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這本書中收錄了五十五個思想實驗,作者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讀起來不會很艱澀,一般人應該很容易理解。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書中三個比較典型的思想實驗(有些實驗的篇幅稍長,所以內容會稍微簡化)
1. 如果你是只蝙蝠
現在請想像自己是一位蝙蝠專家,你對於它們了如指掌。不論是它們如何倒掛在天花板上,如何藉由聲納在黑暗中飛行,也包括進食、溝通到繁殖。
然後你也開始研究它們的大腦,知道哪些區域是控管它們哪些行為方式。
然而你一再問自己:當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呢? 靠著聲納如何在空間裡定位? 擁有一對翅膀是怎樣的感覺? 以上這些我們能想像是什麼感覺嗎?
我們能否想像,當蝙蝠對蝙蝠來說作何感想呢?
以上實驗來自美國哲學家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此實驗主要指出我們無法想像當蝙蝠的真正感受,我們只能得知那些對我們而言感覺如何。
所以這實驗特殊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根本無從下手研究意識。
內格爾提出兩點
第一點是:我們永遠無法從內心的視角出發,去認知另一個存在的意識,因為我們唯一能認識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智。
舉例像是,我和朋友一起去吃飯,假使點同一道菜,我無法知道我所嘗到的感覺,是否和朋友所體驗到的相同。
第二點為:人類只能從主觀的內在視角去研究意識,然而科學所研究的是客觀事實,這表示只能利用外在視角,因此科學並不能研究人和動物的意識。
這實驗有趣的地方是,我們確實無法體驗、認識另一個存在的意識,不論是人或動物。像是電影《黑客帝國》中可以將人的意識複製出來放入他人腦中共享,或者存在布偶內。
2. 如果人的大腦被植入手機?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過遺失手機、沒帶手機的經驗,手機裡頭家人和朋友的號碼、重要的信息和備忘錄也隨著不見。這時候你的感覺如何? 會不會覺得自己的一部份消失了?
請想像一下,今天你的大腦被植入智能型手機。你再也不需要靠手,只需你的思想便可取得手機上的信息,任何東西在腦袋裡找就可以了。過去存在手機裡的信息,現在變成你完全私人的知識,只要你的手機有連上網絡,就這樣你成了無所不知的天才。
可是在手機植入前,你不就已經無所不知了嗎? 你的手機拿在手機與植入腦內的差別何在?重點是你能隨時取得你想要的資料。也許你的心智不只存在於大腦中,也存在你的智慧型手機裡。
這實驗來自兩位哲學家——克拉克與查爾默斯,他們以此實驗為「外部心智」理論提出論據。所謂外部心智理論指的是我們的心智不只存在於腦中,也存在我們的周遭,像是手機、筆記本裡、備忘錄等等。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不只使用大腦思考,也會透過其他方式輔助我們,減少腦的負擔。
延續上面實驗的內容,還有以下的情況會被討論。
當手機被植入一個人的大腦中,這個人擁有那些存在手機內的信息。人們不會懷你是否真的知道,而會認為那是這個人心智的一部分。
如果將手機從腦袋中拿出,人又重回用手查詢的狀態。大家則說那些信息、知識並不是屬於一個人的心智,那不是人知道的東西。
克拉克與查爾默斯認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由區隔以上兩種情況。因此他們主張:如果有些程序與信息在我們腦中進行時,會被視為是我們心智的一部分,那麼即便這些過程和信息在我們以外進行,也應視為心智的一部分。
但是不少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曾經認為,心智本身就難以定義,到底指的是意識、靈魂、認知還是綜合起來。若界線分明的區隔上述情況似乎又有點說不通,我們確實會依靠其他方式,將我們的一部分存放在那。
有時候不一定是手機、筆記本這類實體,周遭環境也可能保有我們的記憶。像是令人熟悉的味道、與愛人的難忘場景等諸如此類,能夠觸發人先前的記憶,那也算是我們心智的一部分吧。
3.繞小松鼠一圈
請想像一下,你在森林裡散步時,突然遇到一隻小松鼠。它跑呀跑到你前方的一棵樹上,躲到了樹幹後面。
你小心地繞著樹幹走,但小松鼠仍一直往樹幹後躲,這樹幹一直擋在你和小松鼠之間。然而小松鼠也繞著樹幹走,與你同方向,只不過它在樹幹的另一邊。
那麼請問在你繞樹幹走一圈後,你是否也繞了小松鼠一圈?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這實驗,他是早期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核心主張有用即真理,世界的各種理論,首先應有效益。至於是否能客觀反映事實,我們無法驗證,也並不重要。而他提出此實驗想呈現的是:哲學問題到底是如何?
我們是否繞了小松鼠一圈,取決在我們如何定義與理解「繞一圈」。這就牽涉到哲學中的語言或定義的問題,以上實驗所說的情況我們了解,但是概念並不清楚。
詹姆士認為哲學問題都是這樣的,有關「自由」、「思考」和「知道」類似的問題時,通常需要對概念的知識。語言與涵義常在哲學裡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時候哲學問題的解決,是先藉由概念釐清。如何定義各種概念的意義非常重要,但有些東西真的無法定義,不然會一直循環論證下去...還有字詞意義的普遍性,邏輯和語言也是非常有關係,只能說語言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