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哲學問題的解決,是先藉由概念釐清

2021-01-08 獨視角

在《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這本書中收錄了五十五個思想實驗,作者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讀起來不會很艱澀,一般人應該很容易理解。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書中三個比較典型的思想實驗(有些實驗的篇幅稍長,所以內容會稍微簡化)

1. 如果你是只蝙蝠

現在請想像自己是一位蝙蝠專家,你對於它們了如指掌。不論是它們如何倒掛在天花板上,如何藉由聲納在黑暗中飛行,也包括進食、溝通到繁殖。

然後你也開始研究它們的大腦,知道哪些區域是控管它們哪些行為方式。

然而你一再問自己:當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呢? 靠著聲納如何在空間裡定位? 擁有一對翅膀是怎樣的感覺? 以上這些我們能想像是什麼感覺嗎?

我們能否想像,當蝙蝠對蝙蝠來說作何感想呢?

以上實驗來自美國哲學家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此實驗主要指出我們無法想像當蝙蝠的真正感受,我們只能得知那些對我們而言感覺如何。

所以這實驗特殊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根本無從下手研究意識。

內格爾提出兩點

第一點是:我們永遠無法從內心的視角出發,去認知另一個存在的意識,因為我們唯一能認識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智。

舉例像是,我和朋友一起去吃飯,假使點同一道菜,我無法知道我所嘗到的感覺,是否和朋友所體驗到的相同。

第二點為:人類只能從主觀的內在視角去研究意識,然而科學所研究的是客觀事實,這表示只能利用外在視角,因此科學並不能研究人和動物的意識。

這實驗有趣的地方是,我們確實無法體驗、認識另一個存在的意識,不論是人或動物。像是電影《黑客帝國》中可以將人的意識複製出來放入他人腦中共享,或者存在布偶內。

2. 如果人的大腦被植入手機?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過遺失手機、沒帶手機的經驗,手機裡頭家人和朋友的號碼、重要的信息和備忘錄也隨著不見。這時候你的感覺如何? 會不會覺得自己的一部份消失了?

請想像一下,今天你的大腦被植入智能型手機。你再也不需要靠手,只需你的思想便可取得手機上的信息,任何東西在腦袋裡找就可以了。過去存在手機裡的信息,現在變成你完全私人的知識,只要你的手機有連上網絡,就這樣你成了無所不知的天才。

可是在手機植入前,你不就已經無所不知了嗎? 你的手機拿在手機與植入腦內的差別何在?重點是你能隨時取得你想要的資料。也許你的心智不只存在於大腦中,也存在你的智慧型手機裡。

這實驗來自兩位哲學家——克拉克與查爾默斯,他們以此實驗為「外部心智」理論提出論據。所謂外部心智理論指的是我們的心智不只存在於腦中,也存在我們的周遭,像是手機、筆記本裡、備忘錄等等。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不只使用大腦思考,也會透過其他方式輔助我們,減少腦的負擔。

延續上面實驗的內容,還有以下的情況會被討論。

當手機被植入一個人的大腦中,這個人擁有那些存在手機內的信息。人們不會懷你是否真的知道,而會認為那是這個人心智的一部分。

如果將手機從腦袋中拿出,人又重回用手查詢的狀態。大家則說那些信息、知識並不是屬於一個人的心智,那不是人知道的東西。

克拉克與查爾默斯認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由區隔以上兩種情況。因此他們主張:如果有些程序與信息在我們腦中進行時,會被視為是我們心智的一部分,那麼即便這些過程和信息在我們以外進行,也應視為心智的一部分。

但是不少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曾經認為,心智本身就難以定義,到底指的是意識、靈魂、認知還是綜合起來。若界線分明的區隔上述情況似乎又有點說不通,我們確實會依靠其他方式,將我們的一部分存放在那。

有時候不一定是手機、筆記本這類實體,周遭環境也可能保有我們的記憶。像是令人熟悉的味道、與愛人的難忘場景等諸如此類,能夠觸發人先前的記憶,那也算是我們心智的一部分吧。

3.繞小松鼠一圈

請想像一下,你在森林裡散步時,突然遇到一隻小松鼠。它跑呀跑到你前方的一棵樹上,躲到了樹幹後面。

你小心地繞著樹幹走,但小松鼠仍一直往樹幹後躲,這樹幹一直擋在你和小松鼠之間。然而小松鼠也繞著樹幹走,與你同方向,只不過它在樹幹的另一邊。

那麼請問在你繞樹幹走一圈後,你是否也繞了小松鼠一圈?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這實驗,他是早期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核心主張有用即真理,世界的各種理論,首先應有效益。至於是否能客觀反映事實,我們無法驗證,也並不重要。而他提出此實驗想呈現的是:哲學問題到底是如何?

