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性論》——七、探究問題的根源(一)

2020-10-18 霞光秋色810

文/朱秋霞

七、探究問題的根源(一)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大自然用無窮的力量改造一切,創新一切。人類不斷改造自然,同時也被自然改造。

自遠古以來,人類不斷地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形成了爭強好鬥的天性,欺負者,強國侵略弱國的霸權主義,從古至今沒有一點改變。霸權本來就是動物本性,是動物為了佔有地盤和配偶權,表現出的霸道行為,本意是為了生存需要,爭奪更多的資源,西方人把這種行為看作正當競爭,他們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弱者就應該被淘汰。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不管多麼富強,從沒有發起過對外侵略擴張的戰爭。

厚重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侵略誰,也不屈服與誰,中華文化中的忍讓和謙和並不是外國人眼中的軟弱無能,我們曾經被冠以「東亞病夫」的稱號,屈辱使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像壓著一塊石頭,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過去,西方列強不但侵略我們,也侵略其他弱小國家,歷史到了今天,他們侵略的野心也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換了一種文明的方式存在罷了!為什麼他們總是像動物一樣喜歡霸道佔有別人的財富呢?

  

根據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的理論,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

如果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和結果,那麼,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觀,也就有什麼樣的對內對外的策略(政治和經濟)。

西方是什麼樣的政治和經濟呢?它們的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馬克思說,西方崛起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那麼,西方資本主義是怎麼崛起的?

14世紀初,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催生了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經濟,以商品經濟活躍為基礎的資本階級也就隨之產生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自由的渴望,越來越難以忍受宗教神權的束縛,自然就催生了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解放了思想,也帶來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創新,資產階級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對財富的渴望,促使一些冒險家漂洋過海去尋找「黃金滿地、香料百萬」的東方大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開啟了一個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時代

由於對外貿易市場的擴大,加速了英國毛紡制呢業發展,推動養羊業的興旺。在利潤刺激下,資本家大肆掠奪農民的土地用來養羊,「圈地運動」興起,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生存只好到資本家的工廠裡去做工。

英國人文主義者託馬斯.莫爾在他的著作《烏託邦》裡寫道:「你們的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得很貪婪、很蠻橫,甚至要把人吃掉。」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和大批應用,使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工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光榮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國家體制,完全掌握了國家的權利18世紀60年代,英國替代了西班牙的地位,成為「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幾乎遍布全球各大洲。

工業化大生產使資本家的財富迅速積累,資本家自己過著奢靡的生活,對工人極端苛刻和壓榨,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激化,工人不斷起來罷工反抗,搗毀機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關係產生了。由於眾多工人需要管理,管理學因此產生,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

對財富無止境的貪慾,推動著資產階級不斷獲取最大的價值,不斷地對外擴張掠奪不屬於自己的財富,把本階級的利益凌駕於其他階級之上。

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界,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資產階級的發展歷程完全詮釋了「金錢萬能」的價值理念,財富的積累使資本階級完成了資本和權利的結合,對資源和霸權的爭奪也造成了歐洲各國之間戰亂不斷。

18世紀的歐洲大陸上各國之間戰爭頻發,上演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場景。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西方人懂不懂戰爭謀略呢?其實,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在人類社會,凡是戰爭就有戰爭謀略,歐洲同樣也會產生合縱連橫此消彼長的兵家計謀

