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的漢字一直是非常神奇的存在,從甲骨文發展而來,歷經了幾千年的變化,雖然脫離了原始的圖畫形式成為了現如今的文字,卻依然與當初的造字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商殷時代的甲骨文來看,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到相對完整的體系了。已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單字數量已經達到了4000字左右。
關於最早的漢字,有「倉頡造字」之說。根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
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但是關於這個故事,後世普遍認為是將他的貢獻誇大宣傳了的,他只是將在民間流傳的一些通俗表達符號收集起來然後整理,稍加改造。那個時候因為社會的發展,結繩記事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了,所以他們漸漸地發展出了有特殊意義的符號,這樣一來,就漸漸發展出了一套體系。
01
中國古代的造字法主要有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也是六書中的前四書。後兩書為轉注和假借,但這兩種方法並未造出新字,只是將原有的文字稍加變形。
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礎,很多字都是由象形字發展出來的,是將事物的外形圖案簡化而造出來的文字,如甲骨文中的「月」字,就像一輪彎月,讓人一眼就能辨別。這種造字法無形中也影響了我們的文化思維,對比一下中西兩方的畫,國畫重意境和意象,而西方的美術都講究型準,畫人體要按照黃金比例,畫靜物要講究色彩搭配。在語言中,中國人注重意和,英語注重形和等許許多多的差異。
在象徵性的符號或圖形上加上一些抽象的符號就是指事了,比如「刃」,是在「刀」的鋒利的那邊加上一點來做標誌表示。而形聲屬於合體造字法中的一種,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形旁(義符)和聲旁(音符)。形主要是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聲是表示它的發音,如「櫻」字,就是典型的形聲字。
最後一種會意也屬於合體造字法,它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都為表意詞,如「酒」由表示水的「氵」和表示裝酒的瓦瓶「酉」組成。再如標題中提到的「耍」,雖然單看「而」字和「女」字很難理解,但只要知道這其中的緣故,我們就能知道古人在造字上有多用心了。
02
「耍」的意思很簡單,主要意思是玩弄、戲弄,還有舞動、遊戲的意思。但是它與「朋友」搭配,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了。先從上面的「而」來看,它並不是一般用到的「而且」等錶轉折之意的詞,在這裡的用法大家很難猜到。在《周禮》中有句話「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這麼一解釋,「而」字是不是很像臉上掛著長長的鬍鬚呢?而它錶轉折的含義,是在「鬍鬚」之後發展形成的。又因為鬍鬚是男性特有的,所以「而」又能代指魁梧健壯的男子。
「女」字自然不用說,所有與「女」相關的字,都代表了其性別,如「奴」字,在原始氏族生活中,一個部落打敗了另一個部落之後,男性一般會被殺害,剩下的女性就被用來做奴隸。但是「耍」字中的女是怎麼與它的意思相關聯呢?結合前面「而」的意思你就知道了,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一男一女在一起,當然會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度過歡快時光,恰恰表達了「耍」的本意。所以「耍朋友」並不是玩弄朋友之意,它是取其初始含義,一起快樂玩耍的意思,「耍陰謀詭計」才是表示「玩弄」。
結語
經過科學家計算,一個漢字的靜態平均信息熵為9.65bit,而以西方國家語言為代表的印歐語系中,一個單詞的信息熵普遍只有3~4bit。我們中國的語言更加凝練,降低了使用語言的成本。這肯定與漢字中奇妙複雜的淵源有關,怪不得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對此,我們也不能過於沾沾自喜。如今迅猛發展的計算機,其使用的語言原則與漢語相違背,漢語的特性使得我們的信息科學產業更難以發展,所以我們要擺正好態度,不要沉浸在「漢字優越論」裡。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