我們是否繞了小松鼠一圈,取決在我們如何定義與理解「繞一圈」。這就牽涉到哲學中的語言或定義的問題,以上實驗所說的情況我們了解,但是概念並不清楚。

詹姆士認為哲學問題都是這樣的,有關「自由」、「思考」和「知道」類似的問題時,通常需要對概念的知識。語言與涵義常在哲學裡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時候哲學問題的解決,是先藉由概念釐清。如何定義各種概念的意義非常重要,但有些東西真的無法定義,不然會一直循環論證下去...還有字詞意義的普遍性,邏輯和語言也是非常有關係,只能說語言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相關焦點

  • 《政治科學》讀書筆記:釐清概念
    政治科學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先分清概念:政治學,政治科學和政治哲學。
  • 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用實例吃透矛盾論
    無論情況多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就是一個認識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理解領悟了主席的矛盾觀,就相當於獲得了將複雜問題化繁為簡的密碼。 換言之,《矛盾論》是用來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完全可以用實例去吃透矛盾論。
  • 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為變化。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因為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而後面列舉的這幾本著作都有著因時代局限而造成的種種遺憾: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駁正了胡著的許多錯謬,也是首部以中國方式解讀中國哲學智慧的名作,但「中國味兒」過濃,缺乏對概念與問題的必要梳理與釐清,因此並不適合初學者、西方人以及現代國人閱讀。馮著「中哲史」則是目前為止影響力最大的相關著作,但因其「新柏拉圖主義」與「新實在論」的立場而有「舊瓶裝西洋酒」之嫌。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還原論)那時我開始認識到,許多傳統的形上學命題不僅沒有任何用處,甚至毫無知識內容。它們只是一些假句子。這也就是說,雖然它們似乎做出了對某些問題的論斷,因為它們具有陳述句的語法形式,而且其中的詞也能引起許多強烈的和富於情感的聯想。
  • 哲學中最容易出現的5個歧義問題,理不辨不明,概念不反思不清!
    哲學中最容易出現的5個歧義問題,真理不辨不明,概念不反思不清!一起來看下都哪5個。1,什麼是反思?哲學反思什麼?哲學的反思理解是對思想的前提批判,而思想的前提具有普遍性,表現為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思想構成自己的規則,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如果你能把這些問題全部搞懂,那恭喜你,你完全可以面對醒來的一切,世界將會在你面前呈現出更為本真和更為明晰的姿態。自從蘇格拉底提出那句「認識你自己」的重要命題以後,西方對本原問題的探討開始由外在世界轉向心靈,開創了西方哲學史上長達兩千多年的概念思辨傳統。比如,畢達哥拉斯提出「數」是世界的本原。數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已經是心靈的抽象了。到柏拉圖提出「理念」之後,西方關於本體問題的探討達到了最高峰。正如懷特海所說:「整個西方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主義的註腳。」
  • 《2008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第一專題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過一系列特有的概念、範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作為世界觀理論形態的哲學,不僅要回答世界「是怎樣」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世界對於人來說「應該怎樣」的問題。要懂得哲學世界觀同時包含著人生觀和價值觀,反映著人的情感、願望、理想和信念。哲學不同於人們日常活動中自發產生的樸素觀點。
  • 哲學辯證法可解決數學問題 江蘇開放大學這堂網課 「圈粉」了
    「哲學辯證法對解決數學問題有什麼幫助?」這是江蘇開放大學數學老師凌佳的一堂「全微分」數學網課,更是一堂有滋有味、生動鮮活的課程思政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疫情防控期間,江蘇開放大學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數學網課教學,讓枯燥的工科數學課「活」起來,同學們學習興致高漲,紛紛被這樣的「網紅課」實力「圈粉」。
  • 你還覺得哲學無用?在宇宙學中無法探討的問題 哲學竟能提供洞見
