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天發動機,技術挑戰遠沒有文化差異遙遠

2020-08-30 戰略信使


從ARJ21飛機103架機在稻城亞丁機場完成最大起降高度擴展試驗試飛返回上海到首架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同一時間,航空工業復材民機項目突破了機身壁板自動化製造和大型壁板裝配技術,按節點完成了CR929前機身右/左/上三塊全尺寸大型壁板交付,交付其他試驗件3500餘件;突破了CJ1000航空發動機複合材料一級風扇葉片製造和無損檢測關鍵技術;以C919方向舵等複合材料結構為應用目標,突破了國產樹脂和T300級碳纖維預浸料關鍵技術,工藝過程控制能力明顯提升。

近幾年來,我國航空工業水平一直不斷提升,然而,與國外相比,國產大飛機依然落後。如何縮短差距,甚至能否「彎道超車」成為疑問,尤其是作為「心臟」的發動機,在技術積累上,中國是否薄弱?讓我們通過回顧C919首飛時技術的優與劣,來對「中國芯」的發展窺見一斑。

CJ1000航空發動機

存在一代甚至更大的中外差距

「現在(飛機)載著幾百人飛來飛去,要說什麼是人間奇蹟,這就是了。我自己研究空氣動力學,想到這個還是很激動的。」談起C919,清華大學教授符松說,能上天已經值得驕傲,對中國的大飛機研製,還是要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而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相對空客、波音的競爭機型,符松說,首飛的C919已經有一些創新,比如減少了5%的空氣阻力。

從整個流程來說,首飛只是第一步,之後,C919還需進行一系列試飛。在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不斷改進和驗證後,才可最終交付使用——按照預想,應在首飛3年之後。最終交付的C919會達到一個怎樣的水平?商飛北京研究中心的楊志剛說,如果和現在最好的空客320和波音737相比,能在一個數量級的話,「就是非常非常好,這也是一個務實的評價。」

不過,大飛機的「心臟」——發動機的製造乃至量產還很難短期實現。在首飛中,C919搭載的發動機LEAP—X,由CFM國際公司研製。

發動機LEAP—X

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介紹說,在航空領域,飛機的設計製造一般需要15~20年,發動機要20~25年;全世界能做飛機的企業有20~30家,能做發動機的卻只有3~5家。從事軍用航空發動機設計的他坦言,國內軍用航空發動機跟國外最先進水平相比落後一代(20~25年)甚至更多。然而,「民用發動機,因為沒有基礎,也不好比較,恐怕也差了一代甚至更多。」

針對發動機研發的落後現狀,2009年1月,中國航發商發(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目標很明確:製造可商業化的發動機。2016年,中國宣布在「十三五」期間,將啟動實施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用某位分析師的話說,估計「直接投入在1000億元量級,加上帶動的地方、企業和社會其他投入,專項投入總金額約達3000億元」。中國自主製造商用航空發動機已是國家戰略。

另一方面,航空發動機市場潛力巨大。中國航發商發預測,未來20年全球將需要新交付客機3.8萬架,發動機需求量達7.4萬臺,市值1萬億美元。由於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航空運輸需求旺盛,亞太地區預計將佔到這1萬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然而,中國薄弱的發動機研發基礎卻可能無法很快地搶佔這一市場。

「長江1000和長江2000發動機,和現在運營的最先進的發動機基本上相當,如果按計劃2025年能夠順利設計出來,那從時間上講,起碼也要晚10年。」中國航發商發總經理、民用航空發動機專家馮錦璋說。

長江1000

長期從事軍用發動機研製的甘曉華對於當前民用發動機落後的歷史原因有清楚的認識:「以前為了國防急需,又沒有錢,都是測繪仿製,然後趕緊裝備部隊。」他認為,現在做基礎創新,「就需要打牢基礎,獲得關鍵技術,然後到型號研製,一步一個腳印」。

「說一千道一萬,航空發動機的問題是基礎不牢,核心在這個地方。」他繼續說,「以前搞測繪仿製,我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現在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發動機是試出來的嗎?

