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滿足「齊夫定律」,推測獲諾貝爾獎的原因:數學無處不在

2020-09-24 閒來悅讀蕙芷往


馬齊勇博士在《齊夫定律:描述詞頻分布規律的強大數學工具》中提到:「江南大學的研究者,對莫言的作品《紅高粱》《蛙》和《透明的紅蘿蔔》進行研究,他們統計了莫言作品中的字頻、詞頻,發現都能滿足齊夫定律。

這與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研究結果一致。這項研究從統計學的角度提供了,莫言成為中國大陸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能的原因之一。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

你也許會說,數學是很神奇,但我們又不是研究數學的,它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其實,每個人都不可能是數學的局外人,數學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科普數學有趣有料。

一.趣味數學冷知識:輕鬆聊數學

在超市結帳排隊,或是堵車排隊,為什麼旁邊的隊伍總是比你快?非流行的市場和小眾產品為什麼也能賺到很多的錢?兒童不接種疫苗是明智的選擇嗎?疫情傳播速度為什麼那麼快等等。生活中的這些問題都與數學有關。

義大利數學家毛裡奇奧·科多尼奧在《午餐時間聊數學》中,給了普通人新的認知,他以幽默的口吻,將我們本以為高深、枯燥的數學知識娓娓道來,數學輕鬆成為你聊天的話題,也能像八卦一樣讓人著迷。

書中作者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場數學「盛宴」,他網羅了眾多的數學冷知識,讓數學為你打開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原來你的生活可以更智慧。

自然植物,如梨樹的葉子,向日葵的果實,一個個的螺旋,遵循什麼規律,密鋪地磚嘗試非周期性圖案的靈感,也能成就了諾貝爾獎……

與數學有關的許多悖論,耐人尋味;趣味數學,在詩中,在日常生活裡;數學思維讓人判斷更準確,邏輯更清晰。聊聊數學,揭開生活的更多謎底,又讓你腦洞大開。

二.從齊夫定律與長尾效應看數學的魅力

1.齊夫定律

齊夫定律指在自然語言的語料庫裡,一個單詞出現的頻率與它在頻率表裡的排名成反比的關係。

齊夫定律是由哈佛大學的語言學家喬治·金斯利·齊夫,在1949年發表的實驗定律。齊夫並不是數學家,他是語言學家和文獻家,在20世紀上半葉,他把語言領域與數學聯繫起來,開創了計算機語言學。

齊夫統計了各種詞的頻率分布,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在坐標軸中表示,這些點的排列近似一條直線。

齊夫定律是描述詞頻分布規律強大的數學工具,它在語言學、天文學、經濟學、信息科學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和成果。


像開頭提到的統計學研究,江南大學的研究者採用字頻統計軟體和漢語詞頻統計軟體,將莫言莫的作品發現都能滿足齊夫定律。這樣從統計學的角度,研究成果,提供了莫言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可能原因之一。

許多現象都符合齊夫定律。在暢銷書的口碑營銷中多打一些廣告,這樣賣出去的書會更多,消費者因為對某種事物的熱愛而去買書,這就是所謂的相反的力量。

令我們驚訝的是經典作品文學作品中,隱藏的一定的數學規律。

2.長尾效應

早在2004年10月,美國《連線》雜誌主編克裡斯·安德森,第一次提出長尾理論,他說: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於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

長尾部分,是指分布在需求曲線尾部差異化的、少量的需求以及所有非流行的市場,它們累加起來甚至比流行市場還要大,這就是明顯的長尾的效應。

這些「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看似賺很少的錢,但是要賺很多人的錢。

谷歌是一個最典型的「長尾」公司,它的成長曆程,就是把廣告商和出版商的「長尾」商業化的過程。

亞馬遜也是一個成功的「長尾」公司,亞馬遜網上書店上萬的書中,一小部分暢銷書佔據總銷量的一半,而另外絕大部分的書雖說個別銷量小,但憑藉其種類的繁多積少成多,也佔據了總銷量的另一半。

目前,長尾理論在中國市場策略的運用研究中發現:很多企業比較重視需求曲線頂端,那麼對蟄伏在需求曲線尾部的市場的潛力,也正是眼光獨到的人,可以重視的未來發展前景。

三.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幹什麼?

