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學與腫瘤進化:交織的歷史

2020-11-30 科學網

腫瘤免疫學與腫瘤進化:交織的歷史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52:54

法國巴黎大學Jérôme Galon等研究人員總結了腫瘤免疫學與腫瘤進化。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月14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免疫》上。

研究人員表示,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結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腫瘤與其微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研究人員回顧了腫瘤免疫學領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癌症的理解。研究人員討論了在腫瘤進展的不同階段中不同免疫細胞的參與,以及如何在治療上利用影響腫瘤發展的免疫決定因素。當前的臨床分層方案集中於腫瘤組織病理學和腫瘤細胞的分子特徵。研究人員認為需要修改這些分層系統以涵蓋免疫參數,從而解決對改善預後和/或預測信息以指導臨床決策的迫切需求。

附:英文原文

Title: Tumor Immunology and Tumor Evolution: Intertwined Histories

Author: Jérme Galon, Daniela Bruni

Issue&Volume: 2020/01/14

Abstract: Cancer is a complex disease whose outcome depends largely on the cross-talk between the tumor and its microenvironment. Here, we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tumor immunology and the advances, in lockstep,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cancer as a disease. We discuss the involvement of different immune cells at distinct stages of tumor progression and how immune contexture determinants shaping tumor development are being exploited therapeutically. Current clinical stratification schemes focus on the tumor histopathology an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mor cell. We argue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vising these stratification systems to include immune parameters so as to address the immediate need for improved prognostic and/or predictive information to guide clinical decisions.

