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焊接第一人!兩次被美宇航局聘為專家,連諾獎得主也請他幫忙

2020-11-02 木曉普照

在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過程中,成功實現火箭發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程。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一絲絲紕漏,就會影響到全部進程。而對於整個火箭來說,其最核心的部位就是發動機。提到火箭的發動機,就不得不說我國在這方面的焊接第一人高鳳林。在火箭的發動機上,每一個焊點的寬度僅僅只有0.16毫米,焊接時間的誤差只允許在0.1秒之內。這些要求都必須用手才能夠做到,而高鳳林就是其中最頂級的焊接工匠。

從業40多年來,他為我國一半以上的火箭焊接了發動機。如果要說他的技術有多強,他可是曾經兩次都被美國宇航局聘請為特派專家,連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邀請他幫忙解決難題。多年前,因為他的技術,曾經有私人企業開出了百萬年薪和北京一套房的優越待遇,但高鳳林拒絕了私企的挖角,一心想得就是為祖國奉獻。我國的航天事業能夠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其中絕對離不開高鳳林的辛勤耕耘。他雖然沒有站到臺前接受萬眾的掌聲,但也是我國航天事業最堅固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於1962年的高鳳林,在18歲那年被分配到了焊接專業。當初他是非常不喜歡這個專業的,只是因為被分配到了這裡,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學。而讓他激起強烈學習興趣,則是參觀火箭發動機的焊接操作。光靠人的技術就能夠保證發動機的正常運行,從而促使火箭上天升空,這是高鳳林以前從來沒有想到的事情,原來小小的焊接也能有這麼大作用。從那以後他就開始認真學習焊接,並拜了當時給他展示這項操作的陳繼鳳為師傅。

高鳳林本就天資聰穎,再加上對焊接機器的強烈興趣,很快就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幫助我國相關行業攻克了許多難關。從1994年開始,高鳳林的焊接技術開始得到了諸多認可。而在六年之後,更是被直接評聘為國家特級技師。還是在六年之後,為了在反物質探測器項目上取得突破,世界上16個國家跟地區組織開展了科研攻關。但是在製作探測器的過程中,團隊遇到了一個大難題,那就是如何才能夠製造出低溫超導磁鐵。

雖然團隊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但全部都被否決掉了,進而導致價項目差點停擺。著名的華裔科學家,同時也是諾獎的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正是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非常清楚想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需要一位技術很高超的技師。這些年他與我國科學界聯繫得比較密切,所以很快就邀請高鳳林加入到對該項目的攻關之中。在教授的邀請之下,他以特派專家的身份先後兩次前往當地參與攻關。

而他的到來,果然不負眾望。在過硬的技術能力加持之下,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並提出了被認可的解決方案。而高鳳林的技術展現還不僅僅如此,在國內為長三系列火箭設計發動機的時候,由於發動機上使用了全新技術和材料的,這對焊接工藝提出了巨大要求,也導致工作過程中出現了多次洩露的事故。對於這一難題,高鳳林經過研究分析,最終採用了一種名為打眼補焊的工藝,成功解決了難題,並直接縮短了我國探月工程的進程。可以說,我國的航天事業能夠取得如此大進步,離不開像高鳳林這種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

相關焦點

  • 專為火箭焊接發動機,兩次被美宇航局聘為特派專家
    我國在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短短的幾年過去之後,在1970年,開始用長徵號運載火箭,並成功的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歷經多年努力,在1999年,又成功的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13突觸是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功能性接觸區,是神經訊號以神經傳送素方式在神經細胞間傳輸的關鍵通道,無數突觸形成天文數字的溝通互動,從而產生人類各種活動、官感和記憶動作,研究神經訊號物質傳遞機制,正是他獲獎原因。  蘇德霍夫因7日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正開車前往西班牙南部城市巴埃薩出席演講。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聽聽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怎麼說。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諾獎得主崔琦為何不願回祖籍地?
    諾獎得主,成為河南寶豐的榮耀。寶豐縣領導曾先後兩次赴京,與來訪的崔琦教授面談,希望他回家鄉看看。崔琦一直推脫。諾獎得主崔琦「他雖然沒有詳細說,但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他父親大躍進期間是在那裡餓死的。他對外的說法是:父母永遠在我的心中,回不回去不重要,不在於形式。」崔琦的外甥王達人對記者說。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❶在社會氛圍上,科學家、教師是日本最受尊重的職業。
  • 世界上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是哪個?這國:若比人均我們必然是第一
    很多人都想知道,世界上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其實,這個答案很多人都能猜得到,就是目前經濟和科技都比較發達的美國,美國一共有377名諾貝爾獎得主,是世界上目前諾獎得主最多的一個國家。很多人都知道,二戰的時候德國將一大批歐洲頂尖科學家逼到了美國避難,比如說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德裔美國人。在二戰結束之後,同樣接收了很多德國的科學家。蘇聯解體之後,又有大批的頂尖數學家、核物理學家、化學家從蘇聯去到了美國。
  • 世界上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是哪個?這國:若比人均我們必然是第一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雖然在和平獎和文學獎這兩項上尤為不靠譜。但是在其他的科學領域上,還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獎項的。許多的科學家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諾貝爾獎,而反過來說,其實並不是諾貝爾獎本身有多重要,而是諾貝爾獎得主們的研究成果,賦予了諾貝爾獎價值。很多人都想知道,世界上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第一是美國,第二是英國,第三呢?
    7、瑞士:28 8、加拿大:26 9、俄羅斯:26 10、奧地利:22 一、美國諾獎的霸主地位 美國一個不過誕生400多年的國家,為什麼諾獎得主最多,而且遠超第二名?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