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弧菌、肌肉白濁病、寄生蟲感染!原來,這個作用這麼大!

2021-02-13 一號水產

印度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南亞野鯪魚的飼料當中添加殼多糖(甲殼質),可刺激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可降低水生動物寄生蟲的感染率。

南亞野鯪魚,也被稱為Rohu labeo(學名Labeo rohita),屬於鯉科,分布在南亞淡流域,包括印度、越南等地區。因為這種魚類營養豐富、生長迅速,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因此它成為池塘養殖主要的魚類之一。

南亞野鯪魚是一種習性溫和,生活在底部的魚類,這種魚喜歡在較溫暖的水裡。在小型階段,南亞野鯪魚吃小型浮遊動物,例如原生動物、輪蟲、單細胞藻類、橈足類、昆蟲幼蟲、米糠、穀物、浮萍、蔬菜。南亞野鯪魚的生長速度很快,通常一年體重可以增加0.5公斤到1公斤不等。

但是,在養魚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許多疾病,例如出血症,真菌病,長魚蝨和寄生蟲。這些疾病,會給養殖戶造成嚴重損失。

印度南亞野鯪

在這種情況下,養殖戶經常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濫用抗生素不僅對環境產生影響,而且會造成魚類藥物殘留,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因此,越來越多的專家研究某些天然化合物,例如:葡聚糖,甲殼質和多糖以及一些草藥,並將其添加到飼料當中,以增強免疫力並限制水生動物的疾病。

蝦殼中含有大量的殼多糖

在一些研究中,殼多糖已被用作免疫抑制劑,已知能提高南美白對蝦對溶藻弧菌的抗病能力(Wang and Chen,2005)。此外,補充殼多糖有助於預防羅氏沼蝦的肌肉白濁病(Kumar et al.,2015)。

殼多糖是一種天然的生物聚合物,在一些低等植物中被發現,如真菌、藻類(在植物中扮演纖維素的角色)。甲殼素也存在於無脊椎動物的外殼中,如蝦殼、蟹殼、昆蟲的外殼...

因此,今天的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在飼料當中添加殼多糖對南亞野鯪魚的免疫能力,以及對寄生蟲的抵抗能力的影響。

該研究包括兩個實驗。 

實驗1:南亞野鯪魚大小(15.43±0.79克),殼多糖在飼料當中補充比例為三種,分別為0.5%,1%和2%,實驗一共持續三周。 

實驗結果:每周測量一次超氧化物陰離子的產生,總蛋白含量,髓過氧化物酶和鹼性磷酸酶活性。根據觀察到的結果,最佳免疫刺激劑量為在飼料當中添加1%殼多糖。 

 

實驗2:測試對寄生蟲感染抵抗能力:

將大小為(17.13±1.39 克)的南亞野鯪魚,隨機分為以下三個實驗組: 

實驗組1:對照組,不添加殼多糖,且不讓魚感染寄生蟲;

實驗組2:不添加殼多糖,讓魚感染寄生蟲;

實驗組3:添加1%殼多糖,並魚感染寄生蟲。

1、正常餵食兩周後,再讓南亞野鯪魚接觸寄生蟲一個月。結果表明,添加殼多糖組,與不添加殼多糖組相比,添加殼多糖組的超氧化物陰離子,髓過氧化物酶和總蛋白質含量顯著增加。 

2、添加殼多糖組,比不添加殼多糖組,寄生蟲感染率大大降低。

3、總之,在飼料當中添加1%殼多糖,可以增加南亞野鯪魚免疫潛能。此外,投餵含殼多糖的飼料時,南亞野鯪魚對寄生蟲的抵抗力會增強。

這項研究中提供的數據表明,殼多糖是一種免疫刺激劑,可預防寄生蟲感染,這也可以是增強水生動物的抵抗力,有助於減少疾病爆發,以及減少治療中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的使用。

本文為《一號水產》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授權轉載請聯繫微信:yaojing25800