1.條形碼

產品上的條形碼我們都不陌生,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它記錄了一個產品的所有信息,就像人的檔案一樣。

條形碼有13位數字,第一個數字沒有編碼,是一個隱寫術似的元數據,它隱藏另外的信息,2-7位有兩種可能的編碼, 8-13位有一個唯一的編碼,正是條形碼,為正規產品把關,真正打擊假冒偽劣。

2.傳染病

對於疾病,因為感染風險的增加並不是線性的,所以病毒的數量呈現指數增長。指數增長會很勁爆,我們就明白新冠疫情嚴加防控的意義,而在歐美一些國家講所謂人性的自由,正因為他們掉以輕心,故出現了大面積擴散。


而水痘、百日咳等病如果超過一定的閾值,群體免疫有可能不再起作用,接種過疫苗的人也可能是病毒的攜帶者,他可以傳播自己卻不生病。


當不接種疫苗的人很多時,對接種不接種的人都很不利,比如麻疹目前還是世界上第七大兒童致死的原因,它比愛滋病的排名還靠前,現在,你覺得不給孩子接種疫苗還明智嗎?

3.圖表

我們都喜歡圖表信息的表達,可以說「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但它可以突顯你要的意圖。

比如在2016年《24小時太陽報》的文章中,有一張信息圖表顯示歐洲各國公共債務的增長,哪個國家的債務增長最快,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然而,這個圖表中各個國家負債率水平並不相同,卻沒有顯示,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中的詭計。


圖像傳達了扭曲的事實,也破壞了信息圖表的真正優勢。有時人們會被偷換概念的現象迷惑,但是你懂了基礎數學,就有了自我判斷的能力。

四.了解與數學有關的悖論,以及生活中的趣味數學

1.著名的芝諾悖論「阿基裡斯和烏龜」

芝諾提出讓阿基裡斯與烏龜賽跑,假定阿基裡斯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烏龜在阿基裡斯前面1000米處開始。

當阿基裡斯跑了1000米時,用時t,烏龜便領先他100米;當阿基裡斯再跑完這100米時用時為t/10,烏龜仍然前於他10米;阿基裡斯再跑完這10米用時為t/100,烏龜仍然前於他1米……

芝諾認為,阿基裡斯能夠逼近烏龜,但決不可能追上它。

這個數學公式推敲也合乎邏輯,人們往往被距離數列(1+0.1+0.01+……)無窮盡的假象迷惑,而忘記考慮到時間數列。

其實你用無窮等比數列求和,一個方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推翻芝諾的悖論:

阿基裡斯在跑了1000(1+0.1+0.01+……)t=1000 (1+1/9) t=10000t/9米時,他便可趕上了烏龜。

這些悖論中有耐人尋味的矛盾,會讓你腦洞大開,還有更多新奇的趣味數學,來引發你的思考。

2.詩詞也數學

大約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有詩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雞兔同籠」:「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意思是:雞和兔子關在一個籠子裡,共有35個頭,94隻腳,問雞和兔子各有幾隻?

我們假設35個頭全是雞,那麼應該有70隻腳,94-70=24隻腳,剩下的24隻腳一定是兔子的,而且每隻兔子要領2隻腳,24/2=12隻,那麼,就可算出有12隻兔子,用剩下的就是雞了:35-12=23隻雞。

這些都是奧數思維的基礎,又能寓教於樂,聊數學講好故事。


五.很神奇的數學都來自於大自然,又應用在生活中

1. 斐波那契數列

在13世紀,著名的數學家斐波那契在《計算書》中介紹了一個數列,計算一對兔子的繁殖力有多大。斐波那契數列也稱為「兔子數列」。數列(1,1,2,3,5,8,13……)前兩個數是1,接下來,後一個數總是前兩個數之和。


他假設兔子出生兩個月後就可以繁殖,一對兔子每月能生出一對小兔子,如果所有的兔子都健康成長,一年後可以繁殖到多少對兔子呢?按照斐波那契數列計算,是不是已經有13對兔子?


斐波那契數列又稱黃金分割數列,因為數列前後兩個數的比值,接近於黃金比例,這樣的排列被應用在藝術、建築等領域中,也獨領風騷。


自然界中也存在斐波那契數列規律,比如橡樹、梨樹,它們樹枝上生長的葉子會形成一個螺旋,上下相對的兩片葉子中間的葉數,也是斐波那契數列,這樣的排列是生存的需要,每片葉子都可以汲取最大的光照面。

經研究發現,在向日葵和菠蘿果實的排列上,它們左右螺旋線的條數也符合斐波那契數列,後來被科學家們證明,這些植物生長激素的濃度,也是按照黃金分割比例均勻地分布在各個位置上。