    從已故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宣稱「哲學已死」,到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1992年出版的《終極理論之夢》(Dreams of a Final Theory)中對哲學的長篇悲觀論調《反對哲學》(Against Philosophy),許多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都認為哲學毫無用處,至少對科學毫無用處。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必須看到,恰恰是脫胎於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以完全不同的現實路向終止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路向。
  • 管濤:釐清政府隱性債務顯性化、部分企業疫情停工問題
    管濤認為,當下應該釐清兩個問題,一是政府隱性債務的顯性化問題。現在金融部門做了一些財政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很多政府應該做的事,它的債務沒有顯性化以後,由金融部門來承擔。二是因為在這次疫情防控的影響下,造成很多企業、家庭可能停工了,經濟停擺,沒有收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通過金融部門去支持,只能是借貸,不管是延期付款還是低成本,都是負債。
  • 認知哲學概念,乃是想像力的一種愉悅
    ——老子 希臘哲學相較於中國哲學,對於概念的認知,更偏重於假設,由假設觀念出發的哲學傾向明確的東西,而由直覺出發,則側重不明確的東西。例如:無、無限和有、有限,中國哲學通常認為無或無限是更值得重視的概念,而希臘哲學通常認為有或有限更重要,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有或有限是明確的,而無或無限則是不明確的。
  • 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西方哲學對於哲學的本體的認知錯誤,分析不完整,應用的不系統,把握的不全面,應該是必然發生的哲學問題。這些必然發生的哲學的主體性的認識偏差,西方哲學家可能難以發現並且糾錯。中國人、中國哲學家由於熟知自己的哲學的本體,對於這些必然發生的哲學的主體性的認知的偏差,會一眼就看得出來,很容易被發現並且及時糾正。此時的此刻,中國特色哲學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哲學,又及時提供了糾正的哲學工具、或者哲學的武器。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一套書釐清西方哲學發展脈絡!有趣又有料!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廣泛在朋友圈裡流傳。然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充滿爭議。而科學的盡頭卻一定是哲學! 作家周國平說:「如果你希望自己或者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那麼,哲學恰恰是最有用的。」
  • 哲學是一條「賊船」,沒有進步性,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可到了康德那裡,哲學有了門檻,康德使用的概念非常專業,再到黑格爾,哲學離現實越來越遠,大眾對哲學的評價也越來越低。對於術語,要兩面看。一方面,有些術語是沒必要的,成了「哲學黑話」;另一方面,有些術語是必需的,這樣才能表述嚴謹,但只有哲學家能懂。哲學家能辨析概念間的細微差別,這對於更深入的討論很重要。
  • 延安時期的學習熱潮:毛澤東勤奮鑽研哲學問題
    與此同時,他花費很大的精力研究哲學問題。據郭化若、莫文驊回憶,1938年9月間,毛澤東約集他倆和許光達、陳伯鈞、蕭勁光、蕭克、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十餘人,召開哲學座談會,「採取的方式是每周討論一次,晚上七八點鐘開始,持續到深夜十一二點鐘。每次討論都是由哲學家艾思奇、和培元等先講,然後討論。毛澤東同志除了插話,都是在最後講自己的看法。議論的中心圍繞軍事辯證法問題較多。
  • 數字和數字哲學問題
    沒有心理學、哲學和美學的突破獎或探索獎,這不說明心理學、哲學和美學可有可無或沒有科學那麼重要,就像只有諾貝爾科學獎、經濟學獎和和平獎,沒有諾貝爾哲學獎、心理學和美學獎,這不表明心理學、哲學和美學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類的文明進程。
  • 「文萃」謝文鬱:康德宗教哲學的問題意識和基本概念
    中國學界近年來開始進入對康德宗教哲學的具體討論,由於對康德所處的基督教語境缺乏足夠的體會,人們往往只是從字面意義來處理他在《僅論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一書中的相關文字,從而在翻譯和解釋康德宗教哲學的一些重要命題和概念時出現一些根本性的誤解,特別是在「本性之惡」和「天生之惡」這類表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