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anley Kauffman
譯者:陳思航
校對:易二三
來源:The New Republic
譯者按:斯坦利·考夫曼是《新共和》雜誌的著名影評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與寶琳·凱爾、安德魯·薩裡斯等同時期的影評人,一同推動了電影與電影評論的發展。他對戈達爾、特呂弗等人的推崇,也提高了法國新浪潮運動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斯坦利·考夫曼
與寶琳·凱爾一樣,考夫曼對電影的獨特見解也令人難忘。他公開發文抨擊過《教父》、《亂世佳人》、《低俗小說》等大多數影評人交口稱讚的經典之作。而今天這篇文章,則是他對於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的批判。
這篇寫於1968年的文章,由於受到時代的限制,一些對於技術的思考可能顯得有點過時。但即使是在今天(或者說,尤其是在今天),也很少會有影評人敢於公開指責這部作品。因此,這篇譯文或許能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部傳說之作。
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後簡稱為《2001》)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和一千萬美元,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在影片中看出這些時間與金錢的去向。但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是,庫布裡克在這五年的時間裡,始終專注於發揚自己的小聰明,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才華。
在影片最初的三十秒種裡,他就已經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錯誤的起點。雖然作品中有許多巧妙的效果和有趣的段落,但它們無法逆轉整個局面。因為這是一位重要導演的的得力之作,所以它格外令人失望。
這部影片的部分麻煩在於,它完全是某種膨脹的產物。它源於一部亞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崗哨》,他加長、擴充了這部小說,使之承擔一部三小時(包含中場休息)電影的體量。但它是做不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崗哨》講述了一群太空人來到了月球,他們發現了一塊石板,它顯然是一件人造物,當他們接近它的時候,它會發出無線電波。
他們認為這是某種定向標記,那些來自某個遙遠行星的生物建造了它,用它發出信號,以此檢測人類是否可以脫離地球,旅行到像月球這麼遠的地方。太空人們坐了下來,等待那些會回應他們信號的生物。這是一部簡潔的、開放式結局的驚悚小說。
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的劇本開始於四百萬年前的一場序幕,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塊石板已經立在了地球上。接著,我們看到了另一組角色——當然,時間跳到了2001年。
泛美航空公司的一艘飛船正在執行它的日常任務,它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在一個軌道空間站停了下來。它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同樣的石板,美國決定對俄羅斯保守這個秘密。(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為什麼。)
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三部分,看到了另一組角色,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被送往木星,為了尋找石板電波的來源或是目標。
參加這次木星之旅的只有兩名太空人——我指的是有意識的參與者。此外,還有三個人處於假死狀態,他們被封在玻璃罩之中。庫布裡克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來填補這段漫長的旅程。因此,他設計了這兩個人與飛船上的巨型計算機之間的衝突。
作為科幻橋段來說,這個主意並不新鮮,不過庫布裡克充分地利用了這種衝突,因為某些東西必須在航程中發生。這個人與機器之間產生競爭的故事,與整部影片的主線劇情並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它持續了很長時間。
