

1、為什麼邏輯能力強的人看上去更有「大公司的範兒」

根據一項調查,大公司HR在挑新人時,最看中的職業素質就是「邏輯能力」。

為什麼大公司這麼關注員工的邏輯能力呢?因為部門多,層級多,協作多,溝通成本很高,所以每個人都力爭用最短的時間了解情況,或者把工作交流清楚,這就是邏輯能力。

為什麼語文課一天到晚要你總結中心思想、段落結構?不是想讓你當作家,而是讓你看起來很像是大公司要的那種人,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就業率。當然,壞的方面也有,束縛了你的思維。

職場上的邏輯能力可以分為觀點總結能力(從材料到觀點)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觀點到語言),今天只講前半個——如何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觀點?

2、好的邏輯就是一串多米諾骨牌

從一個故事開始。

抗戰時,有一個叫浦熙修的新聞記者,在重慶機場採訪,看見宋靄齡走下飛機,懷裡抱著一條狗,身邊跟著一群狗。她轉眼又看到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先生沒有接到他的夫人,失望而歸,因為香港淪陷後,大批官員家屬逃難,導致飛機票一票難求。

為了避開新聞審查,浦熙修把這條「負能量」的新聞變成兩條中性消息,「宋靄齡帶著一群狗下飛機」和「王雲五沒有接到夫人」 一起見報,立刻引起輿論譁然。

所以邏輯性,就是在兩件事情之間建立因果關係。好的邏輯就像多米諾骨牌,看上去是一個個獨立事件,但只要第一塊倒下,其他的也隨之倒下。

試比較下面三個人說的三組句子:

甲:銷售額增加了10%,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0%。

乙:隨著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0%,銷售額增加了10%

丙: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5%,而銷售額僅增加了10%,說明新增客戶呈下降的趨勢。

一眼就能看出,這三句話的邏輯性一句比一句強。分析原因,甲只是說了兩件事,乙點出了兩件事的時間關係,而丙為兩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關係。

即使丙結論是錯誤的,領導們也會覺得,這個年輕人只是缺點經驗,重要的是肯動腦子。

為什麼點明兩件事的因果關係,在一家企業裡如此重要呢?

因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都想從過去的事情中,發現未來的方向。

所謂邏輯性,其實是人類的自我心理暗示:為什麼王雲五夫人沒有坐上飛機?是因為宋靄齡的狗把位置佔了嗎?浦熙修沒有說,但她相信,大家會把這兩條信息看成是一條新聞,因為人類離不開因果關係。

我們相信「萬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找到原因和結果,領導才能睡得踏實,下屬才能服你管。

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係,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最後推翻了一塊大牌。

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常常是這三個字:想當然。

3、你為什麼總是「想當然」?

新人Jimmy告訴領導一個剛收到的消息:「頭兒,剛才客戶說這一周的時間另有安排,所以原定的會議取消了。」

但領導立刻聽出了這句話的問題,於是第一反應是消除歧義:到底是「會議延期未定」,還是「真的取消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客戶本周時間另有安排」,就只會造成「會議延期」的結果;如果真是「取消會議」,那一定是另有原因,也許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也許就是一次危機的開始。

而Jimmy代表了「想當然」的邏輯性缺乏症狀:既然客戶本周另有安排,那取消會議應該是正常的吧。

「想當然病」用統計學的術語就是: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

什麼意思呢?列舉一些職場上常見的會被打臉的例子吧:

「去年我們更換了logo之後,銷售就回升了(相關性),我建議我們再換一次logo(因果性)。」

「我每次經過前臺,她都會對我笑(相關性),她是對我有意思嗎(因果性)?」

得了「想當然病」的原因,一個是自我定位有問題,覺得與我無關;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錯;第三是沒有耐心,沒有這個習慣。

對付「想當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就是把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與事實關係等等,一一問個明白,比如:

崔永元:轉基因食品危害極大!

