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蛇身龍尾 鄂州洋瀾湖發現白堊紀早期魚類

2020-11-26 搜狐網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通訊員熊孝平、記者楊偉鳴)24日早晨,鄂州市洋瀾湖漁場漁民呂水平在洋瀾湖捕獲一條怪魚。經水產專家鑑定確認,這一「怪魚」為魚類的活化石———雀鱔。

  記者現場看到,該「怪魚」體長50釐米,鴨形嘴長10釐米,佔體長的五分之一。

長嘴中長滿兩排尖銳牙齒,身子似蛇,被菱形硬鱗平鋪覆蓋,尤其是尾巴不分叉,為弧形圓尾。

  該市水產局徐興川介紹,雀鱔由於長吻極似鱷魚,也稱為鱷雀鱔,是一種肉食種類,屬於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與食人鯧、非洲蝸牛、殺人蟹同為淡水魚類四大殺手,被列入世界100種危險物種名單。當它進入當地的生態系統後,如沒有相應的天敵予以遏制,將對其他魚類構成極大威脅,嚴重的將可造成當地某些物種滅絕。

  對此,專家提醒市民,為保護我們的生態家園,不要將引進的觀賞魚類隨意放生,也不要隨意食用。

相關焦點

  • 10米長的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它是如何跑到非洲的?
    據報導,最近期的英國《每日電訊報》上,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非洲的摩洛哥地區,發現了本應該生活在北美洲的鴨嘴龍化石,時間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末期,它們是如何抵達非洲的?什麼是鴨嘴龍?
  •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 6600多萬年之前,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是如何去到非洲
    白堊紀中後期,雖然地球已經進入到一個動蕩的時期,不過,這個時候恐龍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不斷有新的恐龍物種出現,比方說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就是來自於這個時期,此外,還有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鴨嘴龍。
  • 白堊紀海洋竟然存在這種生物 十大遠古魚類盤點
    1、杆菊石杆菊石杆菊石(Baculites),這種白堊紀晚期的屬只有殼上最最早期的部分保持盤卷,以後長出的部分成為筆直的杆。 5、長頭龍長頭龍因頭長而得名,迄今所發現的最長的長頭龍頭骨有2.7米長。長頭龍體長可達10米,身體質量可達10噸。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恐龍 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鴨嘴龍。這具幾乎完整的骨骼是在日本北部木川鎮720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中出土的。 科學家們說,這種新恐龍屬於一個新的草食性鴨嘴龍屬。恐龍被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2013年發現恐龍尾巴的第一部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恐龍。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可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北票龍北票龍是一種長有羽毛的肉食性恐龍,是在遼寧省的北票市發現的因此命名為北票龍,在不知道這種恐龍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所以可以說是北票龍提高了北票市的知名度。
  • ...足跡,大面積,生物群,行跡,化石,黑龍江,鴨嘴龍,陳秉麟,-中國...
    原標題: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恐龍行跡  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
  • 白堊紀恐龍繁殖受挫 不能孵化的恐龍蛋變化石(圖)
    黑龍江鴨嘴龍與北美鴨嘴龍是親戚  為「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一體說」提供證據  白堊紀留下的恐龍蛋化石多,侏羅紀則是留下的恐龍化石多。截至2009年的統計,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種類最多的國家。
  • 鴨嘴龍,櫛龍亞科恐龍
    鴨嘴龍 Hadrosaurus,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架設的模型見下圖。大多數資料顯示鴨嘴龍身長7到10米,高達3米,重量約7噸。
  • 盤點七大致命恐龍 瑪君龍竟吃同類
    瑪君龍馬達加斯加的蜥蜴瑪君龍又譯瑪宗格龍,意為「馬達加斯加的蜥蜴」,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M.crenatissimus,近期發現瑪君龍最大個體為10-11米長,4-5噸。研究數據顯示,瑪君龍不僅僅以靠採摘植物為食的同類為食,有時也以自己的家族同類為食。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萊陽位於我國山東半島的中部,是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昆蟲和植物等化石的地方,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誕生的地方。萊陽白堊系地層完整連續,賦存三個重要的白堊紀動物群,即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晚白堊世萊陽鴨嘴龍動物群和萊陽恐龍蛋化石群。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萊陽經歷了三次重要的化石發現。
  • 萊陽又添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楊氏萊陽龍
    &nbsp&nbsp&nbsp&nbsp記者了解到,鴨嘴龍類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大型陸生植食性鳥臀目恐龍,其最明顯的特徵為頭部扁長並具形似鴨嘴的吻部,以及複雜的齒列和強大的咀嚼系統。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看著紅紅的圖層,很多人不知道,古老的膠東大地孕育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這裡是世界發現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萊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品種較多、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學術界認可的16個「恐龍之鄉」之一……中生代從早到晚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煙臺萊陽則被眾多學者稱作「白堊紀公園」。
  • 中生代生物探索——白堊紀
    白堊紀是恐龍最為繁盛的一紀,其中許多恐龍在大眾文化裡都是明星級別的,它們廣泛出現在影視媒體和書本雜誌中,下面介紹的這些恐龍,想必你一定不會陌生。三角龍之所以會將甲龍高估,是因為人們極容易把包頭龍和甲龍混為一談,它倆外形上長得非常相似,包頭龍是個大傢伙,能有6噸重,唯一不同是它沒有尾槌。腫頭龍
  • 印度地下有怪魚,蛇身火焰尾,科學家稱「看過的人都說像龍」
    龍是傳說中的生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普遍的說法是人們根據牛頭、鹿角、蛇身、魚鱗、馬鬃、鷹爪等多種動物的特徵組合起來,就成了傳說中的龍了。當然不同國家傳說中的龍形象也是千差萬別的,比如西方國家中的龍,則多指作惡的怪獸,形似恐龍,但有雙寬大的蝙蝠翼。
  • 重慶恐龍足跡群新發現:鴨嘴龍成年後四足行走有證據
    提起電影裡憨態可掬的鴨嘴龍你一定不陌生,可你知道這隻四腳著地一走一晃的素食恐龍,在成年之前是兩足行走,成年後因體重增加才必須四腳著地嗎?這是來自中國、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恐龍足跡學家聯合團隊,對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的最新研究發現。
  • 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這個物種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或能增進我們對於早期鳥類演化的理解。(約1.6億-1.4億年前)始祖鳥(Archaeopteryx)一般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鳥類,但是與現代鳥類相關的特徵直到白堊紀才出現。
  • 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近日,古生物學家在非洲摩洛哥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龍,它來自白堊紀馬斯垂克階時期,它是岡瓦納古大陸第一個被認為僅可能出現在勞亞古大陸的恐龍代表。這種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這使得專家們相信,鴨嘴龍曾經穿越大洋到達非洲大陸。這種新恐龍(Ajnabia odysseus),是一種食草的鴨嘴龍家族的成員,它的化石在非洲摩洛哥一個礦山的巖石中被科學家發現,其生存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神奇的動物在哪裡:白堊紀的北極霸王——白熊龍!
    來自阿拉斯加的碎片白熊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的阿拉斯加,這裡位於北極圈之內。在阿拉斯加北部靠近北冰洋的地方有一座名為可卡科·提古斯科的採石場,這個採石場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可是一片寶地,因為這裡經常能夠發現恐龍以及其他遠古生物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