做湍流基礎研究的陳十一教授認為,中國的大飛機製造是有可能彎道超車的。他分析說,波音737或空客320均是二三十年前的設計製造,而當下新興的技術,如3D列印、AI等將帶來新的可能,在跟跑同時,中國可以預先創造新的設計,進而實現領跑。

這一看似「激進」的看法獲得了馮錦璋的積極回應。他認為3D列印技術首先可以縮短發動機的設計製造時間,但正是這一點上,中外差距巨大。

「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動機從設計到完成起碼10年,國外也就是30~36個月,三年左右。」他說。之所以會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原因則在於做了太多的物理試驗:「我們一臺發動機的製造,不算設計,就是造出來,也要一年多的時間;從研究的角度,要搞幾輪迭代,每一次設計達不到目標就要再重新開始。」

縮短迭代的周期和次數,革新發動機設計的理念和方法迫在眉睫。

「我們國家以前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發動機是試出來的,這句話其實挺對的,發動機需要很多的試驗驗證,但這句話背後也蘊含著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我們的計算設計水平不是很好。」他繼續說,「在國外差不多10年、15年前就流行另外一句話,It’s better not to develop aero engines through a 『build & bust』 process(開發航空發動機,最好不要走『建造再摧毀』的流程)。」

不同於以往「試驗是設計迭代的一部分」的研發理念,通過MASC(Modelling, Analysis, Simulation, Computing)方法,西方先進企業對航空發動機的設計更多的是一系列的數值計算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的精細化優化。「試驗很大程度上是對設計的確認,而不是直接參與設計的迭代,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馮錦璋說。

支撐製造最重要的是標準和規範。為了長江1000和長江2000的研發,馮錦璋走訪了不少工廠,考察製造業的現狀。他發現,國內的不少標準規範,有些是抄過來的、有些是實際工作的積累;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先進的標準規範,精細化要求的背後都有強大的分析和計算作為依據。

「我們航空發動機的鑄造,基本上沒有核心技術。我們做的幾個裡沒有一個是合格的,最後只能是不合格的裡面挑一個。」馮錦璋說。而鍛造作為經常用的成型手段,很大程度也還是靠經驗。

長江1000

從基本的焊接技術,到燃燒室,到風扇、葉片、機械系統、渦輪,馮錦璋詳細地展示了長江1000和長江2000研發中的典型問題。核心想法只有一個,以計算分析為主的設計工作必須是自主研發發動機的主要方向。

馮錦璋介紹,隨著飛行器構造越來越複雜,如果按照傳統模式,試驗小時數會越來越高,到2030年,將達到100萬小時;而如果採用分析計算方法,可以減少兩個數量級,到10萬小時。

充分運用計算能力,不僅能縮短時間,在AI時代,還能藉助計算機的「想像力」(Intuitive AI)革新設計。「我們現在大部分工程設計的優化都是連續的,我們有時候想像不出來這個形狀是怎樣的;什麼是拓撲優化?我們可以設定要滿足的條件,用人工智慧,讓計算機不受任何約束地去想。」馮錦璋說,這將在近期和中期對飛機的設計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介紹說,在航空領域,飛機的設計製造一般需要15~20年,發動機要20~25年;全世界能做飛機的企業有20~30家,能做發動機的卻只有3~5家。從事軍用航空發動機設計的他坦言,國內軍用航空發動機跟國外最先進水平相比落後一代(20~25年)甚至更多。

文化挑戰絲毫不亞於技術挑戰

作為商用發動機,是否成功必須經受市場檢驗,絕非能造出一兩臺那麼簡單——需要幾千臺都保持高的質量。如何做到這一點?馮錦璋給的答案初聽有幾分意外。

LEAP—X發動機

「我感受比較深刻的一點是,我們面對的文化挑戰絲毫不亞於技術挑戰。」他說。

在某工廠考察的過程中,一個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個工廠進口了一臺大型的鍛造機,德國公司過來安裝後,這臺機器運轉了3年還是性能良好。今年,這家工廠自己安裝,結果6個月機器就壞了。「為什麼?說起來就像是從網上讀到的故事一樣,特別有趣。他們給我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書寫得清清楚楚,螺栓螺帽要擰三圈倒半圈,我們都是瞎搞,不就是三圈嗎?他們就隨便弄,連個記錄都沒有。」馮錦璋說。

類似的事情不僅發生在產業工人身上,甚至連來應聘的博士後也是「差不多先生」。曾經,馮錦璋在面試中問一名博士後,「其中的一個阻尼係數為什麼是0.55?」這名博士後的回答是:老師這樣說的。

LEAP—X發動機

「獨立思考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極大缺乏。」馮錦璋說,這樣的態度絕無成功的可能。

