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s,個人電腦誕生的年代,也是科幻黃金時代的開端。
當時,科幻創作者和電子產品的開發者面臨著一項共同挑戰:
我該如何找到一種合適的視覺語言,來描繪科技進步後的美好未來?
那是一個被理想主義環繞的夢幻年代,人類想像著,也許50年後,我們就能飛向群星。
當時很多電影對未來的想像,時髦又先鋒,奠定了今天很多電子產品的內在氣質。
Stanley Kubrik Archive / Taschen
這篇賽博考古,聊聊60年代的科幻電影美學,是如何影響了電腦工業設計。
01
未來是白色的
1968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作為裡程碑式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音樂、美學、服飾、敘事、價值觀......
它也是首批在大銀幕上詳細展示未來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細節的電影之一。
當時,電子計算機發展到第三代,正在向小型化、私人化轉型。
IBM的工業設計顧問、美國工業設計部主任埃略特·諾伊斯(Eliot Noyes)向庫布裡克提議,片中發現號飛船的計算機需要有房間那麼大。
但庫布裡克認為,小型的智能設備才是未來趨勢。
他在片中實踐了這些設想。
弗洛伊德博士、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使用的電腦,通通是大顯示屏、直角、窄邊框、輕薄。
如此設計,一方面有著電影視覺上的考慮,一方面在理論上也具備可能性。
技術塑造想像,想像反哺技術,事實證明,這種前瞻性的設想,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一大批電子計算機的外觀。
Olivetti Programma 101(1965)
《2001太空漫遊》上映的次年,義大利公司Olivetti發明了一種「臺式」計算機,小巧輕便,可以作為個人物品放在辦公桌上。
這就是Programma 101,史上第一臺個人計算機。
Programma 101的出現是革命性的,因為當時的計算機都是封閉房間裡的巨型主機,由穿著白大褂的技術人員操作。
外觀上,Programma 101也前衛得不像是那個年代的產品,由一名叫馬裡奧·貝裡尼(Mario Bellini)的建築師設計,純白色鑄鋁外殼,紅藍色的鮮豔狹槽,底部的弧形是一個提手。
Olivetti Programma 101 的外觀 /米蘭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
它沒有顯示器,只能做簡單的邏輯運算和編程,主要賣給企業、政府和大學,NASA也曾採購這種機器用於阿波羅任務。
廣告詞十分夢幻:
「歡迎來到明天。您將要離開當下,進入未來。」
儘管造型與科幻片並無直接聯繫,但是,它顛覆性的外觀(與協助了阿波羅登月任務的事實),營造出一種輕盈、簡約的氛圍,與《2001太空漫遊》的內核一致——都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的浪漫設想。
NASA 在阿波羅11號計劃期間使用 Olivetti Programma 101 的情景 / NASA、Associazione Archivio Storico Olivetti
由於外觀過於超前,當年的一些參觀者曾誤以為Programma 101是一個控制面板,真正負責計算的大型機藏在後頭。
幾年後,真正傳承《2001太空漫遊》神韻的機器來了。
Commodore PET 2001(1977)
1977年,Commodore PET 2001問世,史上第一臺集綜合功能於一身的個人電腦。
它的許多元素都明顯來自《2001太空漫遊》。
Commodore PET 2001 的外觀 /Rama
1、名稱
Commodore PET 意為「個人電子交易器」,PET並不是縮寫,而僅僅是以3個簡潔的大寫字母,隱秘地致敬《2001太空漫遊》的HAL。
至於2001,就不是什麼隱秘的致敬了。編號本身沒有具體意義,就是玩梗。
2、字體
PET 2001 的 logo 字體,叫做 Microgramma。
Microgramma字體
《2001太空漫遊》中,這種字體首先出現在飛船的駕駛面板上,隨後出現在 HAL 9000的電腦界面上。(此處有一個暗黑的粉絲理論:這暗示著飛船一開始就被HAL控制了)
發現號飛船按鈕和屏幕上的的 Microgramma 字體
Microgramma 出自義大利設計師阿爾多·諾瓦雷塞(Aldo Novarese)和亞歷山德羅·布蒂(Alessandro Butti)之手,7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
Aldo Novarese 隨後在1962年開發了字體 Eurostile,基本是 Microgramma 的變體,二者沒有明顯區別——都是加粗、簡潔、光滑、輕盈的無襯線字體。
視頻電話的付費界面和克拉維斯航班的零重力廁所說明,使用的是 Eurostile 字體
後來,這類字體幾乎成為了電子品牌、科幻片和遊戲的標配,比如《星際迷航》、卡西歐、東芝......
