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他,敢對《2001太空漫遊》破口大罵

2021-01-13 虹膜

作者:Stanley Kauffman

譯者:陳思航

校對:易二三

來源:The New Republic


譯者按:斯坦利·考夫曼是《新共和》雜誌的著名影評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與寶琳·凱爾、安德魯·薩裡斯等同時期的影評人,一同推動了電影與電影評論的發展。他對戈達爾、特呂弗等人的推崇,也提高了法國新浪潮運動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斯坦利·考夫曼


與寶琳·凱爾一樣,考夫曼對電影的獨特見解也令人難忘。他公開發文抨擊過《教父》、《亂世佳人》、《低俗小說》等大多數影評人交口稱讚的經典之作。而今天這篇文章,則是他對於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的批判。


這篇寫於1968年的文章,由於受到時代的限制,一些對於技術的思考可能顯得有點過時。但即使是在今天(或者說,尤其是在今天),也很少會有影評人敢於公開指責這部作品。因此,這篇譯文或許能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部傳說之作。



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後簡稱為《2001》)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和一千萬美元,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在影片中看出這些時間與金錢的去向。但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是,庫布裡克在這五年的時間裡,始終專注於發揚自己的小聰明,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才華。



在影片最初的三十秒種裡,他就已經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錯誤的起點。雖然作品中有許多巧妙的效果和有趣的段落,但它們無法逆轉整個局面。因為這是一位重要導演的的得力之作,所以它格外令人失望。


這部影片的部分麻煩在於,它完全是某種膨脹的產物。它源於一部亞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崗哨》,他加長、擴充了這部小說,使之承擔一部三小時(包含中場休息)電影的體量。但它是做不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崗哨》講述了一群太空人來到了月球,他們發現了一塊石板,它顯然是一件人造物,當他們接近它的時候,它會發出無線電波。



他們認為這是某種定向標記,那些來自某個遙遠行星的生物建造了它,用它發出信號,以此檢測人類是否可以脫離地球,旅行到像月球這麼遠的地方。太空人們坐了下來,等待那些會回應他們信號的生物。這是一部簡潔的、開放式結局的驚悚小說。


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的劇本開始於四百萬年前的一場序幕,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塊石板已經立在了地球上。接著,我們看到了另一組角色——當然,時間跳到了2001年。


泛美航空公司的一艘飛船正在執行它的日常任務,它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在一個軌道空間站停了下來。它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同樣的石板,美國決定對俄羅斯保守這個秘密。(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為什麼。)



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三部分,看到了另一組角色,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被送往木星,為了尋找石板電波的來源或是目標。


參加這次木星之旅的只有兩名太空人——我指的是有意識的參與者。此外,還有三個人處於假死狀態,他們被封在玻璃罩之中。庫布裡克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來填補這段漫長的旅程。因此,他設計了這兩個人與飛船上的巨型計算機之間的衝突。



作為科幻橋段來說,這個主意並不新鮮,不過庫布裡克充分地利用了這種衝突,因為某些東西必須在航程中發生。這個人與機器之間產生競爭的故事,與整部影片的主線劇情並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它持續了很長時間。


當我們回到主線劇情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結尾仿佛是多餘的。影片的結尾表述了克拉克最喜歡的主題之一——與其他地方的生命相比,人類不過是一個孩子。不過,此時這個主題已經顯得很無力了,但它可能是整部長片的重點。



《2001》或許會告訴我們,太空旅行可能會是什麼樣的。但它幾乎沒有《奇愛博士》或《洛麗塔》的那種機敏,也少有《光榮之路》或《斯巴達克斯》的那種視覺上的敏銳度。最令人震驚的是,庫布裡克的敘事感是如此孱弱。


我們先分析一下那場開幕戲吧(十分尷尬的是,它被取名為「人類的黎明」)。我們看到了宏大的寬銀幕全景景觀,荒漠在我們的眼前蔓延。他的每一個鏡頭都拍得太長了,而且我感覺不到節奏感和關聯感。



接著,我們看到一場精心製作、極度緩慢、裝模作樣的打戲,兩組猿人在一個水坑上作戰。接下來的敘事信息沒有很好地與這個段落結合在一起,而是笨拙地插入其中:其中一些猿人發現了一塊黑色石板。


接著,一隻猿人意識到它可以用骨頭作為武器,他擊潰了一個敵人,以一種勝利的姿態將武器拋向空中……它便化作了距今三十三年的一艘宇宙飛船。


這時候,我們已經痛苦地意識到,這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庫布裡克。他敏銳的直覺、選擇素材的智慧,以及他最好的那些作品中出現的風格化元素,在這部瞄準高票房的超大製作影片中,已經蕩然無存了。



這場序幕不過是以一種沉悶的方式,傾倒了大量的材料,將它們混合在同一個籃子裡,以便我們在未來進行參考。更糟糕的是,我們並不需要它。影片中的其他部分都與它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沒有這場沉悶的、說教式的序幕,我們至少可以在開場的時候,目睹這部影片裡最好的段落之一——由真正的庫布裡克拍攝的段落。我們會身處太空之中,我們會第一次看到它,想像人類也可以身處其中,就已經讓人興奮了。