馮錦璋認為的第二個挑戰是團隊精神的缺失。

「很多人往往把問題、好的工具和數據藏在手裡,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不僅是組織之間、大學之間,甚至小組和另外的小組,小組裡面的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都存在這樣的現象。」他說,所有這些都對高端設備製造有很大的影響,要突破的不僅僅是技術。

相關焦點

  • ...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
    新華社莫斯科10月10日電專訪:合作是人類開發遙遠太空的捷徑——訪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熱列茲尼亞科夫新華社記者欒海人類航天工程是如此浩大,國際航天界不斷面臨新的技術挑戰,各國更廣泛地開展合作是人類開發更遙遠太空的重要捷徑
  • C919發動機國產發動機已立項 研發成功尚需時日
    正是在這一技術領域,對基礎工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而在這一方面,中國「歷史欠帳」較多,核心技術能力尚存不足。不過,這一局面正在改變,中國正試圖通過新機型的研製,集中力量,突破國產發動機的技術瓶頸,而大型幹線客機C919便是這一計劃和安排中的重要一步。
  • 國產航空發動機利用新技術的又一次突破
    據報導,中國科學家通過豪克能加工技術研發出的國產航空發動機軸承,FAG隸屬德國舍佛勒集團,為世界航空發動機軸承的頂級製造商。那麼豪克能是一種什麼技術?
  • 國產航天發動機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國產航天發動機又有新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眾所周知,中國在航天領域起步比較晚,但卻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在美國與俄羅斯相繼研發出火箭衛星之後,我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導航衛星以及導航系統,還在空間站等項目上驚豔全球。而這僅僅是中國復興的開始,如今,伴隨著一聲巨響,中國在航天發動機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躋身世界第二。
  • 中國航天領域取得新成就!國產新發動機首飛,含三種不同的動力
    文案:唐燁編輯:俊熙發動機可謂是當代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的各種機械設備都需要發動機帶來動力,除了民用以外,發動機在航天領域是頗為重要。並且航天領域所使用的發動機更難研發,高門檻的要求讓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沒有能力進行獨立研發,而我們中國則通過自己去的努力成為了少數可以自主研發航天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 中英翻譯中的挑戰—文化差異
    以上的例子提醒我們,翻譯員和通譯員必須意識到不同種族和宗教之間的差異。一個正確的字用在一個不適當的文化或宗教背景裡,也將成為一個錯字。  然而,世界正以史無前例的步伐演進。我們周遭的事物不停地在改變——新科技、新發明、新文化。新的詞彙也以驚人的速度出爐。  因此,翻譯員和通譯員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意識到差異的存在,以及趕上我們周圍所不斷發生的變化。
  • 中國航天新突破,新型火箭發動機啟動!俄專家:距載人登月不遠了
    中國航天技術,這六個字如今放在全球各國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今時不同往日,五六十年前的時候,中國甚至連發射一顆衛星都比較困難,但是在2021年的如今,中國航天技術可能除了美國之外,少有國家能夠與其並肩了。
  • 國產大飛機發動機立項,不亞於晶片的自主可控項目,已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今日重要性:✨據中國經營報消息,C919的國產發動機已經立項多時,目前正在緊張研發、試驗過程中。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透露,在C919的專項認證中,已經對發動機的國產研發問題進行了安排,其型號為長江-1000,由中國商用發動機公司進行研發,目前已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但鑑於民用飛機發動機要求更高,因此預計研發還需要較長周期。
  • 藍箭航天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推力室試車成功
    「我們這款液體甲烷火箭發動機命名為『鳳凰』,寓意吉祥和諧、一飛沖天,」總設計師王明航說到,「自2017年該型發動機燃氣發生器試車成功,到如今推力室試車成功,我們解決了液體發動機研發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同時也夯實了藍箭液體發動機研製工作的基礎。」
  • 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
