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睡覺?或為修復遭損害DNA

2020-08-29 健康生活社區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時間要用於睡覺。以前光知道,睡眠有助於加強記憶和提升學習能力。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還有其它什麼功效,則知之甚少,迄今為止缺乏系統科學解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以色列巴蘭大學裡奧·艾波包姆教授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最近開展了一項實驗。實驗是在斑馬魚身上進行的。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87%,胚體透明,大腦組織與人類相近,是最理想的實驗動物。在其身上的實驗結果多數情況下也適用於人類。

通過3D高清晰延時攝影拍攝的圖像和高解析度顯微鏡觀察,以色列科研人員發現了睡眠的奧秘。斑馬魚白天醒著的時候,染色體不太活躍,雖然對被損害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的修復也在進行,但遠遠不夠,從而造成對脫氧核糖核酸的損害不斷堆積,直至達到危險水平。到了晚上,當魚睡覺時,染色體活動頻繁,其活躍程度一下增加兩倍,從而有效修復白天遭到損害的脫氧核糖核酸。晚上,如果頻繁敲擊魚缸,不讓其睡眠,持續下去,魚就會瀕臨死亡。

這一發現也使人們了解到,睡眠是如何對大腦活動、衰老及各種肌體紊亂產生影響的。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這一新發現也解釋了某些蛋白存在先天或後天缺陷的人為何無法讓他們的DNA保持穩定並患上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abilization of chromatin topology safeguards genome integrity」。蛋白支架示意圖,圖片來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從水母到人類,為什麼不同動物都需要睡覺?原因或跟DNA損傷有關
    從水母到人類,為什麼不同動物都需要睡覺?為什麼人類要浪費三分之一的時間睡覺?在整個進化過程中,睡眠對所有有神經系統的生物都是普遍的和必不可少的,包括無脊椎動物,如蒼蠅、蠕蟲,甚至水母。但是,,動物睡覺的原因——儘管食肉動物的威脅不斷——仍然是個謎,被認為是生命科學中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BER全稱為Basic excision repair,稱之為鹼基切除修復,由DNA糖基化酶啟動,識別缺失,錯配,烷基化等損傷類型,可以切除或者替換單個受損的鹼基。2. NER全稱為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稱之為核苷酸切除修復,識別異常的DNA雙螺旋結構,針對連續多個鹼基的受損進行修復。3.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lcohol-derived DNA crosslinks are repaired by two distinct mechanisms」。論文通訊作者為胡布勒支研究所的Puck Knipscheer和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Ketan J. Patel。
  • Nat Commun:研究發現睡覺的終極意義——修復神經元DNA損傷
    2019年3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為什麼動物要睡覺?為什麼人類要浪費一天1/3的時間睡覺?睡覺是所有有神經系統的動物都必需的。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睡覺背後的核心細胞學功能和生物學機制卻並不清楚,在系統發生的過程中也沒有保守的分子標記物來定義睡眠細胞。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超突變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它可以同時導致許多「鄰居」的突變,嚴重損害我們的遺傳物質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新發現的超突變類型與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有關。當細胞感覺到DNA不匹配時,它們會進行DNA修復反應,以保存遺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可以與APOBEC酶結合。APOBEC酶通常被人類細胞用來抵禦病毒,在抗擊肝炎和愛滋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當我們分析人類癌症數據時,生物鐘因子哭-1在晚期前列腺癌中被發現增加,並且與不良結果密切相關,」傑斐遜健康公司(Jefferson Health)腫瘤學執行副總裁、SKCC企業總監、該研究的高級作者凱倫·克努森(Karen Knudsen)解釋說。「然而,哭-1在人類癌症中的作用還沒有被探索出來。」
  • 海岸線遭侵蝕、路面出現塌方!海口下月將啟動海岸線修復計劃
    今年海口東、西海岸線為何多處遭到侵蝕破壞?有關部門將如何修復?西海岸喜來登酒店北側、黃金海岸小區北側,也出現海岸線遭侵蝕破壞的情況。黃金海岸花園小區北側岸段堤壩被衝毀,岸邊部分樹木被衝倒,有的根莖裸露在外,海岸線遭侵蝕情況嚴重。日前,居住在海口市江東新區東營環路的魯能藍海椰風小區居民們多次反映,小區外靠近海邊,過去風景優美,但今年,隨著防潮堤坍塌,海岸線生態遭到破壞。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神經退行性疾病新機制:DNA損傷修復遭破壞
    研究發現,調節DNA天然修復通路有助於預防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細胞的死亡。研究發現,調節DNA天然修復通路有助於預防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細胞的死亡。   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一個名為C9orf72基因上,該基因含有六個核酸。C9orf72六核苷酸重複擴張(Hexanucleotide repeat expansions)是造成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額顳痴呆(FTD)最常見的遺傳因素。
