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蜜越來越近了,又遇上四位想做土蜂蜜的人。
連意蜂、中蜂、活框、木桶都不會區分的情況下,卻沉浸於混亂行業的逆向取勝思維裡,暢談什麼機會和風險。
天然食材有個悖論:好好做的沒啥名氣,名頭響的全在倒雞毛,這是由食材特性和商業屬性共同決定的。
就像真正的隱士少人識,滿大街跑的全是老神棍。
一位理髮師,在店門口貼出通告。
本人是洗剪吹行業的最強專家,凡是不給自己刮臉的客戶進店辦卡,我鄭重承諾永遠只為這些會員刮臉。
有一天,理髮師從鏡子裡看見自己鬍子拉碴。當他順手拿起刮鬍刀時,有位愛較真的顧客發出靈魂拷問。
如果屬於「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可以讓理髮師刮臉。
如果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就不該讓理髮師刮臉。
你就是理髮師,到底該不該給自己刮臉?
掉進羅素悖論的怪圈,理髮師只能狂抽嘴巴子:讓你丫再誇大宣傳...
天然食材,同樣處於羅素悖論之中。
如果「不加工」,可以保持天然的特性。
如果「加工」,就不該再沿用食材名稱。
號稱天然食材,到底該不該加工?
民以食為天,人類幾千年的飲食習慣跨入工業時代。士農工商的職業劃分,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當下節奏。
越來越多的人脫離土地,對食品需求量卻更加龐大。面對貨通全球的流通貿易,必須統一穩定行業標準。
所以,借用工業指標考核食品優劣。
自家麥子磨成的麵粉,出蟲燒心的情況很常見。
高筋增白的達標麵粉,運往全國可以存放數年。
秦嶺一白在往期文章中,詳細談論過自己的觀點。本文對此不再贅述,因為在現階段還擁有自主消費權。
但是在監管、資本、利潤夾擊下,彈性需求的天然食材淪為三不管地帶。
現實生活不同於數學理論,不可能存在絕對真空。
以天然食材為代表的原生食物,幾乎全被劃分為初級農產品。在這條綠色通道裡,可以小範圍供給流通。
比如家裡有三五畝果園,不用辦理資質就可以直接售賣。但是要加工成果汁,沒證件就會被列為黑作坊。
因為,這些要符合相關規定。
初級農產品: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未經過加工的產品。
食用農產品:農業活動中直接獲得以及經過分揀,去皮,包裝等加工,但未改變其基本自然性狀和化學性質的產品。
初級農產品包含食用農產品。
工業領域有正牌廠家和山寨仿製,食品行業有龍頭企業和中小賣家,這兩大陣營就像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
前者在於材料和技術優劣,按照性能指標可以分出高下。後者之間的口水戰,長期停留在資質榮譽的層次。
工業指標考核食品行業,卻搞出類似三聚氰胺的烏龍事件。
你賣的是三無產品,我這叫初級農產品。
你賣的加工濃縮蜜,我符合國標的要求。
在大流通渠道,商超貨架以及線上大平臺,只有證碼齊全、經過加工達到國標要求的廠家蜂蜜才能上架。
加工後的蜂蜜狀態穩定,從青藏高原拉到三亞海島都很難脹瓶,徹底解決容易發酵變質造成的質量問題。
在小流通渠道,軟文推廣幾乎是驅魔亂舞,以蜂蜜霞為偶像的團夥各顯神通,活動套餐動輒高達數千元。
非廠家產品難以監管,網絡平臺給錢就宣傳。在資本、利潤的刺激下,讓本文開頭的外行們也蠢蠢欲動。
但是,他們忽略天然土蜂蜜的兩大特性。
各山頭蜜源有差異,造成蜂蜜感官形態有區別。面對原本混亂的行業現狀,需要用專業知識來答疑解惑。
山民沒有結帳周期,割蜜稱重後當場付全款。面對原本貧困的山裡人家,這些收入能讓他們開心個把月。
秦嶺一白曾說過,天然蜂蜜和廠家蜜沒有競爭關係,因為全然不屬於同一行業。
最後,除了天然食材自身的悖論,買賣雙方也存在悖論。
相信野生高營養的買家,是最容易上當受騙的群體。
不吹噓野生高營養的賣家,賣良心貨也賺不了大錢。
所以,再次奉勸想入此行的朋友。看懂產品背後的天然特性,想想自己會以何種方式在混亂行業中立足。
但願你們是真心做事,而不是趁機渾水摸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