DOI: 10.1016/j.immuni.2019.12.018

Source: 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19)30537-0

相關焦點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合成免疫學前沿論壇在深召開 提出腫瘤免疫治療新法
    中新網深圳11月12日電(記者 鄭小紅)國內首次以「合成免疫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合成免疫學前沿論壇,12日在深圳召開,探討腫瘤免疫治療、合成細菌療法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據介紹,合成免疫學秉承基礎研究兼顧成果轉化的準則,突破生命科學傳統研究思路,將合成技術與免疫技術交叉融合,是瞄準科技前沿的新學科,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方向。與會專家們分享了最新研究進展並提出科學思考,對合成免疫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無限可能。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近日記者就免疫治療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對黃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黃波當前,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防控形勢嚴峻。
  • 腫瘤免疫治療簡史
    腫瘤免疫治療儼然已經是生物製藥行業最熱的領域。單抗,雙抗,ADC百藥爭鳴;免疫細胞治療,DC腫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本文簡述腫瘤免疫治療的歷史,供各位讀者借鑑。
  • 2018諾貝爾醫學獎揭曉,日美腫瘤免疫學先驅共同獲獎
    …10月1日17:30分許,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的貢獻
  • 羅氏$5.55億押注IDO1和TDO抑制劑,進一步擴充腫瘤免疫學資產
    此次合作,將進一步擴充羅氏在腫瘤免疫學領域的資產。該合作包括一筆2500萬美元的前期款及高達5.3億美元的裡程碑款。根據協議,羅氏將獲得Curadev處於臨床前開發階段的IDO1和TDO抑制劑資產。此外,羅氏科學家將利用Curadev公司的平臺,探索靶向IDO1和TDO的新藥。雙方認為,通過抑制IDO1和TDO,有望解放免疫系統,阻止腫瘤逃逸免疫系統的防禦。
  • 腫瘤或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BUG
    人類所處的環境不斷在變化,而人體為適應環境的變化,會不斷地進化。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不斷地改變相關基因組,生成不同基因組合的眾多細胞,並接受這些細胞對環境適應能力的反饋,最終選擇適出「完美」的進化細胞,並大量複製並遺傳,達成人類的進化。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逃逸的機制很複雜,參與的因素可能有免疫細胞、腫瘤細胞、腫瘤微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改善人體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微環境是治療或預防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  腫瘤免疫治療   王福生指出,早在100多年前免疫學創建之初科學家們就提出了利用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去攻擊腫瘤細胞消滅腫瘤的設想。
  • 腫瘤標誌物的分類
    腫瘤標誌物的分類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TM )是指在惡性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和基因表達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機體對腫瘤反應而異常產生和升高的反應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TM存在於患者的血液、體液、細胞或組織中,可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測定,且對腫瘤的輔助診斷、鑑別診斷、療效觀察、檢測復發以及預後評價具有一定的價值。腫瘤標誌物的分類和命名尚未完全統一,一般可分為胚胎抗原類、糖鏈抗原類、酶類、激素類、蛋白質類及基因類標誌物等。
  • 腫瘤為什麼老治不好?因為這貨劫持了T、B淋巴細胞
    癌症難以治癒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癌細胞進化出多種逃避免疫系統攻擊的機制,其中一種主要的免疫逃逸機制涉及到一種叫做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的免疫細胞一項由羅斯維爾癌症研究中心免疫學和腫瘤學教授Sharon Evans博士領導的研究揭示了MDSCs助力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攻擊的新機制,可能有助於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eLife》上。腫瘤細胞可以促進MDSCs大量擴增,導致各種癌症病人預後較差。
  • 不可思議:得了新冠肺炎,腫瘤卻消失了?
    通過PET/CT結果顯示,他的腫瘤竟廣泛消退了,影像結果竟看起來與正常人無異!意外得了新冠,沒想到卻把腫瘤治好了,這就是喜從天降啊。這命運,簡直比中彩票還要幸運。患者確診新冠的前後PET/CT對比圖,可以明顯看到原來廣泛蔓延的腫瘤在後來都消退了這樣的結果既讓人意想不到,也不禁讓人心裡有些疑惑,難道新冠病毒就是對付腫瘤的「洪荒之力「?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記者李偉)腫瘤被認為是異常發育的複雜類器官。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國際權威期刊《臨床研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治療腫瘤需「斬草除根」
    腫瘤是正常組織形成的一種「怪物」,給患者造成巨大恐懼。儘管仍不清楚其形成的真實原因,但人們一直想方設法去除這一「怪物」。遺憾的是對多數惡性腫瘤仍未見「妙方」將「怪物」根除。腫瘤幹細胞就是腫瘤組織中的「根」,治療惡性腫瘤需要「斬草除根」。您了解「根」的特性嗎?您想知道「斬草除根」的「妙方」嗎?
  • 突破學科壁壘 腫瘤防治理念創新發展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的2020年腫瘤防治策略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發揮多學科優勢,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的主題,對突破學科壁壘、創新腫瘤防治理念進行了深入研討。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指出,腫瘤防治是系統工程,需要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免疫學、病理學、代謝組學、功能醫學、現代影像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生物醫學與計算科學等多學科深度交叉,實現腫瘤的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病因分析,為患者提供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防治策略。完善建立多維腫瘤風險評估和系統康復是一個重要課題,完善精準評估和個性化治療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
  • 腫瘤免疫療法是騙術嗎?
    浙江日報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罹患癌症的21歲青年魏則西之死,讓腫瘤免疫療法進入大眾的視野,一時間眾說紛紜。許多人一方面對免疫療法知之甚少,同時又認為國內開展的免疫療法屬於問題醫院的騙術。那麼,到底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腫瘤免疫療法對治療某些疾病是否有效?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NK2GD配體、MICA和MICB從腫瘤細胞表面脫落是腫瘤逃逸的另一個主要機制,同樣,腫瘤細胞通過產生TGF-β和Kynurenine而進化出下調NK細胞NKG2D表達,也是一種策略。正是由於我們對這些逃逸機制的具體理解,我們才制定了以NK細胞為基礎的治療策略。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因此,時序分析(timing analyses)已繪製出癌症中不同的進化軌跡或優先的突變序列,這表明腫瘤進化上優化的路徑和腫瘤基因突變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雖然亞克隆驅動因素的存在預示著癌症患者的臨床預後較差,但在診斷之前已積累多年的早期克隆驅動因素可能為早期幹預提供了機會。
  • 腫瘤也能預防了?急性微生物感染能抗腫瘤
    你沒有聽錯,腫瘤也可以預防了,這種慢性病曾經困擾過許多人,但是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預防腫瘤的新方法,知力君在這裡向科學家們致敬,人類在醫學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那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預防腫瘤的辦法呢?到底如何能預防?
  • 腫瘤免疫療法「風起雲湧」,癌症治療的未來真的不用「動刀」了嗎?
    癌症的本質其實人自身細胞惡性突變(腫瘤細胞)的累積,同時,它也是一種免疫學疾病,腫瘤微環境、細胞外基質及免疫系統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事實上,縱觀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腫瘤細胞必須克服內在(細胞自主)和外在(免疫介導的)屏障,才能成瘤。
  • 感染了新冠,體內腫瘤沒了?什麼原因?
    隨後醫生對能夠自然減小的腫瘤進行 了病理分析,發現這部分腫瘤內有大量的免疫細胞浸潤,而這些免疫細胞的募集正是放療對腫瘤的損傷誘發的腫瘤免疫原性凋亡所釋放的細胞因子起到的作用。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的腫瘤病理分析卻沒有大量免疫細胞的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