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吃貨們約嗎?科學家稱南極磷蝦總量約有10億噸
說到南極,你會想到什麼?企鵝、大風暴,還是厚厚的積雪?5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和江蘇科技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科院南京分院科學面對面」公益科學體驗日在江蘇科技館舉辦。從南極大陸科考回來的科學家溫海焜給小朋友們講述了他在南極科考的故事:要去南極,得經過兩個天然屏障;南極磷蝦多,但科考隊員們都捨不得吃,用來餵企鵝……
魔鬼西風帶,讓科考隊員們暈船
提到南極,首先想到的是企鵝和極光,可愛又浪漫,但你知道南極其實神秘又危險,輕易不讓人踏進嗎?「想進南極大陸,必須通過它的兩個天然屏障。」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工作人員溫海焜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第一道是著名的「魔鬼西風帶」,它位於南緯40°到60°之間,因為在古代刮跑了很多從歐洲或亞洲往南去尋找這片南極大陸的船隻而得到了「魔鬼」之名。「比起刮跑,其實講不知去向更為準確,它的可怕,即使是在航海學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也十分讓人頭疼。」溫海焜說,他們所在的第27次科考隊在途經西風帶的時候就遇見了狂風大浪。那種風浪到底有多大?科考隊員們甚至專門為它編了這麼一句順口溜,叫做「一言不發,兩眼無神,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久臥不動,十分難受。」形象地表現了當時暈船的現象。
通過了「魔鬼西風帶」,第二個屏障又會出現,叫做「堅硬的海濱」。因為南極的溫度非常的低,南極大陸的周圍海水都結成了冰,「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科考船也很難到達大陸,只能在海濱邊上就停了下來,由於這兩個原因,南極就成為了我們人類最晚發現的大陸。」溫海焜說。
由於南極地區視凝度比較好,人類的活動、光汙染比較少,而且有連續的極夜現象,因此非常適合人類天文活動的觀測。而溫海焜所屬的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便是以安裝南極望遠鏡為目的趕赴中國崑崙站進行工作。
南極磷蝦多,拿來餵企鵝
在現場,溫海焜他們還特地帶了在南極生活所必需的一套行頭給孩子們試穿。
一件紅色的連體式羽絨服,一雙嵌了鋼板的雪地靴,一頂「老東北」的軍式絨帽,一條黑色的「面巾」,一副墨鏡,就是他們在寒冷南極的全部行頭。「別看東西不多,卻都是質量過硬的好東西。」溫海焜說。
企鵝、海豹、海獅……這些都是公眾比較熟悉的南極生物,但其實南極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動物。「可能吃貨們會比較感興趣,叫做南極磷蝦。」溫海焜介紹說,南極磷蝦現在估計有十億噸左右。
「哇塞,那可以吃蝦了……」現場的孩子們已經快要流口水了。
溫海焜說,南極磷蝦不僅數量多,繁殖能力還特別強。在未來食品資源匱乏的時候,南極磷蝦可能就是我們補充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有科學家做過統計,按每年人類的捕魚總量一億噸來算,如果全部置換成南極磷蝦,也只是它們繁衍總量的百分之十。」
不過,雖然南極磷蝦很多,但是科考隊員們卻捨不得吃,他們會將捕到的南極磷蝦以及偶爾釣到的大魚留給可愛的企鵝,以此拉近與企鵝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