當我們回到主線劇情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結尾仿佛是多餘的。影片的結尾表述了克拉克最喜歡的主題之一——與其他地方的生命相比,人類不過是一個孩子。不過,此時這個主題已經顯得很無力了,但它可能是整部長片的重點。
《2001》或許會告訴我們,太空旅行可能會是什麼樣的。但它幾乎沒有《奇愛博士》或《洛麗塔》的那種機敏,也少有《光榮之路》或《斯巴達克斯》的那種視覺上的敏銳度。最令人震驚的是,庫布裡克的敘事感是如此孱弱。
我們先分析一下那場開幕戲吧(十分尷尬的是,它被取名為「人類的黎明」)。我們看到了宏大的寬銀幕全景景觀,荒漠在我們的眼前蔓延。他的每一個鏡頭都拍得太長了,而且我感覺不到節奏感和關聯感。
接著,我們看到一場精心製作、極度緩慢、裝模作樣的打戲,兩組猿人在一個水坑上作戰。接下來的敘事信息沒有很好地與這個段落結合在一起,而是笨拙地插入其中:其中一些猿人發現了一塊黑色石板。
接著,一隻猿人意識到它可以用骨頭作為武器,他擊潰了一個敵人,以一種勝利的姿態將武器拋向空中……它便化作了距今三十三年的一艘宇宙飛船。
這時候,我們已經痛苦地意識到,這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庫布裡克。他敏銳的直覺、選擇素材的智慧,以及他最好的那些作品中出現的風格化元素,在這部瞄準高票房的超大製作影片中,已經蕩然無存了。
這場序幕不過是以一種沉悶的方式,傾倒了大量的材料,將它們混合在同一個籃子裡,以便我們在未來進行參考。更糟糕的是,我們並不需要它。影片中的其他部分都與它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沒有這場沉悶的、說教式的序幕,我們至少可以在開場的時候,目睹這部影片裡最好的段落之一——由真正的庫布裡克拍攝的段落。我們會身處太空之中,我們會第一次看到它,想像人類也可以身處其中,就已經讓人興奮了。
一艘太空飛船即將停靠在一座繞軌道旋轉的太空港。所有這些發生在太空中的宏大運動,都伴隨著《藍色多瑙河》的樂聲,那是聲軌上響亮的立體聲。
隨著華爾茲舞曲的繼續,我們進入了宇宙飛船,它的內部就像一架超級噴氣式飛機的客艙。一個謹慎的電子標誌提醒了我們客艙內的「失重狀態」,此外還有非常體貼的安全帶標識。
為了證明這種失重狀態,庫布裡克讓一支原子筆漂浮在空中,飄在一位打瞌睡的乘客身旁。一位身著泛美制服的乘務員制止了它的漂浮,她還有著典型的乘務員式的微笑,看來這種微笑從1968年到2001年都未曾改變。
在這一分鐘裡,我們的內心升起了希望,我們心想,庫布裡克以一種夢幻般的現實主義創造了未來。我們覺得他不會滿足於此,他一定會再做點什麼。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僅僅只是滿足於呈現這些小把戲本身,而不是要將他們運用到一部藝術作品之中。我們之所以感覺到這一點,是因為太空特使向地球打了一個極為無趣的電話,僅僅是為了炫耀這種科技。
通過觀看那些糟糕的對話和表演,我們進一步地深化了這一感受。整個故事就像是一場2001年的世博會展覽,為了展出一系列先進的技術產品。那場特使和幾個俄羅斯人之間的戲,可能會讓晚間的電視節目感到羞恥。特使與幾位美國官員的秘密會議,甚至還要更加糟糕。
我一直希望那個在《奇愛博士》中拍出作戰室段落的導演,能夠再一次讓我感到興奮,但他似乎並沒有做到。他非常喜歡擺弄自己的那些小玩意兒和電影特效,但他不太在意自己的演員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部長片只有四十三分鐘的對話,這些對話平庸得如此徹底——這就是它們唯一的特性了。
《奇愛博士》
庫布裡克設計了一些驚人的效果。例如,在木星旅行的過程中,其中一名太空人(凱爾·杜拉飾)從一個小型輔助艙返回了飛船,這個輔助艙是用來對飛船進行外部維修的。他沒有戴頭盔,所以他必須利用一個氣閘把自己吹進去。(這場戲的靈感源於另一部克拉克的故事——《深吸一口氣》。)
庫布裡克沒有在這裡剪輯:他將凱爾·杜拉直接吹向了攝影機。他也在細節層面做了十分繁重的工作。例如,我們常常看到太空人在閱讀他們掌控的儀錶盤,上面包含了十幾個更小的屏幕。每一個屏幕上都流動著一系列的方程式、圖表和信號。
據我猜測,其中每一個區域的影像,都需要拍一卷獨立的膠片,然後在畫面中的屏幕上放映。
將小型儀錶盤屏幕的數量,乘以我們看到儀錶盤的場景的數量,就可以獲得必須準備的微型數學符號電影的數量了。而在這場機械煙火表演中,這不過是其中的一點火花罷了。
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為了製作一部如此沉悶的電影,它甚至會阻礙我們對於技術獨創性的興趣,因為庫布裡克讓這一切都變得如此沉悶。他是如此地迷戀技術——無論是電影的技術還是未來的技術——這種迷戀已經麻痺了他,讓他不再對觀眾的關注焦點有著那麼敏銳的知覺了。
我們看到太空人在太空艙中慢跑鍛鍊——他真的圍繞著管狀艙體的內部,跑過其中一側來到頂部,再跑過另一側來到地面上——當我們剛開始目睹這樣的場面,我們會覺得它很有趣。
以前的庫布裡克,會在適當的時刻停下來,讓我們保持這種有趣的印象。作為一位特效大師,庫布裡克可以憑藉這部電影得到很高的分數,但是那個作為導演的庫布裡克在哪裡?