  • 國產航發再次新突破,國產發動機可替代,但還需繼續打磨
    正是因為國產C919大飛機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競爭力,美國正考慮對中國出口LEAP-1C航空發動機,C919採用的正是這款進口的發動機。作為大飛機的「最核心」的零部件,正是國產C919的短板。如果美國真的停止出售LEAP-1C航空發動機,對我國國產C919影響大嗎?是否具備替代發動機。
  • 國產大飛機C919將亮相!航空發動機產業鏈核心受益股出爐(附股)
    軍用航空發動機產業整體滯後於飛機的發展,部分仍依賴進口;民用航空發動機產業起步較晚,目前沒有成熟產品。  航天發動機產業鏈  航空發動機具有極其重要的>:近年來許多民營企業投身於航空發動機產業,關鍵技術一旦突破,將極大促進行業發展,同時也為自身打開巨大的發展空間。
  • 國產航空發動機渦扇20試飛成功!我國航發的井噴時代或已來臨
    說到國產大飛機,其中的發動機是很多國人繞不過去的一道坎,每次說到國產大飛機,就有人問:發動機國產了嗎?沒有自己的航發,好像就沒有說國產的底氣。其實在2015年航空發動機就正式被作為國家重點發展工程,隨後在次年便成立了航空發動機集團,以便統攬全局,集中資金和優勢力量,從頂層針對國產航空發動機,以每年高達上千億的資金投入為我國的大飛機C919,大型運輸機運20等研發大推重比國產航空發動機。
  • 國產航空發動機獲突破,和來華烏克蘭專家關係大嗎?
    此前,曾有大批烏克蘭專家來到中國進行科研工作,近日終於傳出一個大捷報,國產航空發動機迎來了矢量推力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的轉折點,對此有網友表示好奇,中國航發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和來華烏克蘭專家關係大嗎? 航空發動機是衡量一個國際工業水平的標準之一,按用途可以分為軍用和民用兩種,在軍用發動機領域裡,中國的渦扇10,太行系列等大推力發動機只能算是及格線水平,在民用航空發動機領域更是一片空白,就連國產的C919客機所配備的發動機也是從外國引進的,不是中國不想造,而是工藝太過複雜,而且對製作材料也有極高要求。
  • 2020年,國產發動機比合資差多少?
    中國汽車發展這麼多年,技術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而作為汽車的心臟,發動機的好壞通常代表了一個品牌的整車研發實力。那麼,到了2020年這個時間點,國產汽車發動機到底發展到了什麼水平?究竟有沒有追平國際主流的發動機水平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國產發動機與合資發動機還有多少差距!
  • 我國研發國產發動機,擺脫技術限制
    而回看我們中國的艱辛發展歷程,經歷了別國的欺凌和技術封鎖,那個時刻的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更加懂得。不過幸運的是,我們中國終究是在驚濤駭浪中堅韌的站起來了。而在我國現在發展的如火如荼的航空領域,其實也曾經歷過來自別的國家的技術封鎖,其實原因就在於,當時我們的中國技術並沒有達到可以獨立生產航天發動機的能力,而發動機對於太空梭來說,可謂是心臟的重要位置,而我們中國也只能被別人扼住了心臟,所以在航天技術領域才會一直依靠別的國家。
  • 航空發動機大跨越!國產「熱障塗層」突破,可承受2000℃高溫
    此前我國研發的一款材料,有效的的解決這一技術壁壘,我國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又近了一步。這一技術是航空發動機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熱障塗層能顯著降低先進航空發動機葉片的表面溫度,大大延長葉片的工作壽命,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和效率,因而與葉片冷卻設計技術、單晶高溫合金材料技術並用,是先進航空發動機葉片三大關鍵科技之一。但是美國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來研究這項技術,即便如此,它的結果還是相當平淡無奇。
  • 天鵲航天發動機試車成功!國產第一世界第三,年底或可實現量產
    2020年5月,民營航業企業藍箭航天自主研製的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在地面點火試車,而且這次試車是代號的」天鵲」的大推力液氧甲烷航天發動機,試車試驗圓滿成功,成功通過火箭泵後搖擺技術驗證,標誌全球第一臺擁用泵後搖擺技術的大推力
  • 勇闖火星破七關,中國航天挑戰地獄級難度
    太冷、太熱、氣壓太強或者沒有大氣,我們的鄰居們的環境與地球相差太遠了,嚴酷的現實擊碎了我們的星際移民夢想,至於其他星系的行星離我們太過遙遠,最近的也要幾光年登陸火星,中國航天人用了11年的時間自學成才,一出手便挑戰「地獄級」難度,環繞、著陸、巡視三個步驟一氣呵成,蘇聯老大哥的20次挑戰也僅僅成功半次,那次降落後20秒探測器就報銷了,連一張照片都沒發回來。我國行星探測為什麼要選擇火星天上星辰那麼多,為什麼科學家獨愛火星?
  • 國產與進口臥螺離心機的技術差異分析
    國產與進口臥螺離心機的技術差異分析 論文類型 基礎研究 發表日期 2003-03-01 來源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與裝備國際研討會 作者 曹志偉