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秋霞
七、探究問題的根源(一)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大自然用無窮的力量改造一切,創新一切。人類不斷改造自然,同時也被自然改造。
自遠古以來,人類不斷地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形成了爭強好鬥的天性,強大者欺負弱小者,強國侵略弱國的霸權主義,從古至今沒有一點改變。霸權本來就是動物本性,是動物為了佔有地盤和配偶權,表現出的霸道行為,本意是為了生存需要,爭奪更多的資源,西方人把這種行為看作正當競爭,他們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弱者就應該被淘汰。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不管多麼富強,從沒有發起過對外侵略擴張的戰爭。
厚重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侵略誰,也不屈服與誰,中華文化中的忍讓和謙和並不是外國人眼中的軟弱無能,我們曾經被冠以「東亞病夫」的稱號,屈辱使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像壓著一塊石頭,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過去,西方列強不但侵略我們,也侵略其他弱小國家,歷史到了今天,他們侵略的野心也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換了一種文明的方式存在罷了!為什麼他們總是像動物一樣喜歡霸道佔有別人的財富呢?
根據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的理論,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
如果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和結果,那麼,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文化價值觀,也就有什麼樣的對內對外的策略(政治和經濟)。
西方是什麼樣的政治和經濟呢?它們的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馬克思說,西方崛起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那麼,西方資本主義是怎麼崛起的?
14世紀初,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催生了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經濟,以商品經濟活躍為基礎的資本階級也就隨之產生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自由的渴望,越來越難以忍受宗教神權的束縛,自然就催生了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解放了思想,也帶來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創新,資產階級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對財富的渴望,促使一些冒險家漂洋過海去尋找「黃金滿地、香料百萬」的東方大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開啟了一個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時代。
由於對外貿易市場的擴大,加速了英國毛紡制呢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興旺。在利潤的刺激下,資本家大肆掠奪農民的土地用來養羊,「圈地運動」興起,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生存只好到資本家的工廠裡去做工。
英國人文主義者託馬斯.莫爾在他的著作《烏託邦》裡寫道:「你們的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得很貪婪、很蠻橫,甚至要把人吃掉。」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和大批應用,使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工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光榮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國家體制,完全掌握了國家的權利。18世紀60年代,英國替代了西班牙的地位,成為「日不落帝國」,其殖民地幾乎遍布全球各大洲。
工業化大生產使資本家的財富迅速積累,資本家自己過著奢靡的生活,對工人極端苛刻和壓榨,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激化,工人不斷起來罷工反抗,搗毀機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關係產生了。由於眾多工人需要管理,管理學因此產生,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
對財富無止境的貪慾,推動著資產階級不斷地獲取最大的價值,不斷地對外擴張掠奪不屬於自己的財富,把本階級的利益凌駕於其他階級之上。
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界,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資產階級的發展歷程完全詮釋了「金錢萬能」的價值理念,財富的積累使資本階級完成了資本和權利的結合,對資源和霸權的爭奪也造成了歐洲各國之間戰亂不斷。
在18世紀的歐洲大陸上,各國之間戰爭頻發,上演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場景。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西方人懂不懂戰爭謀略呢?其實,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在人類社會,凡是戰爭就有戰爭謀略,歐洲同樣也會產生合縱連橫、此消彼長的兵家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