  •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 dna研究玩法攻略
    最強蝸牛dna研究怎麼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dna的研究能讓你變醜或者變美,那麼我們要怎麼使用dna研究系統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最強蝸牛dna研究玩法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DNA修復之父:讓癌症放療病人免受傷害
    例如,當我們在進行放射治療時,我們確實需要修復,以保護我們免受不可避免的傷害。記者:這項研究是未來癌症治療研究的前景嗎?林達爾:不僅為癌症,但我認為許多疾病都可以應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正在嘗試尋找一種治療方法,將疾病轉化為我們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東西,我們會盡力而為。我們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究糖尿病的原因。
  • 人類睡覺是為清理受損的神經垃圾 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痴呆
    原標題 人類睡覺是為清理受損的神經垃圾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痴呆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7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說明了睡眠為什麼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並指出睡眠是為了對我們大腦受損神經進行修復和清理
  • DNA如何修復?細胞或將成為關鍵因素
    一個生物體的細胞若增長 了修復損傷的DNA的能力,和沒有此能力的競爭對手相 比,就顯然有著生存的優勢。因此,當我們發現人類細胞確 實能做這樣的修復時,應該是毫不意外的。這些損害,有的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但 大部分是由普通細胞新陳代謝的副產品所造成的化學損害。例如,有個主要"罪犯"就是稱作氧化劑的化學物,是碳 水化合物在細胞中生成能量的正常"燃燒"過程中產生的 (如綠葉菜和其同種的蔬菜包含反氧化劑,這是它為什麼被推崇為抗癌食品的原因之一M因此,正常的細胞是在刀口 上討生活的,它不斷地發生損壞,也不斷地被修復。
  • 研究人類DNA修復雙氧酶結晶結構
    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芝加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uplex interrogation by a direct DNA repair protein in search of base damage」的文章,解析了人類
  • 國際組織警告:福島核汙水入海或損害人類DNA
    核汙水入海 汙染或損害人類DNA 今年8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文稱,福島核電站核汙水處理罐中還含有多种放射性成分,需要更多關注將這些汙水釋放到海洋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在這些放射性汙水中,有一種同位素——氚備受關注。在這些放射性汙水中,氚的含量處於最高水平,而且它並不容易被海洋動物和海底沉積物吸收。
  • Science子刊:我們為什麼要睡覺?
    來源:生物探索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對於任何一種動物來說,睡眠都是其生存所必須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動物在醒著的時候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害,由此產生的受損基因和蛋白質,會在腦部堆積並引起疾病,而睡眠有助於修復這種損害並清除這些垃圾。也有研究發現,睡眠可以促進與學習和記憶鞏固相關的神經塑性重組及突觸的生長。
  • 北京首例環境損害賠償案以「替代修復」方式完成
    今天記者從豐臺區生態環境局獲悉,目前排汙管道已經啟用,北京市首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以「替代修復」方式圓滿完成。事件排汙超標引發生態損害事情得從2018年5月說起。由於汙水排入黃土崗灌渠,對豐臺區的水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依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北京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豐臺區人民政府決定啟動生態損害賠償相關工作,並指定豐臺區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開展對黃土崗灌渠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調查、鑑定評估、賠償磋商、提起訴訟及修復監督等工作。
  • 科學家找到受損DNA修復「關鍵」,抗癌新方法有望問世!
    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是DNA修復的關鍵所在。最新的研究發表結果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中,在報導中,研究人員解釋了Rad52蛋白質同源重組的重要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確定治療癌症的新目標目標。
  •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曬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也就是說,當它們暴露在陽光下時,才能修復日照造成的 DNA 損傷……進化總是如此美妙。 但是進化有得也有失,人類自身不會產生光解酶。從動植物到細菌、真菌,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能產生光解酶,然而像我們這樣的胎盤哺乳動物,在歷史上某個時刻停止了利用光來修復 DNA 的光解酶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