換水產養殖群,請添加微信:yaojing25800

相關焦點

  • 論文解讀:DCI,抗壞血酸鈉(維生素C鈉)有助滷蟲抵抗哈維氏弧菌的感染
    抗壞血酸鈉(維生素C鈉)有助滷蟲抵抗哈維氏弧菌的感染,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這樣一篇文章,引用信息如下:抗壞血酸鈉
  • Microbiome:代謝組學揭示宿主抵抗霍亂弧菌感染的機制
    通過解析CL引起的微生物菌群組成變化及其對宿主霍亂弧菌易感性的影響,揭示了共生代謝產物是宿主抵抗霍亂弧菌感染的關鍵決定因素。16s rRNA:鏈黴素(SM)、萬古黴素(VAN)和克林黴素(CL)三種不同抗生素分別治療8周齡的成年C57BL/6特異性無病原體(SPF)小鼠。治療5天後,收集小鼠糞便。
  • 蝦尾刺破手指身亡 疑似感染"海洋創傷弧菌"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導致王大媽死亡的主要原因,疑似其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該細菌是一種相對罕見且十分兇險的細菌,感染後48小時內死亡率超過50%。據了解,江蘇省曾救治過該病病例不到10例。急診科主任王言理帶領科室醫生立即邀請全院10多個科室骨幹和國內知名重症專家前來聯合會診,經過會診討論,王大媽疑似感染上比較罕見的「海洋創傷弧菌」細菌。不幸的是,雖然醫護人員用盡各種辦法盡最大努力日夜監護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回王大媽的性命。那麼,王大媽疑似感染的「海洋創傷弧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呢?
  • 福建男子高燒10天,肝臟驚現寄生蟲!廈門人最近這些食物慎吃!
    福建男子突然高燒十天肝臟驚現寄生蟲萬萬沒想到原來是吃了這食物!警惕!警惕!很多廈門人都有這習慣都愛吃這些菜千萬當心,一不小心要命!醫生嗜酸細胞高的話的話,常見的繼發性因素,就是要警惕寄生蟲感染的問題。醫生通過X光診斷發現,洋洋的體內長滿了寄生蟲,這些寄生蟲保守估計有5000條之多,其中一部分已經入侵身體器官,腦補、胸腔和腹腔都出現了明顯的空洞。醫生表示, 洋洋體內是一種名為肺吸蟲的寄生蟲,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到處遊走「四處為家」,還會以人體組織為食。而洋洋感染這種可怕寄生蟲的原因就是生吃了帶有肺吸蟲卵的螃蟹所致。
  • 弧菌是引起南美白對蝦疾病的罪魁禍首!弧菌與ORP原來還有這層關係
    弧菌與ORP原來還有這層關係出處:海大農牧 作者:唐永濤、莊佔輝、曹雲海 水產養殖網 2018-09-05 21:09:00 文&nbsp|&因此,控制弧菌是提高養殖成功率的最關鍵一環,養殖過程中的多數管理操作其實也是圍繞著弧菌防控開展的。弧菌檢測是弧菌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和局限性,試想假如能找到一個可以即時測定的,並且與弧菌有強相關的指標,那麼弧菌防控就有了預先性、普適性,而且快速便捷。那麼有沒有這樣的指標呢?
  • 論文解讀--創傷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
    論文解讀--創傷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吳凡 水產養殖網 2019-07-22 11:36:00> &nbsp&nbsp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Aquaculture的文章:創傷弧菌感染印度浮式網箱養殖的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 第六章 寄生蟲感染與寄生蟲的特點
    第六章 寄生蟲感染與寄生蟲的特點   寄生蟲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動物,其生活史相當複雜,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感染階段,只有達到感染階段時,始能感染人體。寄生蟲侵入宿主,並能在宿主體內寄生、發育而建立感染。寄生蟲對人體都是有害的,所引起的疾病稱寄生蟲病。
  • 報告顯示近年來美國東海岸的弧菌感染病例大幅增加
    這種細菌可以通過接觸水源感染,很容易通過小傷口或瘡口感染人們。細菌可以在幾天內致死,或者即使不致命也會引起劇痛。來自兩個州的報告顯示,一種名為弧菌的細菌的感染率正在穩步上升,並且在過去的十年或更長時間裡一直如此。
  • 這個水果,你真的了解嗎?原來這麼有學問
    這個水果成熟後變成大型而多室、多子的漿果,每室內有多數籽粒;外種皮肉質,呈鮮紅、淡紅或白色,多汁,甜而帶酸,即為可食用的部分;內種皮為角質,也有退化變軟的,即軟籽。大家看完這個應該知道是什麼了吧,沒錯,它就是石榴。大家有沒有喜歡吃石榴的,喜歡吃石榴的朋友應該知道怎麼鑑別,性狀鑑別,果皮半圓形或不規則塊片,大小不一,厚1.5-3mm。
  • 論文解讀: 高鹽度處理對牡蠣中弧菌的消減作用研究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的文章:高鹽度處理對牡蠣中弧菌的消減作用研究
  • 壯漢吃螃蟹2天後死亡 被確診感染海洋創傷弧菌
    醫生說,奪去阿峰生命的是夏季比較高發的海洋創傷弧菌。吃兩螃蟹壯漢小腿紅腫2天後死亡阿峰是溫州泰順人,平時喜歡喝酒,患有酒精性肝病。6月11日那天,阿峰吃了兩個螃蟹,第二天就發現小腿有紅腫,以為是撞到哪裡了,他並沒在意。但到了第三天早上,紅腫從小腿蔓延到了大腿,小便急劇減少,還出現了休克。
