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無膜細胞器形成的成分依賴性機制

2020-11-25 生物谷

2020年5月15日訊/

生物谷

BIOON/---細胞器是細胞中類似器官的區室,與許多細胞功能有關。有一大類細胞器在形成時是不含有膜的,而且越來越多地被稱為凝結物(condensate),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它們是通過液體凝結形成的,就像草上的露珠一樣。但由於這些細胞器沒有膜,科學家們仍然不了解控制哪些分子能進入凝結物而哪些分子被排除在外的規則。

液體凝結模型的一個預測是,當蛋白和其他生物分子的濃度變得足夠高從而導致它們從周圍的細胞環境中「凝結」時,這些結構就會形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博士後研究員Joshua A. Riback說道,「這就像在水裡加鹽一樣。鹽會進入溶液中;但如果你加入足夠多的鹽,在某一時刻它就會停止進入溶液,這時鹽晶體就會形成。但是當我們研究時,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mposition-dependent thermodynamics of intracellular phase separation」。Riback和普林斯頓大學前研究員Lian Zhu這篇論文的論文第一作者。

Riback和Zhu與普林斯頓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Clifford Brangwynne領導的同事們合作,發現凝結物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胞中存在的多種化合物。人們此前認為,當細胞中積累了足夠多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或RNA等,凝結物就會形成。但答案卻比這更有趣。

Riback說,「不同類型的生物大分子的比例非常重要。這就是所謂的成分依賴性(compositional dependence)。」

或者用Brangwynne的比喻來說:「這就像做飯一樣:我在這道菜裡加了太多的鹽嗎?那要看鍋裡已經有多少洋蔥了!」

成分依賴性的原因之一是蛋白和RNA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方式。凝結物需要一定量的相互作用,這取決於生物大分子的類型和組成。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不同類型的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異型相互作用(heterotypic interaction),是推動這些結構形成所必需的。一種生物大分子的某些成分過低或過高都會限制了能夠形成的異型相互作用的數量。

這些研究人證實了這種成分依賴性對細胞中關鍵分子機器組裝的重要性。其中一個例子是核糖體的產生---對細胞內所有蛋白的生產至關重要---在稱為核仁的液體凝結物中形成。Riback說,核糖體亞基的形成類似於摺紙。當形狀完成後,核糖體亞基不再有足夠的可形成連接從而使其與核仁內的周圍液體粘附在一起的可用區域。於是,它被釋放,允許它出去並在整個細胞中發揮作用。

Riback說,「當RNA摺疊成紙天鵝時,這一點不能再起作用了。因此,如果經過適當摺疊,它就被釋放出去。」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Richard Kriwacki說,這些這些發現為

細胞生物學

提供了重要的新見解。Kriwacki 說,「"這項研究強調了相分離的過程如何使像核仁這樣複雜的無膜細胞器通過將它的蛋白組成與它自身的功能輸出---核糖體,即合成蛋白的分子機器---聯繫起來,從而對變化的細胞條件做出反應。我們的數據表明,由於細胞中的核仁蛋白合成方式不同,相分離有助於控制核仁結構、動力學和功能。」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給蛋白標記螢光標記物進行實驗,並利用螢光來觀察蛋白濃度的變化如何影響凝結物的形成。Riback說,這個實驗的靈感來自於他們試圖通過觸發細胞過度表達某些類型的蛋白來增加凝結物的大小。當這改變了凝結物的組成和穩定性後,他們開始研究其中的原因。

他說,「我想了解蛋白是如何形成凝結物的。事實表明在細胞中的情況要比在試管中複雜得多。」(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Joshua A. Riback et al. Composition-dependent thermodynamics of intracellular phase separation.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256-2.