蘇格拉底:你指的「轉基因食品」具體指什麼?危害是指什麼?如何認定兩者的關係?……

「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有四個方向:

第一是問本身,「這是什麼」;

第二是往前多問幾次「為什麼」;

第三是往後多問幾次「所以呢」;

第四是往兩邊多問幾次「還有別的可能嗎」。

好了,邏輯的科學部分就說這些,下面我們要換一個角度,一個不那麼科學的角度,看待日常工作中的「非形式邏輯」。

4、好的邏輯不一定是最科學的邏輯

周鴻禕在推出360路由器時說:「我的新版路由器有兩根天線,我還會出一個四根天線的路由器。幾根天線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用戶感知到(信號強),而且符合他的常識。」

這段話說了什麼?周鴻禕明明知道「路由器的信號」與「天線數量」無關,但他卻不斷暗示用戶,「路由器的信號好」和「四根天線」存在因果關係,因為這一點符合客戶經驗。

再回頭想想之前的例子,為什麼領導立刻就覺得有問題,而新人一定要反覆問幾個「為什麼」才能得到正確答案呢?

現實生活,我們遇到的都是非形式邏輯,不光靠推理,還要靠經驗歸納,領導見識得多了,才能下意識就判斷有問題。

日常工作中,邏輯的結論不要求像科學實驗那麼嚴密,但對於溝通的要求卻非常高,首先要考慮這個邏輯,別人能不能理解。好的邏輯通常不一定是最科學的,但一定是最有針對性、最能打動人的。

5、最有針對性的邏輯和最能打動人的邏輯

電影《天下無賊》在審查時遇到了麻煩,不通過的理由是:怎麼能把賊說得那麼好,還讓他做主角呢?會讓人有模仿的念頭。

馮小剛原本的邏輯是:因為我講的是一個好賊,所以電影的主題是正義的。這個邏輯是不錯,但不能解決電影審查的「社會影響」邏輯。

後來王朔給出了個點子:把結尾改成女賊懷了孩子,在廟裡祈禱,孩子將來不再做賊。最後電影順利過審。

王朔修改的邏輯是:就算是好賊,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賊,所以消除了壞影響,也就繞開了電影審查的邏輯。

這就是一個針對性強的邏輯,放下自己的想法,想想對方的擔心是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針對性的解決思路。

下面再舉一個打動人的邏輯的例子:

武則天有一段時間想立自己武家的侄子武承嗣為太子,宰相李昭德當然要代表大臣們表示反對,但他的理由很聰明,既不是天理人倫等等大道理,也不是大家不服,天下不寧這些利弊分析,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將心比心:

「侄子日後當了天子,有把姑姑請進宗廟的可能性嗎?」

李昭德的這個邏輯從道理上講,未必很嚴謹,立太子是立太子,享宗廟是享宗廟,這是兩件事,女人可以當皇帝,為什麼就進不了宗廟。

但效果卻立竿見影——「後乃止」,因為這個邏輯很符合武則天此時心態,她要開始考慮身後事了。

6、邏輯能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邏輯性是個大話題,這篇文章只講了思維的邏輯,但很多人思考時,思路流暢,溝通起來,卻前言不搭後語,這就是邏輯能力的第二個層面:溝通的邏輯性。

還有時候,我們明明感覺不對,竟無言以對,還是被人以強大的邏輯說服了,事後發現果然上了當,這就是邏輯的第二個話題:邏輯陷阱。

此外,很多大公司出來的人,說起話來一套又一套,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弱爆了,這又是一個話題:邏輯本身的局限性,導致邏輯能力強的人,往往創新能力弱。

如果大家有興趣,我會把這三個話題繼續討論下去。

7、

這篇文章是講思維邏輯的,但實際上我幾乎沒有涉及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律。因為我覺得,邏輯是很日常化的東西,所有人都應該從生活常識本身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就像麥肯錫方法中,「日常鍛鍊邏輯思維的7個習慣」:

把問題的前提考慮得更具體些

警惕大家一致的看法

擅於聯想到其他事情

區分事實和想像

多問「蘇格拉底式」的問題

小心那些抽象名詞

還有最重要的第7點:讓嘴永遠動得比腦子慢一拍。當我們一心想著用最快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時,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

近期熱文:

我不是閒不住,是根、本、停、不、下、來……

為什麼幹得再好,你也加不了薪?

