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夢遊亞馬遜》:批判外來文化經濟霸權,強加在地方的現代性

2021-01-08 畫畫為您說電影

「石頭已經不會對我說話了。」年老的巫醫Karamakate駐足徘徊在亞馬遜河水中,撫摸著石壁上的圖騰,如此說道。圖騰是年輕的他一畫一畫敷塗上的。現在他只是一縷飄蕩在雨林中的靈魂……「直到這一刻,到我拍下這些照片之前,我一直確認演化是正向的。但在這之後,我問我自己:什麼叫演化?演化可以朝向任何事物,任何方向,我們也可以反向演化,朝死亡演化,朝終點演化,朝最殘忍的結局演化,而且我們也都能夠適應。」2001年,攝影師薩爾加多經歷了六年的旅行後,在約翰伯格家的廚房裡,兩人談起全球化跨國資本下的難民,薩爾加多說了這段話。

在殖民及跨國資本戰爭的光譜下,演化通常揭示了一種在時間軸上權力關係迫施的作用與後果,強對弱、上對下、統治與被統治、進步與落後,以及更重要的:外來者與在地者。即便在薩爾加多帶著強烈人道主義的、自省的反向演化中,二元的、兩個端點的價值與時間觀依舊難以撼動。然而,對生長在雨林部落深處的一株神秘植物,或對一個滅絕部落的倖存巫醫而言,演化意味著什麼?在《夢遊亞馬遜》的投影幕前,每一連續或跳剪的影格縫隙間與光束倏忽的閃動裡,潮溼與絕望籠罩不去,可能都讓觀眾覺得,薩爾加多所謂對演化的適應,更多是終將對血淚感覺木然與無力回天的那一刻。

來自哥倫比亞的年輕導演希羅蓋拉,以《夢遊亞馬遜》奪下坎城影展平行單元導演雙周的電影藝術獎。電影透過一條河,一位倖存巫醫,來自西方的兩個研究者,一株名為亞克魯納的神秘植物,以及兩條平行又彼此交錯的時間線上,講述同一場夢境。導演將部落族人、大自然與外來者的互動關係細細纏繞,隨著蜿蜒的亞馬遜河道被扭轉、翻覆或順雨而下,觀眾心中教條式的主體與他者二元關係被輕輕擱置一旁。《夢遊亞馬遜》以德國民族學家西奧多科赫-戈伯格和美國民族植物學家理查舒爾茲的田野日誌為靈感,與曾和導演合作過《魔咒手風琴》的編劇Jacques Toulemonde Vidal 再度合作,讓兩位西方的學者在二十世紀初相隔三十年的時間點上,訪臨南美亞馬遜河,藉由一位在橡膠戰爭下倖存的巫醫Karamakate,共同尋覓一則宛如神話存在的植物——亞克魯納之花。

導演找來哥倫比亞的素人演員出演巫醫,在片中是一位遭受外來入侵滅族的科諾瓦人倖存者,隔絕外在的現代化影響,獨自在叢林中過活。來自哥倫比亞亞馬遜河流域Cubeo族的Nilbio Torres,演出年輕的Karamakate;而年老的Karamakate,則由Uitoto族的倖存者之一Antonio Bolivar出飾。全片在亞馬遜河實境拍攝,無論是實務操作或畫面效果皆相當驚人的35mm黑白攝影,不僅完整地捕捉雨林中的光影反射——如導演在美國電影期刊《CINEASTE》訪談中所提,以有機的攝影器材捕捉有機的畫面,更將觀看者的視線與19、20世紀初人類學式的民族攝影效果交疊,從而再現民族學家西奧多科赫-戈伯格在上個世紀初呈現在西方讀者眼中慣見的他者。一種觀看的政治性,已經先被藏匿在形式之中,加以劇情裡西方學者從行李掏出的部落族人肖像或群像攝影,形式與內容的呼應被巧妙地疊加在後設的陷阱裡,不著痕跡地批判與重省那些外來文化經濟霸權強加在地方的現代性。

如果說,公路電影是一種現代性的產物,《夢遊亞馬遜》則反向的創造了一種流域電影的形式。流域是空間,也是時間。三十年前後造林亞馬遜河的Theo與Evan,在Karamakate的引領之下,槳劃木舟探入深林,每處場景的交錯呈現,如殉難者身形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骷髏、被劃下一刀一刀引流的橡膠木、欲斷絕部落價值體系與人際生態的西方傳教士,每一處河域的轉彎陰暗處,都是帝國殖民的虐殺與世界大戰引發的橡膠戰爭。如此暗長不見光的歷史,年老的巫醫Karamakate丟開美國植物學家手上緊握的地圖:每一個河道,都不只兩個河岸的河流,無數的河岸構成非線性的河流,也牽起非單向的時間感。《夢遊亞馬遜》裡的空間與時間,同時在不同的維度間,四散而又聚合。

