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蘑菇不能吃?全球野生食用蘑菇科學清單發布

2021-02-22 食品科學雜誌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初團隊與雲南農業大學教授盛軍團隊聯合多國研究人員重新梳理和系統考證了全球可食用野生蘑菇物種分類信息,並形成了目前最為全面的野生食用蘑菇科學清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述》期刊。

據了解,最初人類對野生食用蘑菇的科學認識是基於世界各地民族社區對蘑菇的傳統採集與利用,但是關於蘑菇可食用性特徵的證據還不夠完善,有的證據模稜兩可,蘑菇中毒事件也屢見不鮮。

為了科學考證野生食用蘑菇的安全性,研究團隊系統收集了1849年到2020年4月期間來自99個國家、18種語言的蘑菇食用性大數據,其中包含2786個蘑菇物種的9783條記錄。通過新的循證分類系統,研究團隊進行食用性分類考證,並最終確定了2189種可食用蘑菇,包括可以安全食用類的2006種,需預處理食用類的183種,以及50種有毒類的蘑菇。同時抱著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團隊把資料缺失或不完整食用證據的471種確定為食用性不確定類蘑菇。

許建初表示,該研究展示了世界各地野生食用蘑菇資源分布及其傳統採集利用知識體系,也確立了亞洲在野生食用蘑菇領域的「領頭羊」地位。

此外,該研究著重探討了全球食用蘑菇在屬級分類單元的分布情況和安全可食用性。研究人員發現,紅菇屬和鵝膏屬蘑菇記錄的可食用物種數量位列前茅,但佔其所有物種數量的比例僅為11%,同時紅菇屬和鵝膏屬包含多種致死型蘑菇種類,這表明此類蘑菇具有較低的安全食用性,應該謹慎採食此類野生蘑菇。該研究也發現木耳屬和雞樅屬未有食用性不確定和有毒的記錄,並且可食用物種佔其所有物種數量的比例均大於50%,表明此類蘑菇具有較高的安全食用性。

許建初強調,針對食用性和毒性衝突的蘑菇物種,需要利用更客觀和科學的信息來確定可食性,建議未來的蘑菇可食用性報導應該明確提供引證來源。

論文相關連結:DOI:10.1111/1541-4337.12708

本文由「食品科學雜誌」轉載,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報》,高雅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查看相關信息。