《星際迷航》、卡西歐手錶、東芝電器的老海報,注意logo字體
也許直到EVA出現之前*,Microgramma 字體都象徵著科學和技術,指向20世紀中期那種精確、進步和樂觀主義。
*《末世感叩擊:<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文字世界》一文指出:EVA 使用 Futura、Helvetica 和 Eurostile 這些高度現代主義的字體,是為了完全相反的目的,描繪了一個現代主義發展到極限、並仍然失敗的世界
EVA 中,Eurostile 字體的「RESCUE NERV」
據說,庫布裡克最愛的字體並不是Microgramma,而是 Futura 、Helvetica 和 Univers,理由是「乾淨優雅」。
但是,這一理念卻體現了他對「未來」的定義。
這就涉及到了下面的話題:色彩與造型。
3、色彩與造型
除了字體,大面積色塊和幾何線條也是庫布裡克製造未來感的拿手武器。
1960~70年代,人們認為「未來是白色的」。
《2001太空漫遊》中,空間站、穿梭飛船和發現號飛船裡大面積的白色,營造了未來太空航行平靜、優雅的氛圍。
片尾鮑曼來到高等文明設置的房間,牆壁和地面是通體泛綠的白色,在科技感中疊加了一層神秘和詭異。
這間「宇宙盡頭的臥室」,一切白色似乎都泛著淡淡光芒
後來,許多影視劇不斷使用類似的方法以最大化渲染未來之感。
喬治·盧卡斯早期的《THX 1138》(1971),主角一襲白衣,在亮白色的廣闊空間裡,與反派黑衣人及其手中的棍棒形成強烈對比
埃利奧·佩特裡的《第十位受害者》(1964年)描繪了未來的一檔真人秀節目,選手們在一個白色幾何空間裡展開活動
科幻劇《Space: 1999》(1975)裡的場景
現實世界中的很多產品也是。
許多汽車的外觀設計也表明,銳利的白色幾何外形在當年很受歡迎
PET 2001 是通身潔白的一體機設計,顯示器,鍵盤,存儲設備等嵌入梯形線條的金屬殼中,神似《2001太空漫遊》中弗洛伊德博士跟女兒通話的視頻機器。
白色、一體式、線條明快、大直線、大夾角,這種庫布裡克認為「乾淨優雅」的視覺風格,風靡70年代。
受《2001太空漫遊》影響的PET 2001,也成為了70年代計算機的美學代表,許多其他工業產品的外觀都與它相同。
包括:
1981年,第一臺可攜式個人計算機 Osborne 1。
1983年,Apple 著名的 Lisa 和 Macintosh。
1986年,IBM第一部筆記本電腦 Convertible。
同年,蘇聯也發明了一種 SPHINX 系統(「超級功能集成通信系統」的縮寫),是一種集數字娛樂、通信、遠程辦公、遠程醫療於一體的「革命性計算機」。
1987年,刊登在Technical Aesthetics雜誌上的SPHINX廣告,這款電腦由蘇聯政府直接控制的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託 VNIITE設計學院打造
SPHINX 的外觀帥氣前衛,基於簡單的幾何形狀——矩形,三角形,球形,白色,黃色,橙色,藍色和青色,靈感來自航空空間設計。
遺憾的是項目過早夭折,沒有量產。
SPHINX的「核心」是一個三角形CPU和三個內存擴展模塊,包含很多炫酷的外設:平板顯示器、球形揚聲器、帶有小LCD屏+麥克風+揚聲器的手持遙控器、無線耳機、智能手錶、AR眼鏡...../ Technical Aesthetics Magazin,MCM
80年代初,還有一家荷蘭製造商推出了一款鮮為人知的微型計算機,Holborn 9100,也是白色一體式設計,塑料外殼,但顯示器的造型非常獨特:像潛望鏡一樣探出來。