相關焦點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一)
    地震的成因根源是什麼,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是我們急於探究地震成因背後的事實真相。雖然人類探究地震的歷史悠久,但其認知度仍非常膚淺,直到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也無法給出定論。為了解開這項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很多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仍不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 大統一理論(七)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空間名詞解釋應該與時俱進升級換代(一)【空間】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三維~(《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720頁。)劍橋大學是當今世界名副其實的一流高校,這樣的學府卻把空間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當做一個年度的主題來討論,難道那些探討空間問題的科學家們都是傻瓜嗎?此時此刻,肯定有人會問:既然世界頂級的一所大學,都把空間問題的探究看的如此重要,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七)
    運動系統分為兩類:一,平面系統「,二,球狀系統。「平面系統「是由「球狀系統「組成的「上級系統「(或叫母系統),而球狀系統「則是指球狀星體(子系統)。比如太陽系就是個「平面系統「,而太陽系內的星體都是「球狀系統「。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一)
    )代表電子運行軌跡,黑色箭頭指向的是電子遷移軌道(綠色曲線)】天文學家早就觀察到銀核物質不帶電,它的氫叫「中性氫「,也就意味著那兒電子很少或沒有電子,本論認為銀核基本上都是」巨型質子「組成,因為銀核形成是在「宇宙泡「時代,那時不缺能,所以沒有出現「原子結構「,尤其是在「宇宙泡「的中心,內部有極大的「泡壓「,既使有」小包「(即電子),它們只能存在於宇宙泡
  • (一)
    仰望星空,我們是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宇宙是如何來的?這個問題很難。要想解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極大的智慧才行。今天我們就沿著前人所探究的答案,試著來解開看看。首先,我們先看看,宗教關於這個問題,是如何作出回答的。第一種回答:神創造了宇宙。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三)
    再回到次級雲團如何演化成疏散星團的問題上。攤展總是由「零次重力線「引起的,而「零次重力線「總是隨著正力衰減不斷向裡(銀核方向)遷移,遷移到那裡,那裡就開始攤展,由於銀核沒有重力,所以「零次重力線」退縮到銀核邊上就消失了。
  • 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自然》熱議「微生物感染論」
    在澱粉樣蛋白理論不斷遭受挑戰的同時,阿爾茨海默病「感染論」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這種理論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在於微生物感染,越來越多的證據也符合這一理論。今日,《自然》雜誌發表長篇報導,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詳細探討。
  • 劉華傑:論博物學視野中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
    編者按:北京大學哲學系劉華傑教授近日與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工作委員會(BASE)同仁們分享了他的一篇新作《論博物學視野中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此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
    而轉彎角度越大輻射必須越多,而輻射是物質最大的本領),不象如今的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可以轉極小的圓(主要是現在的粒子小型化了),所以那時的物態叫「集流態「,物質以「隨機隊列「的方式任意漂流,轉彎能力太差。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七)
    這就意味著作用的雙方物體儘管大小不同,類別不同,但是組成物質的單位粒子(原子)的運動力是守恆的,那麼雙方碰撞原子的作用(碰撞)力也就相當。物體之間的作用是原子之間的作用導致的,兩個物體之間的碰撞總是從雙方的原子的碰撞開始的。這裡邊有個原子受力如何傳遞的問題。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四)