一艘太空飛船即將停靠在一座繞軌道旋轉的太空港。所有這些發生在太空中的宏大運動,都伴隨著《藍色多瑙河》的樂聲,那是聲軌上響亮的立體聲。



隨著華爾茲舞曲的繼續,我們進入了宇宙飛船,它的內部就像一架超級噴氣式飛機的客艙。一個謹慎的電子標誌提醒了我們客艙內的「失重狀態」,此外還有非常體貼的安全帶標識。


為了證明這種失重狀態,庫布裡克讓一支原子筆漂浮在空中,飄在一位打瞌睡的乘客身旁。一位身著泛美制服的乘務員制止了它的漂浮,她還有著典型的乘務員式的微笑,看來這種微笑從1968年到2001年都未曾改變。


在這一分鐘裡,我們的內心升起了希望,我們心想,庫布裡克以一種夢幻般的現實主義創造了未來。我們覺得他不會滿足於此,他一定會再做點什麼。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僅僅只是滿足於呈現這些小把戲本身,而不是要將他們運用到一部藝術作品之中。我們之所以感覺到這一點,是因為太空特使向地球打了一個極為無趣的電話,僅僅是為了炫耀這種科技。


通過觀看那些糟糕的對話和表演,我們進一步地深化了這一感受。整個故事就像是一場2001年的世博會展覽,為了展出一系列先進的技術產品。那場特使和幾個俄羅斯人之間的戲,可能會讓晚間的電視節目感到羞恥。特使與幾位美國官員的秘密會議,甚至還要更加糟糕。


我一直希望那個在《奇愛博士》中拍出作戰室段落的導演,能夠再一次讓我感到興奮,但他似乎並沒有做到。他非常喜歡擺弄自己的那些小玩意兒和電影特效,但他不太在意自己的演員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部長片只有四十三分鐘的對話,這些對話平庸得如此徹底——這就是它們唯一的特性了。


《奇愛博士》


庫布裡克設計了一些驚人的效果。例如,在木星旅行的過程中,其中一名太空人(凱爾·杜拉飾)從一個小型輔助艙返回了飛船,這個輔助艙是用來對飛船進行外部維修的。他沒有戴頭盔,所以他必須利用一個氣閘把自己吹進去。(這場戲的靈感源於另一部克拉克的故事——《深吸一口氣》。)


庫布裡克沒有在這裡剪輯:他將凱爾·杜拉直接吹向了攝影機。他也在細節層面做了十分繁重的工作。例如,我們常常看到太空人在閱讀他們掌控的儀錶盤,上面包含了十幾個更小的屏幕。每一個屏幕上都流動著一系列的方程式、圖表和信號。


據我猜測,其中每一個區域的影像,都需要拍一卷獨立的膠片,然後在畫面中的屏幕上放映。



將小型儀錶盤屏幕的數量,乘以我們看到儀錶盤的場景的數量,就可以獲得必須準備的微型數學符號電影的數量了。而在這場機械煙火表演中,這不過是其中的一點火花罷了。


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為了製作一部如此沉悶的電影,它甚至會阻礙我們對於技術獨創性的興趣,因為庫布裡克讓這一切都變得如此沉悶。他是如此地迷戀技術——無論是電影的技術還是未來的技術——這種迷戀已經麻痺了他,讓他不再對觀眾的關注焦點有著那麼敏銳的知覺了。


我們看到太空人在太空艙中慢跑鍛鍊——他真的圍繞著管狀艙體的內部,跑過其中一側來到頂部,再跑過另一側來到地面上——當我們剛開始目睹這樣的場面,我們會覺得它很有趣。



以前的庫布裡克,會在適當的時刻停下來,讓我們保持這種有趣的印象。作為一位特效大師,庫布裡克可以憑藉這部電影得到很高的分數,但是那個作為導演的庫布裡克在哪裡?


幾周以前,路易斯·哈勒在這本雜誌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太空探索的認可,他寫道:「正如我們在地球牢獄中意識到的那樣,生命中並不存在那種我們可以發現的終極意義。但我自己卻無法逃避一種信念:存在著一種我們如今無法觸及的、更宏大的東西,那種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抵達那種終極意義。」


我並不相信這種對於「意義」的一知半解的定義,不過無論如何,哈勒已經用自己的論述反駁了自己。人類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始終在增加,但根據哈勒的說法,生命卻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那麼,為什麼進一步擴充我們的物理知識,就可以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呢?