如風將氣味帶走,又如星象指引,在片中,權力關係有時奧妙又細緻地被導演提點而出:德國民族學家Theo與Karamakate途經一處部落,把酒言歡舞蹈的夜晚過後,部落首領藏起Theo的指南針,Theo因此情緒失控地說:如果擁有了指南針,他們將會忘記如何倚靠星星與風來辨別方向。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來自部落的回應:你無法決定知識該由誰掌握、如何掌握。或者在片中,曾為橡膠工廠奴隸,而後成為Theo忠實僕人的Manduca說:Theo是好人,他教很多西方人;西方人需要被教導,否則我們將被毀滅。

種種人物關係的視角切面,時而被翻轉,時而被把玩,直到最終,Karamakate親手燒毀被人工培植的亞克魯納之花,卻將世間唯一僅存的亞克魯納之花賜予Evan,像是對Theo的贖罪,也像對自身靈魂的交代。而銀幕中的亞克魯納之花引出的幻象,卻完全跳脫對所謂遠古質樸部落的異國想像,亦無慣見對生命最原初懷抱的鄉愁,反而是鮮麗的色彩與幾何線條幻境,讓《夢遊亞馬遜》的觀眾不只停留在一個觀看的他者位置。在絕美的黑白雨林場景中,希羅蓋拉織出一則夢境、幻境與真實並存的雨林史詩。全球巨大的殖民演化框架,在片中被轉化為蓊鬱叢林和粼粼波光裡暗藏的魑魅,殘酷與瘋狂與其言指向控訴,毋寧是剝除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後,對人類與環境共感、共振的召喚。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現代性批判的視野下,馬克思力圖實現對現代社會的總體性把握,注重考察物質生產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在現代性生成過程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從社會關係本體論出發,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這樣,社會批判理論在馬克思那裡就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他將現代性這一「時代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只能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批判,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完成。
  • 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當然,它不必認真憂慮遭到軍事入侵,因而所抵抗的除了美國的政治主導之外,往往倒是在文化領域:警惕好萊塢、迪士尼和麥當勞為首的淺薄文化對法國電影、娛樂和餐飲文化的滲透入侵,堅持自身價值主張,這往往又表現為一種對法國「衰退」的痛苦憂慮和對法蘭西遺產的重新挖掘與珍視,並基於這樣的民族自尊,在「多樣性」的盾牌背後抗拒那種無情的單一化。
  • 文化尋根能否解決現代性危機?
    在《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一書中,作者給「現代病」開出的藥方就是「文化尋根」。  全書主題包括黑色風暴(非洲文化傳統)、凱爾特復興、女神復興(女性主義思想洗禮)、東方轉向、原始轉向、生態轉向六個方面的論述,結合了《作為哲學家的原始人》《原始人的挑戰》《尋找原始人》等人類學經典著作,以及諸如歷史經典《黑色雅典娜》、文學作品《哈利·波特》、中國地方藝術等多方面的文化討論,構成了這部作品論點的支撐,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比較分析的學術能力。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註:Zygmunt Berman,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Cambridge: Polity, 1991, p.4.)這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西方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奠基於啟蒙運動。所以現代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啟蒙精神的另一種表述而已。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電影中賀英旺帶領的文藝表演隊中的老年女性不願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其他村寨表演,她們基本上白天排練、幹活,晚上需要帶孩子或孫子,「外面的東西也吃不習慣」更是將她們封閉淳樸的形象生動地凸顯出來,對於外面的事物她們還未完全接受,但她們卻又接受了「廣場舞」這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鄉通用的現代性詞彙,甚至將跳廣場舞益於鍛鍊身體這一現代健康生活的理念融入她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她們所跳的舞蹈也非自己本民族的舞蹈;在進行表演時因舞臺音響設備故障
  • 丨文化客廳
    孫歌回應道,「我不是在對抗西方,我對抗的是西方霸權和西方式霸權。」孫歌西方霸權來自實體的西方,它來自於現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勢力。而西方式霸權則內在於我們自身,這是中國人或亞洲人自己生產出來的。第三世界的精英們經營著霸權,而這個霸權跟西方的霸權是合拍的。
  • 金耀基:現代性論辯與中國社會學之定位
    現代性是美、法的民主革命,及英國的工業革命的產物,它表現在政治上是民族國家及自由(主義的)民主的出現,在經濟上是工業資本主義的得勢,在文化上,則是理性的張揚。  美國的現代化理論不是單一的理論,它在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多個領域有不同的理論表述,但一個佔主流地位的理論內涵是:現代化的根源是科學理性,它所擁抱的是"發展"(development )的意理,它的發展基調定在工業化(經濟發展)上,並認為工業化有一個內在關連的成長模式,不同的社會或國家,最後會產生某種同質性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結構。
  • 現代性的塗層危機