    《日論》或《宇宙進化論》)。這個問題前邊已經說過了,星體作為一個運動系統,其運動的方向和速度由系統中心(即星體核,如銀核,雲核等)掌握,系統中心物質所佔比重雖然很小(一般也就佔系統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它是系統的「引領者「,其他百分之九十的物質只是簡單地跟著它做「跟從運動「。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6](P66)懷疑論尤如蘇格拉底永不疲倦的追問,它迫使人類認識和科學發展不斷地深入到理論自身的前提,要想確證自身理論的確定性與可靠性,就必須確證理論自身前提的確定性與可靠性。人們已經熟知休謨的懷疑論對康德哲學的建構意義,如果我們再回顧一下高爾吉亞的三個懷疑論原則,就會發現其中所內含的整個西方哲學從古代本體論到近代認識論再到現代語言學轉向的邏輯,這一邏輯就是一步一步解決高爾吉亞問題的邏輯。
  • 意識力學之《力論》(二十五)
    )隊列向右運動,即運動者腳下的黑線代表其運動的路徑(即圖示的個體軌跡),所有的個體軌跡合成隊列的整體軌跡】我們一般常說「電子運動軌道「,很少說「原子運動軌道「,其實無論是質子電子,還是原子分子等,都是「在軌「的,都有自己的」運動軌道」。
  • 一文讀懂量(xiang)子(ai)糾(xiang)纏(sha)
    那麼兩個蛋糕的總狀態就有4種,它們分別是(方,方)(方,圓)(圓,方)(圓,圓)。下面兩個表格給出了在四個狀態中找到某一個狀態的概率。在量子論中,狀態由波函數來描述,波函數的形式是純數學的。為了將波函數和物理概率聯繫起來,我們會引入很多難以理解的東西,我們會在後面的討論中介紹它們,但是在經典概率中表現出的糾纏在量子論中同樣會出現。當然,蛋糕並不能算是量子系統,但是量子系統之間的糾纏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比方說發生在兩個粒子碰撞後的一段時間裡。
  • 盛世隱憂,因果論唐朝安史之亂根源,不懂地理政治經濟何以言史
    (因果論是思維方式的一種)具體到唐朝的安史之亂問題,當然也可以這樣解讀!那麼唐朝為何在最盛世的時候,卻發生了將唐朝從盛世打落馬下的安史之亂,最後盛極而衰就值得研究了。(唐玄宗和李林甫)要理清安史之亂的根源,就必定不能脫離唐朝河北地區來討論。河北地區即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地,也是唐朝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他的特殊性在於它和中央直屬領地的天然割裂。
  • 七橋問題 數學思維(第二期)
    這條河上一共有七座橋,數學上著名的「七橋問題」便源於此。        到底什麼是「七橋問題「呢?        「七橋問題」就是一個人要一次走過這七座橋,但每座橋只能走一次,應該怎麼走?       正是基於這個大膽的猜想,大數學家歐拉終於在1736年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歐拉是怎樣解決七橋問題的呢?       他直接捨去與問題無關的因素,只抓住問題的本質:島的大小、橋的長短都與本質無關,用點表示島和陸地,用線表示橋,就能得到下圖。
  • 一周薦書 | 氣候危機背後的社會根源
    Klein)向來以火力兇猛著稱,這位國際「公知」以《NO LOGO》和《休克主義》,掀起了對市場原教旨資本主義及全球化的猛烈攻擊。這種批判在理論界或許並不新鮮,但克萊恩以記者的敏銳性、對大量基本事實的掌握以及力量十足的筆調,讓大批對這些問題不甚了了的人們開始思考和參與變革。《改變一切》的筆鋒則指向了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但與前作一樣,她並非就事論事地列舉各種氣候變化的事實,而是深挖其社會制度根源,諸如「大財團與大型綠色環保組織之間的災難性結合」「綠色億萬富翁無法拯救我們」「解決汙染的方法是……另一種汙染?」
  • 中考化學重點複習——實驗探究題 類型七 教材實驗拓展類探究
    下面小編帶來分享給大家的是中考化學中實驗探究題類型七 教材實驗拓展類探究,我們來共同學習,希望對你的複習有所幫助!1.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探究二氧化碳氣體能否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猜想】Ⅰ.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 人工智慧簡史(一)——萌芽
    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這從計算機在中文裡也被翻譯成「電腦」(插電的大腦)可以看出來。事實上現在的人工智慧就是基於計算機這個載體來實現核心的算法,體現出機器的智能來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誕生,用於美國國防部的飛彈彈道計算。
  • 夜空童話(七):夜空為何漆黑(之一)宇宙的條形碼——恆星光譜
    往期回顧:*本篇是夜空童話系列的第7篇文章《夜空童話(七事實上,幾百年來不少先哲和科學家真的就在考慮這個問題:16世紀,迪格斯(Thomas Digges);17世紀,哈雷(Edmond Halley);18世紀,謝諾(Loys de Cheseaux);19世紀,奧伯斯(Wilhelm Olbers)……他們都曾認真思考過這個看上去是幼兒園級別的問題,而且他們還嘗試給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