我並不喜歡太空探索,而且我的反對不是基於哲學層面的,而是基於可行性、實踐性層面的,我認為,在我們所處的地球上,對金錢和技術的需求要更加強烈。不過,庫布裡克用他的影像和觀點,反對了我的看法。


正如他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太空的體量十分驚人,但是,他同樣展示了太空中被監禁的人類。他們在太空中享有的空間,要比地球上狹窄得多。人類只有在太空艙裡,才能像人類一樣生活。


在太空艙外的任何地方,人類都要受到限制,都要過著非人類的生活。沒有笨重的太空服和頭盔,他們就無法移動。他們不得不在玻璃棺材中冬眠,他們吃的食物被加工成消過毒的泔水。



毋庸置疑,庫布裡克描繪的太空艙內部,與噴氣式飛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至少飛機將人類從一個環境轉移到另一個環境。我沒有讀過相關的論述,足以證明其他行星上存在著生命,我也不認為其他的行星適合人類。想像一下,數百萬英裡的飛行——令人疲憊的、封閉的、長達幾天,甚至幾周的飛行時間——不過是為了在太空服裡生活。


庫布裡克將這種悖論製成了影像。他呈現的空間,只是看起來很大而已。但對於人類來說它是有限的。正因如此,儘管布滿繁星的蒼穹是如此浩渺,但太空旅行的想法,令我感到對幽閉的恐懼。


(提示:上方廣告是微信平臺自動插入,平臺根據文章內容匹配相應的廣告進行展示,具體的廣告在正式發布前我們也並不知道,每位讀者收到的內容也不同。)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我真的從沒見過這樣的喪屍片,之前足足期待了大半年

據說,剛剛又出了一部水平不遜《哪吒》的國產動畫

現在看來,她依然還是華語電影第一女演員

大家是真的喜歡這部電影,還是因為導演歲數大?

《美國工廠》到底黑了誰?其實它已經超越了中美之爭

這些世界級的導演大師,最喜歡哪些電影的開場?

大神親自來拍美劇,我只能先打完10分再看了!

最愛的這套動畫登上9.6分的最高點,不負我多年追隨

不是韓國人,《寄生蟲》的隱藏信息你沒法100%理解

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這部電影讓我回想起港片的巔峰時代

除了師奶殺手,他還是中國最頂尖的話劇演員 | 國伶

相關焦點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11月18日,《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妙想天開》《1984》等一同參與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全新預告片。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然而當我正在看《2001:太空漫遊》電影時,覺得節奏對於我來說太慢,不是很看得進去。但是,如果你們誇讚的只有這點,那我更願意相信:這並不是一種讚揚。對於《星球大戰》我也有同樣的感受。但如果是我讓我來幹,我肯定不會幹的比他們更好。因為講解一堆概念確實比講解一個故事要使人乏味的多。《2001:太空漫遊》裡的確出現了很多超前的概念。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文化中心的千人大劇場,超大寬銀幕,儘管以前看碟看過不止一次,然而我一直認為庫布裡克這部傑作只有在儘量大的寬銀幕,最大的影廳和最好的音效看過才算真正看過。不久前,曾傳言全國藝聯將引進《2001太空漫遊》修復版,這一被影迷刷屏的消息後來官方澄清消息不實,影迷空歡喜一場。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他一生創作過100多部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作品總銷量1億多冊,並多次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等科幻至高 獎項。1986年,獲得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終生成就獎——大師獎。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
  • 《2001太空漫遊》一部精彩的影片
    但是卻有一位導演用他天才般的想像力,將50年後——甚至更長遠的時代裡會發生的事情,拍成了一部電影,這個人就是斯坦利·庫布裡克。這個才華橫溢的導演預見了人工智慧的出現,可以實現與人類的對話交流,對問題作出分析與處理。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奇愛博士》、《發條橙》),拍攝於1966年,上映於1968年,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太空人的未來科技感的太空衣看到這次未來風格的太空衣和這次舉足輕重的載人任務不經得讓人聯想到50多年前的一部科幻片,也就是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的海報這部電影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的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2001:太空漫遊》成為當年好萊塢的票房第一。一代嬉皮士竟成了《2001:太空漫遊》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像他所說的,《2001:太空漫遊》採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設計基本全部來自於NASA。▲《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中給了Eva Pod一個鏡頭,以此致敬《2001太空漫遊》因為《2001太空漫遊》,NASA每天用來叫醒太空人的音樂就是藍色多瑙河,盧卡斯拍攝了星球大戰系列。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100 多年之後,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在他執導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首次將《藍色多瑙河》與浩瀚的宇宙相接,流淌的音符仿佛在訴說廣闊太空的深邃與神秘,使人沉浸其中。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部影片早已是眾多影迷心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同時也開啟了科幻電影新的大門。
  • 他去世了,我們才知道《2001太空漫遊》中機器人哈爾是他配音的
    據外媒報導,曾在《2001太空漫遊》中為高科技電腦哈爾配音的加拿大演員道格拉斯·雷恩去世,享年90歲。1968年由庫布裡克執導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早已經被列入經典的範疇。片中那艘太空船是被一個叫「哈爾」的9000型電腦控制,它的智力水平與人類不相上下,能夠與人類對話,但同時也具備人類性格中惡的一面。它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很抱歉,我恐怕我不能那麼做。」而道格拉斯·雷恩就用他的聲音,讓觀眾記住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