它線條流暢、有機,如果說是《2001太空漫遊》的拍攝道具也毫不違和。
影片中,和 Holborn 9100 神似的這些紅色沙發叫做「Djinn」,出自法國家具設計師奧利維爾·摩爾古(Olivier Mourgue)之手,使用不規則的流線型,來表現未來科技只保留功能、去除裝飾的理念。
隨後,直角越發柔和,漸漸變成了圓角曲線 ,成為後來的「未來主義」(Futurism)風格。
在《2001太空漫遊》的帶領下,1960~80年代的計算機,都在向「白盒子」方向發展。
這種風格美感鮮明,基於幾何特徵,具有穩定的簡潔和永恆性,在表達「未來感」上,從未失敗過。
直到另一部作品的出現。
02
未來是深色的
60年代,有一部作品表達了與《2001太空漫遊》略有不同的未來觀。
那就是1964年的《星際迷航》。
《星際迷航》中最著名的電子設備,當屬柯克船長的「翻蓋手機」。
這隻名叫 communicator 的機器形似蛤殼,黑色矩形機身,金色翻蓋,原本是華裔藝術家華明昌(Wah Ming Chang)為劇集設計的道具。
沒想到,它竟然成了一臺「原型機」,啟發了後來很多現實世界的行動裝置——比如摩託羅拉StarTAC。
摩託羅拉StarTAC,經典的翻蓋手機/Museum of Applied Arts & Sciences
1965年,設計師馬可·扎努索(Marco Zanuso) 和理察·薩珀(Richards Sapper)設計了一款翻蓋電話,Grillo,白色貝殼狀,功能幾乎與柯克的翻蓋手機一模一樣。
Grillo手機跟《星際迷航》翻蓋機的相似只是巧合,但是,薩珀後來設計的另一款產品——ThinkPad,卻和《星際迷航》一樣,體現了不同於「白盒子」的另一種未來觀:
假如未來是黑色、直角的,而不是潔白、圓角的,會怎麼樣?
除了翻蓋手機,《星際迷航》中也有不少類似的黑色正方形電子設備,比如皮卡德艦長正在用的這臺
Alessi琴音水壺
薩珀偏愛黑色,主張簡單優雅兼具機械功能的設計。這就是他認為未來的樣子。
「黑色經得起時間考驗。它不顯髒,也讓你看不到產品的接縫......一輛白色的汽車和一輛黑色的汽車,白色的汽車可以看到車身的所有部件。」
1980年,薩珀加入IBM,設計了史上第一臺ThinkPad 700C,由此奠定了ThinkPad系列的一些核心元素:
-便當盒
薩珀設計 ThinkPad 最初靈感來自便當盒和雪茄盒。當時計算機的流行風格為圓角,但薩珀堅持採用直角。
彼時,薩珀的弟子,日後被譽為「決定ThinkPad靈魂」的大衛·希爾(David Hill),都非常喜愛東方的古代建築中的設計元素。
他們和後來的「ThinkPad之父」、還是三十出頭的內藤在正一起參觀寺院建築,並在「松花堂」食用了著名的松花堂便當。
黑色的方方正正的木質便當盒傳達的溫暖和寧靜,成為了ThinkPad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
-小紅帽
薩珀為ThinkPad設計了標誌性的小紅帽,最初IBM不同意使用紅色,因為那是IBM大型機上緊急「關閉」按鈕的顏色。薩珀被迫妥協,改用「洋紅色」,但工程團隊悄悄地將顏色改回了原來的紅色,使之更符合薩珀的主張。
這顆紅色的指點杆在設計中被當做了打開便當盒後中間紅色的醃漬酸梅,寓意著給人帶來舌尖一酸的思考中的靈感。
延續自薩珀痴迷的簡潔機械結構,1995年,被稱之為「蝴蝶機」的 ThinkPad 701C問世了。
這一設計帶來的特殊意義在於,用一個機械結構,讓一臺更小尺寸的筆記本電腦依舊可以擁有一臺摺疊起來的全尺寸鍵盤——更小更便攜,但絕不犧牲讓思考者舒適工作的「生產力工具」的屬性。