相關焦點

  • 野生蘑菇不能想吃就吃
    當前,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湖南省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頻發。   今年1月1日至7月7日,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收到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報告88起,死亡10人,死亡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50%。   7月8日,省食安辦邀請專家舉辦「毒蘑菇」專題科普活動,教授大家採食野生蘑菇的基本常識,提醒大家野生蘑菇不能亂吃。
  • 野生蘑菇別亂吃,有的毒蘑菇致死率高達80%!
    山東7歲男孩誤食毒蘑菇住進ICU毒素導致男孩心臟和腎出現衰竭症狀經記者採訪知其家人是被民間流傳的「土方法」誤導了(認為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淺淡顏色的蘑菇沒毒)這種判斷方法是不科學的野生蘑菇毒性難以辨別毒蘑菇又稱毒蕈(dú xùn),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實體食用後對人或畜禽產生中毒反應的物種。野生蘑菇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但毒蘑菇的發生季節主要集中在6-9月,由於部分有毒的野生蘑菇與平常的可食用蘑菇在形態上很相似難以區分,因此容易導致誤食進而引起中毒。
  • 預防食物中毒提示 野生蘑菇、蝦虎魚都不能食用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昨天發出最新一期的日常預防食物中毒提示,近期到了因誤食四季豆、毒蘑菇、毒草藥而中毒的案例高發季節,並提醒市民不要食用相關植物和菌類。    跳跳魚  蝦虎魚,有毒!  據介紹,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神經性毒素,鹽醃、日曬、一般加熱燒煮等方法都不能分解毒素,也暫無特效治療藥物,中毒的病死率則高達40%~50%。如出現中毒症狀,要儘早催吐處理,併到正規醫療機構救治。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市民,不要食用陌生的魚類,尤其不要擅自吃沿海地區捕撈或撿拾的不認識或未吃過的魚。
  • 致命毒蘑菇又來了!碰到這些蘑菇可千萬不要採摘食用
    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發期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此提醒: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不要自行採摘、食用野生蘑菇等菌類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廣東常見的野生毒蘑菇有哪些類型?長什麼樣呢?
  • 野生蘑菇不要採
    很多人有採摘、食用野生蘑菇的習慣,但由於對野生菌菇認識不足,在國內,近年因採摘、誤食毒菌菇引起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在高明,西水菌、牛肝菌等都是市民最愛的「高明味道」。專家表示,市民需掌握正確的蘑菇辨別和烹飪方式。但目前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方法識別蘑菇是否有毒,因此,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蘑菇中毒的關鍵。
  • 毒蘑菇有哪些特徵?如何識別野生毒蘑菇?(圖解)
    8月2日,廟裡來了3位遊客,他們在山上玩了一圈,採回了滿滿一塑膠袋蘑菇。「我看那蘑菇又白又漂亮,就沒想到會有毒。」劉興梅說,因為遊客與她相熟,就把蘑菇在廟裡的灶房炒了,還下了些麵條,招待3位遊客吃了。  下午3時多吃的飯,吃完後遊客下山了,4時多一點,劉興梅感到渾身不舒服。「噁心,吐了十幾次,人暈得都站不住。」
  • 致幻蘑菇刷屏!專家:野生蘑菇中毒死亡率高達20%
    每逢夏季,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屢屢發生,甚至有人為尋求刺激專門購買特定種類蘑菇,以求達到致幻目的。中毒防治專家提醒,蘑菇中毒沒有特效解毒劑,購買食用蘑菇時要做到「不確定的不吃、不認識的不吃」。「以身試毒」容易傷人傷己日前,「雲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數超過新冠」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 四川敘永一家人出現毒蘑菇誤食悲劇,不要亂吃野生蘑菇了!
    因「吃了十幾年沒事」,敘永老人摘回有毒野生菌,一家6人中毒、17歲女孩和89歲老人不幸去世。,醫院急診科每年都會接診因吃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因部分劇毒蘑菇食用後72小時可進一步出現肝腎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自行催吐後也需及時到醫院就診。但是如果患者已經昏迷,則不能再進行催吐,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 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蘑菇|真的-知識...
    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時間:2018-09-14 20:43   來源:百度知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蘑菇種類繁多、味道鮮美,是很受廣大人民歡迎的食物,很多人都認為蘑菇是植物,其實蘑菇屬於食用菌類,是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生物的統稱,並不是植物,所以在《植物大戰殭屍2》中也不見了各種蘑菇的身   原標題:吃蘑菇真的有益健康嗎? 蘑菇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 一家吃野生菌中毒 15種野生蘑菇不要吃!