2.鋪地磚

鋪地磚要藝術個性,密鋪多邊形地磚大部分都是周期性的,是羅傑.彭羅斯用兩對不同的圖形完成了非周期性的平鋪,基礎圖形越來越複雜,他為此還在美國申請了專利。

科學家們發現在自然界中,晶體可能有順序2、3、4、6的旋轉對稱,但沒有順序5的旋轉對稱,這和五邊形不能密鋪在一個平面的道理相同。

直到1982年,以色列材料學家丹.謝赫特曼,成功創造了鋁和錳的晶體合金,表現出5階對稱性,他把數學家理論上的非周期性結構,帶到現實世界中,創造了準晶體理論,他因此獲得了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正五邊形無法密鋪

聊數學,從你日常中遇到的事物中得到靈感,在好玩、有趣的數學知識中,為我們解開謎底。

六.避免思維偏見,準確理性判斷需要數學思維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聊聊數學,好奇有趣,其實,我們聊新聞、GDP、聊彩票、聊家常,觀花草樹木、玩兒遊戲,甚至欣賞美景、美女等等,都是可以用數學的角度切入。數學,讓我們的生活和真相更近。

在《思考,快與慢》中,丹尼爾.卡尼曼說:

「人的大腦並非生而擅長數學推理」。往往習慣了使用「系統1」思維,做出直觀、原始的判斷,而判斷比較準確的是反應慢的「系統2」數學邏輯思維。

數學思維,就是培養我們的理性思維,主動控制、有意識的、理性的思考系統。避免日常生活中因思維偏見,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了典型背後的概率。

如果說數學是場馬拉松,那麼趣味數學冷知識:輕鬆聊數學,包括了《咖啡時間聊數學》《午餐時間聊數學》套裝就是小路漫步,而且在數學家毛裡奇奧的帶領下,我們要走捷徑,在輕鬆愉快中體會數學之妙與生活之美。