    文明進程包括城市現代性的成長,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是物質與空間生產方式、技術與經濟運行方式、制度觀念運行方式等的系統變遷過程。在唯物史觀視野中,社會發展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系統進步過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不變革經濟基礎,不真實推動社會關係的合理化,不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那麼所謂的合理制度與美好觀念營建,便很可能只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形式變革、塗層性進步。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在著名演講《現代性——一個未完成的方案》(1980)中,哈貝馬斯意圖通過總結先鋒派運動的經驗教訓來為啟蒙方案辯護。在其中,他明確地將先鋒派的藝術綱領命名為「審美現代性」。在哈貝馬斯那裡,「現代性」意即「文化現代性」或「啟蒙方案」,但不同於「社會現代化」。後者指的是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合理化進程、亦即技術化、工業化和科層化的進程。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隨著20世紀文化研究與批判理論的興起,「現代性」又指向了被資本邏輯支配的文化生產方式,其意義在於推動世俗轉向、理性轉向與主體轉向下的文化現代化轉型[8]。而李歐梵認為,「現代性」概念在漢語學界出現時間頗晚,應是1985年美國學者傑姆遜來北京大學演講時提出的[9]。      20世紀中葉「現代性」概念作為一個被預設立場的政治化概念開始進入到漢學領域。
  •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理解現代性之一
    現代化的特點,也就是現代性又是什麼?在如今的藝術、文學領域,經常會冒出來「現代的」、「後現代的」描述,這些概念,又代表了什麼含義,他們從何而來,又會到哪兒去呢。我們經常自稱是現代的人,那我們這種自稱又有什麼文化深意?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與傳統技術不同,在科學幫助下,現代技術成了一種控制方法,不僅被運用於生產領域,而且廣泛運用於政治、經濟、商業等以效率為準則的領域。埃魯爾用效率對技術進行了定義,認為技術是指所有人類活動領域合理得到並具有絕對效率的方法的總體[8]。技術在現代社會具有統攝性力量,在一定意義上,技術決定著科學、經濟及文化的走向,技術已成為人類生存的新環境,這就是所謂的「技術社會」。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摘要:大陸學界對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約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致力於揭露與批判日本侵略壓迫臺灣人民的殖民本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兩岸對日據時期臺灣史及臺灣社會經濟史關注的加強,大陸學界對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的研究明顯增多,其關注焦點也轉向對臺灣部分學者提出的所謂「殖民現代性」的深度辨析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儘管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以極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為現實對象,但這種批判或可為我們理解馬克思辯證法乃至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提供理論批判維度。最後,現代科技中少部分人的創造性勞動與多數人被迫從事的簡單枯燥勞動之間的分工態勢,已經逐步取代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傳統劃分方式,掌握科學技術的權力日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成為當代社會壟斷、霸權以及壓迫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科學自身的教化功能也淪為純粹的和碎片化的對於知識的掌握,教育成為客體化知識的傳授,而其人道主義本質則被忽略。不得不說,這也是當代教育中科學技術與科學精神相分裂的重要根源之一。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 擔當時代責任的早期中國電影
    早期古裝片、神怪武俠電影圍繞「忠孝節義」來組織情節「宣揚封建迷信、毒害兒童」,電影主題、題材選擇和敘事被斥為「亂七八糟」,淪為一種文化混雜的消費方式。但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包含走向大眾化的內在驅動基因,它在事實上也成為人們關注與思考的一個焦點。新文化運動之前即已啟動對風靡全球的「西洋影戲」的引進,這是和輸入外來文化一樣的為時人稱道的受歡迎和激勵的新生事物。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一般而言,經典歷史唯物主義有廣義歷時階段形態論與狹義的現代性共時結構論兩個維度,社會哲學側重於後者。狹義的現代性共時結構論又分為「社會危機論」與「社會有機體論」兩個視角:「一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以盲目的必然性、即持續內在危機與自我異化方式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發展理論,二是關於現代社會作為有機體不斷地走向自覺的調節的發展的理論。」[1]西方馬克思主義則更集中討論危機論範式。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哲學;民族;啟蒙;現代化;觀念;危機 作者簡介:   自近代以來,俄羅斯的思想家們一直在思索與探討一個問題,即「俄羅斯民族該往何處去」,尤其在蘇聯解體之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就更加迫切了。「該往何處去」不僅指的是政治體制,也包括經濟、文化、科學等社會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