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腫瘤患者死於腫瘤轉移,治療策略該更新了

2020-11-26 財新

  撰文 | 葉水送

  「癌」被稱為細胞的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高達1200萬(2012年數據),僅2015年就有880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亦是我國居民的主要疾病負擔,2011年新增癌症病例高達337.2萬。

  腫瘤轉移被認為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大約90%的腫瘤患者死亡,因腫瘤轉移造成。

  最近,密西根大學轉移病理中心主任Arul Chinnaiyan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對500名腫瘤患者、共計22個組織器官的轉移灶進行全外顯子和轉錄組測序(簡稱MET500),與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目前最大的癌症基因資料庫)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發現轉移瘤與原發瘤在基因突變頻率、腫瘤微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這項研究可為今後腫瘤轉移後的精準用藥,提供建設性的指導作用。該項目也是首個有關腫瘤轉移組織DNA和RNA深度測序的綜合性隊列研究,相關文章登上近期Nature雜誌的封面。

惡性腫瘤的6大特徵,改編自Hanahan & Weinberg, 2011

  所謂腫瘤轉移,是指腫瘤細胞從原發位置,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轉運,在非原生部位的器官、組織繼續生長,重新形成同樣性質腫瘤的過程。腫瘤轉移主要通過血液轉移、淋巴管轉移以及種植性轉移來完成。

通過MET500與TCGA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不同腫瘤的突變頻率有所差異,圖片來自Robinson et al. 2017

  研究者發現,在人體常見的20種癌症中,腫瘤轉移灶的基因突變比例比原發灶的突變比例普遍較高。由此可見,如果僅參照TCGA中的數據進行指導用藥,顯然會出現部分患者無應答的情況。

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組中不同基因的突變頻率,圖片來自Robinson et al. 2017

  通過對腫瘤的致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進行分析,研究者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長尾效應」(long tail effect),即在所有的腫瘤細胞從高頻的基因突變到低頻的基因突變呈現一個變化譜,逐漸遞減。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通常人們只是關心那些高頻的基因突變,對症下藥,但是細胞中的低頻突變,同樣需要重視,或許它是產生腫瘤耐藥的關鍵。

不同類型腫瘤組織的免疫細胞浸潤,圖片來自Robinson et al. 2017

  研究者發現,相比於腫瘤的原發灶,轉移後的腫瘤組織異質性更強。通過對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RNA數據分析發現,腫瘤細胞的基因表達更強,腫瘤細胞代謝更加活躍。

  「我們的結果展示了多維度分析的價值」,密西根轉化病理學中心主任Arul Chinnaiyan表示,「這項研究也強調了對轉移性腫瘤進行活檢的重視,由於腫瘤在不斷地發展,我們需要對腫瘤的轉移組織進行活檢,從而及時提出治療意見,而不是僅僅參照原發灶的數據。」當然對於很多腫瘤患者來說,要想取出其轉移灶的組織細胞,也並非易事。

  參考文獻

  Robinson et al. Integrative clinical genomics of metastatic cancer.2017. Nature. doi:10.1038/nature23306.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相關焦點

