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語:佛說持戒能讓財富增長 還能善名流布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經典介紹】《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3)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是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的經典而成。

 

佛說持戒能讓財富增長 還能善名流布(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典原文】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長阿含經》

【經文解釋】佛告訴在家居士:犯戒有五種衰耗。清信士即在家學佛,清淨修行的男子。

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人能夠嚴持戒律,就會增長福德,想要求得財富,所願皆滿。

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持戒以後,不會侵損他人的利益,以此因果,自己的所有財產,也都會增益無損。

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會得到眾人尊敬。

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持戒的名聲善譽,持戒的所有功德,會周聞天下,一切眾生都會得聞,包括鬼神等都會敬重護佑。

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以上四種,都是現世的果報,第五種屬於將來的果報。在死亡以後,由於持戒的果報,會得生天上。如果將此持戒功德回向道果,以此為因,必得成就。

相關焦點

  •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因為佛教是主張因果的,守好五戒來生還能做人,持五戒圓滿者生大富貴人家,揚名於世。不殺生得長壽的果報,不偷盜得大富的果報,不邪淫得身體相好莊嚴的果報,不妄語得大眾對你尊敬的果報,不飲酒能增長智慧,所以能修五善,就是能夠真的持五戒,自然能夠感得福德、長壽、健康、富有,家庭事業樣樣美滿,這是現前可以得到的。將來的果報一定比現在更殊勝。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佛說,孝順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一個知恩報恩、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大福報在後面。
  • 佛說宇宙眾生分十類 四類不受輪迴束縛
    菩薩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緣覺緣覺。又稱「闢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聲聞聲聞修習觀音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
  • 佛說了4點,能做到的話,就是覺悟了
    在佛教之中,菩薩是介於羅漢和佛之間的果位,而不是一個人,這跟世人常說的菩薩不一樣,在中國,一說到菩薩,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觀自音菩薩,在普通的眼裡,菩薩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位神仙,無所不能,救苦救難,受世人敬仰。
  • 釋淨空:修行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不可能超越六道輪迴
    持戒,告訴人持戒,吃苦。我看到他的一生行誼,非常佩服!我認為這是我們末法,釋迦牟尼佛往後末法九千年,修行,證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最好的榜樣。這兩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前所說的,阿難尊者啟請的,佛在世我們依佛為師,佛不在世我們依誰為老師?佛說了這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佛說:未來世中有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布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布施。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有很多,而以布施為第一。六祖說:「內舍貪慳,外利眾生,是名布施。」以此布施一法舍儘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這是多麼好的事!所以布施這個法門能讓人從生死岸,而直達涅槃的彼岸。但是此法微妙,不是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夠究竟的,因此如來解釋、較量其深淺。
  • 佛說:善惡由心,這3種行為不用去拜佛,也有大福報
    惡緣就是人們經常說到的因果,它會造成人生的不幸和坎坷。而善緣就是不斷地積攢個人的福分,它能夠讓人生順利心想事成。佛陀為了讓人明白行善和行惡的區別,就給眾生講了佛法,希望眾生能夠明白其中之意。人們在明白行善拜佛能夠增進自己的福報,而行善可不是經常遇上的,但是拜佛卻是可以在特定的日子裡去禮敬佛陀,在佛前一心懺悔,消去自己的惡業。
  • 【老法師智慧法語】第108期:千言萬語話放下(九十九)
    讓心裏面只有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什麼都沒有,縱然是地獄眾生,也能很快成佛。這是諸佛菩薩真實智慧,真實的方便。佛菩薩為什麼把眾生一視同仁,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自性流出來的,諸佛菩薩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同一個根、同一個源,怎麼可以分別?怎麼可以執著?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萬法沒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懂。
  • 佛法中的「善」是什麼?就是平常說的「善良」嗎?
    佛教中對道德的定義就是「善」。 佛教經典浩瀚,法門眾多,但基本思想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又稱七佛通戒偈,是過去七佛對弟子們的共同教誨。可見,止惡修善、淨化內心正是佛教倫理學的核心所在。 那麼,佛教所說的「善」到底有哪些內涵? 在性質上,善具有安隱的特點。《大毗婆沙論》云:「性安隱故名善。」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 佛前供養香、蠟燭、花、幢幡、寶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供養具包括香、花、水、水果、衣物、幢幡、寶蓋等,具就是品類,為什麼要供養佛菩薩這些東西?佛法其實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學、教育。這些供養具是表法的,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教學用具。佛門裡頭一句話,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表法。
  • 「道」與「佛」的境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從目的來看,老子更看重「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更注重人本性的發展;釋迦牟尼則發展信徒,教人持戒修行,脫離苦海,成為佛陀。老子寧願自己只是一個好老師,釋迦牟尼則願意自己成為照亮芸芸眾生的佛陀。所以,老子不發展宗教,釋迦牟尼則發展宗教。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人說中國人不信宗教都活在俗世中的原因,因為這是老子的本意,因為他知道「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 佛魔本一體,一個是來度你,另一個其實也是來度你
    這就是佛陀和魔王波旬的一段往事,其實各位師兄不用過分的擔憂,覺得佛不在世間,只有魔王波旬,那眾生都要完了,以佛的無上智慧和慈悲又怎麼會對眾生不管不顧呢?只是世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緣」字,佛陀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苦難,所以特意出世留下了佛法,並傳了許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相當於種下了善因。
  • 佛說的「善法」是什麼?其實就這9個字,弄懂它,就讀懂此經了
    他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他的這句話告訴須菩提: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而是稱之為善法而已。那麼所謂的善法是什麼?在《金剛經》中,佛所說的「善法」,其實就是這9個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說母親擁有世間十種高貴的品德
    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 佛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想要有大智慧,遠離煩惱、災難、厄運就要從當下做起,努力去培植自己的福報,自開發自己的智慧,佛說這三種人,是最有智慧的,看看你有嗎?一、不妄語,不起妒忌之心。佛經中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來不說這些妄語不給自己惹麻煩,一個懂得不妄語的人,往往能韜光養晦,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要表達也會三思而後行。金剛經中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只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別人,讓人獲得利益,看到別人幸福時,發自內的去祝福他人,而不是利用妄語,心機,來欺騙別人,顯示自己有多麼的厲害。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更有諸法宜分部,  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無極覩諸法。(此處點出菩薩發意趣大乘,緊接著提到大乘六波羅蜜)……彌勒稱善快哉說,  發趣大乘意甚廣;或有諸法斷結使,  或有諸法成道果。
  • 《佛說起世經》卷第一
    於此集坐,向來議論有何所說?」  時,諸比丘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比丘,於此法堂,食後共集。大眾詳議作如是言:『是諸長老,未曾有也。云何世間如是成立?云何世間如是散壞?云何世間壞已復立?云何世間立已安住?』大德世尊!我等向來集坐言論,正議斯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汝諸比丘!乃能如是,如法信行。諸善男子!
  • 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所以說菩薩要通過行菩薩道,也就是圓滿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薩道來達到佛的覺行圓滿。菩薩和佛什麼關係呢?《金剛經》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中長老須菩提就問佛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為什麼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