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門聯合發布!水十條重新定義近岸海域總氮汙染標準!

2020-12-01 中國檢測網

  近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科技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林業局辦公室、海洋局辦公室十部委聯合發布《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此方案是為落實「水十條」,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而制定。

 

  「水十條」中明確規定,加強近岸海域環境保護。重點整治黃河口、長江口、閩江口、珠江口、遼東灣、渤海灣、膠州灣、杭州灣、北部灣等河口海灣汙染。沿海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總氮排放總量控制。研究建立重點海域排汙總量控制制度。規範入海排汙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汙口。

 

  為達成這一目標,此《方案》制定了多項措施,其中多項措施涉及了水質監測,尤其是總氮指標的檢測。

 

  在逐步減少陸源汙染排放的任務中,要求沿海各省(區、市)應對本行政區域內入海河流(包括季節性河流)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登記,開展入海斷面水質監測,根據水環境功能要求,確定水質目標。除此之外,對於入海排汙口,要求2017年6月底前進行全面調查,查清主要汙染物排放濃度及排放總量,是否安裝有排汙口自動監控儀器。

 

  在加強沿海地級及以上城市汙染物排放控制過程中,要求沿海地級及以上城市將總氮納入地表水水質例行監測;環境保護部門在監督性監測過程中將總氮作為必測指標,確保有效掌握固定汙染源總氮排放狀況。相關排汙單位應當按照排汙許可證的規定,開展自行監測,保障數據合法有效並及時向社會公開。重點排汙單位應當安裝總氮、總磷自動在線監控裝置,鼓勵其他排汙單位安裝總氮、總磷在線監測設備,並與環境保護部門聯網。沿海省(區、市)將總氮納入河流水質目標考核,並向社會公開。

 

  在防範近岸海域環境風險的任務中,要求以渤海為重點,開展海上溢油及危險化學品洩漏汙染近岸海域風險評估,防範溢油等汙染事故發生。加強海上溢油及危險化學品洩漏對近岸海域影響的環境監測。

 

  目前,我國總氮測定以分光光度法為主,現行有效的標準包括《HJ/T199-2005水質總氮的測定氣相分子吸收光譜法》、《HJ636-2012水質總氮的測定鹼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667-2013水質總氮的測定連續流動-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668-2013水質總氮的測定流動注射-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T102-2003總氮水質自動分析儀技術要求》。涉及到的主要儀器包括水浴鍋、高壓滅菌鍋、氣相分子吸收光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連續流動分析儀、pH計、總氮水質自動分析儀等。
 



  相關文章:一張圖告訴你「水十條」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相關焦點

  •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195條入海河流中,有43條河流入海斷面水質為劣V類。401個直接向海洋排放汙(廢)水的排汙口(排水量大於100—6—噸/天)年排水總量持續增加,2015年達到62.45億噸,比2011年增加了32%,受納汙(廢)水的比例渤海為4%、黃海為17%、東海為63%、南海為16%。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監測(徵求意見稿)9.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徵求意見稿)10.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九部分 近岸海域應急與專題監測(徵求意見稿)11.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十部分 評價及報告(徵求意見稿)12.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全文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
  • 廣東省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2018—2020 年)
    >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實施近岸海域汙染綜合整治,加強海洋環境監督管理,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切實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廣東,按照原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辦公廳(室)印發的《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和《廣東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監測(徵求意見稿)9.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徵求意見稿)10.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九部分 近岸海域應急與專題監測(徵求意見稿)11.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十部分 評價及報告(徵求意見稿)12.
  • 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再次牽頭會同多部門開展近岸海域汙染防治聯合行動
    2020年11月27日,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再次牽頭會同潮州海監支隊、潮州海事局、潮州海警局,對柘林灣至長溪灣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開展聯合執法行動。行動過程中未發現有違法違規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體現了8月份開展聯合行動以來,各部門在強化海洋環境監管、嚴厲查處海洋汙染和宣傳海洋保護意識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震懾力並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效果。
  • 《浙江省近岸海域水汙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計劃》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此件公開發布)   浙江省近岸海域水汙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高標準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高質量建設美麗浙江的決策部署,推進我省近岸海域水汙染防治,制定本行動計劃。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具體答問如下:  問: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主要依據有哪些?  答:近岸海域是指與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大陸海岸、島嶼、群島相毗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規定的領海外部界限向陸一側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為自沿岸低潮線向海一側12海裡以內的海域。近岸海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我部高度重視近岸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18年-2019連續兩年、2020年前三季度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100%。  同時,河北省組織沿海城市開展入海河流達標攻堅和消除劣V類專項行動,秦皇島市對9條入海河流總投資約10億元實施河道整治、生態溼地建設等20餘項工程,滄州市投資約1.75億元對4條入海河流實施河道清淤、生態治理等五項工程,唐山市實施全域治水、清水潤城,使入海河流水質保持穩定達標。
  • 近岸海域環境公報: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問: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主要依據有哪些?答:近岸海域是指與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大陸海岸、島嶼、群島相毗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規定的領海外部界限向陸一側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為自沿岸低潮線向海一側12海裡以內的海域。
  • 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方案的...
    各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  《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方案》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並將執行情況按時報廈門市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為了進一步改善廈門近岸海域水質,解決廈門海域水質面臨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因子超標的問題,根據國家海洋局、省市政府領導的要求,結合《美麗廈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方案》,在分析廈門海域水環境汙染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本治理方案。
  • 湛江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較好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最近對外發布了《2013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記者註:以下簡稱《公報》),記者從中了解到:湛江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較好;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雷州烏石國家級海洋公園均水質優良。    該《公報》指出:湛江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較好。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18年-2019連續兩年、2020年前三季度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100%。同時,河北省組織沿海城市開展入海河流達標攻堅和消除劣V類專項行動,秦皇島市對9條入海河流總投資約10億元實施河道整治、生態溼地建設等20餘項工程,滄州市投資約1.75億元對4條入海河流實施河道清淤、生態治理等五項工程,唐山市實施全域治水、清水潤城,使入海河流水質保持穩定達標。大力推進治汙攻堅,河北省入海河流水質實現全面改善。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蔡華偉製圖人民日報北京3月17日電(記者餘建斌)據國家海洋局最新發布的《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浙江近岸海域調查報告:水質落後成因多元
    日前,國家環保部發布《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出臺,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中,上海和浙江水質被列為極差級別,浙江優良點位的比例為28.6%  屬於浙江的藍色家園,是否陷入困境?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情況並不盡然:2016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有所好轉,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2015年上升13.9個百分點;符合或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2015年下降20.4個百分點。  到今年底,浙江將更全面清理非法設置、設置不合理、經整治後仍無法達標排放的入海排汙口,藍色家園將展露新顏。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徵求意見稿)》全文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監測(徵求意見稿)9.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徵求意見稿)10.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九部分 近岸海域應急與專題監測(徵求意見稿)11.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十部分 評價及報告(徵求意見稿)12.
  • 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如何才能根治近海汙染
    《公報》顯示,2014年,溫州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溫州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五水共治」,淨化內河水質,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對近海的汙染。  數據:入海口汙染物總量,較上一年增加17%  應對:治理陸源汙染,淨化內河水質  近岸海域水質,能根本上反映海洋環境的整體狀況。數據顯示,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 近岸海域海洋垃圾超九成來自陸地活動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莊麗芸)2013年,南海區海水環境和沉積物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汙染、陸源入海汙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重點陸源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2012年未見明顯改善。這是記者從日前發布的《2013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了解到的信息。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