  • 「腫瘤轉移」為什麼那麼快,如何理解「腫瘤轉移」?
    (系列推送「腫瘤患者的居家防護」)有患者經常會問,「腫瘤轉移」為什麼轉移那麼快?因此,腫瘤也分良性的和惡性的,惡性腫瘤的關鍵特徵是在於這個腫瘤從他原先該待的地方,出現在了它不應該待的地方,這就是「轉移」。
  • 治療腫瘤需「斬草除根」
    腫瘤是正常組織形成的一種「怪物」,給患者造成巨大恐懼。儘管仍不清楚其形成的真實原因,但人們一直想方設法去除這一「怪物」。遺憾的是對多數惡性腫瘤仍未見「妙方」將「怪物」根除。腫瘤幹細胞就是腫瘤組織中的「根」,治療惡性腫瘤需要「斬草除根」。您了解「根」的特性嗎?您想知道「斬草除根」的「妙方」嗎?
  • 朱濤: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濤教授分享了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腫瘤幹細胞是腫瘤組織中存在的極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產生異質性腫瘤細胞的細胞,是腫瘤起源、增殖、上皮間質轉化的根源。腫瘤幹細胞促進腫瘤的復發、轉移,對放療和化療的抵抗,是腫瘤難以徹底治癒的根本原因之一。
  • 為什麼有些癌症患者腫瘤很大沒轉移,有人很小卻轉移了?一文讀懂
    ,超過90%的癌症患者死於腫瘤轉移,60%以上的癌症患者發現時已經發生轉移。但在臨床上,有部分患者雖然腫瘤很大也沒有轉移,有的很小卻發生了轉移。事實上,惡性腫瘤的轉移並不是根據腫瘤大小決定的,從當前醫學上對惡性腫瘤的研究來看,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 「挑戰」晚期腫瘤——結腸癌伴多發肝、肺轉移患者終獲無瘤狀態
    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發生發展及診治非常複雜,在不同的治療階段,需多學科醫生共同討論為患者訂製方案, 而多學科(MDT)診療模式就成為了有力助手。近期,一例結腸癌伴多發肝轉移、多發肺轉移的患者在我院經多學科共同努力,高質量生存已超過5年,並最終實現無瘤狀態。78歲的患者於女士, 因升結腸癌伴肝轉移、重度貧血, 於2016年1月26日,由楊國山為其實施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切除術+腹腔鏡肝腫瘤射頻消融治療術, 術後恢復順利。
  • 湖南省腫瘤醫院微創治療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命續航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彭璐)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結直腸癌肝轉移極為常見,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超過2/3的結直腸癌患者最終出現肝轉移,且在未治療的人群中,肝轉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位生存期僅為6—9個月。
  • 循環腫瘤細胞(CTC)為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後因素
    此外該研究建議,對於此類患者,應將CTC分析作為肝臟切除手術前的決策工具。文章發表於2014年2月6日在線出版的《外科學年鑑》(Annals of Surgery)雜誌上。癌症相關性死亡原因為腫瘤轉移。而肝臟為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約有50%的轉移性CRC患者會出現肝臟轉移且肝臟為唯一的轉移部位。由於無法順利決定最佳的治療手段,因此需要通過可信的預測變量,實現對適合接受相應治療方案的患者進行篩選。儘管相關人員已經提出了數種評分系統,同時也還需要對新型的生物標記物的預後及預測價值進行考察。
  • 淋巴管新生與腫瘤轉移之間的千絲萬縷
    眾所周知,淋巴轉移是腫瘤轉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影響患者預後至關重要的因素。近年來,人們已逐漸認識到,淋巴管生成在腫瘤的淋巴轉移過程中可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腫瘤細胞的轉移能力取決於腫瘤本身固有特性和腫瘤微環境,在維持內環境穩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現代醫學對腫瘤的認識及治療腫瘤存在的不足
    一、腫瘤的流行病學資料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科學研究的迅速發展和衛生水平的提高,癌症已上升為當前人類的重要死亡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每年有新癌症患者達870萬,每年癌症死亡病例有690萬。中國有12億多人口,估計我國每年約有130萬人死於惡性腫瘤。
  • 轉移腫瘤驅動致癌基因的變異同質性
    作者從20位實體瘤患者(包括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提取了115個樣品、包括76個未經治療的轉移腫瘤樣品。結果發現腫瘤患者的轉移腫瘤組織中驅動基因變異情況基本一致、同質性很高。那些在不同腫瘤樣品變異不同的驅動基因根據特徵也很可能並無增長優勢。作者根據腫瘤轉移和驅動基因變異動力學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解釋這些觀察。
  • 乳腺癌腫瘤異質性:原發腫瘤和遠處轉移腫瘤的對比
    腫瘤的異質性可能會帶來腫瘤的耐藥和治療的失敗,因此一直是腫瘤治療的挑戰所在。乳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了分子分型時代,治療決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分子分型,而異質性的存在,以及取材時的受限,都可能導致對分子分型判斷的不準確進而導致治療決策的不同。本文採用方程對7例患者的原發部位和轉移部位的腫瘤進行了異質性的分析比較。
  • 超六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晚期