少說話,只要這7個問題,員工就能自己找到答案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相關焦點

  • 邏輯性差怎麼辦?試試這4個「蘇格拉底式提問」
    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係,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最後推翻了一塊大牌。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常常是這三個字:想當然。03.你為什麼總是「想當然」?新人Jimmy告訴領導一個剛收到的消息:「頭兒,剛才客戶說這一周的時間另有安排,所以原定的會議取消了。」
  • 邏輯性差怎麼治?四個「蘇格拉底式提問」幫助你 | 獵雲網
    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係,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最後推翻了一塊大牌。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常常是這三個字:想當然。得了「想當然病」的原因,一個是自我定位有問題,覺得與我無關;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錯;第三是沒有耐心,沒有這個習慣。對付「想當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就是把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與事實關係等等,一一問個明白,比如:崔永元:轉基因食品危害極大!蘇格拉底:你指的「轉基因食品」具體指什麼?危害是指什麼?如何認定兩者的關係?
  •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訓練批判性思維
    當他們發問時,首先肯定他們「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接著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引導他們遠離那些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問題,訓練他們能夠逐漸問出有質量和深度的問題。一旦養成勤於發問的習慣,孩子的自信就能得到鞏固,在未來的生活中才能問出更多好問題。
  • 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
    對於孩子的這些"不聽話"的現象,你只要學會"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就可以輕鬆應對。"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呢?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就是通過連續地提出問題,讓被提問者通過理性思考,發現謬誤、拓寬思路、獲得啟發、找到真相的過程,最終被提問者會得出自己的結論。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原本就是存在於內心的,不過是被自己錯誤的觀念隱蔽起來而沒有發現罷了。
  • 從質疑問題開始,成為蘇格拉底式提問者
    最好的老師通常是那些深刻理解學習和提問關係的人,正如Jevons(1964)在談到他的學生時說:「那些提問的學生給我帶來的幫助最多,他們通常激發我去尋找加深自己理解的更多有效途徑,而那些僅僅看上去有困惑的學生給我的幫助很少。」質疑你的問題當你與某人第一次見面時,關於他/她,你最願意了解的問題是什麼?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羅布·裡奇教授什麼是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同樣真實的一句話,雖然不太被欣賞,卻是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生命的生活不值得研究。3.蘇格拉底的方法需要一個以「產生不適」為特徵的課堂環境。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中,對話者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張的氣氛。風險很高。難道有人要受譴責,要受到責罰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4.
  • 讀蘇菲:蘇格拉底,成天在街上晃悠聊天的哲學家
    有人質疑柏拉圖是否在書中透過蘇格拉底來闡揚自己的哲學,但這種質疑意義不大。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近2500年來對西方思想家產生啟發作用的,事實上是柏拉圖描繪出的蘇格拉底。據說,蘇格拉底長著獅子鼻、眼睛凸、肚子大,但性情「極為和藹可親」。
  •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們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瀆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論理道德問題。蘇格拉底倡導「知德合一」學說,他認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美德基於知識,源於知識,沒有知識便不能為善,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 蘇格拉底的11個小故事
    在場的學生們都以為蘇格拉底會怒斥妻子一頓,哪知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溼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後,必定會下大雨的。」正因為他老婆總在家裡發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遊走於雅典的大街小巷與人辯論,他辯論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蘇格拉底式反語法,成就了一個偉大哲學家!