幾周以前,路易斯·哈勒在這本雜誌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太空探索的認可,他寫道:「正如我們在地球牢獄中意識到的那樣,生命中並不存在那種我們可以發現的終極意義。但我自己卻無法逃避一種信念:存在著一種我們如今無法觸及的、更宏大的東西,那種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抵達那種終極意義。」
我並不相信這種對於「意義」的一知半解的定義,不過無論如何,哈勒已經用自己的論述反駁了自己。人類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始終在增加,但根據哈勒的說法,生命卻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那麼,為什麼進一步擴充我們的物理知識,就可以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呢?
我並不喜歡太空探索,而且我的反對不是基於哲學層面的,而是基於可行性、實踐性層面的,我認為,在我們所處的地球上,對金錢和技術的需求要更加強烈。不過,庫布裡克用他的影像和觀點,反對了我的看法。
正如他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太空的體量十分驚人,但是,他同樣展示了太空中被監禁的人類。他們在太空中享有的空間,要比地球上狹窄得多。人類只有在太空艙裡,才能像人類一樣生活。
在太空艙外的任何地方,人類都要受到限制,都要過著非人類的生活。沒有笨重的太空服和頭盔,他們就無法移動。他們不得不在玻璃棺材中冬眠,他們吃的食物被加工成消過毒的泔水。
毋庸置疑,庫布裡克描繪的太空艙內部,與噴氣式飛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至少飛機將人類從一個環境轉移到另一個環境。我沒有讀過相關的論述,足以證明其他行星上存在著生命,我也不認為其他的行星適合人類。想像一下,數百萬英裡的飛行——令人疲憊的、封閉的、長達幾天,甚至幾周的飛行時間——不過是為了在太空服裡生活。
庫布裡克將這種悖論製成了影像。他呈現的空間,只是看起來很大而已。但對於人類來說它是有限的。正因如此,儘管布滿繁星的蒼穹是如此浩渺,但太空旅行的想法,令我感到對幽閉的恐懼。
(提示:上方廣告是微信平臺自動插入,平臺根據文章內容匹配相應的廣告進行展示,具體的廣告在正式發布前我們也並不知道,每位讀者收到的內容也不同。)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我真的從沒見過這樣的喪屍片,之前足足期待了大半年
據說,剛剛又出了一部水平不遜《哪吒》的國產動畫
現在看來,她依然還是華語電影第一女演員
大家是真的喜歡這部電影,還是因為導演歲數大?
《美國工廠》到底黑了誰?其實它已經超越了中美之爭
這些世界級的導演大師,最喜歡哪些電影的開場?
大神親自來拍美劇,我只能先打完10分再看了!
最愛的這套動畫登上9.6分的最高點,不負我多年追隨
不是韓國人,《寄生蟲》的隱藏信息你沒法100%理解
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這部電影讓我回想起港片的巔峰時代
除了師奶殺手,他還是中國最頂尖的話劇演員 | 國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