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初團隊與雲南農業大學教授盛軍團隊聯合多國研究人員重新梳理和系統考證了全球可食用野生蘑菇物種分類信息,並形成了目前最為全面的野生食用蘑菇科學清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述》期刊。
據了解,最初人類對野生食用蘑菇的科學認識是基於世界各地民族社區對蘑菇的傳統採集與利用,但是關於蘑菇可食用性特徵的證據還不夠完善,有的證據模稜兩可,蘑菇中毒事件也屢見不鮮。
為了科學考證野生食用蘑菇的安全性,研究團隊系統收集了1849年到2020年4月期間來自99個國家、18種語言的蘑菇食用性大數據,其中包含2786個蘑菇物種的9783條記錄。通過新的循證分類系統,研究團隊進行食用性分類考證,並最終確定了2189種可食用蘑菇,包括可以安全食用類的2006種,需預處理食用類的183種,以及50種有毒類的蘑菇。同時抱著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團隊把資料缺失或不完整食用證據的471種確定為食用性不確定類蘑菇。
許建初表示,該研究展示了世界各地野生食用蘑菇資源分布及其傳統採集利用知識體系,也確立了亞洲在野生食用蘑菇領域的「領頭羊」地位。
此外,該研究著重探討了全球食用蘑菇在屬級分類單元的分布情況和安全可食用性。研究人員發現,紅菇屬和鵝膏屬蘑菇記錄的可食用物種數量位列前茅,但佔其所有物種數量的比例僅為11%,同時紅菇屬和鵝膏屬包含多種致死型蘑菇種類,這表明此類蘑菇具有較低的安全食用性,應該謹慎採食此類野生蘑菇。該研究也發現木耳屬和雞樅屬未有食用性不確定和有毒的記錄,並且可食用物種佔其所有物種數量的比例均大於50%,表明此類蘑菇具有較高的安全食用性。
許建初強調,針對食用性和毒性衝突的蘑菇物種,需要利用更客觀和科學的信息來確定可食性,建議未來的蘑菇可食用性報導應該明確提供引證來源。
論文相關連結:DOI:10.1111/1541-4337.12708本文由「食品科學雜誌」轉載,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報》,高雅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查看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