  • 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提問法
    當你聽了另外一個老師的課或讀了另一本書,比如細節決定成敗,你又會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你發現這兩個理念卻是完全相反的。此時你就糊塗了,誰才是對的呢?或者誰是不對的呢?亦或是不是他們兩人都是不對的?你被徹底搞暈了。在生活中,每個人的認知都受制於自身的信念的束縛。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千世界一定有一個萬能的上帝,否則你如何解釋世界會運行得如此之好,等等。這些都是信念而不是事實。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認知方法論》預備課程7,矩陣式認知與蘇格拉底
    母體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母體、子宮,或者說是一個讓所有問題都不成為問題的地方;另一個是「矩陣」,也是數學上的概念。所謂「矩陣」,是由兩個緯度構成的一個格局。有一種管理方式叫「矩陣式管理」,意味著用兩條線來管理。「矩陣」是線性方式的反面,或者說,是你在現有這個緯度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緯度,而不是跟已有緯度平行或者重合。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大寶經歷過4歲前的"生長旺盛期",進入了有思考、很少哭鬧的"調和統一時期"。我常常會感慨,我娃真的長大了,不用媽媽操心了。但雖然如此,跟他講道理依然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有次早上我送大寶去幼兒園,他本來情緒就不高(早餐跟弟弟搶牛奶喝,結果牛奶撒了,他有些傷心),到了學校門口,他開始大哭,怎麼都不肯進去了。
  • 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家長從此不煩惱
    雯雯有一次問我關於如何提高孩子主動學習能力的問題,我跟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貧困的山區,有個著名的作家在那裡當老師,他每次教孩子學習的時候都會教孩子先單獨練一遍課文,很多孩子在念課文的時候都會念錯一些錯別字,可是老師並沒有指出來。
  • 凡說習慣:腦袋空白,學學蘇格拉底的提問
    如果你看過蘇格拉底道德的故事,你會發現蘇格拉底問的方式,正是科學家嚴謹的研究態度,如今推崇的批判性思維。故事結論:道德是知道道德的人,才能作出道德的事。怎麼得出?蘇格拉底問路人,路人回答「道德就是忠誠老實,不騙人」。他以「騙人」這個點,不斷舉反例。他先質疑條件,如果是戰爭,騙敵人呢?長官激部下,騙了部下說有支援呢?路人只好說日常生活。
  • 柏拉圖式的愛情如何解釋愛情與婚姻,蘇格拉底這個比喻令人信服!
    很多人嚮往柏拉圖式的愛情,就像年少無知的我們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面,實際上柏拉圖的世界也是一個理想國。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出生於雅典一個名門貴族家庭,他早年追隨蘇格拉底,潛心學習老師的學說。柏拉圖還描繪了一個「理想國」,他說這個理想國是由三個等級的人組成的,第一等級是統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第二等級是武士,是神用銀子做成的;第三等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是神用銅鐵做成的。可見柏拉圖的思想是站在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立場上的。
  • 蘇格拉底「產婆術」考點整理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產婆術」在教育學裡面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接下來就帶著大家一起整理一下蘇格拉底「產婆術」的相關考點。1.「產婆術」是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也是他探討倫理哲學的研究方法,又叫「問答法」。2.產婆術主要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
  • 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構成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石
    蘇格拉底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沒有留下任何書面作品。他的思想中存在的是對他的教導和對話的二手描述 - 包括最著名的是他的朋友,學生和哲學繼承者柏拉圖組成的他的審判和執行的描述。在Euthyphro,蘇格拉底審視了虔誠的概念,並展示了他質疑雅典當局的傾向。
  • 蘇格拉底: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小編今天帶來了古希臘很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的有關故事,小編廢話也不多說了,請往下看吧。蘇格拉底: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越多進步疑難越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二、 蘇格拉底為什麼稱自己是產婆?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他自認沒有知識,但他可以教別人知識。這種矛盾的解決,他覺得自己可以向當產婆的母親學習,自己年紀大了不能生,但可以幫助別人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