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捐贈後屍體會被拿來做這事

2020-12-01 飛華健康網

據我所知,被捐獻的遺體通常有三個去處。

1.移植給有需要的人。

捐獻者身上完整的器官大多會移植給有需要的病人。如器官移植,眼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等。

2.用於科學研究。

某些捐獻的遺體會用於科學研究,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造福人類。

3.作為解剖學實驗「特殊」課本

其餘遺體會送入學校的醫學院供醫學生上課學習。

我是一名醫學生,初次接觸醫學時,老師讓我們在解剖樓大廳穿著白大褂宣誓。告訴我們要尊重捐獻者遺體。努力學習醫學,不要辜負捐獻者捐獻遺體的美好初衷。

相關焦點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變廢為寶,惠澤後世』,這是我的心願。」  1999年,徐啟榮寫下了這份要捐獻遺體的遺囑,全文沒有涉及房產等財產事宜。  2011年,75歲的老人離世,遺體被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科研教學之用。  今天,溫州醫科大學舉行了徐啟榮遺體回贈儀式。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等校領導、眾多師生代表、家屬,參加了「徐啟榮老師追思會」。
  • 醫學院做實驗的屍體是哪來的?做完實驗的屍體又是怎麼處理掉的?
    醫學院屍體來源3:遺體捐贈一具新鮮的屍體對醫學研究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對於這類自願捐贈遺體的人,醫學研究者通常尊敬的稱他們為「大體老師」或「無語良師」。遺體捐贈者在過世後的8小時內,就需要被極速冷凍至零下30℃進行保存,當有教學需求時,大體老師會被慢慢復溫到4℃,以提供給學生臨近最真實的模擬訓練。目前自願遺體捐贈是醫學院屍體的主要來源,我有個同學他母親就已經籤署了這份協議,不僅是捐贈人,還需要家屬的籤名,所以全家人都同意,遺體才能順利捐贈。
  • 林家棟公開承諾將捐贈遺體,決定做「大體老師」被古天樂贊偉大
    林家棟在現場大方承諾自己將來去世後會直接捐贈遺體,為大家作「大體老師」,「大體老師」一次是來自醫學界的專名詞,行業中將捐遺體捐贈者統一尊稱為「大體老師」,未來會將捐贈者在去世8小時之後冷凍在零下30度保存,讓學生們在最接近人體的屍體上做模擬手術。
  •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絕大部分的大學知識,都是枯燥無聊的,所幸在於一點,很多專業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都沒有嚴格的要求,大學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但這僅限於大多數專業,還有一些專業,本身的專業性特別強,比如說法律、醫學,都是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時間,才能夠融會貫通的。而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是需要動刀子的,因此學醫的人,如果選擇的是這一方向,就會上解剖課。
  • 死後的48小時,你的屍體會被怎樣處理?
    附錄1:  還有一種更不平凡的屍體處理方式:遺體捐贈。  想知道怎麼才能捐贈遺體,遺體捐贈後又去哪裡了嗎?點個「贊」,下期再聊~  附錄2:  好奇博士公「鈡」號回復「火化」,看看如果選擇火化,屍體會遭遇些什麼吧!比這一期更精彩哦~  附錄3:  寫這篇內容前,我一直以為人死後就會化為虛無,寫完這篇內容後我才明白,就爽呼吸停止、屍骨無存,生命其實還是有很多種延續方式的,那些再也見不到的親人,其實只是去了另一個遠方,而我們。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亂放肢解遺體任由老鼠啃食 巴黎一捐贈中心被下令關閉
    據英國《衛報》7月9日報導,法國巴黎檢察官辦公室表示,法國有關部門將對巴黎第五大學涉嫌「違反屍體完整性」的醜聞進行深入調查,目前,這項調查已經由檢察院移交給地方法院。這一醜聞是去年11月時由法國新聞周刊《快報》曝光的。
  • 遺體捐贈: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 致敬大體老師:人體結構課上用的屍體,原來是這麼來的
    進入20世紀後,中國醫生開始推因廣西醫流入,而帶來的人體解剖學,向人們介紹解剖學的作用,政府官方也推出了相關草案和規則,允許正規醫療機構或研究所,對親屬同意的屍體進行解剖,儘管如此,對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中國人來說,捐贈故者遺體,進行醫療研究這種事,依舊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自願在死後捐贈遺體的人,少之又少。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吳阿姨把這篇追思交給我們,還有一個原因,想讓我們幫她打聽一個事:兩年前有報導說,杭州將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他倆住在一條街,」我住在東邊,他住在西邊,有一天他看到我,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借他一本化學書?我說,好。」
