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正看著一輛失控的電車,沿著軌道急速前行,徑直駛向五名無法逃脫的工人,這時你碰巧站在一個轉轍器旁邊,只要啟動轉轍器,電車就會轉到第二條軌道上。那麼問題來了,那條軌道上也有一名工人,不過只有一名,你會怎麼做?你會不會為了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呢?
這就是「電車難題」。它是哲學家菲力帕芙特,在1967年設計的道德困境的一個版本,它很受歡迎。因為它迫使我們思考?
如何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作出選擇,我們應選擇的究竟是結果最好的行為,還是堅持道德標準,不讓另一個人死亡?
在一項調查中,大約90%的受訪者表示,啟動轉轍器,殺死一個工人以救五個人,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其他的研究,包括對該難題的一項虛擬實境模擬,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
這類判斷與效益主義的哲學原則一致,主張從道德的角度來看,讓最多人獲得最大益處的決定,才是正確的決定。五條人命比一條人命更重要,就算必須害死一個人也一樣,但人們並非總是從效益主義出發,只要稍微調整一下。
電車難題,便可見一斑!
這次,你正站在跨越軌道的一座橋上,而失控的電車正朝你駛來,現在只有一條軌道,但是橋上有一個大胖子站在你邊上,只要把他推下橋,他的身體就會擋住電車。這樣就能救到那五名工人 但大胖子會死,對效益主義者來說,這兩個決定完全一樣。
都是為救五條人命而犧牲一條人命,但是這次,只有大約10%的人表示,把大胖子推下去軌道,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我們本能地知道,故意害死一個人,不同於把他們的死當作附帶損害,這麼做感覺上是不對的。但理由卻說不上來!
道德和心理學的交叉,正是電車難題的有趣之處。
這一難題的各種形式表明,我們對於對和錯的認知,不僅僅取決於對利和弊的理性權衡。比方說, 相較於女性,男性更願意把大胖子推下橋。
進行這項思想實驗前觀看喜劇片段的人也一樣,
此外,在一項虛擬實境研究中。比起犧牲女性,人們更願意犧牲男性,
研究人員對思考這一經典和「橋」版本電車難題的人,進行了腦活動的研究,大腦中被這兩個狀況激活的區域,與有意識的決策能力和情緒反應有關。
但是「橋」版本引發的情緒反應更為強烈。大腦中負責處理內心衝突的區域,也會發生更強烈的活動。
兩者之間為何有差別呢?
有一種解釋就是,把人推向死亡的想法會讓自己產生一些情緒,從而抗拒殺人的動作,但是我們倍感矛盾,因為我們知道,這還是邏輯上的選擇,「電車學」遭到了一些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批評。他們認為 這一難題不能揭露什麼,因為它的假設不切實際。以至於參與者們在研究中表現得不認真。
但是新技術的發明,讓這類道德分析變得比以往更重要了。比如說,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必須決定,是否應該為避免發生嚴重車禍而釀成小車禍。與此同時,各國政府研究的自動駕駛軍用無人機,可能必須決定,該不該冒著平民死傷的風險?去攻擊一個高價值的目標?
要想做出有道德的行動,我們就要事先決定,如何判斷人命的價值和更大範圍的利益!因此,自動駕駛系統方面的研究人員,正在與哲學家合作,以解決將道德編入機器程序這一複雜問題!
由此可見 即便是假設性的難題,也會和現實世界撞個正著!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