    核心提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大約為0.5至1例/10萬左右。其腫瘤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僅次於結直腸腫瘤居第二位。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提高約5倍。   曾一度被瘋傳死於胰腺癌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所患的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只是恰好位於胰腺的胰島細胞上。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黃波教授:在目前臨床腫瘤治療上,傳統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的放化療往往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面臨著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最終結局。對於很多放化療均失敗的腫瘤患者,採用相應的免疫治療手段,能使他們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顯示出免疫治療的優勢。與傳統的治療手段比較,免疫治療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且毒副作用較小。
  • 「MSI-H/dMMR亞型」腫瘤患者的免疫治療
    2017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兒:FDA第一次不按照腫瘤來源,而是按照生物標誌物進行區分腫瘤類型,批准了PD1抑制劑K藥(Keytruda)用於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錯配修復缺陷(dMMR)亞型」的實體瘤患者。 詳情閱讀:菠蘿|全球首個「廣譜抗癌藥」獲批!
  •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全策略
    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惡性程度極高,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則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治癒的胰腺惡性腫瘤之一。 (2)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兩大類:有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近年來研究發現胰腺內分泌腫瘤易出現轉移,特別是無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發生率超過50%。
  • 撥開雲霧見月明:頭頸部腫瘤免疫治療的得與失
    ,而FDA也基於該研究,批准了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方案在CPS≥1人群,以及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鉑類及5Fu方案應用於復發轉移頭頸部鱗癌晚期一線的治療。 在2020年V1版的NCCN頭頸部腫瘤指南更新中,復發/轉移頭頸部鱗癌一線治療的優選方案上,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方案也僅在CPS≥20人群中才作為一類證據進行推薦,CPS≥1人群中僅作為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因此,近幾十年來的抗腫瘤治療發生了轉變:除了靶向治療以外,新的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運而生,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 腫瘤患者治療中最大的挑戰是轉移,並且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治癒的,造成了90%的腫瘤死亡率。本文關注的是原發性腫瘤如何幹擾局部和全身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慢性炎症狀態和免疫抑制狀態,從而促使免疫逃避和轉移的形成。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大多數患有某些癌症類型的患者將有某一特定藥物作用的靶點,因此可以用該靶向藥物治療。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還需要對您的腫瘤進行檢測,以確定是否有藥物靶點,患者是否對藥物敏感。要對腫瘤進行基因檢測,可能需要做活檢。活檢是醫生將腫瘤切除以進行檢測的過程。進行活檢有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和位置。
  • 腫瘤必讀基礎知識:轉移瘤
    腫瘤細胞可以擴散到局部的正常組織,也可通過轉移到附近的淋巴結、組織或器官進行區域擴散,還可以擴散到身體遠處。一旦在遠處形成腫瘤,即被稱為轉移性腫瘤,還可以稱之為 IV 期腫瘤,這種擴散的過程就叫轉移。 在顯微鏡下觀察時,轉移性腫瘤細胞具有原發癌的特徵,醫生正是藉此判定該細胞是從其他部位轉移而來。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腫瘤中可溶性因子、外泌體和代謝產物的釋放可導致遠處器官發生變化,已利於腫瘤細胞的轉移定植。這些腫瘤來源的循環因子也影響很少被轉移性腫瘤細胞侵犯的組織,如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實際上,大多數伴有轉移的腫瘤患者會出現虛弱的肌肉萎縮症候群,即惡病質。惡病質與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降低、預後差和死亡加速有關,且至今仍無應對惡病質的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