2.New rules for the physical basis of cellular organelle composition
https://phys.org/news/2020-05-physical-basis-cellular-organelle-composition.html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人工無膜細胞器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首次在原核生物構建了人工無膜細胞區室,揭示了類蛛絲蛋白、節肢彈性蛋白等固有無序蛋白液-液相分離區室化的生物大分子機制,建立了螢光蛋白、酶等蛋白融合共定位至區室的功能化平臺。
  • Nature:揭示DEAD-box ATP酶是相分離細胞器的調節因子
    2019年9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中存在許多種細胞器。一些細胞器是有膜包圍的,比如細胞核、線粒體、溶酶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葉綠體等。還有一些細胞器是無膜包圍的,比如核仁、處理小體(processing body)、P顆粒(P granule)和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等。
  • 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美國華盛頓組織專項...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元,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並非均一分布在水溶液環境中,而是形成位置和功能各異的胞內區室-細胞器。細胞器分為膜性細胞器與無膜細胞器,他們有機的動態作用構築了細胞動力學交響樂,調控細胞可塑性與穩態維繫。
  • 無膜細胞器:「細胞蛇」
    第三,該結構缺乏膜(不同於有膜的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纖毛)。這個定義滿足了定義細胞蛇為細胞器獨特性方面的要求。之前我們說過, 細胞蛇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裡普遍存在的,進化上高度保守。歷史上由於電子顯微鏡下容易辨別有膜的細胞結構,人們過去常常認為細胞器必須有膜包裹。比如線粒體,細胞核,纖毛,溶酶體等。
  • ATP酶DEAD-box調節細胞器的相分離
    ATP酶DEAD-box調節細胞器的相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2 14:42:52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Karsten Weis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科學家已發現無膜細胞器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性(上)
    人們將這些生物分子凝聚物稱為無膜細胞器。關於這些無膜細胞器結構和生物物理學特性的研究在過去的10年裡突飛猛進。科學家和藥物研發者們也越來越重視這一獨特的生物學結構。我們將近期發表於《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有關無膜細胞器的一篇文章編譯和整理成了上下兩篇。本文是上篇,主要介紹了無膜細胞器研究的歷史及其與疾病之間的關係。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近年來,人們發現細胞內還存在著一類無膜細胞器,如P小體(processing body)、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旁斑(paraspeckles)等。這些無膜細胞器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形成()。
  • 揭示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2020年9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真核細胞含有膜包圍的具有不同身份和功能的細胞器,這些細胞器的身份和功能取決於蛋白組成。因此,蛋白的正確定位是細胞器功能和細胞穩態的關鍵。內質網(ER)和線粒體外膜是新合成的具有疏水跨膜區的蛋白的主要目的地。膜蛋白定位不僅需要高保真的蛋白靶向,還需要選擇性地去除錯誤定位的蛋白的質量控制機制。
  • 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
    2020年2月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內質網與細胞中的至少兩個無膜區室(membraneless compartment)接觸並影響它們的影響。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能夠與無膜細胞器中的蛋白發生協同相分離,在維持蛋白質高度動態的相分離中起到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 Natl.
  •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06-2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楊雪瑞團隊發現lncRNA在核仁形成及細胞增殖的關鍵作用
    動態核仁結構和功能背後的複雜調控機制尚待充分探索。RNA(重命名為LETN)與關鍵核仁蛋白NPM1之間的相互功能依賴性。  LETN在促進NPM1五聚體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NPM1五聚體是核仁顆粒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控制核仁功能。
  • 浙大林愛福團隊建立細胞器非編碼RNA圖譜,並解析其功能
    傳統的細胞器純化方法主要依賴於蔗糖、percoll等介質的密度梯度離心法,根據不同細胞器的不同沉降係數將其分離,但是由於一些細胞器間的沉降係數範圍重疊(如線粒體、溶酶體)難以達到精確的RNA檢測解析度。此外,近來揭示的大量顆粒狀無膜亞細胞結構,尤其是能抵抗RNase消化的RNA granule類顆粒,往往因其更加離散的沉降係數而導致在各細胞器組分中的汙染。
  • 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給細胞器裝個電壓表
    利用Voltair,作者可以在活細胞中原位測量不同細胞器的膜電位。● Voltair可以潛在地指導生物相容電子學的合理設計,並增強我們對膜電位如何調節細胞器生物學的理解。靶向VoltairIM到特定內吞細胞器的膜接下來,作者利用清道夫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將VoltairIM靶向到溶酶體內途徑的細胞器上。
  • 線粒體非編碼RNA再登頂刊:浙大林愛福團隊建立細胞器非編碼RNA圖譜...
    對細胞器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分析有效揭示了各細胞器在能量代謝平衡等重要細胞活動規律中的獨特功能和動態關聯。相對的,作為細胞三類主要生物分子組分之一的核酸,其作為細胞器組分的分布規律及其參與細胞代謝功能的研究尚少。因此,對細胞器獨特核酸組分及其相關作用蛋白、代謝物質的精細研究將是細胞器調控能量代謝動態行為解析的重要突破口。
  •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的肝脂肪變性 2018-10-24 16:15:18 來源:Celpress 脂質代謝是在細胞細胞器之間高度劃分的,這些細胞器動態地調整其組成和相互作用以應對代謝挑戰
  • 揭示冠狀病毒複製特殊「細胞器」
    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病毒,在細胞質中完成病毒基因組複製,為了避免病毒核酸被宿主細胞識別,通常會誘導內質網形成病毒複製細胞器,雙層膜囊泡是其中的主要組分,為病毒RNA合成、轉運、包裝提供微環境。然而,精細的病毒結構、動態過程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 |DNA電位計監測細胞器膜電位
    胞質或細胞內部以及不同的細胞區室和細胞器內部的離子濃度不同,因此在不同的隔室之間產生電荷差,從而形成膜電位Vmem。它對我們的身體正常工作至關重要,例如膜電位的快速變化控制著我們的心跳,並增強了腦細胞用來交流的電信號。然而,監測Vmem的動態變化手段非常很有限,膜片鉗電生理學是探查Vmem的金標準,具有很高的靈敏度,但是通量低,屬於高度侵入性方法,因此難以在較長的時間內測試。
  • 細胞蛇:細胞器家族的新成員
    此外,細胞通過複雜的機制嚴格調節內部物質的交流。細胞膜的包裹並不是細胞器必需的特徵。隨著技術的改進,越來越多的細胞內結構被發現,其中有很多結構並沒有被細胞膜包裹,已發現的無細胞膜細胞器有核仁、染色體、核糖體、中心體、微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