相關焦點

  • 「齊夫定律」測莫言作品,提供獲諾貝爾獎的原因?趣味數學冷知識
    馬齊勇博士在《齊夫定律:描述詞頻分布規律的強大數學工具》中提到:「江南大學的研究者,對莫言的作品《紅高粱》《蛙》和《透明的紅蘿蔔》進行研究,他們統計了莫言作品中的字頻、詞頻,發現都能滿足齊夫定律。他說,這一結論與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研究的結果一致。
  • 陳丹青:我沒讀過莫言的作品,但我知道,諾貝爾獎與他的作品無關
    即便是面對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陳丹青也敢於說出自己的質疑:「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獎與作品無關」。莫言是現當代的作家,在 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被很多人所知。確實,如若不是「諾貝爾文學獎」,估計很多人都不會知道有莫言這個人。
  • 莫言和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為何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莫言和屠呦呦,這是國內培養出來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得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獲獎的消息傳來時,有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到他們的名字。在莫言獲獎之前,他就已經是國內的文壇巨匠。這是他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被諾貝爾獎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之前,曾獲得過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這也是國際同行對其成就的一項肯定。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也提到過諾貝爾獎,在當時,中國還沒有人獲得該殊榮,未免是一件遺憾。但是楊振寧卻和父親表示,自己以後一定要拿諾貝爾獎,原本以為是童年無忌的一句話,沒想到楊振寧真的兌現了。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記者招待會,會上宣布「宇稱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予以推翻。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每年能獲這個獎的人,也是千挑萬選出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才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績。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市,父親管貽範,曾擔任大隊會計,後來因為「文革」原因導致輟學,曾經在農村勞作長達10年,主要從事種高粱,種棉花,放牛等工作。
  • 莫言2012年獲諾獎之後,除了受商人追捧外,更多的卻是各種質疑聲
    當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畢竟世界上本身就不存在,不喜歡的人總有不喜歡的理由。而對於莫言的作品,不妨做出一些分析,看看其精彩在哪,又或者被人質疑的點在哪?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諾貝爾獎的歷史。當時無數的人瘋狂地購買他的獲獎作品《蛙》,當然不僅僅是這樣,出版社也開始出版他的作品合集,一時之間,莫言的作品成了閱讀熱潮,讓許多人追捧。而當時還有不少的商人去請莫言去做講座,給自己的公司購買了大量的他的作品,完全就是想要給自己引一波流量。
  • 莫言的作品是迎合了西方人的胃口,才獲得諾貝爾獎!真是這樣?
    有人說莫言的作品迎合了西方人的胃口,才獲得諾貝爾獎,真是這樣嗎?莫言的作品是「單元」的,一味地記敘中國社會與人的「假惡醜」。任何社會與人都是「多元」的。可莫言卻偏執地「單元」描繪,絕少反映社會與人的「多元」與複合性。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在莫言備受矚目獲獎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他說他沒有閱讀過莫言的作品,莫言得獎和他的作品關係不大,是諾貝爾委員會識時務了。這句話讓人們乍一聽能夠感到渾身不痛快,更何況是剛剛得獎的莫言呢。他的作品在他們的圈子裡不被一些文人所認可,不過陳丹青說他沒有看過莫言的書,這恐怕不是事實,還有可能看過一些,不然如何評判莫言小說的優劣高下。
  • 獲諾貝爾獎後的莫言,似乎並沒有成為全民偶像,反倒備受批判
    算起來,第一次對外頒發諾貝爾獎距今也已經有了快120年的歷史了。    首次斬獲莫林電影節金熊獎,由鞏俐出演的《紅高粱》,劇版是由周迅來扮演,這個作品就是根據莫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究竟是晦澀難懂還是境界高深  莫言在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  有十幾位的民間作者曾經聯名一起寫過一篇向瑞典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反對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公開信。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獨家剖析莫言獲獎原因
    獲獎後的第二天,作家莫言在山東高密某酒店內等待記者會開始。美聯社編者按 十年前的大年夜,在莫言山東家的餃子席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對這位他十分喜歡的中國作家說:再有十年,你就能拿到諾貝爾獎。
  • 為何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沒有成為全民偶像,而是不被認可?
    自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距今已過了119年,在這一百多年當中,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文學家都在為諾貝爾獎而奮鬥,許多得獎的人都會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和歡迎 但是在這百年來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非常少,其中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不是屠呦呦,而是莫言,作家莫言憑藉長篇小說《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獲獎,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對於莫言是這麼評判的:「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他機智回答,給國人長臉
    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是用於獎賞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和平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全球著名獎項,是多少科學工作者、文學創作家等其他包含領域的人夢寐以求的最終成就。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
  • 莫言領諾獎後,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莫言:以中國農民自豪
    有趣的是和平獎的設立和沒有數學獎,據說諾貝爾日後後悔自己發明了炸藥,估計這也是他設立和平獎的原因,野史稱諾貝爾的情敵是個數學家,所以數學獎一直未出現在諾貝爾獎名單上,專業人士稱諾貝爾獎更注重實踐科學。諾貝爾獎從1901年正式頒發,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和挪威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
  • 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
    正如多年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家莫言,距離他上一部作品發表,距今已有十年。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十年蘊積,《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莫言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故事中有喜有悲,有荒誕亦有現實。
  • 中國內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莫言,再一次向他們致敬
    工作和事業中有各種各樣、各種級別的獎項,但全世界公認的最高獎只有一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的遺願,將其遺產作為基金,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分成五份,獎勵每一年在物理學、化學、醫學與生理學、文學、和平事業有重大貢獻的全世界的突出人士,1969年增設經濟學獎。諾獎於1900年設立,至今共獎勵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除和平獎由挪威評選頒發外,其他都有瑞典評選頒發。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1.美國(352人)2.英國(116人)3.德國(83人)4.法國(69人)5.瑞典(30人)6.瑞士(30人)7.日本(27人)8.俄羅斯(20人)9.荷蘭(17人)10.加拿大(15人)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
  •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書,但我知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說話一向很犀利,很多問題到他那裡總是能「迎刃而解」,非一番尖銳的批判不能終了。故而他在文藝批評界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
  • 諾貝爾獎曬愛因斯坦成績單,同樣拿諾獎的屠呦呦、莫言成績怎麼樣
    在諾獎歷史上,我國只有2位獲得過,一位是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一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讓我們不禁好奇,這兩位在上學時的成績怎麼樣呢?屠呦呦中學時的母校——寧波中學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屠呦呦留給同學和老師的印象是:為人很低調,表現不是很突出,但讀書很認真,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 繼莫言後|2020年諾貝爾獎頒發還有一個多月,誰能脫穎而出
    因為科學類是很多人都不很熟悉的,即便他們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不知多少年後仍然無法普及大眾,只有諾貝爾文學獎好預測,也好理解。楊振寧和莫言在一場活動上說過相似的話,莫言先說,楊振寧先生的物理獎充滿了深奧的概念,我也希望下輩子能學習物理。同時莫言說;文學方面因為沒有門檻,根據生活經驗是大家都能懂的,而且作品打動了一部分人,就會被那一部分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