  • 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
    【網友提問】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律師解答】在《民法典》之前,我國並未在法律層面上對人體器官的捐贈作出規定,僅有的規定是國務院於2007年3月31日發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條例實際上是行政法規。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按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人離世後要火化,再將骨灰土葬或塔葬,立碑以祭奠和供奉。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
  • 2020年梅州首例成功捐贈遺體志願者
    本報訊 (記者洪國棟)「以前沒有為國家做出多大貢獻,希望過世後能為社會做一點點貢獻。」這是梅江區三角鎮上坪村老人吳政文生前的遺願。11月22日,吳政文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遺願,遺體將無償捐贈給嘉應學院醫學院作科學研究及教學使用。
  • 日本「周星馳」:逼龜梨和也住兇宅,獻血獻骨髓,決定捐贈遺體
    在他捐贈骨髓1年後,他收到了受贈者的來信,心裡特別激動,想著有機會還要為別人捐骨髓。不過自那之後,他再沒收到過配型成功的通知,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不能再獻骨髓的年紀,他感到非常遺憾。去年,木下芳賀的父親時自願選擇了遺體捐獻,受其影響,他覺得「人死了就剩下軀幹,最終都是化成灰,還不如做點對別人有用的事,發揮最後的餘熱。」因此,木下芳賀也果斷籤了遺體捐獻證書。只是,捐獻遺體就不能捐獻器官,兩者只能選其一。
  •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遺體捐贈
    這是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父親敖醒吾、母親莊建文、兒子敖慕麟三人依然會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疫情之下,生活在武漢的一家三口都出現感染症狀。最終,父親敖醒吾因新冠肺炎離世。母親莊建文摸著一家三口的合照說:「現在想起來,就這幾張,沒有了。」此時距離父親敖醒吾去世過了27天。
  • 腐爛的屍體不能說話,卻可以拆穿不在場證明
    一座1英畝的氣質獨特的研究基地,迎來了它建成後的第一具遺體。那是一位73歲的老人,生前患有酒精中毒和肺氣腫,也有心血管疾病。遺體是由老人的女兒捐贈而來,本人和家人的捐贈也是研究對象的重要來源。 至於屍體腐爛的每個階段有多久,科學家發現,不同季節屍體的腐爛節奏也有所不同。總體看來,天氣越熱,屍體腐爛越快。觀察時間是1981年5月-1982年5月,為期一年丨參考文獻4此前的文獻記載當中,沒有誰對人類遺體上的昆蟲活動做過如此詳盡的觀察實驗。
  • 人死後如何處理自己的屍體
    人死後如何處理自己的屍體 2021-01-09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八旬老人捐贈遺體:奉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近日,秦德禮老先生因胃癌去世,家屬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捐贈於醫療科研。6月7號,秦德禮老人過世,家屬遵照他的遺願,將遺體捐贈於湖南省紅十字會,由湘雅醫學院接收,用於醫學科研。秦德禮老人生於1934年,曾經參與過解放戰爭,退伍以後,一直在株洲工作。老人的兒子介紹,父親一直以軍人的精神做人做事,家教從嚴。
  • 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有多重要?那些「大體老師」教給我們的事
    ▲莫爾加尼(圖片來自網絡) 20世紀後,中國推廣西醫流入,帶來了人體解剖學的福音,人們開始對遺體捐贈、遺體解剖有一定的了解,逐漸接受遺體捐贈,對於發展我國的醫學科學事業和提高醫療質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電 話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志願捐贈遺體接收站 010-63291974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遺體捐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