  • 【微生物學】創傷弧菌
    (圖片源於網絡)   大家好,我是創傷弧菌,你們有時也叫我海洋弧菌。科學家們給我起的名字是Vibrio vulnificus,屬名Vibrio表示我是弧菌屬的一員,除了我,這個屬裡面還有大名鼎鼎的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它們可以讓人類上吐下瀉,跟我一樣是狠角色。再加上腸炎弧菌,我們三個被稱為造成人類感染的三大弧菌。vulnificus是我獨特的名片,表示創傷,從創傷侵入人體就是我最喜歡的方式啦,接下來,就讓我把強大的自己介紹給你們吧!
  • 廣東海洋大學魯義善教授告訴你弧菌到底有多可怕!
    其實,疾病也是一種生命現象——尤其是生物性感染疾病,體現的不僅僅是機體的失調,更多的是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把弧菌當作病原來看待,而是應該把它當作海洋環境中的一個重要成員來看。因為與其致病性相比,弧菌在幾丁質物質循環乃至海洋碳循環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分子寄生蟲技術能干擾病毒複製?這可能是抵抗新冠的另一種方法
    今天收到小夥伴發來的「分子寄生蟲如何用於新冠病毒的治療?」這個問題,說實話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蒙的。 分子寄生蟲是一個運用分子生物學研究寄生蟲的學科。我一時間真的想不出這門研究寄生蟲的學科是怎麼運用在新冠病毒的治療上的。
  • 原來寄生蟲是通過「細胞滑行」的方式入侵人體的
    最近一項研究表面,某些致命的寄生蟲是以「細胞滑行」的方式入侵人體細胞。研究發表在《 通信生物學》期刊上。這種運動形式是複雜的門蚜蟲寄生蟲(如瘧原蟲和弓形蟲)所特有的。這兩種寄生蟲都是主要通過蚊子和貓傳播的,對全球健康產生了巨大影響。
  • 小小寄生蟲驚動了大科學家
    美國德魯大學寄生蟲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大村智教授共同發現了一種新藥——阿維菌素,其衍生物有效地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機率,在對其他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較好的療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物顯著地減少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這兩個重大發現為人類抵抗致命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每年拯救數以億計的患者,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痛苦方面貢獻巨大。
  • 吃寄生蟲可以治病?就是這麼神奇
    這個獎名至實歸,因為這三位和其他很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讓人類得以有效降低寄生蟲帶來的嚴重危害。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直到現在,每年還是有數以二十億計的人感染寄生蟲,幾十萬人因此失去生命:這就是可怕的寄生蟲!
  • 都說養寵物容易感染寄生蟲,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新聞中說這個女孩子感染的是裂頭蚴,裂頭蚴的終宿主是貓狗,主要寄生在貓狗小腸中。貓狗如果感染了裂頭蚴,那麼的確可能排洩帶有幼蟲\蟲卵的糞便,人類通過接觸這個糞便而感染裂頭蚴。這個過程是可能的。但是隨便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我國成人感染裂頭蚴的最大途徑其實是食物,尤其是食用河鮮、青蛙這種東西。 ①這條新聞從頭到尾沒有討論過該女子的飲食問題,而是直接將貓和裂頭蚴聯繫起來,我感覺不妥。該新聞語焉不詳的程度如此之高,沒有圖片、沒有地址、人物化名,推斷寄生蟲是從貓處感染的這個推理過程也非常粗糙……唯一可信處就是登載於報刊紙媒這件事上了。
  • 過嘴癮先要防寄生蟲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鮮活淡水魚的消費預警提示,建議消費者切記不生吃淡水魚,烹飪時要燒熟煮透、徹底殺滅寄生蟲,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消費者要如何選購鮮活淡水魚呢?  魚作為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而成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一般來講,可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淡水魚是指生活在鹽度低於千分之三的內陸淡水中的魚類。
  • 寄生蟲感染如何引發精神疾病?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引起認知功能的改變,並伴有神經遞質的變化和神經炎症。這兩種途徑的作用和相互作用還沒有明確的定義。,研究者提出寄生蟲誘導的去甲腎上腺素減少,導致中樞免疫細胞中去甲腎上腺素能信號傳導減少,進而釋放促炎機制,最終可能改變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