    一家吃野生菌中毒:因為食用撿來的野生菌,廣元少年陳凱一家三口中毒入院,母親更因病情加重不幸去世。  7月31日吃午飯,陳母照常用野生菌炒著下飯,到傍晚時,一家人就感覺肚子不舒服,上吐下瀉,但當時沒太在意。沒想到,第二天越來越嚴重,一家三口先後到鄉衛生院、廣元市朝天區人民醫院治療,均不見好轉。8月2日下午,一家人又轉至廣元市中心醫院治療。  陳凱的姐姐陳開蓉得知消息趕緊從外地趕回廣元,但昏迷的母親躺在重症監護室,已不能跟她說話。
  • 野生毒蘑菇的九大誤區,切勿擅自採食野生蘑菇!
    野生毒蘑菇的九大誤區,切勿擅自採食野生蘑菇!有些野生蘑菇含有對人體有害成分,進食後能造成傷害,甚至中毒、死亡,這類蘑菇統稱為毒蘑菇。如含有鵝膏毒肽、鬼筆毒肽和毒傘肽的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和黃蓋鵝膏等。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識別毒蘑菇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存在誤區。誤區一: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可食用蘑菇也有顏色鮮豔的,而毒蘑菇也有顏色樸素的。
  •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預防毒蘑菇中毒應抓住以下幾點!加強宣傳應在野生蘑菇類大量生長季節和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毒蘑菇掛圖、預防及搶救治療資料、常見的標本樣品。加強野生蘑菇的收購、銷售檢驗管理工作,嚴防毒蘑菇混購、混銷。熟識毒蘑菇的形態,並不能防止誤採、誤食有人說:「熟識毒蘑菇的形態,就能防止誤採、誤食」,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全面。
  • 怎樣科學的辨別有毒蘑菇
    因此對於不認識的野生菌,唯一安全的辦法是絕對不要採食。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怎麼分辨有毒蘑菇。有不科學說法,鮮豔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事實上這是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殺傷力最強的一句,甚至上升到了箴言的高度。為了逐條粉碎這條謠言,我們讓大名鼎鼎的「毀滅天使」白毒傘( Amanita verna)現身說法。
  • 西安4名兒童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僅1人倖存
    據陝視新聞,9月5日,記者從西安市兒童醫院了解到,西安市兒童醫院近一個月來已經收治了4名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兒童。家住甘肅慶陽的女孩婷婷(化名),今年只有1歲半,是西安市兒童醫院近期收治的4名食用蘑菇中毒的兒童中唯一的倖存者。
  • 鄉下哪裡有很多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山林是最常見的生長地。蘑菇是一種真菌,他不能像其他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為自己提供養分,相反,他只能通過菌絲體分解吸收其他生物的營養物質,潮溼地方的爛葉可以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
  • 農村野外哪裡野生蘑菇多?
    野生蘑菇喜歡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山林中是其最常見的生長地。蘑菇屬於真菌,它無法像其他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給自己提供養分,而是只能通過菌絲去分解和吸收其他生物的養分,而那些溼潤處的腐葉就可以很好的給它們提供所需。
  •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提醒:謹防誤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
    為此,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此提醒: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以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採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等菌類。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 野生蘑菇千萬別亂吃!
    本是和家人團圓的日子,卻進了醫院,罪魁禍首是野生蘑菇。9月30日晚至10月6日,淥口區發生5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這些人均為在自家菜地邊或樹林裡採摘蘑菇,食用後均出現噁心、嘔吐現象。據淥口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介紹,野生蘑菇因味道鮮美,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山珍。
  • 三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致肝腎損傷 「元兇」鎖定這些菌菇
    毒蘑菇圖譜 赤腳鵝膏菌 劇毒,毒素尚不明確,誤食後會造成急性腎損傷。  灰花紋鵝膏菌 劇毒,含有的肽類毒素是環肽化合物,誤食進入人體後對肝臟和腎臟有強烈的損傷作用。  白毒鵝膏菌 劇毒,成年人吃一個溼重50g的白毒鵝膏菌就可以出現嚴重肝衰竭,這種毒素潛伏期可達24小時。  溫州網訊 記者昨天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9月1日至30日中午12時全市共接到18例毒蘑菇中毒報告病例,而今年1月份至9月份累計達40例。市疾控中心為此發布風險警示:不採不食野生菌,遠離風險保健康。
  • 食用蘑菇後 市民出現中毒症狀(一)
    株洲傳媒網6月18日訊(公共頻道記者張長江 龍羽)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蘑菇進入到了生長旺季,誤採誤食野生蘑菇中毒進入高發季節。根據市疾控中心食安科的統計,今年3月至今,我市已接到兩起因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毒的事件。6月15號,市民羅女士的媽媽從菜市場買了一種表皮為灰色,個頭較大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