這種驕傲的執拗被認為是ThinkPad品牌的重要理念之一,在那個冷戰後和平紅利大爆發的1994年,職業女性的身影開始大量出現在全球大企業的決策層重要的崗位上,這些用思考推動世界的女性們,恰好遇見了這款可以裝入女性手袋,但依舊擁有全尺寸鍵盤的蝴蝶,成了ThinkPad的發展史上一個科技人文關懷的印記。
後來,ThinkPad X1 Yoga 的360度翻轉屏、X220t的旋轉屏等經典機型,也延續了這一設計理念——不犧牲「生產力工具」的舒適使用的同時,通過變形的方式探索用設計解決人類對筆記本電腦更便攜的探索。
自誕生之初,ThinkPad就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和geek精神的品牌。
理察·薩珀大師為ThinkPad帶來的諸多有關「思考」、「創造」的科技的人文關懷概念應用於ThinkPad乃至整個可攜式電腦行業,像很多具有未來感的作品一樣改變了世界,催生了越來越多更具探索精神的設備,賦予了未來更多不一樣的可能和選擇。
ThinkPad下一步又將如何踐行未來怎樣的可能性?
這個可能性,是延續了以變形獲得不犧牲體驗感的更好的便攜性,是延續了701C蝴蝶機的「摺疊」。
ThinkPad X1 Fold,世界第一款摺疊屏幕的筆記本電腦,這次的摺疊,來自屏幕。
一臺不足1千克的13寸的可摺疊屏幕的電腦,對摺起來僅相當於一個十寸大小的Plas版手機,但它卻實實在在是一臺Windows 10系統的筆記本電腦。
這樣一來,這次摺疊可以讓筆記本電腦的大小進一步收縮,隨手放進手提包、書包甚至寬大一些的風衣口袋中。
它同時提供了一個便攜鍵盤和一支手寫筆,摺疊狀態下,鍵盤是收納到摺疊屏中間的。
摺疊狀態下,鍵盤貼近屏幕,被自動識別後,屏幕自動分屏後轉為一臺10寸筆記本電腦狀態,對使用空間的要求大大降低。這也因此為這款摺疊屏幕的筆記本電腦帶來了更多不同的使用形態和模式。
當ThinkPad X1 Fold完全摺疊時,它的形態仿佛一本32開的手帳簿。
據說,28年前ThinkPad 700C誕生的大和實驗室,工作人員手中大都有一個帶著Think標籤的筆記簿,用以記錄他們的日常工作和隨時爆發的靈感,不知這樣的設計,是不是在向那本傳說中的代表思考和靈感的筆記簿致意。
科技的進取與溫度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Dıf tor heh susma。
參考文獻:
Visionary computer design of the past,2017-04-02,RICCARDO BIANCHINI
Typeset in the Future: Typography and Design in Science Fiction Movies,2020-8-17,Dave Addey
一款字體如何代表未來?2020-8-11賀榮凱、婁依倫、Ran Z
Richard Sapper's dark, alternate universe of tech design, 2016-8-31,Alexandra Lange
Why Lenovo's ThinkPad Still Matters 25 Years Later,2017-10-9,Tim Bajarin
末世感叩擊:《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文字世界,2019-1-27,譚沛然
ThinkPad Design Spirit & Essence,David Hill
掃碼加入讀者群
備註「不存在」,文章裡沒看夠的,我們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